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2020-12-11 Vista看天下

上午10點,8個花圈獻至臺上,和平鴿從臺下飛起,近一萬名民眾身著深色衣服,獻花、垂首,全城鳴笛默哀……

而在臺下坐著的,不僅有垂垂老矣的大屠殺倖存者們,還有一個日本代表團。

「心像被挖出一樣難受」

12月12日,清晨5點,天還沒亮,今年70歲的松岡環就已收拾好行李,奔赴機場。

這是她第97次來到中國。

近三十年來,松岡環總是抽出工作間隙往返於中日之間。

一開始她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給她做過20餘年翻譯的常嫦說, 松岡環不僅承受著「日本國內右翼分子的攻擊」,還面對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對日本人的戒心」。

今年7月,她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時,她的身邊坐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

艾義英出生於1928年,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那年,她只有9歲。她的父親、兩個叔叔、一個堂哥都被日軍殘忍殺害,剛剛生產後的母親為了帶著艾義英姐弟3人繼續逃命,被迫丟棄了剛出生不久的女嬰。

「對我來說,一生成長中,經常做噩夢,很長時間都睡不好,看到日本人就感到害怕。」 艾義英說,她對日本人「又恨又怕」了80年。

但是這時松岡環就坐在艾義英的身邊安慰著她,對艾義英而言,松岡環這個日本女人,既不可怕,也不可恨。

松岡環出生於1947年,幼時的她從未聽到過關於日本侵略中國的史實, 「從小到大,我們學到的關於戰爭的說法,都是說敗給了盟軍。」

如今的日本教科書中,對於南京大屠殺的說法仍然是個變數

而對於戰爭最初的記憶是,她的舅舅曾在戰時來到中國,一張照片中,舅舅穿著軍服,拿著刺刀, 「耀武揚威」

1982年,松岡環成為了大阪一家公立小學的歷史教師,在當時的日本教科書上「南京事件」只有大約三行,提到南京大屠殺時,就只有輕描淡寫地一句話:「南京城裡死了很多人……」 畢業於關西大學東洋史專業的松岡環查找不到夠用的資料,她決定來中國,探索真相。

1988年8月,松岡環第一次登上了飛往南京的飛機,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她接觸到的第一個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是李秀英, 1937年時,李秀英只有19歲,為了抵抗日軍的強姦,她被刺了37刀,肚子裡7個月大的身孕也因此流產。

「我覺得心像被挖出一樣難受。」松岡環說。

而更讓她難受的是,李秀英講述完自己的經歷,說完「這是可恨的軍國主義」之後, 又淡淡的補了一句,至今看到日本人還覺得不舒服。 「雖然那個時候,我聽不懂中文,不知道她說的『心裡不舒服』的意思,但是我看著她沉重的表情,立刻明白了她的心情。」

松岡環當時的心情很是複雜,「有謝罪、反省的感情」,當時,她下定決心, 「必須告訴在家裡等待著我的學生們,被潛藏在南京歷史真相中的是怎樣的痛。」

兩年之後,她發起了名為「銘心會」的民間團體。每年,她都會組織日本市民到南京進行歷史尋訪,還通過召開證言會、和平集會等方式,向日本民眾展示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

她追訪了數百名日本侵華戰爭受害者和親歷者,數次活動中,她都蹲在地上,聽著受害者和親歷者的敘述,握著手,點著頭,情動之時還留著淚, 將他們的證言出版成書、製作成紀錄片,舉行圖片展。

如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越來越少,據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介紹,現在在冊的倖存者已經不足百人。

「80年啊,80年過去了,很多倖存者去世了。看到他們走了,我……」 12月初,在加拿大時,松岡環說到這裡,停頓了一下,眼眶泛紅。

今年12月13日的國家公祭儀式上,松岡環與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又一次相聚,她拉著夏老的手,問她身體好不好。

她一直希望有一天日本政府能夠正視歷史,像這些倖存者道歉,對受害者做出彌補,讓下一代了解真相。 但近幾年,日本的言論空間正在被擠壓,不同版本的教科書被修改,第一線的教師也不能自由選擇授課內容。

「我一直很不甘心。」她用清晰的中文說,「很幸運可以見到倖存者,但還是沒有辦法答應他們說,日本政府會道歉。」

那時, 「整個南京城都是地獄」

想見到侵華日軍老兵,讓他們說出真相,更是困難。

從1997年秋天開始,松岡環開始在日本走訪參戰老兵。

她和銘心會先是從日本地方人名事典中找到1937年應徵入伍,並來到中國的相關人員;然後向300名相關人員發出信函,請求予以協助,並從各地圖書館中尋找老兵的戰爭記憶。此外,松岡環還在東京、名古屋、大阪、廣島等地開設了與追尋南京大屠殺史實相關的熱線,供日本老兵找她聊聊。

「當時,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人罵我們,斥責我們『你們幹什麼』。」 松岡環說。

讓老兵說出他們的故事、追索真相的過程很是累人。

據松岡環回憶,調查初期,老兵們否認南京大屠殺的情況很常見。 曾有一段時間, 面對挖掘史料的巨大阻力和壓力,心情低落的松岡環甚至動過自殺的念頭。

不過,最終,她還是追訪到了約250名與此相關的日本老兵。那些曾經參加過「南京戰役」的日本老兵提供給她的資料中,有130條頗有價值的信息,其中包括13條與大規模集體屠殺有關的事實。松岡環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在加害者和被害者的證言中,找到了在空間上完全一致的十幾個例證。

幾位前侵華日軍士兵面對鏡頭承認了一些在南京太平門慘案中的屠殺細節——用刺刀直接刺死無辜市民;逼迫中國人在埋著地雷的路上走,將這些人活活炸死;從城牆上往中國人身上倒汽油後,點火將他們活活燒死……

「作為日本侵華戰爭的侵略者,我曾參加過南京圍攻,對日本軍隊的暴行感到慚愧。」在松岡環的陪伴下,當年95歲的前日本軍人三谷翔面對鏡頭,揭露真相。

17歲的時候,三谷翔作為志願兵加入日本海軍,當時的他篤信「為天皇戰死,是最光榮的事情」,甚至在軍校念書的時候,他們都被分為紅白兩隊,一隊扮演中國人,一隊扮演日本人, 「那些扮演日本人的學生總是在大喊『殺了所有中國人』。」

南京保衛戰時,三谷翔隨日軍艦艇「海風」號侵入南京外圍,當時他是信號兵。

據他回憶,12月12日,戰爭正酣,三谷翔在艦艇上看到四個竹筏,以為會藏有中國士兵,便一同胡亂射擊,後來才發現,竹筏上面堆滿的都是中國人的屍體。

回憶起那段經歷的時候,三谷翔用布滿皺紋的手掌拿起桌旁的黑白照片,緊緊捏著,手指微微地抖。

此後幾天,三谷翔奉命上岸,看到岸邊有成堆的中國人屍體,「屍體高度有兩米,每堆有五六十具屍體。」三谷翔稱,那不是軍人,而是老人、女人,甚至小孩,當然也有壯年,有的手被綁在背後,有的全身赤裸,有的屍體甚至沒有頭。

談到這兒的時候,他閉上了眼睛。 「那裡不是唯一的,整個南京城都是地獄。」他緊握照片,雙手顫抖得更加厲害,那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寂靜,連鳥叫聲都聽不到。

12月18日,返回軍艦的第二天,三谷翔忽然聽到一陣槍響,看到岸邊有中國人被機關槍投射 ,「像是電影慢鏡頭一樣,他們一個個倒了下去。」他 說,「我在12月25日離開南京,離開前的每一天都是這樣的,從早到晚。」

儘管目睹了南京大屠殺,但在接到禁言的命令後,他一直保持沉默,直到1997年松岡環開始收集證言—— 「我想活到100歲,而讓我活著的唯一原因就是想說出真話。」 三谷翔曾說,安倍政府對過去的歷史視而不見,「真想和他打架。」

10年前,2007年12月13日,三谷翔來到了南京,參觀遇難同胞紀念館,出發之前,所有人都勸他不要「惹麻煩」, 「但我父親堅持想要道歉,他說那是他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機會。」 三谷翔的女兒說。

那一次赴寧,他還曾在南京理工大學作了關於南京大屠殺的證言。

講話前,三谷翔曾經擔心中國學生的憤怒,但演講結束後,很多學生都走上臺前與三谷翔握手,一個男生說三谷翔道出的真相讓他消除了對日本人的「偏見」。 「和平的時代真好,能夠這樣相互理解。」當時,三谷翔頗為感慨。

而今年9月9日凌晨兩點,98歲的三谷翔已在家中去世。

「如果我不談論日軍對其他人犯下的暴行,或向南京人民請求寬恕,我就不會安息。」三谷翔生前曾說。

「是瘋子,是賣國賊,是叛徒」

「平靜的生活中,和平的景象下,每年我們至少有一個時間,有一天,來回首往事、銘記歷史,讓這份痛感重新喚醒。」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

自2015年10月起,來到紀念館工作後,他幾乎每天都會在館裡走一走。

每次看到館藏中小朋友虎頭鞋上散落的銅鈴、女性用來束髮的髮簪、擦在臉上的半瓶雪花膏,張建軍就會很有觸動, 「想到當時那麼鮮活的生命,婦女、兒童、還有很多無辜的人,就在某個瞬間被日本軍國主義者殘害,確實感到很傷痛。」

也是從張建軍調任館長那時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南京大屠殺的大眾化傳播,構建人類共同記憶就變成了張建軍的工作之一。

其中很重要的一塊便是對外傳播,他們每年都將史實展帶到國外,也把史實資料一一外譯。每一年,紀念館也會接待不少外國友人,尤其是來此的日本人。

笠原十九司是日本歷史學界著名的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專家,收集了日本國內「否定派」否認侵華戰爭和南京大屠殺歷史的書籍,作為他的「研究靶子」。

「在日本史學界,很少有人會否認南京大屠殺。否認南京大屠殺的,都不是歷史學家。」 此前在國內的演講一次中,笠原十九司說。

上世紀80年代初,笠原十九司是參加「南京事件」調查研究會的資深學者,多次到南京實地調查採訪,聽取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言。

曾經,笠原十九司一直堅持維護歷史真相的行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成為日本媒體爭相報導的焦點人物,但如今, 「幾乎已經沒有日本媒體來採訪我了,他們都在刻意迴避。」 他說,如今日本的一些高官都是侵華戰爭的軍人後代,「他們想極力掩蓋祖先的罪行,因為這將對他們自己的地位和面子有負面影響。」

這兩年他再次來到南京,張建軍負責接待,「我們圍繞歷史,有很多共識的地方,成了好朋友。」張建軍說。

笠原十九司回國那天,張建軍起了個大早,去酒店送行。 當他的車離開五十米後,又突然倒了回來,笠原十九司下車,和張建軍來了一個擁抱。

「要知道,這在日本人而言是一個很少見的動作。我很感動,我們都是為這段共同的歷史而努力著。」張建軍說。

除了迴避,松岡環在這些年則經歷過不少「恐嚇」。

「他們在我工作的學校附近,挨家挨戶發放傳單, 說我是瘋子,是賣國賊,是叛徒。 」她說。

松岡環追尋真相的舉動無疑直接扎向了日本右翼勢力的。她在日本參加會議、放映資料影片時,常有右翼人士在外大按汽車喇叭製造噪音。有人說,南京大屠殺並不存在;有人稱她是「中國的特務」;還有人會尾隨她到地鐵站。

松岡環說, 自己等地鐵時會很小心,絕不站在靠近站臺邊緣的地方;家門要鎖兩道鎖,也從不輕易開門接待訪客。

而最讓她難過的是,她丈夫的一位朋友常常給予她支持,卻遭人推到車前而傷重過世。所以,她「的確也會怕,但是不會停」。

「不敢面對和直視他們」

張建軍一直珍藏著一個書籤,那是一個空信封,沒有署名、沒有內容。

信封的主人是退休的荷蘭萊頓大學日籍教授村岡崇光。他曾赴南京大學演講,大學按例給了他3000塊的酬勞,但是錢在他的口袋裡卻「像是一個火團一樣」。

「我不能拿南京人的錢。我不能接受從被我的同胞傷害過的地方得到的回饋,哪怕是一塊錢都不行。」 村岡把錢轉交給了張建軍,託他把錢捐給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援助會。張建軍轉交後,把空信封留來下來,「想一直記得這個表達出懺悔的老人家。」

張建軍還記得,村岡崇光是他兩年來陪同參觀的遊客中看得最仔細的一個人,40分鐘可以觀賞完的展廳,他看了兩個小時,包括日軍作戰的序列表都一個字一個字的看下來。當張建軍問他為何如此仔細時,他說,「我很慶幸我父親的名字沒有列在其中。

對於村岡崇光而言,南京有特別的意義——他的父親是曾任日本航空參謀陸軍中佐的村岡良江,在1938年上半年奉命移駐南京。

那次是村岡第二次來參觀紀念館,年近80歲的老人,看到和自己年齡相仿或者稍長一些的中國參觀者時,卻 「不敢面對和直視他們」

來到紀念館的日本人還有很多,他們的出現常常「悄無聲息」,幾乎達成了一種共識——不說日語。

紀念館的導引者也明白,帶日本友好人士參觀紀念館並不是一個輕鬆的活——難題不是語言,而是周圍參觀者的目光。如果發現有國人長時間停駐、觀察,甚至有人說「日本人就應該來好好看看」的時候,導引往往會上前告訴他們,這些日本人是「正視歷史」的。

日本神戶·南京心連心會團長宮內陽子也是「正視歷史」的一員,她已經來過南京20多次,向倖存者、墓碑低頭、鞠躬、道歉。

而如今的她頭頂已經長出白髮。

和她一樣,如今,來到南京、參觀紀念館的日本人大多都已年歲不小, 「一般的日本青年還是經常認為自己是戰爭受害者。」 宮內陽子說,因為有長崎和廣島的核爆,但是那些年輕人沒有認識到日本首先是加害方。

「這是日本青年教育缺失的一個重要環節。」宮內陽子說。

相關焦點

  • 傳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由日本人出資修建
    在12月19日央視「您相信日方出資修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網調中,竟有4%網友選擇「相信」,理由是:消息來自日本維基百科,且時間、地點、人物一應俱全。  孰是孰非?本報記者連日來通過多方求證,確認:「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由日本人首倡並出資修建」是一條徹頭徹尾的謊言。
  • 到南京這些景點要去 明孝陵、中山陵、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眾所周知,南京是一個古城,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六朝古都。來到南京,就不能不來感受下這裡悠久的歷史。明孝陵、明故宮遺址、南京博物院這些都不能錯過。當然,南京留給世人的還有一個悲痛的印象,那就是南京大屠殺,每一個到南京的人,都應該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參觀,這段歷史值得我們銘記,永遠。
  • 這樣的簡稱不能用:「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南京南站是南京的窗口,而就在昨天下午,有市民向我們反映,南京南站停車場附近的護欄展示牌上,赫然寫著「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字樣,讓人看了深覺不妥。網友昨天下午經過南京南站,P3停車場附近的扶梯護欄。護欄上的展示牌是幾處南京著名地點,其中有一塊寫著「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這樣的說法著實不妥。今天上午,當記者再次來到現場,發現這塊展示牌已經被緊急撤下,記者隨即撥打了展示牌下方的諮詢電話。記者了解到,這家公司負責了不少南站內的廣告位。在整個南站範圍內,類似的護欄展示牌還有兩處,其中一處也展示了南京的著名地點,同樣有一塊展示牌被替換掉了。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這樣的簡稱不能用!
    荔枝新聞訊 南京南站是南京的窗口,而就在昨天下午,有市民向我們反映,南京南站停車場附近的護欄展示牌上,赫然寫著「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字樣,讓人看了深覺不妥。   網友昨天下午經過南京南站,P3停車場附近的扶梯護欄。護欄上的展示牌是幾處南京著名地點,其中有一塊寫著「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這樣的說法著實不妥。今天上午,當記者再次來到現場,發現這塊展示牌已經被緊急撤下,記者隨即撥打了展示牌下方的諮詢電話。   記者了解到,這家公司負責了不少南站內的廣告位。
  • 捷克總統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為何獲外交部「點讚」| 政解
    73歲在任總統主動提出參觀要求5月16日,參加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捷克總統澤曼夫婦來到南京,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據了解,澤曼總統是繼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之後,第二位參觀紀念館的在任外國元首,也是第一位來紀念館參觀的在任總統。據悉,澤曼是主動向中方提出要參觀紀念館的要求的。
  • 南京大屠殺史再添新證,紀念館獲捐「夏淑琴日本訴訟案」資料
    22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捐一批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老人訴訟日本右翼分子名譽侵權案代理律師談臻的資料及物品,包括「夏淑琴日本訴訟案」留影等。1998年,日本亞細亞大學教授東中野修道和日本自由史觀會成員松村俊夫在出版的兩本書中,夏淑琴等人被描述成「假證人」。2000年,夏淑琴在南京以侵害名譽權為由,起訴松村俊夫和東中野修道。針對夏淑琴在中國國內的訴訟,日本被告東中野修道在東京法院提出了反訴訟。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設計者齊康:建築可以警醒人們
    今天是日本戰敗投降72周年紀念日,提及齊康這個名字,也許對於普通讀者而言些許有些陌生,但他設計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雨花臺公園中軸線等建築卻無人不曉。如今,1931年出生的齊康老先生依舊每周三天出現在南京東南大學的辦公室,指導學生設計,並為「海昏侯遺址博物館」的設計出謀劃策。
  • 日本青年團體到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新華社南京10月21日電(記者邱冰清、蔣芳)21日,2017年「熊貓杯」全日本青年徵文大賽獲獎者訪華團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並向遇難者敬獻花圈。  據悉,「熊貓杯」全日本青年徵文大賽始於2014年,今年是第四屆。
  • 兩精日南京紫金山留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怒了!
    還敢上南京紫金山!」的文章, 驚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發微博稱:#我們是官微#,絕不會暴躁「人肉丫的!」;#我們是官微#,絕不會罵街「幾個腦殘!」。#我們是官微#,請大家和我們一起回到80年前,去了解在南京紫金山發生的血與火的悲壯故事!2月20日晚,網友「上帝之鷹_5zn」在微博發帖稱:又見身著日本軍服的小丑跳梁,這次拍攝地點是南京的紫金山,在那裡拍這個意味著什麼,我就不說了,可憐抗日先烈的英靈,被某些不孝的兒孫無情踐踏。
  • 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有感
    2018年11月,和小姑一起去參觀了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可以說我是留著眼淚參觀完的。紀念館雕塑剛剛走進這氣勢恢宏,莊嚴肅穆的建築,就感覺到了一種凝重的氣息。一座座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雕塑,似乎在和你訴說著什麼……1937年12月13日,滅絕人性的大屠殺開始了!
  • 2017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 12月14日上午,由南京藝術學院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聯合主辦的2017年南京國際和平海報雙年展在紀念館新館首層展廳舉辦新聞發布會暨江蘇藝術基金結項儀式。展覽從今天起正式開展。
  • 銘記歷史、祈願和平——黨日活動走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1月17日,江蘇省中醫院實習小組4名十二橋長學制支部黨員帶領長學制班發展對象、積極分子等8名實習同學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南京大屠殺與日本戰爭犯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9月7日,由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共同主辦的「南京大屠殺與日本戰爭犯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成功舉辦。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努力...
    2014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舉辦後,紀念館連續5年每年參觀人數都在800萬人次以上,本該莊嚴肅穆的紀念館卻常常「人頭攢動」。引入標準化管理體系之後,2019年底紀念館完成預約系統的研發和準備,今年3月起實施實名免費預約參觀,目前每天控制在8000人以內,徹底改變長期超負荷運轉的問題。
  • 《瞭望》文章:南京大屠殺70年祭
    《瞭望》文章:南京大屠殺70年祭  在對侵略戰爭、種族屠殺和恐怖威脅深刻反思、同聲譴責的國際輿論環境中,半個多世紀前的「南京大屠殺」歷史悲劇,顯示出巨大的現實警示意義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徐機玲蔡玉高  12月13日,在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70周年之際,投資3億多元擴建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日本女子在南京生活17年 3名子女中2人入中國籍
    在過去80年裡,「南京」和「日本」同時出現時,通常是一個並不愉快的符號,代表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悲劇——2017年,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80周年。  對於大部分南京人來說,「日本人」的形象既遠又近,真實生活中不怎麼見到,新聞媒體、歷史教科書、電視劇以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裡則常常耳聞目睹。  實際上,在南京的日本人並不難找。
  • 國家公祭日,寫下親子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記憶
    我在20年前來過南京,那還是我小學時學校組織的夏令營,在為期7天的旅程中,我們幾乎到過了南京的每個著名景點,獨獨我的記憶故事沒有被輸入過這個最為舉世聞名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現在想來,想必也是當時老師們細密的心思,怕我們尚小的心靈,無法擔負起這種歷史創傷的沉痛烙印。
  • APA酒店重上架國內旅遊網站,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館長這麼說
    日本APA酒店。今年初,日本APA酒店放置右翼書籍被曝光後,國家旅遊局要求所有出境旅遊企業和旅遊電商平臺下架APA酒店。可是,近日,去哪兒、美團旅行等在線旅遊網站又被曝出悄然將APA酒店上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11月14日,紀念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公審南京大屠殺案戰犯70周年座談會在南京舉行。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張建軍在致辭中回應了APA酒店在國內恢復上架一事。據媒體公開報導,今年1月,日本APA酒店在客房內放置右翼書籍事件被曝光,書裡否認南京大屠殺和韓國慰安婦的存在。
  • 南京大屠殺申遺遞交了哪些鐵證
    一直推動申遺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聽到這個消息後鬆了一口氣,也深深嘆了一口氣。「這是一個遲到的共識。」他說。世界記憶工程亞太地區委員會主席、國家檔案局局長李明華介紹,根據形態和性質,世界遺產分為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雙重遺產、記憶遺產、口頭與非物質遺產、文化景觀遺產。
  • 南京大屠殺史再添新證:「夏淑琴日本訴訟案」留影等
    新華社南京8月22日電(記者邱冰清、蔣芳)22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捐一批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老人訴訟日本右翼分子名譽侵權案代理律師談臻的資料及物品,包括「夏淑琴日本訴訟案」留影等。「最珍貴的是當年陪同夏淑琴到日本應訴的相關律師、紀念館員工等的合影。照片中還夾有當年日本友好人士的名片。這些可彌補對這段歷史案件的細節描述。」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1998年,日本亞細亞大學教授東中野修道和日本自由史觀會成員松村俊夫在出版的兩本書中,夏淑琴等人被描述成「假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