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香港青少年「遇見」千年老腔皮影戲

2020-12-16 新華社新媒體

新華社西安7月17日電(記者 蔡馨逸)臺上,5位年近八旬的華陰老腔藝人拉開表演架勢一聲吼;臺下,20位來自香港和北京的中學生紛紛舉起相機,將這傳承千年的民俗藝術「定格」。

圖為「我的民俗相冊——內地與香港青少年走進陝西」活動成員與老腔藝人合影。新華社記者蔡馨逸攝

日前,「我的民俗相冊——內地與香港青少年走進陝西」活動來到華陰市雙泉村的老腔傳承基地,感受「中國最古老的搖滾樂」。

老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地方戲曲之一,起源於西漢時期,原是陝西華山地區糧倉守軍自娛自樂的一種說唱形式,被當地農民模仿和繼承下來。由於歷史久遠、唱腔獨特,老腔被稱為「戲曲活化石」「黃土地上的搖滾樂」。

表演時,樂器演奏聲、跺地聲、砸凳聲與藝人們縱情的嘶吼聲混合,聲勢浩大猶如千軍萬馬。凡是看過老腔的人,無不被它的質樸豪邁、鏗鏘有力所感染。

圖為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學生吳子喬拍攝的老腔藝人。

「老腔讓我最震撼也最感動。」香港慕光英文書院學生劉傑臻說,「老藝人們充滿力量的表演讓我感受到來自黃土地、來自中華民族的魄力。老腔傳承到現在非常不易也是非常值得,我們一定要珍惜、傳承這些民間文化。我想,我們這次來了解老腔,用相機記錄它,也是一種傳承。」

隨後,同學們來到被稱為「中國皮影藝術之鄉」的渭南市華州區。在華州皮影文化園裡,他們欣賞了代表各地不同風格的皮影作品和華州皮影戲。皮影戲俗稱「燈影子」,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傀儡戲之一。2011年,皮影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幕布上,用牛皮製成的皮影在藝人操控下靈巧地上下翻飛,隨著時而婉轉、時而激昂的唱腔演繹千年前的故事。比起臺前的精彩,學生們似乎對幕後的奧秘更感興趣。在得到允許後,他們走上舞臺,將相機對準「運籌」皮影千般變化的藝人們。

找角度、調光線,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初三學生文一諾終於拍到了滿意的照片。她說:「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看到這種藝術形式,比起在書本、照片和網上看,更能感受到民間藝術的魅力。」

這也是文一諾頭一回來到內地。「這是一次非常好的文化體驗之旅,可以更直觀感受到內地的風土人情,了解很多以前沒接觸過的知識和文化。」文一諾說。

圖為「我的民俗相冊——內地與香港青少年走進陝西」活動成員了解皮影。新華社記者蔡馨逸攝

「我的民俗相冊——內地與香港青少年走進陝西」活動由中華文化聯誼會指導,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聯合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香港)主辦,人民政協報社協辦。共有20名愛好攝影的中學生「一對一」結伴,用6天時間了解陝西,用攝影作品反映多彩的民俗文化。

作為陝西之行香港團的團長,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交流協會(香港)理事李維儉說:「10名香港學生與10名北京學生匯聚陝西,很有意義。希望通過民俗文化交流和『一對一』結對,強化兩地青少年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共識,增進了解和認同。」

相關焦點

  • 關中老腔皮影戲,主要班社和代表性傳承人,與雙泉村的淵源!
    老腔皮影戲的主要班社及代表性傳承人,老腔皮影戲的根據地是華山腳下華陰市的雙泉村。雙泉村之名是20世紀50年代因其村北口有兩眼泉水而得,原名西泉店。這兩眼泉早已乾枯,不過村裡現在還有一眼常年流水的清泉。據老腔藝人講,張家老腔皮影已傳了許多代,出了一些頗有名氣的班社和藝人。
  • 【冰點特稿】:老腔
    傳統的老腔是和皮影戲結合的,人們聽老腔,看到的是白幕上的幾個影子,表演者則把自己用帷幕遮得嚴嚴實實,觀眾甚至看不到他們的一條腿。     10年前一個寒冷的冬夜,張喜民的戲班在城郊唱戲。臺上的皮影短兵相接,戲唱得鏗鏘有力,老遠就能聽到。可是臺下只有3個人。     兩個老人圍著火爐在烤火,也沒看臺上的表演。另一個年輕點兒的,則靠著一棵樹打盹。他是來監工的。
  • 千年非遺皮影戲,坎城演繹「功夫熊貓」
    在民間,人們如此形容皮影戲。對於這項有著兩千年歷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民間藝術傳承人周樹飛從興趣發展到職業,從收藏延伸到學藝製作,希望終身去「守護」它,並將它的魅力分享給海內外更多的朋友。皮影戲又稱影子戲,燈影戲,演員操縱皮製(驢皮、牛皮等)影人,通過燈光投影於幕窗上,並配以音樂和唱念來表演的一種傳統戲曲形式,集傳統造型藝術和表演藝術於一身。
  • 華州皮影戲領軍人物潘京樂去世
    三秦都市報-秦聞訊(記者 夏明勤)潘京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皮影戲(華縣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華州皮影戲領軍人物,有皮影戲「活化石」之稱,因病於2020年8月7日逝世,享年92歲。
  • 華陰:華山下三秦門戶老腔嘹亮,大刀面香辣迷胡戲頌清廉
    華陰老腔一聲吼華陰老腔起源於老腔皮影戲,最初只是泉店村張家先祖為謀生創作的家族戲,演出時,老腔為皮影戲做幕後伴唱。關中大地皮影戲眾多,不過雙泉村的皮影戲卻有著獨特的唱法。據民間傳說,這裡曾經是一個軍事糧倉所在地,漕運直通都城長安。
  • 花車皮影戲春節期間將亮相香港 一人操控16駿馬
    中新網1月30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今年花車遊行,會有2000年歷史的奔馬皮影戲上演。透過優才計劃來港的皮影大師李建新師父,以賽馬文化為主題,度身設計一出皮影戲,可由一人操控16匹駿馬,在大年初一,市民可欣賞群馬在會展、中銀大廈、國際金融中心、凌宵閣等地標建築之間奔馳。  除了李師父,40名來自天水圍馬會資助機構天比高的青年舞者,以及20名馬會義工會帶領天水圍、東湧和深水埗的青少年參與花車巡遊。  起源於2000年前西漢的皮影戲,可謂百戲之祖。
  • 香港青少年在山西新絳觀摩學習千年「絳州鼓樂」
    新華社太原7月28日電(記者王飛航)「這次來山西學習絳州鼓樂很有收穫,回到香港以後我要分享給朋友們,繼續傳承下去。」來自香港保良局陳守仁小學的李殷僑說。  7月24日至27日,2019年度內地與港澳文化和旅遊交流重點項目——「晉港青少年山西絳州鼓樂研習交流活動」在山西省新絳縣舉行,來自香港的百餘名青少年在「中國鼓樂藝術之鄉」尋根探鼓、以鼓交友、傳承文化。  在4天的交流學習中,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的老師們為孩子們傳授鼓樂技巧,並帶領他們深入鄉村民間觀看民間表演,走訪民間藝人,探究原汁原味的民間鼓樂。
  • 【西部網】中國皮影之鄉:皮影戲活化石與創新流派爭鋒交融_網媒...
    4月1日,「中華文明凝心鑄魂之旅」2018全國網絡媒體採訪團來到中國皮影之鄉——渭南市華州區,在薛宏權影子坊參觀皮影雕刻工藝品,現場觀摩華州皮影製作工藝流程,聽取皮影非遺傳承人講解,欣賞傳統皮影戲、現代創新皮影戲演出
  • 湖北秭歸,歷經千年的「不插電電影」皮影戲,非遺被世界「看到」
    魯家班是湖北秭歸縣的一個戲班子,精通各個不同的傳統技藝,比如舞獅,雜技,耍燈,踩高蹺,皮影戲等等。魯家班的皮影戲一共有4位師父。光影之下,大千世界熙熙攘攘。只見「皮影」不見「戲」 ,傳承千年就此退場?在當下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網際網路影視大為流行,人們開始熱衷於各種現代娛樂方式,特別是年輕人對皮影戲更加陌生,曾歷經千年沉浮卻一直生生不息的「不插電電影」如今卻很難看到了。
  • 千年皮影跳起「太空步」 外媒稱皮影戲在中國獲新生
    原標題:千年皮影跳起「太空步」 外媒稱皮影戲在中國獲新生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導外媒稱,皮影戲在中國重獲新生。它表演的故事通常改編自歷史或民間傳說。由於在表演風格中加入了新元素,這種傳統的娛樂再次興起。
  • 傳承千年的文化--湖南皮影戲
    皮影戲誕生於兩千年前,在全國各地都能看到皮影戲的身影,而每個地方的特色不同,也將皮影戲改造的不同,接下來為大家帶來的是湖南皮影戲文化。湖南皮影戲《兩個縣官》湖南皮影戲源遠流長,且廣泛流傳於湖南民間。湖南皮影戲的創作歷來有注重角色性格的塑造,強調戲劇衝突,劇目中蘊含中華文化的思想內涵的傳統。
  • 特寫:年輕「外交官」展香港中學生風採(圖)
    第二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總決賽二十八日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結束,經過激烈角逐,上屆冠軍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以八百八十一分的絕對優勢戰勝群雄,成功衛冕。據介紹本屆競賽共有一百二十一所中學報名參加,超過去年參賽學校總數。躋身總決賽的五支香港中學代表隊是經過層層比賽脫穎而出的。
  • 皮影戲:正在從曾經的娛樂為主,欣賞為輔向現如今以欣賞為主
    公元十三世紀,當時的蒙古軍營中也演皮影戲,作為一種娛樂,後來還隨軍把皮影帶到波斯、阿拉伯、土耳其等國。之後,皮影便在東南亞各國流傳。 中國的皮影從十八世紀中葉開始傳到歐洲。據記載,1767年,法國傳教士把中國皮影戲帶回法國,並在巴黎、馬賽演出,被稱為「中國燈影」,曾轟動一時。
  • 歷史悠久的華縣皮影戲
    歷史悠久的華縣皮影戲 恢復窄屏 發布時間:2015-11-26 14:10:55
  • 華陰老腔一聲喊 文化自信釀活力
    「華陰老腔實踐調研支隊」來到陝西省華陰市雙泉村,深入開展華陰老腔調研活動。   在調研之前,同學們開展了紮實的文獻綜述工作,觀看了大量老腔表演視頻。同學們表示:「我們都對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於調研華陰老腔都很期盼。2016年春晚讓全國觀眾知道了華陰老腔,華陰老腔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下的一個典型縮影。因此我們想通過調研華陰老腔,來探索新時代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 中國幾近消亡的皮影戲,竟讓外國人如此痴迷
    為宴會表演的戲班採取了一種新型的表演風格——皮影戲。包括歌德在內的所有來賓,無不驚呼皮影戲的魅力,欣賞過後,心裡仍久久不能平靜。 那時,皮影戲才剛剛傳入歐洲不久。人們每次觀看它都覺得新鮮有趣,奇特的藝術形式和生動的故事劇情,使得皮影戲成為了當時西方人最時髦的談資。
  • 小小皮影戲,人間大故事,那些被人們遺忘的皮影戲
    其實遠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就已經有一種「電影」出現了,這就是皮影戲。皮影戲在古代稱為「影子戲」或者是「燈影戲」,這是一種用光源照射剪影來表達故事的民間藝術。皮影戲是中國的文化遺產,被國外的學者公認為是「近代發明電影的先行」,而在國外,皮影戲被稱為「中國影燈」。
  • 重慶珍檔丨三峽皮影戲:緣起於李世民妹妹的剪紙 已有上千年歷史
    巫山皮影戲表演皮影由剪紙衍生而來,起源於初唐。後經逐漸演變,到宋初傳入三峽地區,並流傳到巫山一帶,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皮影戲以獸皮刻出人物道具,投影於燈前的帷幕上,配以言樂對話,表現手法誇張浪漫。皮影敷色主要用紅、綠、青三色,再加上獸皮本身的黃色和鏤空的白色,色彩豔麗,光彩奪目。特別是忠、奸、善、惡等臉譜和喜、怒、哀、樂等表情,讓人一目了然。皮影戲是巫山民間喜慶娛樂的一種重要表演形式。
  • 皮影戲:從蕭條零落到朝氣蓬勃(圖)
    如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日益受到重視,以及陸豐經濟發展、旅遊資源開發、人們生活優越後懷舊情結越來越濃厚等因素的刺激,皮影戲等來了發展的春天。這也依稀是珍稀劇種傳承保護的春天。  皮影戲的華麗轉身,給珍稀劇種帶來了希望,也帶來了一場得失並存的實驗。皮影戲與現代動漫的結合,是自我擴大還是自我消融?皮影戲表演不再現場演唱,改為使用錄音,是方便了表演,還是丟失了傳統?
  • 2千年前就中國有動畫片了?從皮影到剪紙動畫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