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士,我這敷貼下邊可癢了,癢的都受不了了,給我想想辦法吧,這昨天剛給我換的敷貼。」
腎內科一病人馬某,女,70歲,因左肺惡性腫瘤需定期住院化療,入院後行PICC置管術,置管後導管固定良好,穿刺部位無紅腫,無滲出,導管通暢,給予定期維護導管。
於8月7日進行導管維護時發現穿刺部位有少量滲血,詢問患者後得知當天置管側手臂有劇烈運動,為患者解釋後,給予更換敷貼,並給予無菌紗布塊覆蓋穿刺點,當天晚上患者開始出現穿刺部位有明顯癢感,告訴患者繼續觀察。
次日,患者再次訴置管處明顯癢感,因穿刺點被無菌紗布覆蓋,無法直接觀察穿刺部位的皮膚情況,與患者溝通解釋後,給予再次更換敷貼,當把舊敷貼與紗布去除後發現患者穿刺部位出現少量水泡,考慮為張力性水泡或者過敏性皮炎,經過與院內靜療小組長溝通後確定為張力性水泡。
出現張力性水泡的原因:護士在更換敷貼時未做到無張力粘貼,導致局部皮膚張力過高所形成的水泡。與患者溝通後採取以下治療措施:
1、穿刺部位消毒後,給予地塞米松針劑局部塗抹,藻酸鹽敷料覆蓋,透明敷貼無張力固定。
2、使用兩天後發現穿刺點藻酸鹽覆蓋處有少量滲液,已經滲出到敷貼外,經過再次商討後,給予碘伏消毒後,使用1:1碘伏紗布覆蓋穿刺點,紗布卷纏繞固定,詢問患者癢感較前有所好轉。
3、持續使用兩天後,水泡已幾乎消退,再次給予百多邦塗抹水泡處,紗布卷纏繞固定。繼續跟蹤患者傷口情況。
總結
1.護士在更換敷貼時未做到無張力粘貼。
2.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部位,不能及時觀察穿刺部位皮膚情況。
3.患者出現不適症狀後,護士未能及時進行處理。
改進措施
1.更換敷貼時做到無張力粘貼。
2.粘貼敷貼時不再使用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部位,以便更好地觀察穿刺部位皮膚情況。
3.積極進行健康教育,為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取得患者的配合,發現問題,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