知道夏文汐,是十幾年前被人安利《唐朝豪放女》。
毫不吝嗇地說,在國語風月片裡,《唐》論第二,很難想像誰敢舔臉稱第一。
無論是對唐代文化背景的細節表達,還是對詩人魚幼薇追求獨立自主的女性主義形象的塑造,格局之高立意之深,即便放到今天看依然超前。
《唐》後一年,夏文汐接拍了這部讓她差點拿到金像獎女主角的《花街時代》。
海報上賣弄風情的限制級畫風,一個歡場女子命運興衰的故事,中間穿插著黑幫血拼、小雜種找爹的狗血劇情,卻在86年金像獎上拿到最佳女配角(葉德嫻),同時入圍最佳女主角(夏文汐)和最佳美術指導(李景文)。
大概是因為,包裹在風月視角下,電影透視出香港這座特殊「殖民」城市,在風雲巨變波雲詭譎的冷戰時代,藏在燈紅酒綠背後的興衰變遷史。
011 殖民時代眾生相
夏文汐夠美,黃秋生夠帥,葉德嫻夠攻,這部片幾乎見證了幾位日後的影帝影后們的顏值巔峰。
跟《唐》一樣,《花街時代》的美術指導也是李景文。對於大澳漁村的落後景象、灣仔特殊時期殖民風情、油麻地後起之秀的興衰巨變的畫風把控,李景文控制得十分到位。
從魚玄機到水美麗甚至到後來的金湘玉,夏文汐飾演過太多類似的反叛不羈獨立豪放的女性形象,被譽為「香港一代霸氣烈女」。
而對於日後自嘲「爛片影帝」黃秋生來說,《花街時代》裡的混血棄兒Jimmy幾乎是為他量身定做的角色。其中被父親拋棄整天拿著照片到處找爹的劇情,基本完整復刻了黃秋生本人的人生。
而80年代的葉德嫻可謂風生水起。就在《花街時代》拿到最佳女配角的當年,葉德嫻還憑藉與劉德華合作的《法外情》入圍了最佳女主角。
而在這三個角色背後,水美麗映射著平民階層的痛苦掙扎,Jimmy代表著殖民時代中洋雜糅的困惑曖昧,而葉德嫻則象徵著當時黑社會在維護社會治安上扮演的奇怪角色。這些角色一起,刻畫出了一幅殖民時代香港的眾生相。
在1986年《中英聯合聲明》籤訂的特殊時間節點上,《花街時代》的問世,大概也算是向香港殖民時代道別。
022 我不是蘇絲黃
如果說《唐》裡詩人魚玄機還算是有恃無恐的浪蕩才女的故事,那《花街時代》裡漁村女上岸做酒吧女,基本只能看作底層人自食其力掙扎搵食的故事了。
影片英文名《我不是蘇絲黃My Name Ain't Suzie》,呼應了1960年另一部有名的美國電影《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
在《蘇絲黃的世界》中,中美混血的女演員關南施演繹了一個在美國視角下,冷戰時期的香港交際花形象——膚淺虛榮,熱情狡黠,加深了西方人對於東方女子的刻板印象。
《花街時代》的導演陳安琪似乎想借這部作品打破這種成見,求新求變。
相似的時代背景,相似的主角身份下,水美麗面對人生起伏命運捉摸表現得更堅韌達觀。
電影開始,在一個被扔掉的剩蘋果都會被孩子們搶食的落後小漁村裡,女主水尾被一群心術不正的青年用一支原子筆騙走了第一次。絲襪和食物都沒有忽悠住這個貧窮的少女,但原子筆卻似乎象徵著另一個世界的投影,這吸引住了她。
漁村的人們世世代代都住在船上,嬸嬸在漁船裡接客——養活自己的孩子都很艱難,遑論非親生的水尾。能跟著當媽媽桑的前輩出去灣仔掙錢,是所有適齡女孩們最好的出路。
從大澳漁村走出來的鄉巴佬水尾,成了灣仔luckybar裡初生牛犢的明豔吧女。在前輩小伶玉的調教之下,她操著單刀直入的英文「no money, no happy」,遊走在眾多美國大兵之間。
途經香港奔赴越南戰場的美國大兵們會在醉酒之後揮金如土,年輕漂亮正當時的水美麗卻陷入了跟小雜種Jimmy的愛恨情仇裡,導致了跟小伶玉結怨和出走。
水美麗的性格設置是:有情有義,不屈不撓。所以後來,不管是汽水吧裡艱難創業的姐妹,還是夜場老闆娘,水美麗一生都在跟命運作鬥爭。
面對愛人的背棄,水美麗感嘆「誰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這大概也是編劇陳冠中對於那個時代所有香港人的結語。
033 混血兒和黑幫
水美麗與混血小雜種Jimmy的戀情,成了全片裡女主唯一一段單純溫情的時光。雖然這種溫情本身也很虛假。
Jimmy長成了一個混血美少年,混跡在前赴後繼的吧女之間,被操著一口上海話的小伶玉養成了一個負心小白臉。
他穿梭在尋歡的美國大兵之間,拿著一張照片滿世界問父親的下落——這幾乎是黃秋生的本色演出。
黃秋生生父是英國人,在他4歲時拋棄母子回國,讓作為混血兒的黃秋生從小在「鬼佬」、「雜種」之類的稱呼中艱難長大——這大概也算是殖民時代下並不罕見的劇情。
幾十年後的當下,混血美顏或許能成為一個藝人的賣點。但在當年,頂著混血兒臉的黃秋生其實很難找到正經角色——這也是後來黃秋生拿著影帝獎盃,演技拔群卻不得不繼續接拍大量爛片餬口的原因之一。
其實香港金像獎曾爆冷頒給過不少偏門作品,但多冷也冷不過黃秋生當年的《八仙飯店》。影片成功塑造了一個讓許多人童年陰影的形象,也奠定了黃秋生貨真價實的「爛片影帝」之名。
《花街時代》裡,終於找到父親的Jimmy繼承了生父無情無義的傳統,拋下小伶玉和水美麗回到了美國。甚至在中年回到香港尋找第二春的時候,也跳過水美麗選了快餐店打工的少女Wednesday。
在走投無路的危難時刻,唯一給水美麗支持的,是一個混黑幫的大姐大黃英。
葉德嫻扮演的黃英,活靈活現的展示了50-70年代香港「警察管黑幫,黑幫管治安」的現實寫照——生意人遇到問題,找警察冇用,交保護費也白搭,必須依附於某個黑道大佬。
特殊時代背景下,公平和正義統統缺席,金錢和權力掌控一切,歡場無真情,生存靠鐵腕。
但黃英和水美麗之間若隱若現無法明言的同性愛侶之情,成了水美麗寂寞的人生裡的可貴的安慰。
044 殖民野史
跟其他同類題材不同的是,雖然講著風月場的故事,但本片導演並未著力於賣弄風情,而是更多的聚焦在了花街裡卑微女子百味雜陳但鮮活真實的人生。
《花街時代》的編劇是香港文化名人陳冠中,他也是當年香港著名的文化雜誌《號外》的創辦者之一。
通過一個個底層小人物的悲歡,講述特殊時代裡一代香港人面對新舊交替時代變遷的苦難掙扎。這是一部小人物的殖民野史,也是這部影片背後的良苦用心。
後來,在《我這一代香港人》一書中,陳冠中總結那個階段的香港時說:
香港不像其它一些未發展地區有自然資源可開採,也不能依賴農作物的種植出口業,只能靠勞動密集而且帶競爭性的小製造業及小服務業。加上當年殖民地政府沒有扶助工業的政策,也不提供生活保障,而社會福利更是杯水車薪,遂形成一種全民工作觀,人人要自力更生,人人要開工搵食,社會大眾視努力工作甚至辛苦創業為天經地義的事情。二戰前的工商業基礎、華人的刻苦耐勞、廣東人敢為天下先的風氣、上海調教出來的外省人的經營工夫、移民資本家的資金,在艱苦的50年代都被派上用場,後來被認為代表香港性格的創業精神及can-do(搞掂)精神大概是因為當年這種經濟形態而被激發出來的。「
殖民時代總會過去,風塵女子總會老去。
被削掉一隻耳朵的黃英再也罩不住了的時候,水尾風生水起的巔峰時代宣告結束。
但在《花街時代》片尾,快餐店老闆說:「用不了多久,她一定會另起爐灶的」,大概也算是編劇對於一代香港人掙扎求生精神的致敬。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