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皮影戲的主要班社及代表性傳承人,老腔皮影戲的根據地是華山腳下華陰市的雙泉村。雙泉村之名是20世紀50年代因其村北口有兩眼泉水而得,原名西泉店。這兩眼泉早已乾枯,不過村裡現在還有一眼常年流水的清泉。據老腔藝人講,張家老腔皮影已傳了許多代,出了一些頗有名氣的班社和藝人。過去華陰民間曾流傳著「張孟兒的影子呱呱叫」,但張孟兒是何時人,無從推斷。
19世紀主要有張坤兒班、 張懷英班、 張扁兒班、張小六班、張五常班、張玉印班,其中以五常班最著名。張坤兒班張坤兒, 班主、前首;籤手張磚頭。張懷英班張懷英,班主、前首,聲洪如雷。張扁兒班張扁兒,生卒年份不詳,籤手,老腔、時腔均能表演。張小六班張小六, 善於吸收各種劇種之長,亦能改編劇本,常演耍戲、怪戲、新戲。張五常班張五常,著名老腔皮影藝人,班主,渾厚洪亮、激昂慷慨。張五常能演唱50餘本戲,其中流傳廣、影響大的有《出五關》《借趙雲》《取西川》、《敬德投唐》、《黃飛虎反五關》、《薛仁貴徵東》《金雞嶺》、《西聖歸天》、《取南郡》等30多本戲。他的演藝活動範圍主要在關中、山西永濟、河南靈寶等地。張玉印班張玉印,面貌清俊,天資聰穎,聲如響雷,以生旦戲見長,常給有錢人唱。後來張玉印進入國民黨政界,任華陰縣泉店車站商會會長,成為關中皮影藝人中最顯達者,但演繹的愛好沒有落下,常帶著破殼槍帶著警衛演出。張玉印能演唱40多本戲,主要有:《出五關》《薛仁貴徵東》《馬靈官》《收張奎》《臨潼會》《收火馬》等。籤手張景坤,善於表現細微動作,準確傳神。
20世紀中期至今這一時期主要有張全生班、侯德娃班、呂孝安班、王振中班、任浪魚班、張奉軍班、張喜民班、張新民班、張軍民班、權穩班、任麥茬班。張全生皮影班張全生,華陰縣衛峪鄉西泉店人,曾祖張興、祖父懷英、父親天寶(籤手)、叔父鎖牢都是有名的老腔藝人,師承張鎖牢、張玉印,「新興堂」是他家的戲班名,家有各種手抄老腔戲100多本,最早的是清乾隆三年藏本。張全生十一二歲學戲,幾乎不識字,讀不懂戲文,全靠別人逐句地教,他邊記邊唱,甚至在夢中還念念有詞,很快就拿下了幾個折子戲,十三四歲時,學會了四五個本,鄉親們聽了都說唱得好,很快就挑起了大梁,成為張家的後起之秀。張全生14歲那年,兩班子燈影對臺演戲,一班是著名藝人史長才的,另一班就是張全生家的。全生開的是《金雞嶺》,那高亢的嗓音,激越的唱腔,一開口就把觀眾給吸引住了,觀眾很快都湧到全生的臺下,人頭攢動,呼聲迭起。
新中國成立後,縣裡把皮影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革新社」。革新社成立後,經常到農村巡迴售票演出,很快就紅火起來。張全生戲班當3年社長,他演出的場次最多,也最受群眾歡迎。1950年和1951年,他兩次赴渭南地區參加匯演,都得了獎。尤其1956年參加陝西省的匯演,不僅得了獎,電臺還專門給他錄了音。張全生能唱的傳統戲有60多本、新編現代劇十多本。因為歷史原因暫停演出,直到1975年, 張全生又聯絡了楊興躍、楊護國等,重新組織起來,成立了張全生皮影社,全生任社長, 成員有張鎖牢(後槽)張關盈(板胡)、亭育(擇籤子)、張景坤(籤手)、張天寶(籤手,張全生父),活動於華陰、潼關等地。1990年西安電影製片廠為他攝製了電影;山西風陵渡送給他面上書「藝術超群」的錦旗;《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陝西卷》收集了他的有關資料,還贈送他一~面上書「老腔正宗」的錦旗。作為民間藝人的傑出代表,張全生還曾任華陰縣政協第一屆、 第二屆委員。
1979年後, 皮影戲重新活躍起來,著名老藝人已相繼去世,第二代傳人重返皮影舞臺。其中主要藝人有:史長才的徒弟趙雙河、段轉娃的徒弟劉德娃、王平安的徒弟楊興耀、衛存才的徒弟楊護國、灶火的徒弟魏肉,還有鎖兒、興保等藝人。他們活躍於民間,有的演唱水平已超過了師傅還有所發展,但總體上是在走下坡路。
當時革新社已經成立,但由於吸收的都是有名望的中老年藝人,王振中沒有在內。1961年,王振中開始自立門戶,領李如林(箱主)的戲箱開始演唱老腔皮影戲,靠著高超的技藝,很快贏得了觀眾。他的劇本有自己手抄的,有自編的,共有六七十本。非常時期,王振中順應當時形勢,在村文藝宣傳隊中演出現代劇目《金花銀花》、《學毛選》等。1977年, 王振中班作為華陰恢復傳統戲後的第一個皮影班社,在縣體育場演出了《智取威虎山》《杜鵑山》,改編移植的《逼上梁山》《鬧天宮》,博得了群眾的喝彩和上級業務部門的肯定。1984年,王振中參加渭南地區第一次民間藝術調演大會,演唱《訪白袍》,獲演唱二等獎; 1993年,獲華陰市華山杯群眾戲曲大賽二:等獎。1993年參加了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的排練演出; 1995年參與了電影《桃花滿天紅》的配音。王振中還編寫過劇本《三打白骨精》《回心石》等,有的劇本現收存在渭南市文化藝術館。
20世紀70年代,王振中幫助湖北省戲研所劇目工作室改編《碧遊宮》等劇目,後又參與了《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陝西卷》中的老腔音樂以及《迷胡集成》的編寫工作,其中的多數內容都是根據他的演唱整理而成的。為了把老腔藝術傳承下去,自1981年下半年起,陝西省文化廳派專人到王家錄製老腔音樂片段,1982年, 印成小冊子《老腔板式》,共200多頁。王振中收了個女徒弟李貴珍,這在行內引起不小的震動,尤其是,老腔皮影戲根據地的雙泉村是絕對不能接受女聲來唱老腔。但無論接受與否,李貴珍學藝有成卻是不爭的事實。李貴珍學藝於王振中的秦腔、眉戶、老腔,人稱「華陰老腔第一代女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