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老腔皮影戲,主要班社和代表性傳承人,與雙泉村的淵源!

2020-12-16 百家號

老腔皮影戲的主要班社及代表性傳承人,老腔皮影戲的根據地是華山腳下華陰市的雙泉村。雙泉村之名是20世紀50年代因其村北口有兩眼泉水而得,原名西泉店。這兩眼泉早已乾枯,不過村裡現在還有一眼常年流水的清泉。據老腔藝人講,張家老腔皮影已傳了許多代,出了一些頗有名氣的班社和藝人。過去華陰民間曾流傳著「張孟兒的影子呱呱叫」,但張孟兒是何時人,無從推斷。

19世紀主要有張坤兒班、 張懷英班、 張扁兒班、張小六班、張五常班、張玉印班,其中以五常班最著名。張坤兒班張坤兒, 班主、前首;籤手張磚頭。張懷英班張懷英,班主、前首,聲洪如雷。張扁兒班張扁兒,生卒年份不詳,籤手,老腔、時腔均能表演。張小六班張小六, 善於吸收各種劇種之長,亦能改編劇本,常演耍戲、怪戲、新戲。張五常班張五常,著名老腔皮影藝人,班主,渾厚洪亮、激昂慷慨。張五常能演唱50餘本戲,其中流傳廣、影響大的有《出五關》《借趙雲》《取西川》、《敬德投唐》、《黃飛虎反五關》、《薛仁貴徵東》《金雞嶺》、《西聖歸天》、《取南郡》等30多本戲。他的演藝活動範圍主要在關中、山西永濟、河南靈寶等地。張玉印班張玉印,面貌清俊,天資聰穎,聲如響雷,以生旦戲見長,常給有錢人唱。後來張玉印進入國民黨政界,任華陰縣泉店車站商會會長,成為關中皮影藝人中最顯達者,但演繹的愛好沒有落下,常帶著破殼槍帶著警衛演出。張玉印能演唱40多本戲,主要有:《出五關》《薛仁貴徵東》《馬靈官》《收張奎》《臨潼會》《收火馬》等。籤手張景坤,善於表現細微動作,準確傳神。

20世紀中期至今這一時期主要有張全生班、侯德娃班、呂孝安班、王振中班、任浪魚班、張奉軍班、張喜民班、張新民班、張軍民班、權穩班、任麥茬班。張全生皮影班張全生,華陰縣衛峪鄉西泉店人,曾祖張興、祖父懷英、父親天寶(籤手)、叔父鎖牢都是有名的老腔藝人,師承張鎖牢、張玉印,「新興堂」是他家的戲班名,家有各種手抄老腔戲100多本,最早的是清乾隆三年藏本。張全生十一二歲學戲,幾乎不識字,讀不懂戲文,全靠別人逐句地教,他邊記邊唱,甚至在夢中還念念有詞,很快就拿下了幾個折子戲,十三四歲時,學會了四五個本,鄉親們聽了都說唱得好,很快就挑起了大梁,成為張家的後起之秀。張全生14歲那年,兩班子燈影對臺演戲,一班是著名藝人史長才的,另一班就是張全生家的。全生開的是《金雞嶺》,那高亢的嗓音,激越的唱腔,一開口就把觀眾給吸引住了,觀眾很快都湧到全生的臺下,人頭攢動,呼聲迭起。

新中國成立後,縣裡把皮影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革新社」。革新社成立後,經常到農村巡迴售票演出,很快就紅火起來。張全生戲班當3年社長,他演出的場次最多,也最受群眾歡迎。1950年和1951年,他兩次赴渭南地區參加匯演,都得了獎。尤其1956年參加陝西省的匯演,不僅得了獎,電臺還專門給他錄了音。張全生能唱的傳統戲有60多本、新編現代劇十多本。因為歷史原因暫停演出,直到1975年, 張全生又聯絡了楊興躍、楊護國等,重新組織起來,成立了張全生皮影社,全生任社長, 成員有張鎖牢(後槽)張關盈(板胡)、亭育(擇籤子)、張景坤(籤手)、張天寶(籤手,張全生父),活動於華陰、潼關等地。1990年西安電影製片廠為他攝製了電影;山西風陵渡送給他面上書「藝術超群」的錦旗;《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陝西卷》收集了他的有關資料,還贈送他一~面上書「老腔正宗」的錦旗。作為民間藝人的傑出代表,張全生還曾任華陰縣政協第一屆、 第二屆委員。

1979年後, 皮影戲重新活躍起來,著名老藝人已相繼去世,第二代傳人重返皮影舞臺。其中主要藝人有:史長才的徒弟趙雙河、段轉娃的徒弟劉德娃、王平安的徒弟楊興耀、衛存才的徒弟楊護國、灶火的徒弟魏肉,還有鎖兒、興保等藝人。他們活躍於民間,有的演唱水平已超過了師傅還有所發展,但總體上是在走下坡路。

當時革新社已經成立,但由於吸收的都是有名望的中老年藝人,王振中沒有在內。1961年,王振中開始自立門戶,領李如林(箱主)的戲箱開始演唱老腔皮影戲,靠著高超的技藝,很快贏得了觀眾。他的劇本有自己手抄的,有自編的,共有六七十本。非常時期,王振中順應當時形勢,在村文藝宣傳隊中演出現代劇目《金花銀花》、《學毛選》等。1977年, 王振中班作為華陰恢復傳統戲後的第一個皮影班社,在縣體育場演出了《智取威虎山》《杜鵑山》,改編移植的《逼上梁山》《鬧天宮》,博得了群眾的喝彩和上級業務部門的肯定。1984年,王振中參加渭南地區第一次民間藝術調演大會,演唱《訪白袍》,獲演唱二等獎; 1993年,獲華陰市華山杯群眾戲曲大賽二:等獎。1993年參加了張藝謀導演的《活著》的排練演出; 1995年參與了電影《桃花滿天紅》的配音。王振中還編寫過劇本《三打白骨精》《回心石》等,有的劇本現收存在渭南市文化藝術館。

20世紀70年代,王振中幫助湖北省戲研所劇目工作室改編《碧遊宮》等劇目,後又參與了《中國戲曲音樂集成陝西卷》中的老腔音樂以及《迷胡集成》的編寫工作,其中的多數內容都是根據他的演唱整理而成的。為了把老腔藝術傳承下去,自1981年下半年起,陝西省文化廳派專人到王家錄製老腔音樂片段,1982年, 印成小冊子《老腔板式》,共200多頁。王振中收了個女徒弟李貴珍,這在行內引起不小的震動,尤其是,老腔皮影戲根據地的雙泉村是絕對不能接受女聲來唱老腔。但無論接受與否,李貴珍學藝有成卻是不爭的事實。李貴珍學藝於王振中的秦腔、眉戶、老腔,人稱「華陰老腔第一代女傳人」。

相關焦點

  • 特寫:香港青少年「遇見」千年老腔皮影戲
    新華社西安7月17日電(記者 蔡馨逸)臺上,5位年近八旬的華陰老腔藝人拉開表演架勢一聲吼;臺下,20位來自香港和北京的中學生紛紛舉起相機,將這傳承千年的民俗藝術「定格」。圖為「我的民俗相冊——內地與香港青少年走進陝西」活動成員與老腔藝人合影。新華社記者蔡馨逸攝日前,「我的民俗相冊——內地與香港青少年走進陝西」活動來到華陰市雙泉村的老腔傳承基地,感受「中國最古老的搖滾樂」。
  • 【冰點特稿】:老腔
    傳統的老腔是和皮影戲結合的,人們聽老腔,看到的是白幕上的幾個影子,表演者則把自己用帷幕遮得嚴嚴實實,觀眾甚至看不到他們的一條腿。     10年前一個寒冷的冬夜,張喜民的戲班在城郊唱戲。臺上的皮影短兵相接,戲唱得鏗鏘有力,老遠就能聽到。可是臺下只有3個人。     兩個老人圍著火爐在烤火,也沒看臺上的表演。另一個年輕點兒的,則靠著一棵樹打盹。他是來監工的。
  • 華陰老腔一聲喊 文化自信釀活力
    「華陰老腔實踐調研支隊」來到陝西省華陰市雙泉村,深入開展華陰老腔調研活動。   回味無窮的原生態文化「佳釀」   同學們拜訪了72歲的華陰老腔國家級傳承人張喜民。就是這位大師和歌手譚維維合作,在春晚上唱響了《華陰老腔一聲喊》。張喜民說著一口韻味獨特的陝西話,耐心地向同學們講述華陰老腔的發展歷程。華陰老腔當初只是皮影戲的幕後表演伴奏,觀眾看到的只是光影的演繹。
  • 華陰:華山下三秦門戶老腔嘹亮,大刀面香辣迷胡戲頌清廉
    華陰,東連晉豫,西接隴蜀,這座2300多年的古老城市自古就是關中要塞、通衢要衝,三秦門戶。春秋時期,晉國在華山腳下設立城邑,山北水南謂之陰,華陰歷史上的第一座縣城陰晉便誕生了。公元前332年,魏國將陰晉獻於秦國,秦惠文王將陰晉改為寧秦,取「寧靖秦疆」之意。
  • 千年非遺皮影戲,坎城演繹「功夫熊貓」
    在民間,人們如此形容皮影戲。對於這項有著兩千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民間藝術傳承人周樹飛從興趣發展到職業,從收藏延伸到學藝製作,希望終身去「守護」它,並將它的魅力分享給海內外更多的朋友。在周樹飛眼中,皮影戲的魅力在於它是光與影的藝術,它在造型和表演形式上融合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比如河北皮影人物造型中有通天鼻、有人中;西北皮影雕刻的人物(姑娘)「高額頭、線線眼、櫻桃小口一點點」,在唱腔上融合老腔等表演形式。
  • 【這裡是陝西】西安市: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以來,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不僅僅將珍貴的展品呈現給世人,更是盡心竭力地收集、搶救和保護著歷代石雕、木雕、磚雕、關中古民居和群眾生產、生活、習俗、風情等各類遺物。33600餘件名人字畫、40院近千間明清古民居、大批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飽眼福的時候到了,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的精彩,要親自來了才能體會到。
  • 海寧皮影戲亮相進博會 非遺傳承人分享感悟
    如今,哪些人愛看海寧皮影戲?海寧皮影戲與其他地方的皮影戲有什麼區別?皮影戲的未來路在何方?記者對話了在進博會中進行影偶製作以及皮影戲表演的兩位海寧皮影戲傳承人,她們守護著皮影的古老和寂寞,也期待著它的涅槃和煥新。
  • 文化騰衝丨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永周 皮影集大成者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永周他酷愛各種民間藝術形式,對雕塑、音樂、繪畫等廣有涉獵,並有很高的藝術造詣。騰衝幾乎所有的名山古剎、寺觀廟宇,都供奉有他塑的神聖仙佛。家中藏有200多年的「素皮影」1999年,雲南省文化廳正式任命劉永周為「雲南省民族民間高級美術師」的稱號,目前,他已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代表性傳承人。與劉家前幾代皮影人相比,第四代傳人劉永周更擅長國畫和書法、泥塑。他不僅在先輩那裡學到了皮影戲的精華,還有所突破和創新。
  • 河南百年皮影戲老藝人:含淚談傳承之困
    【解說】河南長垣縣呂氏五彩皮影戲第七代傳承人呂心哲老人,每逢回憶起自己近百年的皮影時光,便老淚縱橫。如今,已98歲高齡的老人最擔憂是皮影戲的傳承。  【解說】據呂氏族譜記載,長垣呂氏五彩皮影技藝可追溯至清朝初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呂心哲生於1915年,系長垣縣五彩皮影戲第七代傳人。
  • 搶救立下豐功、但文創開發有待深入—冬遊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有感
    自那時起,他組織人馬,不惜耗盡了個人的財力,對關中各地的民俗藝術品開始了地毯式的搜尋和收購,通過他20多年艱苦卓越的努力和呼籲,逐漸得到了社會的理解和政府的支持,收藏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最終創辦下這座博物院,初步實現了他最大程度保護關中民俗文化遺產和藝術品的美好心願。
  • 華縣皮影戲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姜建合
    曾為加拿大、法國、美國、敘利亞、瑞士、日本、泰國、德國等來華友人演出華州皮影戲,近年來,多次代表華州皮影戲參加國內外文化交流活動。2009年3月被評為「華縣皮影戲市級代表性傳承人」。
  • 華州皮影戲領軍人物潘京樂去世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夏明勤)潘京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華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華州皮影戲領軍人物,有皮影戲「活化石」之稱,因病於2020年8月7日逝世,享年92歲。
  • 非遺概覽之桐柏「皮影戲」
    桐柏皮影戲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項目編號為V-91,項目保護單位為桐柏縣文化館。桐柏皮影戲屬豫南皮影戲的西路派,是目前河南省尚存的最古老、最原始的皮影戲。據《桐柏縣誌》載:「桐柏皮影盛於民國初,達60多班…桐柏皮影戲被稱為中國皮影戲四大流派之一,有著自己獨特的風格。桐柏皮影戲是集繪畫、雕刻、音樂、演唱為一體的綜合性民間傳統藝術。桐柏皮影戲製作工藝嚴謹考究,選料多用小黃牛皮或驢皮,工序井然,雕刻線條粗獷,造型敦實樸拙,一般影人高一尺三寸,人體比例協調勻稱,威武高大,著色大紅大綠,十分豔麗。
  • 保持傳統還是尋求突破,我們的皮影戲該咋演?
    (資料圖)   人民日報訊 兩個家庭皮影劇社,一個幾代人廝守於關中大地的旱塬之上,曾經風光現在竟要辭掉「非遺傳承人」的頭銜;一個「北漂」了16年,逐漸站穩腳跟,還走出國門,卻在劇社定位中不斷「淡化」皮影的色彩。當他們相遇時,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 圖片故事:皮影戲幕後的表演 道具純手工打造
    說這話的是江西省上慄縣上慄鎮綠塘村69歲的陳開林,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他見證了皮影戲從繁榮到沒落,但這位骨髓裡已經融入皮影戲的老人非常希望上慄皮影戲能得到傳承,越走越遠。 上慄的皮影戲始於唐代,盛行於清代。皮影戲的工藝製作和藝術表演精深複雜,皮影都是用新鮮牛皮或者魚皮做成,經過描樣、雕鏤、著色、熨平、上油、訂綴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件皮影。
  • 歷史悠久的華縣皮影戲
    華縣皮影戲曾經有著輝煌的過去。《重修華縣縣誌稿》記述道「……清末民初演唱者二三十家」,民間極盛時多至48家,著名的班社有「吉慶班」「景隆班」「祥盛班」「德勝班」「仁義班」等。1913年,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為宣傳民主革命思想,華縣鹹林中學白瑞生、顧熠山等人創建了「強聒社」影戲班,設計製作新影偶,自編自演《金蓮痛》《珍妃淚》《鴉片戰》等現代戲,為廣大民眾義演。
  • 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之皮影戲
    皮影戲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有些皮影藝人是專業的,有些是業餘的,只在農閒時節表演。皮影戲的相關技藝通過家庭、戲班或師徒進行傳承。中國皮影戲傳遞文化歷史、社會信仰、口頭傳統和當地風俗等信息。在過去還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皮影戲曾是十分受歡迎的民間娛樂活動之一。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
  • 通渭原生態皮影戲《西遊記》在蘭州演出
    人民網蘭州10月24日電(杜昱欣)23日,一部由通渭縣襄南鄉孫金牛皮影班社用甘肅民間原生態的演繹方式呈現皮影戲---《西遊記》在蘭州金城第一戲樓精彩演出。 通渭皮影戲是隴中皮影戲的主要代表,其獨特的唱腔被稱之為「影子腔」。有論者稱,通渭影子腔為甘肅影子腔的眾流之源。2014年12月,通渭影子腔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