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陰,東連晉豫,西接隴蜀,這座2300多年的古老城市自古就是關中要塞、通衢要衝,三秦門戶。
春秋時期,晉國在華山腳下設立城邑,山北水南謂之陰,華陰歷史上的第一座縣城陰晉便誕生了。
公元前332年,魏國將陰晉獻於秦國,秦惠文王將陰晉改為寧秦,取「寧靖秦疆」之意。
這塊發現於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秦磚殘塊上,帶有「寧秦」戳記,印證了華陰的歷史足跡。
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因地處華山之北,寧秦改稱為華陰,後經多番更名,華陰縣名延續至今。
1990年,華陰撤縣設市。
自古華山一條路
又西六十裡,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裡。
----《山海經》
這是《山海經》對華山的記載。華山山頂諸峰,陡峭挺直,猶如花瓣凌空怒放,外圍山峰如層層花瓣環繞,宛如永不衰敗的蓮花,華山因此得名。
傳說,黃帝和堯、舜都曾祭祀過華山,夏商周三代對華山更是「一歲三禱」。
秦朝建立後,祭祀山川,崇尚山靈的官方儀式達到頂峰,秦始皇將華山列為國家級祭祀的名山。從此,華山集神權和皇權於一身。
因為險峻,華山在唐代以前少有人登臨祭拜。隨著道教在唐朝的興盛,道士們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華陰老腔一聲吼
華陰老腔起源於老腔皮影戲,最初只是泉店村張家先祖為謀生創作的家族戲,演出時,老腔為皮影戲做幕後伴唱。關中大地皮影戲眾多,不過雙泉村的皮影戲卻有著獨特的唱法。
據民間傳說,這裡曾經是一個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直通都城長安。行船時,為了動作齊整,帶頭船工一邊喊著船工號子,一邊用木塊敲擊船幫,這就是老腔的由來。
眾人幫腔滿臺吼,驚木一擊泣鬼神。
2016年,春晚舞臺上的華陰老腔因為獨一無二的爆發力,一夜之間家喻戶曉,人們稱它為「中國古老的搖滾樂」。
2018年9月,華陰老腔登上了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盪氣迴腸的《絲路回聲》讓各國首領感受到了八百裡秦川的豪邁。
一出迷胡戲頌清廉
華陰是迷胡戲最早的發源地之一。歷史悠久的迷胡戲,常以風土人情、傳聞軼事作為主體內容,深受西北地區百姓喜愛。
2008年,古老的華陰迷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華陰劇團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植,不斷推出新戲。《楊震拒金》是劇團的新嘗試。
楊震以廉潔留名青史。年少便博覽群書的楊震,因通曉經籍,被稱為關西孔子。他窮究學典,設館授徒,入仕後,官至司徒、太尉。因為官剛正清廉,史稱「清白吏」。
史書記載,楊震為官途中,經過昌邑。昌邑縣令王密前來看望楊震,並送上金十斤。
楊震說:「老朋友知道你,你為什麼不知道老朋友呢?」
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有人會知道。」
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
楊震也因此被後人稱為「四知先生」。
弘農楊氏,從此將德高望重的楊震奉為開基之祖,楊門子孫都在衣服上繡有「四知」字樣,嚴守家訓,做到清正廉潔。
一碗華陰大刀面
來到華陰的遊客都會吃一碗華陰大刀面。麵條由鍘刃切就,因此得名。
盛入老碗的大刀面,澆上事先調好的油炸面醬、豆腐、粉條臊子,再調入醋、鹽、辣子油,端上桌來,麵條泛黃,湯水透紅。
遊客們一碗下肚,滿頭熱汗,鼻耳暢通,仿佛華山登頂,酣暢淋漓。
華陰大刀面有著傳奇的來歷。
明代《華麓飲食志》記載,唐代一個叫孟華山的華陰廚師,跟隨郭子義東進潼關討賊,行軍途中只有麵粉,加之天降雨水,孟華山用雨和團,門板為案,槍桿擀麵,鍘刀為刃,因陋就簡的大刀面就此誕生。
「擀成紙,切成線,下到鍋裡蓮花轉」。開鍋即熟的大刀面,還未端上桌,食客臉上滿足的表情,早已傳遞出對醇正面香的期待。
一群「最危險的掃雪人」
古往今來,華山的歷險探勝者絡繹不絕。而華山的工作人員就是登山者的「守護神」,新一代的華山人用堅守和認真,守護著遊人的安全。
長空棧道位於華山南峰東側山腰,是華山派第一代宗師賀志真所築,歷700餘年滄桑,是華山險中之險。
2018年1月份,一段「最危險的掃雪人」視頻刷屏了各大社交媒體。降雪時節,幾名工作人員在長空棧道上,搭著保險繩索,清掃積雪,而萬丈深淵就在身側。
默默無聞的長空棧道工作人員一夜成名。他們被稱為「最危險的掃雪人」。
2018年11月11日,「絲綢之路」中國·渭南華山國際登山節在華陰市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5000餘名選手齊聚華山腳下。
古柏行
魏長城遺址
古柏行、華山古鎮、魏長城遺址文化公園、老腔故裡的建立,西嶽廟步行街的修葺,將華山的道教文化、武俠文化、楊氏文化和老腔文化融為了一體。
用影像記錄當下,以地方表達中國
昨天的變遷,今天的影像,明天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