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牛郎織女」是中國文學和文化史上一個影響深遠的傳說故事。在全面搜集有關「牛郎織女」傳說的材料的基礎上加以考查分析,覺得這個傳說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其中的兩個主要人物深深地紮根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反映了先民對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的人物的讚揚。
在它的清節不斷豐富發展的當中,又先後形成反對婚姻上門當戶對的主題,反對以沉重的聘禮、奢靡的迎娶儀節破壞青年男女的婚姻的主題,和反對封建禮教、門閥制度的主題,表現了勞動人民忠貞愛情、反抗強權、爭取自由幸福生活及歌頌勤儉待家的思想。它經過漫長時間的孕育,在人物身份上、情節上、主題上經過幾次較大的轉變.
—、「牛郎織女」傳說的孕育
最早,織女和牽牛分別是秦人和周人的遠祖中作出了傑出貢獻、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們的業績反映了我國遠古時代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重要發展進程:女修以紡織布吊而留名後世,叔均以用牛力於農耕而受到後人永久的紀念。秦人和周人概括他們的事跡分別將他們命為星名。應該說,「牽牛」、"織女」兩個星座的命名是很早的。
《夏小正》「七月」云:「漢案戶。漢也者,河也。案戶也者,直戶也,言正南北也。寒蟬鳴·…..初昏,織女正東鄉。」牽牛、織女同神農氏之子柱等作出了突出貢獻的卓越人物一起永垂長天,使人們恬記著他們的業績,千是形成了牽牛、織女標識性的形象。西周末年譚(古國名,在今山東歷城東南)大夫作的《大東》一詩將這兩個星名寫入詩中,已經將它們分別同牽牛駕車的人及織布的女子聯繫起來。《詩經·小雅·大東》中說: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跋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
古籍《夏小正》
這八句詩中有三點應該注意:
(一)用「終日七襄」寫織女。「襄」乃是指織布中的一種行為,在這裡用為量詞。詩中也是從星名所標示的特徵,把它看作織布之女。
(二)詩中說牽牛星「不以服箱",實際上也是由「牽牛"的字面意思聯想到了相關行為的人。
(三)在說「織女」和「牽牛」的當中,說到「漢」(天漢),可看出在當時民間傳說中,已以「天漢」將此二星聯繫起來。這是「牛郎織女」傳說中主要人物的孕育階段,首先是由歷史人物產生星座名,同時又成為人間所信奉的神靈;另一方面,又由星座名想到現實中相應的行為和相關的人。
這是「牛郎織女」傳說孕育、形成與發展演變的第一階段。時間大約在商代以前至西周中晚期。
這裡特別要說一說朝鮮出土德興裡壁畫墓的一幅壁畫。這幅畫的正中為兩條微彎的平行雙線條,作相反的S形,為天河,其左側一人牽牛,旁有「牽牛之像」四字;其右側一女子,其後有一犬,尾巴捲起,抬頭看女子,女子前上方有「織女之像」四字,「織女」二字殘損嚴重,較模糊。墓葬被考定為高旬麗永樂十八年所下葬,其時間相當於中國東晉義熙五年。壁畫的織女後有一犬,我以為這是表示織女同犬丘有關。這是傳說中織女同秦人有關的又一個重要證明。
漢代畫像石上的織女像多作跪而織的樣子,它們之間應該是有繼承關係的。但無論怎樣,5世紀初朝鮮的壁畫上織女後有一犬,將戰國以後形成的織女的傳說,同秦人的祖先聯繫起來,又為織女為秦人之祖的結論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從我國中原地區傳到朝鮮,應有一個過程。所以,這幅畫所反映的是我國漢魏以前的傳說,而所傳遞的文化資訊則更早。
二、《詩·秦風·兼蒙》的本事與牽牛織女早期傳說
對《秦風·兼蔭》主題和內容的理解,在《詩經》中分歧最大。此詩《毛詩序》認為是秦襄公時的作品,三家詩無異義,鄭玄《箋》、孔穎達《正義》及此後各家也少有持異說者。但《詩序》說:「《兼軗》,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鄭玄以來學者多從之。然而從詩本文一點也看不出有刺的意思,更不用說「用周禮」之類。故有不少學者不信《序》說。朱熹《詩集傳》云:
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朱熹.《詩集傳》
我以為這首詩之所以在秦風中獨具一格,因為其並非寫實之作,而是有自古相傳的優美的神話傳說為背景,為本事。詩中表現詩人所求,也是神女,是同秦人早期居地中漢水有關的一個神女,但卻不是鄭交甫所遇漢上遊女。
詩中所言這個「伊人","在水一方",卻怎麼也不能靠近。我覺得這同《古詩十九首·逜迨牽牛星》一首中說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形一致:《迨迨牽牛星》一詩從織女方面言之,《兼嗖》一詩從牽牛方面言之。其次,詩中反覆言「兼腹蒼蒼"、「兼腹悽悽"、「兼陵採採",言蘆荻正盛之時。下又三言「白露」,正當初秋時節,也即《禮記·月令》所謂天河呈正南正北橫貫天空之時,此時「織女正東鄉」。這與後來傳說的牛郎、織女相會在七月七日初秋時節的情形也相一致。
牛郎、織女相會在七月七日
再次,織女本是由秦人祖先女修演變而來。而據近年考古發掘情況和專家們的分析,秦人早期生活於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南、禮縣東部冒水河(古卵水)流域及大堡子山一帶。這一帶古有天水湖,是先秦時秦人的「天水」,也是天水最早的治地。在卵水河下遊及同漢水交匯處為峽谷地帶,同《兼軗》詩中所寫"溯澗從之,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的環境相合。
第四,牽牛織女故事同漢水有關,而漢水也正從這一帶流過。秦人將天漢邊上最亮的一顆星命名為織女,正反映了秦民族同漢水的關係。《兼痕》一詩創作於漢水與卵水相交的地方,同織女傳說產生的背景相一致。根據以上幾點,我以為《秦風·兼哎》一詩是詩人以牽牛(牛郎)的口吻表現對織女乞慕和追求的情節的。其構思表現方式同《楚辭·九歌》中的《湘夫人》相近。
牽牛織女故事同漢水有關
那麼,這是怎樣的創作動機和創作心態下寫的呢?詩人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首詩呢?
我以為這同秦民族祭祀女修之神或曰織女星,歌舞以樂神的活動有關。《兼陵》一詩產生於秦,如果同祭祀和民間音樂聯繫起來考慮,便不會感到奇怪。《史記·封禪書》說秦並天下後祭祀情況,但應與秦人傳統風俗及宗教活動大體一致。由此看來,秦人祭祀星辰之神多種,同楚人差不多。其中未明列織女、牽牛,但有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女宿,就是由牽牛星、織女星分化出來的。
牛郎織女與星宿
因為織女星一大二小星中織女一為零等星,為全天第五最亮星,在北方高緯度夜空則是最亮的一顆星,而且由千織女星緯度較高,一年中大多數的月份都能看見,牽牛三星之主星為一等之標準星雖然負責觀測天象的天官將牛宿、女宿同牽牛星、織女星作了區分,但由千民間根深蒂固的群體記憶,互相干擾,使得很多文獻混淆、牴觸,難以嚴格區分。
這裡特別應該注意的是秦在雍(春秋時的秦都,即今陝西鳳翔縣西南七裡南古城)所營建的祠廟中,有社主,並言為「周之右將軍"。社即土地神,同叔均所封之田祖,性質相近。秦人以畜牧為主,有社神而無田祖,故混而為一。為什麼傳說中叔均又為「周之右將軍」呢?因叔均非周王族直系,不得稱「公」,故稱為「將軍」;又因其非長子,而周人以左為上,故稱為「右將軍」。《史記·天官書》產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由這也可以看出,後代傳說中的牛郎,就是由周人的田祖,即漢代以前所傳「周之右將軍"叔均而來。
以《楚辭·九歌》中所反映楚人祭祀天神、地祗的狀況言之,古人質樸,民間對上層社會的生活無法想像,其設想神靈的喜好,往往是憑藉了自己的情感經歷,所以祭神歌舞中常設想其相互戀愛的情形,也常有表現人神相戀的情節。晉傅玄的《擬四愁詩》中說:「牽牛織女期在秋,山高水深路無由。」
三、《周易》卦父辭與七月七日牛女相會
自古相傳牽牛織女相會時間在農曆七月七日。「七月七日」這也是構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因素。確定在七月,這同七月間銀河是從北向南橫亙夜空有關
《周易》與七月七日牛女相會
「漢案戶",是言天漢正對門戶,也就是說,是由北向南的方向。而在此時,織女星座,兩小星向東開張,牽牛星在天漢以東,如兩星相對。這是形成牽牛、織女七月相會情節的基礎。
至於確定在七月之七日,這又同商周時代即形成的「反覆其道,七日來復"的意識有關。《離卦》云:「畜朼牛,吉。」古以男為陽,女為陰。織女應隨牽牛,而今男女分離,與卦辭合。女既離男而去,則男(牽牛)以畜牛為吉。
由以上的論述可以知道,「牛郎織女」傳說孕育於中國文化的土壤,無論它的人物、情節還是傳說要素,都同中國文化息息相關,深深地打上了中國文化的烙印。反過來說,它的人物、情節和傳說要素的形成是受到三個方面的制約的:
(一)最早人物原形身份特徵的制約。在關千這兩個人物的最原始的傳說中說「帝頗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云云,則織女的原型本是傳說中古帝頗頊之裔孫。牽牛呢,「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是人間以農耕而享祀千後代的后稷之孫。這也就確定了織女本天帝之女或孫,而牽牛為人間農民的身份特徵。
(二)牽牛星、織女星和天漢在天空所處位置及其一年中變化情況的制約。
牽牛星、織女星和天河的制約
(三)先秦時代人們思想意識、原始宗教、有關傳說及有關習俗的制約。
從西周末年到戰國初期是「牛郎織女」傳說形成與發展演變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牽牛、織女兩個人物一為具有高貴地位、以紡織為技能特徵的神女,一為以牛耕助力的衣民的身份,被分在天漢兩側。也就是說它的主要人物、悲劇基調和表現忠貞愛情的主題已大體確定。
四、「牛郎織女」傳說悲劇情節的形成
戰國中期至東漢末年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故事情節形成、發展的階段,也是其孕育、形成、發展與演變的第三個階段。
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戰國末至秦始皇三十年期間竹簡。其中有《日書》兩種。《日書》是在民俗、民間信仰和禁忌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以往經驗、經歷和禁忌的總結,有的是由曆日幹支和相對應的十二生肖附會而產生,但都是約定俗成的產物,反映著秦以前人們的認識狀況及風俗、傳說,總之,它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
《日書》反映民俗秦簡中反映的有關傳說中,最關鍵的究竟是誰棄誰,說得不清楚。細審文中主語是牽牛,其言「不吉」,應是對娶妻者牽牛來說不吉;那麼,所謂「不果」,也是對牽牛來說婚姻未能到底。如果這樣理解,「不出三歲,棄若亡",是說結婚後未過三歲,織女棄家而去,使牽牛如同沒有妻子一樣。這樣看來,秦以前所流傳「牛郎織女」故事的基本情節和漢代以後所流傳完全一致。這些都反映了東漢時流傳的「牛郎織女」故事的狀況。結合漢魏時傳說來看,在戰國時的傳說中,應是織女被迫離牽牛而去。
按我上面的理解,戰國之時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已同元代以後小說戲劇中的基本情節相一致。這個故事在戰國秦漢時所流傳的有些情節現在了解得不是很清楚,但從秦簡所載結合有關文獻來看,有同後代情節相合的空間。比如:
(一)後代傳說中都說生有兩個孩子,戰國時傳說中說「不出三年,棄若亡」。
(二)後代傳說中是由於王母或玉帝的幹預,使他們夫妻分離。
(三)因為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是分在天漢的兩邊的,所以民間傳說中,牽牛和織女這一對夫婦也被分在天河的兩岸,這種情節設計的走向是由原始素材所決定的。特別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先秦時傳說中也有這一對夫妻過橋相會的情節,何以見得?《三輔黃圖·鹹陽故城》中說:始皇窮極奢侈,築鹹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官,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
(四)上面說到先秦時所流傳牽牛織女的悲劇應是由織女一方的家長天帝或王母所造成。傳說中織女是同天帝有關的,而牽牛就其原型叔均而言,也只能算一位地祗,或人間的祖先神。這就形成了矛盾衝突,產生了具有戲劇性的故事。
那麼,在較早的傳說中,織女一方的家長迫使他們分離的具體情節如何呢?《太平御覽》卷三一引《日緯書》云:
嘗見道書云:牽牛娶織女,天帝賜錢二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是也。
緯書的大量出現在西漢末年至東漢時代。關於這個傳說情節的理解,侯佩鋒有《「牛郎織女」神話與漢代婚姻》一文,重點論述了兩漢時嫁娶奢靡之風盛行。漢代由千財禮之重使很多青年男女不能結合的狀況也就可以想見。那麼「牛郎織女」傳說在漢代以前所形成的女方家長幹預、破壞男女雙方的婚姻,除門第不當這個理由之外,男方辦不起財禮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這就彌補了秦簡「牽牛以娶織女而不果」在根源方面文獻記載的缺失。聘禮要求太重,迎娶宴席場面太大,不僅對男方和男方家是一個大的負擔,甚至造成迎娶妻媳的很大障礙,對女方也是情感上的折磨。所以,「牛郎織女」故事的主題從戰國到西漢主要是反對門第觀念和聘禮很沉重的「買賣婚姻"陋習。
漢代畫像石中有些牽牛、織女的畫。江蘇徐州出土漢墓畫像石上有一幅是下面畫著星座,上面是一人牽著牛,顯然為牽牛星。雖然畫面上看不出故事情節,但聯繫以上材料可知「牛郎織女」的傳說在當時民間的流傳已很廣泛,尤其在北方已成為人們常常提到、想到的話題。
五、由蕭史弄玉故事和寶夫人葉君相會故事看牛女傳說早期的影響
,在這樣漫長的時間當中,「牛郎織女」的傳說不可能沒有影響和分化。劉向《列仙傳》卷上載有關千秦國風女祠的故事,我以為是牽牛織女傳說分化的結果。故事如下:
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風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於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巳。
此為劉向據西漢以前傳說所撰。秦穆公時,秦已遷於雍。這個故事的最大特徵是:女為秦國君之女,而男為替貴族服務的下層人物樂師。這也是破除了門第觀念的婚配。秦人是以鳥為圖騰的。秦先民有「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大業」的傳說。
我以為秦穆公女弄玉的傳說實際上是牽牛織女傳說的最早的分化。我以為傳說中秦穆公所作「風女祠",實即秦人的女修祠,也即織女祠。秦穆公之女與其丈夫不可能「皆隨鳳凰飛去」,這只能是一個傳言故事。但這當中傳達的某些文化資訊,卻是值得重視的。尤其一個國君的女兒喜歡上了一個毫無地位的「下人",並結為夫妻,與「牛郎織女」傳說的情節基本一致,所表現出的破除家族觀念追求婚姻自由與幸福的思想,也正是「牛鄖織女」傳說的基本精神。由此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關係。另外,夫妻二人最後都上了天,而且是乘鳳鳥,也可以看出其由「牛郎織女」傳說變異改造而成的跡象。
由上面的考述可以看出,牽牛織女的傳說一方面主流部分在民間流傳,另一方面由於種種原因,也產生了分化和演變。在魏晉以後一千多年中「牛郎織女」的傳說由千其反封建禮教和揭示了道教尊神王母或玉帝的不近人情,而一直受到擠壓、覆蓋和冷淡,文人筆下很少有具體的論述,我們反倒在這些很早由「牛郎織女」傳說分化出來的故事中,看到了它的一些早期傳播的情形。聯繫《三輔黃圖》中「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的記載來看,牛郎、織女一年相會一次的情節其形成是很早的。
這裡再談談「牛郎織女」傳說中烏鵲架橋的問題。現在看來,「牛郎織女」故事中烏鵲架橋的情節,也還反映著秦人的遙遠的記憶:鳥同秦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秦人看來是一種靈物,所以可以助人成事。鳳凰、烏鵲,都是來於同一傳說因子;傳說中秦穆公之女弄玉同其夫蕭史」隨風皇飛去」,同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實際出於同一想像。
本文的四、五兩部分談的是「牛郎織女」傳說形成與發展演變的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的末期,「牛郎織女」傳說的基本情節、基本要索已大體形成。在漢末時人的詩文中所反映「牛郎織女」的傳說,其悲劇的主題已經形成,七月七日鵲橋相會的情節也已經形成。
結語
直到清代產生了《雙星圖》傳奇,此後的各種梆子戲、皮黃戲及南方的紹興戲、黃梅戲都有《天河配》、《鵲橋相會》、《牛郎織女》之類的劇目。至 20 世紀初更出現了多種民間傳說的採錄本和各種戲劇改編本。這可以看作「牛郎織女」傳說形成、發展演變的第五個階段。
可以說,從「牛郎織女」的孕育、形成的過程可看到中國文明的進程,而從它的流傳、分化、演變的情況可看出中國古代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這個古老的傳說既體現了我國幾千年中廣大人民群眾的,尤其是廣大農民的願望,也打上了古代幾個大的歷史階段中意識形態與文化特徵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