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她的忌日!23年前她來寧尋找南京大屠殺真相

2020-12-14 百家號

2004年11月9日,一位36歲的美籍華人女性,在美國加州自己的車內開槍自殺,結束了年輕卻又偉大的生命。

她叫張純如。

今天上午,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悼念廣場西側的張純如銅像前,為她舉行悼念儀式,沉痛緬懷這位偉大的女性。

悼念儀式現場

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在悼念儀式上說:

「轉眼間, 14年過去了,南京大屠殺檔案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世界記憶名錄,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了這一慘案;14年過去了,國家公祭已經在這個場館舉辦了4次,還將每年舉行;14年過去了,2015年設立的銅像,這背後的爬牆虎葉子綠了、紅了、落了,輪迴了13載。

張純如的言行啟示今天的我們,把歷史的真相告訴世人,是一種責任;與故意的遺忘者和可恥的否定者鬥爭,是一種勇氣。我們會永遠記得張純如,記得她為研究和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做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說起她的偉大,必須要把時間倒退回1995年那個炎熱的夏天。

1995年,時年27歲的張純如,從美國隻身一人來到南京,為的就是寫一本讓西方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英文書籍。

張純如在南京,都發生了什麼故事呢?

王衛星(左一)、段月萍(左二)和楊夏

在南京走訪調查的短短一個月裡,張純如獲得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副館長段月萍女士、江蘇省行政學院楊夏鳴教授以及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衛星等中方人員的鼎力相助。

NO.1 「這個小姑娘行嗎?」

看到年輕的張純如,中方人員心裡就不禁嘀咕:這麼個小姑娘能完成這麼艱巨的調查任務嗎?

一個月裡,張純如用自己的認真、嚴謹和極強的專業素養徵服了所有人。

來南京前,曾在美國主流媒體工作過的她,花了兩年的時間在美國收集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資料,並將這些資料帶來南京。

張純如很敏感,也很理性,對任何不明白的問題都會追問到底。

一次她詢問中方人員:「1937年的冬天冷嗎」「1937年南京人吃什麼」「1937年南京的馬路是柏油路還是石子路」?

面對中方人員的疑惑,她解釋道,她是想了解當時的南京人在和平時期的生活狀態,這樣才會與侵華日軍的暴行產生對比,她想把這種戰爭罪行帶來的對比寫出來。

當一天的工作結束回到賓館後,她還要將中文資料與英文資料加以對比,並在一份30年代的南京地圖上進行標記。

張純如打字速度極快,幾乎在翻譯人員口譯完成的同時,她也完成了英文錄入。

然而由於調查時間很緊張,張純如與中方人員還是每天從早上八點工作到午夜十二點。

在最終翻譯對比倖存者口述及文字資料的工作完成後,張純如高興地說:「她們的證詞與當年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馬吉、麥卡倫等人日記中的描述完全吻合,說明他們的日記是真實可信的。」

1995年,張純如走訪夏淑琴(左二)

NO.2 愛恨分明

曾陪同張純如的王衛星老師回憶,張純如愛恨分明,具有強烈的正義感。

當王衛星根據資料一字一句講述侵華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時,他發現張純如常常滿臉憎惡的表情。

而在講述南京難民在大屠殺時的悲慘遭遇時,她又流露出同情、悲傷的表情。

有時她甚至不得不停下正在打字的雙手,以穩定自己的情緒。

在打字記錄日軍暴行時,她會不停重複:「人怎麼可以這樣?人怎麼可以這樣?」

張純如在大屠殺倖存者家中採訪

NO.3 麻煩出現了

在王衛星等中方人員的幫助下,張純如的採訪調研一直比較順利。

沒想到,在她即將離開中國時,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出現了!

張純如走訪倖存者時拍攝的錄像,是她採訪調查的寶貴資料,為防止錄像資料的遺失或者損壞,她堅持要求複製一份拷貝留在南京。

當時的中國,錄像機還不普及,即使少數人家擁有錄像機,也都是PAL制式,而張純如的美國錄像機是NTSC制式,兩種制式之間不能互相轉錄。

王衛星與楊夏鳴先後借了幾臺錄像機都因制式不同無法轉錄,甚至在南京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的電子設備室也找不到!

怎麼辦?

情急之下,王衛星猛地想到涉外酒店可能有為客人提供電視錄像節目的服務,那裡可能有NTSC制式的錄像設備。

他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到金陵飯店,結果居然被他們在金陵飯店一個設在半地下室的設備室裡找到了。金陵飯店毫無保留的將嶄新的設備借給張純如。

張純如說:「南京人,真好!」

現在,這盤留在南京的拷貝,成為了一份珍貴的史料。

NO.4 之後的故事

張純如回國後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

1997年她出版了那部著名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引發轟動。

2004年,備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她,開槍自殺。

其實張純如對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的貢獻,還不止那部《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

張純如在南京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就發現有多處提及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先生,因此拉貝在她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美國後,她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找到了拉貝先生的後人,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終於使這本塵封多年的拉貝日記第一次展現在人們面前。

《拉貝日記》

張純如的南京之行,還帶來了許多在美國收集的南京大屠殺資料,其中魏特琳日記的片段讓中方研究人員如獲至寶。

在此之前,中國學者雖然知道魏特琳曾寫過日記,但並未看過內容。

張純如帶來的日記片段,使中國學者第一次了解到日記的內容,這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張純如回到美國後,很快向中方提供了日記的全文複印件。

魏特琳女士和她的學生

NO.5 舌戰日本右翼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出版後,張純如被日本右翼勢力圍攻。

日本駐美大使向張純如「約戰」進行電視辯論,年輕的張純如慨然應允。

在電視辯論中,她用在南京調查期間獲得的大量史料,有力回擊了日本右翼的挑釁,也讓更多美國人了解到南京大屠殺這段真實的歷史。

王衛星老師等中方研究人員後來看到電視辯論的視頻時,心潮澎湃。

他說:

「今天從事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人,應當把歷史真相告訴每一個人,使南京大屠殺的悲劇不再重演,讓世界不再有戰爭和恐怖,讓子孫後代永遠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之下。

這正是張純如所期望的未來,也是對她最好的紀念。」

張純如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交匯點記者 付巖巖 通訊員 王詩婕

圖文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微信公號

相關焦點

  • 她讓全世界知道了南京大屠殺,她叫張純如
    今天是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937年的今天,南京淪陷,30萬以上的中國人在侵華日軍長達六個星期慘絕人寰的屠殺中遇難。30萬同胞慘遭殺戮意味著什麼?30萬不是死難者數字,而是一個人,加一個人,再加一個人,再加一個人……2014年的今天,中國共產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出席首個國家公祭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公祭日上講到: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
  • 83年前的今天,我們為什麼不能忘記?
    83年前的今天,我們為什麼不能忘記?再次講起了新路口5號的慘劇姑娘叫張純如,美籍華人作家偶然看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照片後她決定將記錄南京大屠殺作為自己的責任
  • 她揭露「南京大屠殺」後,被日本人威脅生命,無奈含淚飲彈自盡
    南京大屠殺"始終是愛國同胞們心中的一道傷疤,每次揭開都會血流不止,但有一位女性,她一生奔走只為揭露南京暴行,不顧一切誓要為30萬冤魂討回公道,她的文字讓世界不得不記住南京大屠殺,也正因為如此,她被"兇手"當成眼中釘、肉中刺,在經歷種種威脅後含淚自殺,所有人都在為她的去世感到悲痛,只有日本鬆了一口氣。
  • 張純如逝世十周年:她讓全世界都看到南京大屠殺
    10年前的今天,她用一把手槍結束了自己年僅36歲的生命。消息傳來,震驚了美國文壇和華人世界。但她用生命撰寫的《南京暴行: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改變了西方世界長期遮蔽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的現狀,讓全世界都看到了「南京暴行」的真相。  今天,美國加州洛斯阿託斯市的「天堂之門」墓園,將奏響輕柔的音樂。
  • 2分15秒南京大屠殺真實影像公開!這一天,不能忘!
    ,是我國第七個法定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南京大屠殺真實影像為什麼我們不能忘記83年前的那段歷史?再次講起了新路口5號的慘劇姑娘叫張純如,美籍華人作家偶然看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照片後她決定將記錄南京大屠殺作為自己的責任
  • 還記得今天是南京大屠殺公祭日嗎?在臺灣恐怕只有他和她!
    13日上午在南京隆重舉行2019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今天,是第6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
  • 82年前曾祖父在南京護佑難民,現在她在南京為和平而歌
    12月13日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燭光祭,17歲的加拿大姑娘梅根·布萊笛在燭光祭上演唱了她的原創歌曲《感同身受》。  82年前,她的曾祖父在那場浩劫中幫助過很多中國人。梅根,也成為第一位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音樂的形式為和平而歌的國際友人後人。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
    九旬高齡的謝桂英,說起南京大屠殺會哭,說起這些年來與日本友人松岡環的情誼也會抹眼淚。泱波 攝(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中新網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申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松岡環老師給我們寄了一批口罩,給我的那包上還仔細寫上了我的名字。」九旬高齡的謝桂英,說起南京大屠殺會哭,說起這些年來與日本友人松岡環的情誼也會抹眼淚。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
    (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  中新網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申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松岡環老師給我們寄了一批口罩,給我的那包上還仔細寫上了我的名字。」
  • 她為30萬冤魂奔走,讓世界記住了南京大屠殺,日本人卻逼她自殺
    而很多歷史學家、有志人士也在用他們的行動來告誡後世,即便你沒有真正經歷戰爭,也不該忘記。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女性,用自己無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氣,直面了人類歷史上那一段慘絕人寰的記憶,將南京最痛苦的記憶記錄了下來,而她自己卻停留在了36歲。
  • 南京大屠殺「萬人坑」發掘記
    這裡   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遺骨陳列室   這裡可能是最讓人心情沉重的地方之一
  • 《南京大屠殺》日文版譯者:讓日本人能了解真相
    中新網12月13日電 據日本《中文導報》報導,在震驚世界的歷史慘劇「南京大屠殺」發生70周年之際,旅美華人作家張純如的遺作《南京大屠殺》終於在日本發行了全文翻譯的日文版。日文版譯者巫召鴻是生在日本、長在日本的華僑二世,他以個人之力譯出《南京大屠殺》全書,做了一樁自己喜歡的事情,完成了一件自己想幹的工作,也為普通日本讀者提供了一份觀察歷史的新視角。
  • 今天,我們不能忘卻張純如!|南京大屠殺|日本_歷史|二戰|日軍|南京|...
    點藍色字關注「文子稻」+星標有人說:沒有她,世界將不知道南京大屠殺。有人說:很多人知道南京大屠殺,卻不認識她。二十年前,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出版了一部震驚世界的著作——《南京大屠殺》。實在難以用語言來描述我當時的暴行。我真是個魔鬼。」這是永富角戶,曾經的一名日本士兵的原話。難能可貴的是,她在這本書中並不是一味的指責或發洩,而是更深層次地分析日軍為什麼出現這種反人類的暴行,分析當時日本軍隊中的情況。她在研究中,還發現了研究南京大屠殺的重要史料《拉貝日記》《魏特琳日記》。這更加有力地佐證了日軍所犯下的罪行。
  • 《瞭望》文章:南京大屠殺70年祭
    70年前的這一天,侵華日軍攻佔南京,製造了二戰史上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70年後重溫這段慘痛歷史,警醒世人的是對一切違反現代文明的暴力侵略、種族屠殺和恐怖事件的正義譴責。  以史為鑑,和平發展,已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
  • 她為了替南京大屠殺30萬冤魂伸冤,受日本右翼威脅,精神崩潰自殺
    1997年,一個名叫張純如的中華兒女勇敢的用詳實的史料和血淋淋的真相把日軍的暴行擺在了全世界人民面前,這些事實在西方社會掀起了對日本軍隊暴行的熱烈討論,也深深地刺痛了那些頑固的軍國主義分子。張純如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她遭受了日本頑固分子各種各樣的威脅恐嚇,有些右翼極端分子甚至以張純如的生命安全作為威脅。
  • 今天是國家公祭日!83年,從未忘記!
    今天,是我國第七個法定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為什麼我們不能忘記83年前的那段歷史?>在尋找拉貝的過程中張純如遇到了邵子平他1936年出生於南京後隨家人遷居臺灣他成立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一直在尋找南京大屠殺的證據找了50多個拉貝
  • 【銘記歷史】今天,作為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忘記?
    今天,是我國第七個法定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為什麼我們不能忘記83年前的那段歷史?再次講起了新路口5號的慘劇姑娘叫張純如,美籍華人作家偶然看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照片後她決定將記錄南京大屠殺作為自己的責任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1982年,松岡環成為了大阪一家公立小學的歷史教師,在當時的日本教科書上「南京事件」只有大約三行,提到南京大屠殺時,就只有輕描淡寫地一句話:「南京城裡死了很多人……」 畢業於關西大學東洋史專業的松岡環查找不到夠用的資料,她決定來中國,探索真相。
  • 12.13國家公祭日 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記住今天!
    ,是我國第七個法定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為什麼我們不能忘記83年前的那段歷史?再次講起了新路口5號的慘劇姑娘叫張純如,美籍華人作家偶然看到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照片後她決定將記錄南京大屠殺作為自己的責任
  • 東京審判日本律師親歷真相,放棄辯護南京大屠殺
    (資料圖片)  東京審判中,日方的辯護律師明確知道歷史真相  絕大多數日本人到1945年「東京審判」時,才知道南京大屠殺事件。儘管大屠殺發生時,全世界就都已經知道日本陸軍的殘暴。  而東京審判中最吸引人們注意的就是南京大屠殺。事件剛發生時,中國政府發表的信息是,日軍第六師團殺害了23萬人,十六師團殺害了14萬人,其他日軍部隊殺害了6萬人,共計43萬人,中國政府一直到東京審判時還是堅持這個主張。  東京審判容許一般人旁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