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刺點滲血,可以這樣做!
1求助:PICC滲血怎麼辦?
近日,筆者收到一則求助帖,有一位同行諮詢PICC置管後滲血問題如何解決。
從提供的信息及圖片來看,該患者滲血量並不是很多,發生原因與患者蛋白低、水腫等有一定相關性。隨後筆者建議可以選擇藻酸鹽敷料進行處理。
接下來,我們將分享一例PICC穿刺點滲血的處理經過,供臨床借鑑。
2
案例分享:藻酸鹽敷料在PICC滲血中的應用
基本信息
患者,男性,惡性腫瘤,因治療需要於2020-03-09在左上臂留置PICC一根,置管過程順利。
患者在入院前曾有靜脈血栓病史,後一直口服力伐沙班抗凝治療。
至2020-03-10,發現穿刺點壓迫的紗布已被滲血浸透,即予更換敷貼一次。
處理過程:
1.揭開敷料後常規消毒,見穿刺點周圍皮膚有瘀斑,固定敷料的上臂外上角皮膚有一張力性水皰。
2.取藻酸鹽敷料一小塊(2cm*2cm),剪一開口,將PICC導管包裹,外用IV3000透明敷料固定導管。
3.向患者宣教注意事項,囑置管側肢體勿用力。
後續追蹤:
2020-03-16,後續評估時見藻酸鹽敷料可見少量陳舊性滲血,但皮下瘀斑較之前面積增大,予重新更換一次敷料。考慮到穿刺點滲血不明顯,局部未用藻酸鹽敷料按壓。
3
文獻複習:PICC穿刺點滲血的評估及處理
PICC 置管後會產生相應的併發症,其中穿刺點滲血是常見的併發症之一。PICC 置管後穿刺點滲血是可以有效預防和緩解的。
研究表明,置管前評估、止血材料的使用、穿刺後活動指導等護理對策對降低穿刺點滲血的發生有著顯著的作用,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研究意義。
1. 滲血程度的評估
目前,文獻推薦按照滲血時間進行評估滲血程度:
置管後24h:觀察敷料滲血面積並記錄,按敷料的總面積為4 cm計算,輕度滲血<1 /3敷料面積,中度滲血≥1 /3並<1 /2敷料面積,重度滲血≥1 /2敷料面積。
置管後72h:穿刺點無滲血,未出現皮下瘀斑,紗布敷料未被浸溼;有滲血,出現或未出現皮下瘀斑,紗布敷料被部分或全部浸溼。
2. 止血材料的選擇
目前臨床主要將明膠海綿、藻酸鹽敷料、雲南白藥作為PICC 滲血止血的首選,其他材料臨床實際使用率並不高,還需大量的樣本量研究實際實用性和效果。
藻酸鹽敷料:藻酸鹽敷料含有15%的羧甲基纖維素鈉(CMC),與皮膚具有親和力,有效保護正常周圍組織及創面;同時藻酸鹽敷料可垂直、大量、快速吸收滲血滲液,從而形成凝膠;通過離子交換機制釋放鈣離子,鈣離子在傷口表面大量聚集,能夠使創面快速止血,因此有止血功能。
研究顯示PICC 置管後應用含銀藻酸鹽敷料,其24h內穿刺點滲血的發生率較紗布敷料組明顯降低。
明膠海綿:明膠海綿具有吸水性,揉搓不易破損,它是由明膠製的海綿狀物質,對穿刺點滲血有止血作用。
雲南白藥:雲南白藥是一種中草藥,呈粉末狀,具有既能改善微循環活血化瘀的作用,又能縮短凝血酶原時間,起到止血的作用。同時雲南白藥可減少傷口滲液的形成、加速創面癒合,使創面保持乾燥,利於組織修復癒合。
3. 置管後活動指導
PICC 置管側肢體24h內限制活動,指導患者可進行握拳和旋腕活動;
24h後~3d內減少穿刺側肢體活動;
勿過度用力和肘關節的過度伸屈活動;
置管期間避免提重物和劇烈運動,可從事一些日常活動:穿衣、掃地、刷牙等。但PICC 置管後活動的具體時間、頻次、活動量缺乏相應的文獻報導,臨床只憑經驗指導患者活動。
參考文獻
1. 許寶惠. 腫瘤患者PICC 穿刺點滲血的相關因素分析與護理研究進展. 當代護士,2018,25(22)上旬.
本文來源:醫學界護理頻道
本文作者:董明芬
責任編輯:陳月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 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 End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