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民間傳說《牛郎織女》的孕育、形成與早期分化

2020-12-20 小柚子說動漫

前言:

牛郎織女」是中國文學和文化史上一個影響深遠的傳說故事。在全面搜集有關「牛郎織女」傳說的材料的基礎上加以考查分析,覺得這個傳說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其中的兩個主要人物深深地紮根於中國古代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反映了先民對在農業生產發展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的人物的讚揚。

在它的清節不斷豐富發展的當中,又先後形成反對婚姻上門當戶對的主題,反對以沉重的聘禮、奢靡的迎娶儀節破壞青年男女的婚姻的主題,和反對封建禮教、門閥制度的主題,表現了勞動人民忠貞愛情、反抗強權、爭取自由幸福生活及歌頌勤儉待家的思想。它經過漫長時間的孕育,在人物身份上、情節上、主題上經過幾次較大的轉變.

牛郎織女傳說由來已久

、「牛郎織女」傳說的孕育

最早,織女和牽牛分別是秦人和周人的遠祖中作出了傑出貢獻、有重大影響的人物,他們的業績反映了我國遠古時代農業和手工業方面的重要發展進程:女修以紡織布吊而留名後世,叔均以用牛力於農耕而受到後人永久的紀念。秦人和周人概括他們的事跡分別將他們命為星名。應該說,「牽牛」、"織女」兩個星座的命名是很早的。

「牛郎織女」傳說的孕育

《夏小正》「七月」云:漢案戶。漢也者,河也。案戶也者,直戶也,言正南北也。寒蟬鳴·…..初昏,織女正東鄉。」牽牛、織女同神農氏之子柱等作出了突出貢獻的卓越人物一起永垂長天,使人們恬記著他們的業績,千是形成了牽牛、織女標識性的形象。西周末年譚(古國名,在今山東歷城東南)大夫作的《大東》一詩將這兩個星名寫入詩中,已經將它們分別同牽牛駕車的人及織布的女子聯繫起來。《詩經·小雅·大東》中說: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跋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

古籍《夏小正》

這八句詩中有三點應該注意:

(一)用「終日七襄」寫織女。「襄」乃是指織布中的一種行為,在這裡用為量詞。詩中也是從星名所標示的特徵,把它看作織布之女。

(二)詩中說牽牛星「不以服箱",實際上也是由「牽牛"的字面意思聯想到了相關行為的人。

三)在說織女」和「牽牛」的當中,說到「漢」(天漢),可看出在當時民間傳說中,已以「天漢」將此二星聯繫起來這是牛郎織女」傳說中主要人物的孕育階段,首先是由歷史人物產生星座名,同時又成為人間所信奉的神靈;另一方面,又由星座名想到現實中相應的行為和相關的人。

《詩經》

這是「牛郎織女」傳說孕育、形成與發展演變的第一階段。時間大約在商代以前至西周中晚期。

這裡特別要說一說朝鮮出土德興裡壁畫墓的一幅壁畫。這幅畫的正中為兩條微彎的平行雙線條,作相反的S形,為天河,其左側一人牽牛,旁有「牽牛之像」四字;其右側一女子,其後有一犬,尾巴捲起,抬頭看女子,女子前上方有「織女之像」四字,「織女」二字殘損嚴重,較模糊。墓葬被考定為高旬麗永樂十八年所下葬,其時間相當於中國東晉義熙五年。壁畫的織女後有一犬,我以為這是表示織女同犬丘有關。這是傳說中織女同秦人有關的又一個重要證明。

朝鮮出土德興裡壁畫

漢代畫像石上的織女像多作跪而織的樣子,它們之間應該是有繼承關係的。但無論怎樣,5世紀初朝鮮的壁畫上織女後有一犬,將戰國以後形成的織女的傳說,同秦人的祖先聯繫起來,又為織女為秦人之祖的結論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力的證據。從我國中原地區傳到朝鮮,應有一個過程。所以,這幅畫所反映的是我國漢魏以前的傳說,而所傳遞的文化資訊則更早。

漢代織女像

二、《詩·秦風·兼蒙》的本事與牽牛織女早期傳說

對《秦風·兼蔭》主題和內容的理解,在《詩經》中分歧最大。此詩《毛詩序》認為是秦襄公時的作品,三家詩無異義,鄭玄《箋》、孔穎達《正義》及此後各家也少有持異說者。但《詩序》說:《兼軗》,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禮,將無以固其國焉。」鄭玄以來學者多從之。然而從詩本文一點也看不出有刺的意思,更不用說「用周禮」之類。故有不少學者不信《序》說。朱熹《詩集傳》云:

言秋水方盛之時,所謂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

朱熹.《詩集傳》

我以為這首詩之所以在秦風中獨具一格,因為其並非寫實之作,而是有自古相傳的優美的神話傳說為背景,為本事。詩中表現詩人所求,也是神女,是同秦人早期居地中漢水有關的一個神女,但卻不是鄭交甫所遇漢上遊女。

詩中所言這個「伊人","在水一方",卻怎麼也不能靠近。我覺得這同《古詩十九首·逜迨牽牛星》一首中說的"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情形一致:《迨迨牽牛星》一詩從織女方面言之,《兼嗖》一詩從牽牛方面言之。其次,詩中反覆言「兼腹蒼蒼"、「兼腹悽悽"、「兼陵採採",言蘆荻正盛之時。下又三言「白露」,正當初秋時節,也即《禮記·月令》所謂天河呈正南正北橫貫天空之時,此時「織女正東鄉」。這與後來傳說的牛郎、織女相會在七月七日初秋時節的情形也相一致。

牛郎、織女相會在七月七日

再次,織女本是由秦人祖先女修演變而來。而據近年考古發掘情況和專家們的分析,秦人早期生活於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西南、禮縣東部冒水河(古卵水)流域及大堡子山一帶。這一帶古有天水湖,是先秦時秦人的「天水」,也是天水最早的治地。在卵水河下遊及同漢水交匯處為峽谷地帶,同《兼軗》詩中所寫"溯澗從之,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的環境相合。

第四,牽牛織女故事同漢水有關,而漢水也正從這一帶流過。秦人將天漢邊上最亮的一顆星命名為織女,正反映了秦民族同漢水的關係。《兼痕》一詩創作於漢水與卵水相交的地方,同織女傳說產生的背景相一致。根據以上幾點,我以為《秦風·兼哎》一詩是詩人以牽牛(牛郎)的口吻表現對織女乞慕和追求的情節的。其構思表現方式同《楚辭·九歌》中的《湘夫人》相近。

牽牛織女故事同漢水有關

那麼,這是怎樣的創作動機和創作心態下寫的呢?詩人為什麼要寫這樣一首詩呢?

我以為這同秦民族祭祀女修之神或曰織女星,歌舞以樂神的活動有關。《兼陵》一詩產生於秦,如果同祭祀和民間音樂聯繫起來考慮,便不會感到奇怪。《史記·封禪書》說秦並天下後祭祀情況,但應與秦人傳統風俗及宗教活動大體一致。由此看來,秦人祭祀星辰之神多種,同楚人差不多。其中未明列織女、牽牛,但有二十八宿,二十八宿中的牛宿和女宿,就是由牽牛星、織女星分化出來的。

牛郎織女與星宿

因為織女星一大二小星中織女一為零等星,為全天第五最亮星,在北方高緯度夜空則是最亮的一顆星,而且由千織女星緯度較高,一年中大多數的月份都能看見,牽牛三星之主星為一等之標準星雖然負責觀測天象的天官將牛宿、女宿同牽牛星、織女星作了區分,但由千民間根深蒂固的群體記憶,互相干擾,使得很多文獻混淆、牴觸,難以嚴格區分。

這裡特別應該注意的是秦在雍(春秋時的秦都,即今陝西鳳翔縣西南七裡南古城)所營建的祠廟中,有社主,並言為「周之右將軍"。社即土地神,同叔均所封之田祖,性質相近。秦人以畜牧為主,有社神而無田祖,故混而為一。為什麼傳說中叔均又為「周之右將軍」呢?因叔均非周王族直系,不得稱「公」,故稱為「將軍」;又因其非長子,而周人以左為上,故稱為「右將軍」。《史記·天官書》產牽牛為犧牲,其北河鼓。由這也可以看出,後代傳說中的牛郎,就是由周人的田祖,即漢代以前所傳周之右將軍"叔均而來。

以《楚辭·九歌》中所反映楚人祭祀天神、地祗的狀況言之,古人質樸,民間對上層社會的生活無法想像,其設想神靈的喜好,往往是憑藉了自己的情感經歷,所以祭神歌舞中常設想其相互戀愛的情形,也常有表現人神相戀的情節。晉傅玄的《擬四愁詩》中說:「牽牛織女期在秋,山高水深路無由。」

《楚辭》

三、《周易》卦父辭與七月七日牛女相會

自古相傳牽牛織女相會時間在農曆七月七日。「七月七日」這也是構成「牛郎織女」傳說的重要因素。確定在七月,這同七月間銀河是從北向南橫亙夜空有關

《周易》與七月七日牛女相會

「漢案戶",是言天漢正對門戶,也就是說,是由北向南的方向。而在此時,織女星座,兩小星向東開張,牽牛星在天漢以東,如兩星相對。這是形成牽牛、織女七月相會情節的基礎。

至於確定在七月之七日,這又同商周時代即形成的「反覆其道,七日來復"的意識有關。《離卦》云:「畜朼牛,吉。」古以男為陽,女為陰。織女應隨牽牛,而今男女分離,與卦辭合。女既離男而去,則男(牽牛)以畜牛為吉。

以上的論述可以知道,牛郎織女」傳說孕育於中國文化的土壤,無論它的人物、情節還是傳說要素,都同中國文化息息相關,深深地打上了中國文化的烙印。反過來說,它的人物、情節和傳說要素的形成是受到三個方面的制約的:

(一)最早人物原形身份特徵的制約。在關千這兩個人物的最原始的傳說中說「帝頗頊之苗裔孫曰女修,女修織「云云,則織女的原型本是傳說中古帝頗頊之裔孫。牽牛呢,「稷之孫曰叔均,始作牛耕",是人間以農耕而享祀千後代的后稷之孫。這也就確定了織女本天帝之女或孫,而牽牛為人間農民的身份特徵。

(二)牽牛星、織女星和天漢在天空所處位置及其一年中變化情況的制約。

牽牛星、織女星和天河的制約

(三)先秦時代人們思想意識、原始宗教、有關傳說及有關習俗的制約。

從西周末年到戰國初期是「牛郎織女」傳說形成與發展演變的第二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牽牛、織女兩個人物一為具有高貴地位、以紡織為技能特徵的神女,一為以牛耕助力的衣民的身份,被分在天漢兩側。也就是說它的主要人物、悲劇基調和表現忠貞愛情的主題已大體確定。

先秦時代人們的制約

四、「牛郎織女」傳說悲劇情節的形成

戰國中期至東漢末年是「牛郎織女」傳說的故事情節形成、發展的階段,也是其孕育、形成、發展與演變的第三個階段

1975年在湖北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戰國末至秦始皇三十年期間竹簡。其中有《日書》兩種。《日書》是在民俗、民間信仰和禁忌的基礎上形成的,是以往經驗、經歷和禁忌的總結,有的是由曆日幹支和相對應的十二生肖附會而產生,但都是約定俗成的產物,反映著秦以前人們的認識狀況及風俗、傳說,總之,它是在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

《日書》反映民俗秦簡中反映的有關傳說中,最關鍵的究竟是誰棄誰,說得不清楚。細審文中主語是牽牛,其言「不吉」,應是對娶妻者牽牛來說不吉;那麼,所謂「不果」,也是對牽牛來說婚姻未能到底。如果這樣理解,「不出三歲,棄若亡",是說結婚後未過三歲,織女棄家而去,使牽牛如同沒有妻子一樣。這樣看來,秦以前所流傳「牛郎織女」故事的基本情節和漢代以後所流傳完全一致。這些都反映了東漢時流傳的牛郎織女」故事的狀況。結合漢魏時傳說來看,在戰國時的傳說中,應是織女被迫離牽牛而去。

秦簡

按我上面的理解,戰國之時民間流傳的牛郎織女」傳說,已同元代以後小說戲劇中的基本情節相一致。這個故事在戰國秦漢時所流傳的有些情節現在了解得不是很清楚,但從秦簡所載結合有關文獻來看,有同後代情節相合的空間。比如:

(一)後代傳說中都說生有兩個孩子,戰國時傳說中說「不出三年,棄若亡」

二)後代傳說中是由於王母或玉帝的幹預,使他們夫妻分離。

(三)因為天上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是分在天漢的兩邊的,所以民間傳說中,牽牛和織女這一對夫婦也被分在天河的兩岸,這種情節設計的走向是由原始素材所決定的。特別要引起我們注意的是,先秦時傳說中也有這一對夫妻過橋相會的情節,何以見得?《三輔黃圖·鹹陽故城》中說:始皇窮極奢侈,築鹹陽宮,因北陵營殿,端門四達,以則紫官,象帝居。渭水貫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

(四)上面說到先秦時所流傳牽牛織女的悲劇應是由織女一方的家長天帝或王母所造成。傳說中織女是同天帝有關的,而牽牛就其原型叔均而言,也只能算一位地祗,或人間的祖先神。這就形成了矛盾衝突,產生了具有戲劇性的故事。

那麼,在較早的傳說中,織女一方的家長迫使他們分離的具體情節如何呢?《太平御覽》卷三一引《日緯書》云:

嘗見道書云:牽牛娶織女,天帝賜錢二萬備禮,久而不還,被驅在營室是也。

緯書的大量出現在西漢末年至東漢時代。關於這個傳說情節的理解,侯佩鋒有《「牛郎織女」神話與漢代婚姻》一文,重點論述了兩漢時嫁娶奢靡之風盛行。漢代由千財禮之重使很多青年男女不能結合的狀況也就可以想見。那麼「牛郎織女」傳說在漢代以前所形成的女方家長幹預、破壞男女雙方的婚姻,除門第不當這個理由之外,男方辦不起財禮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這就彌補了秦簡牽牛以娶織女而不果」在根源方面文獻記載的缺失。聘禮要求太重,迎娶宴席場面太大,不僅對男方和男方家是一個大的負擔,甚至造成迎娶妻媳的很大障礙,對女方也是情感上的折磨。所以,牛郎織女」故事的主題從戰國到西漢主要是反對門第觀念和聘禮很沉重的「買賣婚姻"陋習。

漢代畫像石中有些牽牛、織女的畫。江蘇徐州出土漢墓畫像石上有一幅是下面畫著星座上面是一人牽著牛,顯然為牽牛星。雖然畫面上看不出故事情節,但聯繫以上材料可知牛郎織女」的傳說在當時民間的流傳已很廣泛,尤其在北方已成為人們常常提到、想到的話題。

漢代畫像

五、由蕭史弄玉故事和寶夫人葉君相會故事看牛女傳說早期的影響

,在這樣漫長的時間當中,「牛郎織女」的傳說不可能沒有影響和分化。劉向《列仙傳》卷上載有關千秦國風女祠的故事,我以為是牽牛織女傳說分化的結果。故事如下:

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風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臺,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於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巳。

此為劉向據西漢以前傳說所撰。秦穆公時,秦已遷於雍。這個故事的最大特徵是:女為秦國君之女,而男為替貴族服務的下層人物樂師。這也是破除了門第觀念的婚配。秦人是以鳥為圖騰的。秦先民有「女修織,玄鳥隕卵,女修吞之,生大業」的傳說。

我以為秦穆公女弄玉的傳說實際上是牽牛織女傳說的最早的分化。我以為傳說中秦穆公所作「風女祠",實即秦人的女修祠,也即織女祠。秦穆公之女與其丈夫不可能「皆隨鳳凰飛去」,這只能是一個傳言故事。但這當中傳達的某些文化資訊,卻是值得重視的。尤其一個國君的女兒喜歡上了一個毫無地位的「下人",並結為夫妻,與「牛郎織女」傳說的情節基本一致,所表現出的破除家族觀念追求婚姻自由與幸福的思想,也正是「牛鄖織女」傳說的基本精神。由此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關係。另外,夫妻二人最後都上了天,而且是乘鳳鳥,也可以看出其由牛郎織女」傳說變異改造而成的跡象。

由上面的考述可以看出,牽牛織女的傳說一方面主流部分在民間流傳,另一方面由於種種原因,也產生了分化和演變。在魏晉以後一千多年中「牛郎織女」的傳說由千其反封建禮教和揭示了道教尊神王母或玉帝的不近人情,而一直受到擠壓、覆蓋和冷淡,文人筆下很少有具體的論述,我們反倒在這些很早由「牛郎織女」傳說分化出來的故事中,看到了它的一些早期傳播的情形。聯繫《三輔黃圖》中「橫橋南渡,以法牽牛」的記載來看,牛郎、織女一年相會一次的情節其形成是很早的。

這裡再談談「牛郎織女」傳說中烏鵲架橋的問題。現在看來,牛郎織女」故事中烏鵲架橋的情節,也還反映著秦人的遙遠的記憶:鳥同秦人有著密切的關係,在秦人看來是一種靈物,所以可以助人成事。鳳凰、烏鵲,都是來於同一傳說因子;傳說中秦穆公之女弄玉同其夫蕭史」隨風皇飛去」,同牛郎、織女在鵲橋上相會,實際出於同一想像。

烏鵲架橋

本文的四、五兩部分談的是「牛郎織女」傳說形成與發展演變的第三個階段。在這個階段的末期,牛郎織女」傳說的基本情節、基本要索已大體形成。在漢末時人的詩文中所反映「牛郎織女」的傳說,其悲劇的主題已經形成,七月七日鵲橋相會的情節也已經形成。

結語

直到清代產生了《雙星圖》傳奇,此後的各種梆子戲、皮黃戲及南方的紹興戲、黃梅戲都有《天河配》、《鵲橋相會》、《牛郎織女》之類的劇目。至 20 世紀初更出現了多種民間傳說的採錄本和各種戲劇改編本。這可以看作牛郎織女」傳說形成、發展演變的第五個階段。

可以說,從「牛郎織女」的孕育、形成的過程可看到中國文明的進程,而從它的流傳、分化、演變的情況可看出中國古代社會意識形態的發展變化。這個古老的傳說既體現了我國幾千年中廣大人民群眾的,尤其是廣大農民的願望,也打上了古代幾個大的歷史階段中意識形態與文化特徵的烙印。

相關焦點

  • 中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牛郎織女
    丨本文章由角落裡的玫瑰花原創獨家發布,歡迎眾多讀者前來領略~~要說起來中國民間四大愛情傳說的話是指在中國民間以口頭,文稿等形式,流傳的最為廣泛,影響最大的四個神話傳說。它們和其他的民間傳說故事是構成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於廣大民眾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而這四個愛情傳說,也從側面反應了人們對真摯感情的認可。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就是牛郎織女的故事。作為民間四大傳說之一,《牛郎織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 七夕|牛郎織女傳說之初探
    中國民間有四大經典愛情故事:天上織女配牛郎,斷橋許仙會白娘。董哥遇到七仙女,梁祝化蝶始成雙。牛郎織女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牛郎織女的故事有很多不同的版本,除了初中課文上其它版本都涉及到一個細節:牛郎拿走了織女的衣服讓她無法回天只能留在人間……這種做法太強人所難,不太符合中國傳統的道德標準,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耍流氓」,然而這樣一個故事卻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了幾千年,歷久彌新,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 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與流布
    自漢唐時期就形成的七夕守夜祈福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夜幕降臨,廟裡廟外到處是守夜的人。傳說在這裡睡覺能夠通過做夢求得石婆的神靈感應,消災祛病,得到幫助,這也讓我們想起了白居易《長恨歌》中所描述的情景:唐明皇楊貴妃七夕長生殿守夜,祈願夫妻恩愛永世不渝。已經存在了兩千多年的牽牛織女石雕,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的實物遺蹟。
  • 民間以牛郎織女為載體的傳說(七夕),原來是要表達這個意願
    牛郎織女牛郎獨自一人趕著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著十頭牛回家。每到這天晚上,人間的喜鵲都會飛往天上,在銀河之上架起一座鵲橋,牛郎織女就靠這座鵲橋共赴佳期。相傳在七月初七的晚上,在人間是看不到一隻喜鵲的。而在黎明之前,喜鵲們必須飛走,牛郎織女也得趕在鵲橋消失之前匆匆話別,回到銀河的兩邊。所以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們總會看見喜鵲的頭頂突然禿去。
  • "牛郎織女"傳說起源於河南這個地方 你知道嗎?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紅汛 文圖8月28日上午,由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河南省文聯、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等聯合舉辦,「我們的節日」——中國(魯山)七夕愛情節開幕式在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魯山縣魯峰山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民俗文化研究者和周邊群眾數萬人,以及上千名單身男女齊聚這裡
  • 「牛郎織女」和「董永七仙女」其實是兩個不同的傳說故事
    小時候就一直聽老人講農曆七夕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但是很多人容易把「牛郎織女」的故事和「董永七仙女」的故事相混淆。很多人會說七夕到了,董永和七仙女又要相會了,但是其實這並不正確。「董永七仙女」和「牛郎織女」完全是兩個故事,他們的故事起源和情節都不同,只是都是仙女愛上凡人男子的美好傳說,所以人們容易搞混。牛郎織女的傳說是這樣的:從前有個叫牛郎的男子,家裡條件不好,隨哥哥嫂子一起生活,但是哥嫂對他並不好。牛郎就和家裡的一頭老黃牛感情深厚,沒人的時候就和老黃牛說心裡話,而老牛似乎也能聽懂牛郎所說的話。一日牛郎正忙,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把牛郎下了一跳。
  • 今天七夕節,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是怎麼形成的
    七夕節以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為載體,表達的是已婚男女之間不離不棄、白頭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雙方對愛的承諾。隨著時間的演變流逝,七夕節現已成為中國的情人節。我們再來看看歷史書籍中對於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的記載。
  • 七夕:「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七姐誕、英文名:Double Seventh Festival講述「牛郎織女」的美麗愛情傳說,使其成為了象徵愛情的節日,從而被認為是中國最具浪漫色彩的傳統節日,日期是每年農曆7月7日。
  • 七夕的由來來歷起源 七夕節牛郎織女傳說故事簡短50字100字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融入乞巧節,民間姑娘信以為真,於是每到農曆七月初七,在牛郎織女「鵲橋會」時,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讓自己也能像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也能有個稱心如意的美滿婚姻,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七夕節。
  • 民間四大傳說是哪四個?它們之間有什麼共同特點?
    我國蘊藏著非常豐富的民間傳說,民間傳說是中國民間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古至今對人們的生活都有著深刻的影響。其中民間四大傳說最為著名,《牛郎織女》、《孟姜女尋夫》、《梁山伯與祝英臺》、《白蛇傳》,這四個傳說是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
  • 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全聽過的孩子應該能打醬油了吧
    我們國家歷史悠久,流傳下來的民間傳說也數不勝數,精彩巧妙。其中有這樣四個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所以被人們稱為中國古代民間四大傳說。你聽說過幾個?快來看一看。牛郎織女牛郎織女的故事人們應該都很熟悉,牛郎在織女洗澡時偷走了她的衣服,兩人因此結緣,成為夫婦。
  • 中國記憶·傳統節日圖畫書:牛郎織女的傳說·七夕節
    《中國記憶·傳統節日圖畫書:牛郎織女的傳說·七夕節》以充滿溫情、人文、愛的故事為主線展開,立足於真實的民間生活,自然滲透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過節的習俗、過程等常識,使讀者在閱讀中既感受到溫暖和愛,同時也自然而然地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知識,喚起心靈深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並長存記憶之中
  • 七夕滿天雨 人間不了情——永遠的牛郎織女 作者:閆循華
    據後世推測,可能一方面是每年七月夜間的星辰在天空最為明亮,牽牛、織女二星相距較近;另一方面,七月七日是當時民間風俗「乞巧」的日子,而勞動人民都把織女當作勞動能手,因此能在「十日之內,織娟百匹」,便向她「乞巧」。於是,人們就把牛郎織女故事和民間習俗揉合到一起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故事在繼續豐富和發展。
  • 七夕鵲橋相會是"董永七仙女"還是"牛郎織女"?(圖)
    牛郎織女起源於星象,可追溯至西周  「牛郎織女神話起源於古人對星象的觀察,織女星和牽牛星隔著一條天河遙遙相望而不能相聚,於是民間便逐漸構想出這則動人的神話。」鹽城民俗文化專家李偉介紹,關於牽牛星和織女星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的《詩經》,裡面記載: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歧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目完彼牽牛,不以服箱。
  • 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之首,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梁祝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傳說)是一側悽婉動人的愛情故事,與《孟姜女》、《牛郎織女》、《白蛇傳》並稱中國古代四大民間傳說,而其中又以梁祝傳說影響最大,無論是其文學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來說都居各類民間傳說之首,是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口頭傳承藝術,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中國古代民間傳說。
  • 七夕葡萄架的傳說介紹 在這裡能聽到牛郎織女對話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情人節了,這個節日在我國歷史悠久,流傳下來的一些習俗和傳說也深受人們喜愛,就比如七夕和葡萄架總有著一些關聯。   關於七夕有這樣一個傳說,說是牛郎放牛時遇見下凡的織女,相識相愛.牛郎和織女,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但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 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牛郎織女屬於哪八仙?
    他們本身是在民間流傳的傳說裡面的神仙人物,象徵著「男女老少貧富貴賤」八種人修道成仙,因為明代《東遊記》這部著作才讓人們熟知。 但在作為「神仙」發源地的道教思想裡,「八仙」可不僅僅這有著一種含義。道教把他們分為了上八仙、中八仙、下八仙三類,對應了三種不同等級的神仙。而出於我國廣闊疆土下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在不同的地方有著他們對於這三種「八仙」不同的解釋與看法。
  • 民間故事《民間四大傳說》
    其中,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是著名的民間四大傳說《牛郎織女》四大民間傳說《孟姜女哭長城》我國四大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和民間傳說故事《白蛇傳》四大民間愛情傳說。這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四大民間傳說之孟姜女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牆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
  • 牛郎織女民間故事傳說大全 有兩種版本大家要清楚
    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我國可謂是家喻戶曉,更因為他們浪漫的愛情故事從而使七夕增添了許多神話的色彩,而關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有兩種版本。   一是:織女是天帝的第七個(有的說是第九個)孫女,在天河東面織雲錦天衣,牛郎在天河西邊看牛,兩人都很勤勉。天帝愛憐他們,讓他們結婚。
  • 七夕節的來歷的小故事 七夕節的美麗傳說小故事
    牛郎織女的傳說我國四大民間愛情傳說故事之一,牛郎織女的傳說故事是一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因為有一條「愛情」的主線,善良的人們就把鵲橋相會的夜晚定為「情人節」,也是合情合理的。現在很多人希望把「七夕」定為「中國的情人節」。「七夕」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日子,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