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中旬的一個冬日午後,與幾位老師從長安區結束採訪工作返回西安時,恰好開車路過南五臺山,順便去參觀了坐落在山腳下的關中民俗藝術博物院。之前只是聽說一、二,今終於有幸匆匆參觀了這裡古樸高雅的關中老宅建築和燦爛悠久的民俗文化展示。
這家佔地500畝,始建於2002年的博物院,是以搶救保護、收藏研究並展示民俗文化遺產為宗旨的大型民辦文化旅遊景區。該景區最大特色是在這裡復建了關中各地典型的40座明清古宅,如果不採用這樣的收藏方式,那麼這些極具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建築在原址上將難逃被拆除或倒塌的命運。
通過收集購買原古宅建築構件的方式,移到這裡規劃復建成的古民居一條街,整體建築群呈明清園林風格,氣勢恢宏、古樸典雅、青磚墨瓦,雕刻精美,不禁令遊人深深陶醉在濃鬱的關中文化氛圍中。正因為這些關中老宅得以原汁原味的保存,在這裡重現生機並發揚光大,堪稱陝西關中古民居極其寶貴的標本。
而該博物院另外一大亮點就是收藏了8600多根被譽為「地上兵馬俑」的歷代石雕拴馬樁,這裡不得不提到博物院的創始人,全國人大代表王勇超先生。1985年的秋天,還在從事建築行業的王勇超,在一次渭北之行中偶然在農民院中看到一些散落的拴馬樁,其精湛的雕刻工藝,豐富的創造力和想像力,深深的打動了他。然而不懂得其文化價值的當地農民卻隨意糟蹋「寶貝」,甚至將其砸碎用來鋪路。
眼見這些珍貴的文物被損毀和瀕臨消失,深受觸動的王勇超開始走向民間藝術品搶救的保護事業上。自那時起,他組織人馬,不惜耗盡了個人的財力,對關中各地的民俗藝術品開始了地毯式的搜尋和收購,通過他20多年艱苦卓越的努力和呼籲,逐漸得到了社會的理解和政府的支持,收藏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最終創辦下這座博物院,初步實現了他最大程度保護關中民俗文化遺產和藝術品的美好心願。
如今院內已搶救保護周秦漢唐以來歷代石雕、磚雕、木雕以及人們生產、生活、習俗等各類民俗遺物和藝術珍品4萬餘件(套),如此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藏品充分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和關中民俗特色,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關中地區人民在不同時期的民風、民俗、民藝、民情等歷史風貌,是關中地區數千年來多民族生存和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見證。
博物院也因此被國內外專家學者讚譽為「民族文化的基因倉和標本庫」、「世界性的奇觀珍寶」。同時也被列為陝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民俗遺物保護展示基地和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4A級景區。
走進古民居一條街的大門,左側第一家的梨園大院可以說是博物院景區內展示關中建築特色和民俗文化的中心園地。首先介紹下梨園的歷史,它的原址位於陝西合陽,始建於泰定元年,主要建築分為演戲樓和看戲樓。而看戲樓又為上下兩層,古樸壯觀。在2000年拆遷入庫保護收藏前,這處明清風格的老建築,其東側圍房已倒塌,只剩地基。隨後根據舊照片,2004年入院復建,基本還原了當年的「原汁原味」。
如今梨園之所以成為古民居一條街的「頭牌」和最吸引人的園地,在於遊客可以通過看戲的方式完成「穿越」,真真切切體驗下最具關中風土人情的戲文化。
目前梨園演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華陰原生態老腔和老腔皮影戲。主要演出的劇目有《白鹿原》、《關中古歌》等十幾個。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老腔,是以當地民間說書藝術為基礎,表現關中人民生活喜怒哀樂的情感,所發展形成的一種戲曲藝術形態。
老腔渾厚而高亢的唱腔猶如陝西愣娃詠唱黃河之水天上來,粗獷豪邁的氣魄令人震撼,被譽為黃土地上的搖滾。但隨著民間老一代表演藝人,因年事已高漸漸退出,很多經典的老腔劇已快失傳。
好在在陝西傳統民俗文化保護志士和民間藝人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皮影戲和華陰老腔入選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一部《華陰老腔一聲喊》的戲登上央視猴年春晚大舞臺,可謂為陝西大放異彩、用咱陝西方言來說就是「撩扎咧」!
由於我們這次前來正值寒冷的冬季,只有零星的遊客到此一遊,博物院的梨園也正處在演出的最淡季。所幸,我們碰巧遇到幾位老腔民間藝人正在臺上排練,得以近距離感受了一把,也算不虛此行。同行的金融作家、著名詩人程峰老師見此也不由得賦詩一首:
七律·華陰老腔
黃土高坡搖滾曲,結緣春晚乍揚名。
獨傳本族瀕危態,一唱眾幫豪邁聲。
檀板拖腔催節奏,銅鈴悅耳更深情。
申遺入錄音千古,復遇親聞又震驚。
出了梨園,我們匆匆又遊覽了其他在這裡復建的明清古宅及充滿關中風韻的古建築,這些四合院布局對稱,設計精巧,寬敞宏偉,古樸高雅。其戶主大都是過去的達官貴人、軍政要員、文化名人或富甲一方的商人。這些當年的「別墅」,自然也是宅主人身份、地位和財富的體現。
邊走邊環顧宅院上下左右,那巍然錯落的馬頭牆,那製作精美的照壁飛簷,那豐富多彩的雕梁畫棟,那雕刻精美、富有情趣的門飾和窗欞,還有一件件民俗舊物,猶如一幅流動的畫卷令人目不暇接,大開眼界。
也不禁讓我感嘆,縱使歲月無情,但因為有了博物院及時有效的搶救保護和復建工作,它們在這裡重獲新生、再現了關中古民居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介紹完了關中古居的整體特點和歷史價值,具體到它的地方特色之一,那就是每座宅院中門入口正對的照壁。
從關中傳統思想下的風水學來講,照壁可以藏精聚氣,擋住晦氣、殺氣,聚集財氣、運氣。其吉祥的寓意功能和建築裝飾功能得以巧妙的展現,充分表現出戶主追求家族興旺發達的美好心願。
而另一個特色之一,就是古宅院內無處不在的磚、木、石三種雕刻。牆體磚雕那是細緻精美、鏤空木雕那是活靈活現、照壁石雕那是大氣雅致,無不令人嘆為觀止。
所雕之畫即有龍鳳呈祥,金蝠獻瑞等吉祥圖案,也有松樹仙鶴等寓意長壽的圖案,還有荷花、果樹等關中人民喜歡的花草樹木,當然更少不了生動反映關中人生活生產的人文圖案。
這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栩栩如生的雕刻製品,充分展現了當時關中的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具有很高的雕刻藝術和研究價值。
如今越辦越好的博物院儘管身處南五臺山腳下,但這裡關中民居的古建築魅力、燦爛悠久的關中民俗文化,每年仍吸引著大量社會團體、研學人士、國內外遊客前來尋古探幽。在春秋旺季時候,景區更是多姿多彩,舒適宜人,十分適合單位團建和親朋好友結伴前來郊遊。
如今博物院在後期的文創開發上產品不少。現有文創產品共四類合37種。一是圖書出版類、二是紀念品類、三是非遺文化類、四是手工體驗類。但我個人感覺,如果博物院在文創開發上加大深度,挖掘關中民俗的好題材和好項目,並製作出百姓喜聞樂見的優質文創產品來吸引眼球,就能更具人氣和關注度。比如博物院古民居一條街上的每座老宅背後都有精彩歷史典故,都有令人可歌可泣的家族興衰史,這都大有「文章」可做。
院內幾座舊居的戶主都是昔日富甲一方的陝西商人,曾經也做著電視劇《喬家大院》中喬致庸一樣的生意,他們經營票號,從事販賣茶葉和鹽巴等商業。在鼎盛時期,或許他們的生意比喬致庸做得還大,做的還好,只是不為人知罷了。
如能從這40座古民居主人的史料中,挖掘出些好的題材和能引發共鳴的感人故事,寫成暢銷小說或製作出經典的影視作品,一旦火了,其產生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將是不可估量。
一部全國大火的電視劇《裝臺》,讓陝西方言和美食成為網紅,也讓西安成為近期外地人首選的旅遊熱點,就是因為這部充滿陝味人間煙火氣的優質影視作品,勾起了他們親自來感受下古城風土人情和美食的欲望。
這難道不是眼下最好的啟迪麼?最後以程老師即興所做的一首詩作做結尾:
七律·嫩綠
老樹為床著即鮮,寒風凜冽翠怡然。
莫言生命冬無息,只道落塵時有愆。
久許二儀誰念顧,長偎一蔭自精專。
拱華幽處青方好,如是不知能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