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傳統還是尋求突破,我們的皮影戲該咋演?

2020-12-19 搜狐網
保持傳統還是尋求突破,我們的皮影戲該咋演?(資料圖) 


  人民日報訊 兩個家庭皮影劇社,一個幾代人廝守於關中大地的旱塬之上,曾經風光現在竟要辭掉「非遺傳承人」的頭銜;一個「北漂」了16年,逐漸站穩腳跟,還走出國門,卻在劇社定位中不斷「淡化」皮影的色彩。當他們相遇時,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令人意外,卻也是情理之中——沒有「相見恨晚」「惺惺相惜」,反而「道不同不相為謀」,兩個小家庭之間的巨大分歧,似乎成為皮影戲新舊之爭的時代註腳。對非遺項目以及更多傳統藝術來說,現狀的尷尬、轉型的困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編 者

  說現狀

  一個「4個月只演了一場」,一個「到歐洲演了一個月」

  74歲的孫景發,眉烏髮白,抽著自家院裡種的旱菸葉,舉止樣貌與西安市臨潼區零塬村上的關中老漢別無二致,唯有彈起月琴、閉目高歌時,那婉轉蒼涼的聲音,才顯出與眾不同。

  比他小7歲的韓非子,頭頂貝雷帽,坐在位於北京東北五環外的工作室兼家中時,手裡捧著一臺平板電腦,言語間濃濃的東北鄉音未改。

  放在生命的尺度上丈量,兩位老者不僅同輩兒,還都是執著的皮影藝術傳承者,也是各自家庭皮影劇社的魂兒。

  孫景發的父親入贅零塬村,帶來了碗碗腔皮影戲的家傳技藝。孫景發子承父業,「1958年城裡招工,咱走到工廠門口,左思右想又折回了村子」。孫景發不僅自己放棄了進城良機,還先後要求女兒、孫子不念書改學戲。

  當年排《紅燈記》,女兒孫影俠演李鐵梅不入戲,「我爸一個巴掌就掄上來,『你就當我是李玉和,我死了,你哭不哭?』」孫子孫衛司職挑杆,雖然才17歲,在爺爺手把手傳授下,已能獨自扛起長達4小時的本戲,而爺爺希望他將來找對象也找個搞皮影的。

  這份痴迷並非無來由。「以前一年演300多場,正月初一就被人請出門,除了收麥子歇兩天,其他時間都在唱」,孫景發的記憶又拉回到好光景上,每逢新春廟會、紅白喜事、老人祝壽、小兒滿月,甚至趕上馬下駒、牛下犢,「從晚上八九點一氣兒唱到雞叫,大夥還嫌看不夠。」

  今年6月26日,孫景發受邀帶著兒孫趕赴十裡外的孟塬村,給一位鮐背之年的老人祝壽演出。他彈著月琴獨唱生旦淨末醜,兩個兒子敲銅碗、梆子、拉板胡,孫子操縱皮影……然而,一臺原汁原味的《全家福》本戲背後,是這個西安地區現存的最後一個碗碗腔家庭皮影劇社近4個月來的首場演出,「如今一年就那麼兩三場,咋養家餬口?」二兒子孫小權說。

  在愛戲成痴這點上,韓非子倒是同孫景發一個樣兒。韓非子原為黑龍江某報刊編輯,愛寫劇本的他本與皮影「不搭界」,「一次偶然機會,我回老家雙城採訪影匠,結果就迷上了這門傳統藝術。」1992年,韓非子自掏腰包組建起一支民營劇團,「請老藝人刻皮影、帶青年人排戲,還把閨女、兒子送到皮影藝術家齊永衡門下學藝,當時就暢想有朝一日帶著這老玩意兒走出國門。」

  無人問津的尷尬,也曾讓韓非子「被現實撞得頭破血流」。「劇團搞起來,一天演兩場,加起來最多二三十個觀眾」。小皮影、無底洞,他家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成了「萬元戶」,現實卻逼得他把積蓄幾乎全貼補進去,「沒有造血功能,也沒輸血來源,這麼演下去死路一條,皮影藝術遲早得擱進博物館自娛自樂去。」

  在雙城難覓生機,倔強的韓非子並未退卻——1998年,他辭掉工作、攜家「北漂」。破釜沉舟後,改良皮影的決心更堅定了,「首先就是順應市場和受眾的需求」,韓非子的女兒韓遲從服裝設計專業「輟學」,每天在北京到處聯繫演出機會,很快發現校園市場是個大蛋糕,「我們主動為幼兒園孩子們送戲上門,而公辦劇團很少願意紮下去。」

  也正是面向大量兒童受眾,啟發了韓非子一家開始嘗試將同屬傀儡戲的皮影和木偶進行融合,創作出《小貓種魚》等實驗劇目,「我和弟弟到中國木偶劇團學藝,劇中農民伯伯種田等實景用木偶演示,水下戲等不易表現的場景則發揮皮影的優勢,寓教於樂,很受學校師生歡迎」,韓遲說。

  從1998年至今的16年,從蹬三輪拉道具滿北京城逢演必接、到解決溫飽奔小康,站穩腳跟的韓非子一家如今更「重創作、磨精品、出大戲」。2009年,由韓非子改編、韓遲和法國導演共同策劃的京劇真人演出與皮影戲「混搭」劇目《燈官油流鬼》,在中法文化交流活動中首演,其後又在2012年赴歐洲進行了一個月的巡演。

  從皮影劇社到皮影木偶劇社,幾易其名後改為「韓非子劇社」,如今已是這個家庭戲班「班主」的韓遲在有意識地延展著劇社的邊界,「最近幾年常涉獵話劇圈,未來還可能做動漫、微電影和網絡劇」,她為劇社制定了「繼承傳統、勇於創新、根植本土、走向國際」的發展方向。「糅合不同元素,博採眾家之長」,韓非子強調,「劇社靠皮影起家,皮影仍是劇社的魂。」

  談發展

  一個強調「國家要扶持」,一個認為「要了解市場和受眾」

  並無交集的兩個家庭劇社,今年6月底,在孫景發的家中「唱起了對臺戲」。

  「年初老孫找到文化部門,要辭掉傳承人的頭銜。」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理解孫景發的心情,「延續幾代的家庭劇社,眼瞅著要傳不下去,老孫不願背負這樣的名聲。」

  正巧,韓非子編創新劇需要刻皮影,找到故交王智幫忙聯繫老藝人,「我就請韓非子來西安,到老孫家裡當面交流一下。」沒想到,「話不投機半句多」,兩位老者完全「不對卯」。

  在韓非子看來,孫家皮影劇社除了舞臺過重、不易裝卸、燈光銀幕比較單調、皮影尺寸小、不便更多觀眾觀看等問題外,更主要的是在編創意識和運營理念上比較滯後:「全是演了多少年的老戲,毫無創新」,韓非子說的是孫景發親自手寫、珍藏至今的幾十本業已泛黃的《白玉樓》《玉燕釵》等老戲本。此外,韓非子認為孫家皮影劇社對市場完全缺乏敏感,「不說別的,不會講普通話,也不注重自我包裝,別說出省、出國演出,我看連這個塬都出不了。」

  王智也注意到孫景發家人在宣傳意識上的淡薄,「今年6月底去鄰村祝壽演出,我專門聯繫媒體隨行採訪,後來刊發了整版的圖文報導,多好的宣傳機會,結果老孫家裡一張報紙也沒留,還是在我提醒下孫衛才去買了一些報紙。」

  「這些個報導不頂啥、不頂啥」,孫小權掃了兩眼報紙,又趕著出門賣桃子。孫景發兩個兒子都在農村務農,女兒開飯館,還有一個孫子跟孫景發學了兩年皮影,覺得前景不佳於是半途而廢去縣城裡賣起了烤肉。從文化層次來說,「兩家劇社也很不一樣,一個是『農村能人』,一個是走南闖北的知識分子」,王智坦言,包括皮影藝人在內,他所調查過的絕大多數非遺傳承人、民間藝人都身處農村、受教育程度不高、眼界也很有限。

  韓遲覺得,「很多皮影戲的同行都表現得悲觀、萎靡不振,而我們劇社諸如出國巡演等機會都不是從這個圈內尋覓的」,她認為傳統藝術要發展,需要開放的心胸,「現在再爭論哪支流派的皮影技藝好,沒有任何意義」,同時需要更多有學識、有眼界、有激情的年輕人參與,「我們計劃在大學裡培養學生社團,與劇社合作排練新劇」,而她本人也準備明年去歐洲學習,「主要攻讀藝術學和經營管理。」

  而孫景發一提起韓非子劇社,嗓音頓時高了八度,「他們那個皮影就是個幌子,加上木偶、真人表演,還能叫皮影?那些個燈光、設備、劇組,還有寫的劇本都可以拿錢弄呢,只要把我這技藝保護好了,他們那些我都能弄!」除了務農,孫小權偶爾還去給紅白喜事吹吹嗩吶,談起家庭劇社如何擺脫困境,「國家要扶持呢。」

  「我們的改良都是從無數次實戰中總結出來的經驗」,韓遲以《燈官油流鬼》為例,「劇中選擇用皮影表現的鬧元宵、靈魂出竅等場景,往往是現實舞臺不利於展現的,而這恰恰發揮了皮影這一虛擬藝術手段的優勢,與其他藝術元素形成了有機結合」,同時就像韓非子劇社在起步之初遭遇的問題一樣,「很多人不了解市場和受眾,不熟悉商業運營,以為單憑一部好戲就能改變現狀。」

  同時,韓遲也坦言,只有北京這樣活躍的文化市場和生態環境,可以讓韓非子劇社一類小眾劇團也能佔得一席之地,「如果一直待在東北,可能早完了。」

  記者手記

  有觀眾,才有生命

  筆者對傀儡戲一直情有獨鍾,這源於對臺灣霹靂布袋戲的偏愛。

  其表演源於閩南,卻與傳統布袋戲有所不同:通過市場化的商業運作,以影視劇集的手段呈現於年輕一代觀眾面前,戲偶精緻化,改進操偶方式,使用電腦特效,加強聲光電效果,為人營造了一種如夢似幻的視覺體驗,同時內容也是全新編創,雖然天馬行空,但本民族的傳統道德價值觀仍在劇中時時體現,而劇中生旦淨末醜等上千個角色仍堅持由一人口白,說的也仍是閩南語。

  某個藝術門類生存現狀的好與否,並不是評判其藝術價值的唯一標準。然而,藝術規律註定藝術本體需要不斷自我革新、與時俱進,就像古老的劇種崑曲,經文人改良後方得以走向全國,自明中葉獨領劇壇三百年,其後仍不免衰微;待得京劇名噪一時,其又與當初入京的徽班大有不同;風水輪流轉,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現,是否又給京劇工作者「上了一課」?

  隨著大眾娛樂文化的興盛,世界範圍內戲曲、戲劇等傳統表演門類都面臨著革新的課題,固步自封、抱殘守缺,抑或捨本逐末、譁眾取寵,都無益於傳統藝術的再興,如何保護祖先的精神遺產,同時在遵循內在基因的基礎上生發全新的審美價值,需要更多思考和探索。

  病樹前頭,總有萬木迎春。

  票務代理:永樂票務

  訂票電話:4006-228-228

  訂票連結:http://www.228.com.cn/index.html

yule.sohu.com true 人民網-人民日報 http://yule.sohu.com/20140721/n402500275.shtml report 4729 保持傳統還是尋求突破,我們的皮影戲該咋演?(資料圖)人民日報訊兩個家庭皮影劇社,一個幾代人廝守於關中大地的旱塬之上,曾經風光現在竟要辭掉「非遺傳承人」的頭銜;一

");}

相關焦點

  • 幼兒園裡開演皮影戲 創意活動讓孩子們品味傳統
    仙林幼兒園自編自演的皮影戲  仙林幼兒園的小朋友正在演繹《嫦娥奔月》皮影戲  浙江在線9月25日訊(通訊員 周洋倩 浙江在線記者 吳曉婷)投影儀的燈光下,白色的布景中來回跳動著雕鏤精細、栩栩如生的皮影形象
  • 傳統記憶:皮影戲
    皮影戲(Shadow Puppets),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 但皮影戲的魅力光環正在逐漸黯淡。。。皮影戲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2011年,中國皮影戲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目前,皮影戲的現狀卻不容樂觀。當年的製作和表演藝人如今都已年逾百歲,這門精湛的技藝眼看著就要失傳。
  • 傳統文化之皮影戲
    擁有這些特點的當然是皮影戲了。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 感受光影魅力 虎鹿中心幼兒園裡開演皮影戲
    「小螃蟹正在沙灘上曬太陽,這時候,一隻鱷魚悄悄地朝他靠近……」5月28日上午,東陽市虎鹿中心幼兒園中三班的午睡室裡,正在進行一場場特別的皮影戲表演。該班孩子近來對影子充滿興趣。而皮影戲又稱影子戲,它集說、唱、演為一體,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為讓孩子體驗皮影戲,該班老師將皮影戲帶進了課堂。「老師,我們也想試試做皮影戲。」「我會畫小兔子和小蝴蝶。」
  • 兒童皮影戲《曹衝稱象》趣味詮釋傳統藝術
    兒童皮影戲《曹衝稱象》趣味詮釋傳統藝術2015年06月29日 14:29:44來源:新華娛樂通過精彩的演出,孩子們見識到了皮影戲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同時也學習到了善良、和諧與友愛的重要意義。    兒童皮影戲《曹衝稱象》根據三國故事改編,講述了曹衝機智地稱出大象的體重,挫敗了妄圖殺害大象的貪官,最終大象母子在曹衝的幫助下重新回到大自然的故事。表演期間,現場氣氛熱烈,不時還有精彩的互動,臺下的孩子們在一陣陣歡笑聲中看完了演出,也學到不少知識。
  • 皮影戲是傳統的文化,對於它你了解和知道多少?
    目前中國有特別多的傳統的文化,這樣傳統的文化我們有的時候是不知道的,對於這樣的文化我們能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下中國的傳統的文化皮影戲是什麼樣子的。皮影戲國內出現特別早操的戲曲的一種表現形式。
  • 弘揚傳統文化 兒童通過皮影戲《完璧歸趙》學歷史
    皮影戲《完璧歸趙》。王明月 攝  長城網邯鄲8月18日訊(記者 王自娟 通訊員 王明月)為提升幼兒素質化教育,鼓勵幼兒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8月17日,邯鄲市博物館皮影戲劇社到邯鄲市永年區安琪兒富苑幼兒園演出皮影戲《完璧歸趙》。
  • 光影舞翩躚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推廣之走近皮影戲
    光影舞翩躚丨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推廣之走近皮影戲 2020-11-25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小小皮影戲,人間大故事,那些被人們遺忘的皮影戲
    根據史書的記載,皮影戲出現在西漢時期,在唐宋時期興起,在清朝已經是非常流行了。元朝還流傳到西亞至歐洲。可見皮影戲的歷史還是非常久遠的,在2011年,皮影戲已經被選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名錄。可見皮影戲的歷史文化價值是非常高的。《漢書》裡面記載了一段愛情故事,這個愛情故事也是被認為是皮影戲的淵源。
  • 淺談:皮影戲的特點及現代進展
    但是,由於傳統影偶製作工藝複雜、演出形式及曲目缺乏創新等因素,使得皮影戲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呈逐步衰落的狀況,尤其是「文革」時期,皮影戲被打成了「封、資、修的黑貨」,受到極大衝擊,更加劇了其衰落。一、皮影戲的特點皮影戲是中國農業文明的產物,具有濃鬱的鄉土氣息。
  • 皮影戲表演走進清水
    在活動開始前,學生們就對搭建皮影戲臺充滿了濃厚的興趣,趁著演出還未正式開始,皮影戲表演藝人們給師生們生動地講述了皮影戲的歷史和小故事。《二郎神戰孫悟空》,在緊鑼密鼓的配樂下打鬥得深入人心、緊張刺激;《大救駕》讓大家了解了騰衝本地傳統美食文化......
  • 中國剪紙動畫:民間傳統剪紙和皮影戲的結晶,鄉土趣味的「俗」
    那麼,剪紙動畫則代表了曾經中國動畫「俗」的一面,它是民間傳統剪紙和皮影戲的結晶,更具鄉土趣味。   小時候過節貼窗花,大家肯定都接觸過剪紙,FUN叔就曾經對這種鏤空的技藝特別著迷。民間那些巧手藝人,用一把剪刀就能製作出如此繁複精緻的剪紙,不得不令人嘖嘖稱奇。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中國的不同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剪紙風格。
  • 小區衛生間磨砂玻璃暴露隱私 洗澡像演皮影戲
    2月27日,有市民向記者反映一個尷尬的事情,說在自家陽臺澆花的時候,無意間看到對面業主在衛生間洗澡,就像在演皮影戲。她想通過媒體給大家提個醒,儘管很多業主家都使用了磨砂玻璃遮掩,但還是儘量在洗澡時掛塊窗簾。
  • 英孚教育英語課堂之傳統中國表演藝術——皮影戲
    (2019年8月15日,上海)活靈活現的影人在白色的幕布上舞動著,這就是帶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的皮影戲。皮影戲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過去沒有電影、電視的年代,是一個特別受歡迎的娛樂活動。現在,真正的手工皮影已經越來越稀少了,但還是中國的一個重要文化產品。
  • 傳統文化萬花筒| 小學生一周四節皮影戲課,究竟學到了什麼?
    如今,在奉賢區金匯鎮的齊賢學校,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便要開始接觸皮影戲。各年級每周3、4節專業課不等,平均花在皮影戲上的時間大約2小時。 而對於五年級的表演者王甜甜來說,學習皮影還會延伸到課堂之外。「我們20多名表演隊的同學,每周六上午還要進行皮影戲的課外訓練。」
  • 這齣皮影戲,有味! 東陽市中天國際幼兒園自製皮影戲上演
    於是,它決定去找媽媽……」10月28日,東陽市中天國際幼兒園蒙特梭利4班的教室裡一片漆黑,皮影戲《小長頸龍找媽媽》正隆重上演。據悉,這齣皮影戲的舞臺設計、故事人物、情節設置完全出自該園蒙特梭利4班的孩子。皮影戲舞臺的設計「皮影戲的舞臺看上去不複雜,我們可以自己做。」「視頻上的幕布很大,我們要做一樣大的嗎?」「做舞臺需要用什麼材料?」
  • 傳統與現代 王者榮耀遇到中國傳統皮影戲
    當現代電子競技碰上傳統皮影戲會發生什麼,那當然是會引得圍觀者無數了。這正是在今年TGC王者榮耀展區上發生的一幕。 熱鬧的皮影戲 頭髮花白的範正安先生在現場為玩家展示了傳統的泰山皮影。一個個玩偶在範老先生的手中變得靈動起來,範老先生一個人操作一群木偶,為玩家展現了一個又一個傳統的文化故事。
  • 「皮影王」秦禮剛原創皮影戲傳承非遺文化
    (蘭豔 陳凌 鄧煒奕)日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皮影戲大師秦禮剛運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皮影戲藝術形式,在湖北工業大學演繹了一場原創皮影戲《鯰魚的傳說》。該劇本源於一個古老傳說,由秦禮剛和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張劍平聯手改編而成,首次運用皮影戲藝術形式在舞臺上呈現。劇本共分「鯰母託孤」、「善惡相鬥」、「仙翁指路」和「躍過龍門」四幕。隨著鑼鼓聲和弦樂聲響起,約兩平方米的白色幕布後,時而青煙繚繞,時而光影變幻,螺、蚌、蝦、蟹在熒幕上下翻騰,活靈活現。
  • 黃墩皮影戲——燈影裡的故事會
    重打鼓、再開鑼,黃墩皮影戲火熱上演1966年文革開始後,皮影戲不準演了。夏良濱的皮影就被收進了箱子。1976年夏良濱去世後,皮影一直由其子夏召瑞保存。1978年,黃墩黨委計劃重新搭班子演皮影戲時,那些皮影人物已經粘在了一起,「好容易才揭開,可是已經不能用了。我們就照著老樣子,重新復刻。」
  • 峇里皮影戲的生命力
    傳統藝術該怎樣應對現代化,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如何延續它的生命?印尼是世界最大的皮影戲國家之一,今天峇里皮影戲依然保持著濃厚的宗教儀式功能,我起初是為尋找傳統而來,探尋這種源自祖先崇拜的古老藝術在峇里的生存現狀,卻意外發現這個小小島嶼承載著一個大世界。源源不斷奔赴這裡的人,不僅僅是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