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街時代》:風月視角下,一部燈紅酒綠的殖民變遷史

2020-12-13 邵峋看電影

知道夏文汐,是十幾年前被人安利《唐朝豪放女》。

毫不吝嗇地說,在國語風月片裡,《唐》論第二,很難想像誰敢舔臉稱第一。

無論是對唐代文化背景的細節表達,還是對詩人魚幼薇追求獨立自主的女性主義形象的塑造,格局之高立意之深,即便放到今天看依然超前。

《唐》後一年,夏文汐接拍了這部讓她差點拿到金像獎女主角的《花街時代》。

海報上賣弄風情的限制級畫風,一個歡場女子命運興衰的故事,中間穿插著黑幫血拼、小雜種找爹的狗血劇情,卻在86年金像獎上拿到最佳女配角(葉德嫻),同時入圍最佳女主角(夏文汐)和最佳美術指導(李景文)。

大概是因為,包裹在風月視角下,電影透視出香港這座特殊「殖民」城市,在風雲巨變波雲詭譎的冷戰時代,藏在燈紅酒綠背後的興衰變遷史。

011 殖民時代眾生相

夏文汐夠美,黃秋生夠帥,葉德嫻夠攻,這部片幾乎見證了幾位日後的影帝影后們的顏值巔峰。

跟《唐》一樣,《花街時代》的美術指導也是李景文。對於大澳漁村的落後景象、灣仔特殊時期殖民風情、油麻地後起之秀的興衰巨變的畫風把控,李景文控制得十分到位。

從魚玄機到水美麗甚至到後來的金湘玉,夏文汐飾演過太多類似的反叛不羈獨立豪放的女性形象,被譽為「香港一代霸氣烈女」。

而對於日後自嘲「爛片影帝」黃秋生來說,《花街時代》裡的混血棄兒Jimmy幾乎是為他量身定做的角色。其中被父親拋棄整天拿著照片到處找爹的劇情,基本完整復刻了黃秋生本人的人生。

而80年代的葉德嫻可謂風生水起。就在《花街時代》拿到最佳女配角的當年,葉德嫻還憑藉與劉德華合作的《法外情》入圍了最佳女主角。

而在這三個角色背後,水美麗映射著平民階層的痛苦掙扎,Jimmy代表著殖民時代中洋雜糅的困惑曖昧,而葉德嫻則象徵著當時黑社會在維護社會治安上扮演的奇怪角色。這些角色一起,刻畫出了一幅殖民時代香港的眾生相。

在1986年《中英聯合聲明》籤訂的特殊時間節點上,《花街時代》的問世,大概也算是向香港殖民時代道別。

022 我不是蘇絲黃

如果說《唐》裡詩人魚玄機還算是有恃無恐的浪蕩才女的故事,那《花街時代》裡漁村女上岸做酒吧女,基本只能看作底層人自食其力掙扎搵食的故事了。

影片英文名《我不是蘇絲黃My Name Ain't Suzie》,呼應了1960年另一部有名的美國電影《蘇絲黃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

在《蘇絲黃的世界》中,中美混血的女演員關南施演繹了一個在美國視角下,冷戰時期的香港交際花形象——膚淺虛榮,熱情狡黠,加深了西方人對於東方女子的刻板印象。

《花街時代》的導演陳安琪似乎想借這部作品打破這種成見,求新求變。

相似的時代背景,相似的主角身份下,水美麗面對人生起伏命運捉摸表現得更堅韌達觀。

電影開始,在一個被扔掉的剩蘋果都會被孩子們搶食的落後小漁村裡,女主水尾被一群心術不正的青年用一支原子筆騙走了第一次。絲襪和食物都沒有忽悠住這個貧窮的少女,但原子筆卻似乎象徵著另一個世界的投影,這吸引住了她。

漁村的人們世世代代都住在船上,嬸嬸在漁船裡接客——養活自己的孩子都很艱難,遑論非親生的水尾。能跟著當媽媽桑的前輩出去灣仔掙錢,是所有適齡女孩們最好的出路。

從大澳漁村走出來的鄉巴佬水尾,成了灣仔luckybar裡初生牛犢的明豔吧女。在前輩小伶玉的調教之下,她操著單刀直入的英文「no money, no happy」,遊走在眾多美國大兵之間。

途經香港奔赴越南戰場的美國大兵們會在醉酒之後揮金如土,年輕漂亮正當時的水美麗卻陷入了跟小雜種Jimmy的愛恨情仇裡,導致了跟小伶玉結怨和出走。

水美麗的性格設置是:有情有義,不屈不撓。所以後來,不管是汽水吧裡艱難創業的姐妹,還是夜場老闆娘,水美麗一生都在跟命運作鬥爭。

面對愛人的背棄,水美麗感嘆「誰都靠不住,只有靠自己」。這大概也是編劇陳冠中對於那個時代所有香港人的結語。

033 混血兒和黑幫

水美麗與混血小雜種Jimmy的戀情,成了全片裡女主唯一一段單純溫情的時光。雖然這種溫情本身也很虛假。

Jimmy長成了一個混血美少年,混跡在前赴後繼的吧女之間,被操著一口上海話的小伶玉養成了一個負心小白臉。

他穿梭在尋歡的美國大兵之間,拿著一張照片滿世界問父親的下落——這幾乎是黃秋生的本色演出。

黃秋生生父是英國人,在他4歲時拋棄母子回國,讓作為混血兒的黃秋生從小在「鬼佬」、「雜種」之類的稱呼中艱難長大——這大概也算是殖民時代下並不罕見的劇情。

幾十年後的當下,混血美顏或許能成為一個藝人的賣點。但在當年,頂著混血兒臉的黃秋生其實很難找到正經角色——這也是後來黃秋生拿著影帝獎盃,演技拔群卻不得不繼續接拍大量爛片餬口的原因之一。

其實香港金像獎曾爆冷頒給過不少偏門作品,但多冷也冷不過黃秋生當年的《八仙飯店》。影片成功塑造了一個讓許多人童年陰影的形象,也奠定了黃秋生貨真價實的「爛片影帝」之名。

《花街時代》裡,終於找到父親的Jimmy繼承了生父無情無義的傳統,拋下小伶玉和水美麗回到了美國。甚至在中年回到香港尋找第二春的時候,也跳過水美麗選了快餐店打工的少女Wednesday。

在走投無路的危難時刻,唯一給水美麗支持的,是一個混黑幫的大姐大黃英。

葉德嫻扮演的黃英,活靈活現的展示了50-70年代香港「警察管黑幫,黑幫管治安」的現實寫照——生意人遇到問題,找警察冇用,交保護費也白搭,必須依附於某個黑道大佬。

特殊時代背景下,公平和正義統統缺席,金錢和權力掌控一切,歡場無真情,生存靠鐵腕。

但黃英和水美麗之間若隱若現無法明言的同性愛侶之情,成了水美麗寂寞的人生裡的可貴的安慰。

044 殖民野史

跟其他同類題材不同的是,雖然講著風月場的故事,但本片導演並未著力於賣弄風情,而是更多的聚焦在了花街裡卑微女子百味雜陳但鮮活真實的人生。

《花街時代》的編劇是香港文化名人陳冠中,他也是當年香港著名的文化雜誌《號外》的創辦者之一。

通過一個個底層小人物的悲歡,講述特殊時代裡一代香港人面對新舊交替時代變遷的苦難掙扎。這是一部小人物的殖民野史,也是這部影片背後的良苦用心。

後來,在《我這一代香港人》一書中,陳冠中總結那個階段的香港時說:

香港不像其它一些未發展地區有自然資源可開採,也不能依賴農作物的種植出口業,只能靠勞動密集而且帶競爭性的小製造業及小服務業。加上當年殖民地政府沒有扶助工業的政策,也不提供生活保障,而社會福利更是杯水車薪,遂形成一種全民工作觀,人人要自力更生,人人要開工搵食,社會大眾視努力工作甚至辛苦創業為天經地義的事情。二戰前的工商業基礎、華人的刻苦耐勞、廣東人敢為天下先的風氣、上海調教出來的外省人的經營工夫、移民資本家的資金,在艱苦的50年代都被派上用場,後來被認為代表香港性格的創業精神及can-do(搞掂)精神大概是因為當年這種經濟形態而被激發出來的。「

殖民時代總會過去,風塵女子總會老去。

被削掉一隻耳朵的黃英再也罩不住了的時候,水尾風生水起的巔峰時代宣告結束。

但在《花街時代》片尾,快餐店老闆說:「用不了多久,她一定會另起爐灶的」,大概也算是編劇對於一代香港人掙扎求生精神的致敬。

- THE END -

相關焦點

  • 跨國史視角下的民族國家史書寫
    專業的歷史學出現於19世紀中葉民族國家觀念盛行的時代,當時它最重要的功能是服務於構建民族身份和民眾對國家的認同,由此民族國家成為歷史敘述的基本單位,政治變革、經濟發展、社會變遷、人物活動等都在民族國家的背景下展開。
  • 我讀︱劉士永:在殖民與醫學交錯的經緯之間
    從早期飛利浦·柯定(Philip Curtin)由非洲與拉美帝國經濟利益及殖民者保護的角度,開啟了近代殖民醫學史專題研究以來;乃至於上個世紀晚期戴維·阿諾(David Arnold)和馬克·哈裡遜(Mark Harrison)等人,借用當時西方流行之底層社會(subaltern society)視角,重新發掘殖民社會與帝國醫療服務間的對抗及共生性。
  • 菲律賓史研究中的殖民史學
    西班牙殖民者用《聖經》和槍炮完成對菲律賓的佔領,傳教士、殖民官員和世俗的史學專業人才成為撰寫殖民史學的三種主體。美國奪佔菲律賓後,殖民官員和各種考察團成員留下了大量關於菲律賓歷史的著作。與西班牙人的殖民史學具有強烈天主教特點大不相同,美國人的殖民史學具有強烈為現實服務的色彩。西班牙人編寫的最早的菲律賓史著作出現於16世紀末期。
  • 《像蟬一樣歌唱》首發,從侗族孩子的視角展現時代變遷
    他決定創作一部小說,通過侗族孩子的視角來展現時代的變遷。這部小說的寫作也是一個學習侗族文化的過程,是一個親近湘西南大地的過程,希望能展現出湘西南大地的山鄉巨變、侗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以及聰明敏銳、富有行動力和創造力的山鄉孩子的美好形象。
  • 學術 後殖民與全球化時代的中國
    以「解決人類問題」為鵠的,這當然不是要拋棄自己的傳統,不是擺脫自己的現實,而是在研究中國問題時,胸懷世界、宇宙、人類,將我們中國人特殊的經驗匯入人類經驗的遼闊海洋,實現由特殊性向普遍性的過渡,讓「中國史」成為馬克思所謂「世界史」的一個部分,讓「中國」成為「全球」的一個部分。
  • 走出「內闈」:海外宋代女性史研究視角的轉變
    該書是在其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吸收並借鑑了海外女性史與區域社會史研究的豐富成果,展現了一幅宋代區域女性史的生動畫面。許曼的本科、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師從知名宋史專家鄧小南先生。鄧先生對宋代女性史研究頗有建樹,在鄧小南先生的指導下,她開始宋代女性史研究。博士期間,許曼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師從高彥頤(Dorothy Ko)、韓明士教授,繼續宋代女性史的研究。
  • 臺媒:裁了中國史,怎麼掌握文化和秩序變遷?
    2019課綱實施第二年,新學期開始,初中八年級的歷史老師發現,「中國史」改穿「中國與東亞史」的新裝進入教室後,在「略古詳今」的原則下,以唐為界,中國上古和中古時期大幅縮水,不僅漢唐盛世消失了,三國亂世也不見了,學生將不知首位平民皇帝劉邦
  • 孫戈:讓觀眾通過畫作的視角,感受時代的變遷
    在他們之前,就有一個榜樣性的人物——蔣兆和,他在掌握了傳統的筆墨技法基礎之上,把眼光盯在了那個時代,《流民圖》就是在這樣的現實關懷下誕生的。他是關注這個時代,關注民生,他用他的畫筆去表達了人物畫家對現實生活的感受,他把自己的思想融到了作品裡,表達了他對侵略者的憤慨,對勞動人民被壓迫的同情,他作品的藝術價值更多的是在於直接反映了那個時代產生了讓敵人害怕的震撼效應。蔣兆和「為人生而藝術」的創作原則,為我們平添了社會良知色彩,成為我們寶貴的藝術傳統。
  • 日本在臺灣的殖民統治(二)
    作為日本殖民當局法西斯統治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進行瘋狂掠奪。1895年通過實施「官有林野取締規則」,強佔全臺94.15%的山林原野。  殖民當局強佔了絕大部分土地和山林後,對廣大農民進行了殘酷的剝削。就土地稅一項,1905年收取地稅300萬元,1933年高達570餘萬元。就糧食來說,1900年稻米年輸往日本1400公噸,佔當年臺灣米生產總量的0.46%;到1934年,年輸入日本51.5萬公噸,佔當年生產總量的40%以上。
  • 臺灣歷史課綱變遷史:臺灣史脫離中國史,中國史變東亞史,與中華史觀...
    而歷史課綱的變遷史,也深刻影響了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觀,儘管馬英九曾經對此做過「微調」,但相對於民進黨執政時期的狂飆突進,「微調」已經微不足道了。 陳水扁將臺灣史脫離中國史範疇 2001年,陳水扁主政第二年,教育部門重新修定課綱,臺灣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元擔任歷史科課綱召集委員。在張元等人編寫的歷史課綱中,臺灣史首次獨立成冊,脫離中國史範圍教授,並將中國明清兩朝併入世界史,主張學生應由本土歷史開始學習,進而學習中國史與世界史。
  • 《聯合報》社論:裁了中國史,怎麼掌握文化和秩序變遷?
    改穿「中國與東亞史」的新裝進入教室後,在「略古詳今」的原則下,以唐為界,中國上古和中古時期大幅縮水,不僅漢唐盛世消失了,三國亂世也不見了,學生將不知首位平民皇帝劉邦,也不識唯一女皇武后。一部中國史,商周依舊在,但有些教科書,炎黃堯舜、夏禹建朝隻字不提,學生只看到「有冊有典」的商周橫空出世;未聞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學生卻要了解秦以法家變法、漢初推行黃老、漢武推崇儒家;渾然不知有漢唐盛世,學生號稱提升了「國際觀」,但對世界各地的中國城為何都叫「唐人街」一定莫名其妙。
  • 張國榮的《風月》,像極他現實生活中的寫照
    導語:娛樂圈的男女明星層出不窮,已經變成了:今天是他的時代,明天可能就是她的時代了。但作為大家都尊稱一句「哥哥」的張國榮,卻用作品在向世人證明著:他的時代一直在。在他四十六年的人生中,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音樂作品以及影視劇,而《風月》則是其中極具特色的一部。有人曾說,張國榮一生雖然飾演過無數個經典角色,但唯獨《風月》這部劇,卻更像是他現實生活裡的真實寫照。
  •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在全球視野下拓展海洋史研究 2020-12-18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白銀帝國:一部新的中國貨幣史》:從白銀命運解東西轉折
    所以,這既是一部中國貨幣史,也是對中國社會變遷的窺探。  著名歷史學家、《潛規則》作者吳思評價:「從本書提供的視角看去,熟悉的歷史世界呈現出自己的側影。東西並列,輪廓分明,清晰而有神。好看。」此書面向大眾,將小說、戲劇裡隱含的信息與嚴肅的學術著作巧妙融合,給讀者呈現出一幅豐富形象的傳統中國經濟史圖景。」  「徐瑾女史視野獨特,文筆了得,以白銀斑駁游離之脈絡梳理了中國貨幣史,綱舉目張,甚為聰明。檢點千年以來從金屬貨幣到朝廷,再到體制的威權與利益變遷,可以從中體驗人性與觀念的衝突。好的邏輯,才會有好的故事。」中國金融博物館理事長王巍如是說。
  • 《廣興洲,一部厚重的湖鄉文化史》研討會舉行
    12月18日,君山區廣興洲鎮沿江村村民服務中心的會議室書香濃鬱,氣氛溫馨,《廣興洲,一部厚重的湖鄉文化史》作品研討會在此舉行。餘三定、黃軍建、張步真、盧宗仁、胡睿臻、萬輝華、孫白生等我市知名作家及文藝評論家齊聚一堂,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廣興洲,一部厚重的湖鄉文化史》,是君山區作家協會主席孫美堂的報告文學作品。
  • 臺媒:臺灣學生的校服變遷時代
    臺媒:臺灣學生的校服變遷時代 2015-01-04 16:07:2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吳合琴     該不該脫下威權與性別的象徵,全面廢除制服,時不時會被提出討論
  • 中外文化交流史: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印度歷史文化的研究(上)
    本書第一章裡已經介紹過一些與中印文化交流史相關的專著和資料彙編,不再重複。這裡要介紹的是另外一些比較重要的著作,但難免有所疏漏。劉國楠、王樹英先生的《印度各邦歷史文化》出版於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南亞所成立後較早出版的一部著作。全書按印度各邦劃分條例,分別介紹其歷史、社會和文化,對於了解印度概況很有幫助。
  • 視頻|新中國鐵路發展變遷縮影!《「青」史「影」存》首發
    9月15日,大型精裝畫冊《「青」史「影」存》在青島首發,並被青島市檔案館收藏。作為新中國鐵路發展變遷的一個縮影,該書是一部填補了青島鐵路客運七十年歷史空白的重磅力作。首發儀式上,山東畫報出版社副社長李新宇代表出版社向青島市檔案館捐贈了《「青」史「影」存》圖書。
  • 一幅肖像畫中的世界史:伊莉莎白一世與大英殖民帝國
    一部世界近代史,英國的歷史無疑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哪怕是後來在19世紀最後十年到20世紀初取代英國的美國進入歷史舞臺的中心,從殖民帝國的角度來看,世界近代史也見證了英國殖民帝國的建立、輝煌至衰落。而我們在講述或撰述近代世界歷史時,有一種觀點也是將英國革命(在中國大陸常稱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作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
  • 殖民主義與後殖民發展——當代比較政治的扛鼎之作
    本期,政文觀止編輯部為大家推薦一本拉美研究以及比較歷史分析領域的重要作品——《殖民者主義與後殖民發展:比較視野下的西屬拉丁美洲》,作者是美國西北大學政治學與社會學教授詹姆斯·馬洪尼(James Mahon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