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1月9日,一位36歲的美籍華人女性,在美國加州自己的車內開槍自殺,結束了年輕卻又偉大的生命。
她叫張純如。
今天上午,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悼念廣場西側的張純如銅像前,為她舉行悼念儀式,沉痛緬懷這位偉大的女性。
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在悼念儀式上說:
「轉眼間, 14年過去了,南京大屠殺檔案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收錄為世界記憶名錄,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們了解了這一慘案;14年過去了,國家公祭已經在這個場館舉辦了4次,還將每年舉行;14年過去了,2015年設立的銅像,這背後的爬牆虎葉子綠了、紅了、落了,輪迴了13載。
張純如的言行啟示今天的我們,把歷史的真相告訴世人,是一種責任;與故意的遺忘者和可恥的否定者鬥爭,是一種勇氣。我們會永遠記得張純如,記得她為研究和傳播南京大屠殺歷史做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說起她的偉大,必須要把時間倒退回1995年那個炎熱的夏天。
1995年,時年27歲的張純如,從美國隻身一人來到南京,為的就是寫一本讓西方世界了解南京大屠殺真相的英文書籍。
張純如在南京,都發生了什麼故事呢?
在南京走訪調查的短短一個月裡,張純如獲得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原副館長段月萍女士、江蘇省行政學院楊夏鳴教授以及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衛星等中方人員的鼎力相助。
NO.1 「這個小姑娘行嗎?」
看到年輕的張純如,中方人員心裡就不禁嘀咕:這麼個小姑娘能完成這麼艱巨的調查任務嗎?
一個月裡,張純如用自己的認真、嚴謹和極強的專業素養徵服了所有人。
來南京前,曾在美國主流媒體工作過的她,花了兩年的時間在美國收集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資料,並將這些資料帶來南京。
張純如很敏感,也很理性,對任何不明白的問題都會追問到底。
一次她詢問中方人員:「1937年的冬天冷嗎」「1937年南京人吃什麼」「1937年南京的馬路是柏油路還是石子路」?
面對中方人員的疑惑,她解釋道,她是想了解當時的南京人在和平時期的生活狀態,這樣才會與侵華日軍的暴行產生對比,她想把這種戰爭罪行帶來的對比寫出來。
當一天的工作結束回到賓館後,她還要將中文資料與英文資料加以對比,並在一份30年代的南京地圖上進行標記。
張純如打字速度極快,幾乎在翻譯人員口譯完成的同時,她也完成了英文錄入。
然而由於調查時間很緊張,張純如與中方人員還是每天從早上八點工作到午夜十二點。
在最終翻譯對比倖存者口述及文字資料的工作完成後,張純如高興地說:「她們的證詞與當年留在南京的外籍人士馬吉、麥卡倫等人日記中的描述完全吻合,說明他們的日記是真實可信的。」
NO.2 愛恨分明
曾陪同張純如的王衛星老師回憶,張純如愛恨分明,具有強烈的正義感。
當王衛星根據資料一字一句講述侵華日軍在南京的暴行時,他發現張純如常常滿臉憎惡的表情。
而在講述南京難民在大屠殺時的悲慘遭遇時,她又流露出同情、悲傷的表情。
有時她甚至不得不停下正在打字的雙手,以穩定自己的情緒。
在打字記錄日軍暴行時,她會不停重複:「人怎麼可以這樣?人怎麼可以這樣?」
NO.3 麻煩出現了
在王衛星等中方人員的幫助下,張純如的採訪調研一直比較順利。
沒想到,在她即將離開中國時,一個不大不小的麻煩出現了!
張純如走訪倖存者時拍攝的錄像,是她採訪調查的寶貴資料,為防止錄像資料的遺失或者損壞,她堅持要求複製一份拷貝留在南京。
當時的中國,錄像機還不普及,即使少數人家擁有錄像機,也都是PAL制式,而張純如的美國錄像機是NTSC制式,兩種制式之間不能互相轉錄。
王衛星與楊夏鳴先後借了幾臺錄像機都因制式不同無法轉錄,甚至在南京大學這樣的高等學府的電子設備室也找不到!
怎麼辦?
情急之下,王衛星猛地想到涉外酒店可能有為客人提供電視錄像節目的服務,那裡可能有NTSC制式的錄像設備。
他們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到金陵飯店,結果居然被他們在金陵飯店一個設在半地下室的設備室裡找到了。金陵飯店毫無保留的將嶄新的設備借給張純如。
張純如說:「南京人,真好!」
現在,這盤留在南京的拷貝,成為了一份珍貴的史料。
NO.4 之後的故事
張純如回國後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了。
1997年她出版了那部著名的《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引發轟動。
2004年,備受精神疾病折磨的她,開槍自殺。
其實張純如對南京大屠殺史學研究的貢獻,還不止那部《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
張純如在南京整理資料的過程中,就發現有多處提及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拉貝先生,因此拉貝在她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回美國後,她克服重重困難,終於找到了拉貝先生的後人,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終於使這本塵封多年的拉貝日記第一次展現在人們面前。
張純如的南京之行,還帶來了許多在美國收集的南京大屠殺資料,其中魏特琳日記的片段讓中方研究人員如獲至寶。
在此之前,中國學者雖然知道魏特琳曾寫過日記,但並未看過內容。
張純如帶來的日記片段,使中國學者第一次了解到日記的內容,這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張純如回到美國後,很快向中方提供了日記的全文複印件。
NO.5 舌戰日本右翼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出版後,張純如被日本右翼勢力圍攻。
日本駐美大使向張純如「約戰」進行電視辯論,年輕的張純如慨然應允。
在電視辯論中,她用在南京調查期間獲得的大量史料,有力回擊了日本右翼的挑釁,也讓更多美國人了解到南京大屠殺這段真實的歷史。
王衛星老師等中方研究人員後來看到電視辯論的視頻時,心潮澎湃。
他說:
「今天從事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人,應當把歷史真相告訴每一個人,使南京大屠殺的悲劇不再重演,讓世界不再有戰爭和恐怖,讓子孫後代永遠沐浴在和平的陽光之下。
這正是張純如所期望的未來,也是對她最好的紀念。」
交匯點記者 付巖巖 通訊員 王詩婕
圖文來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微信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