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聯是一門藝術
春聯也叫對聯、門聯、楹聯、對子、春貼、春榜、門對等。粵語裡稱作揮春、暉春,閩南語稱作春仔。
每逢新春,中國的老百姓們,就會張貼春聯,喜迎佳節。朝鮮、韓國、越南這些國家,因為深受華夏文明影響,也和我們一樣過春節、貼春聯。
紅學大家周汝昌,對春聯非常推崇,認為「春聯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是的,春聯具有最為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一場全民參與的文藝活動,呈現出最為深廣的民間智慧。
春聯有四種。最常見的春聯,以對聯形式出現,工整、對仗,這就是「門聯」。還有一些單條的春聯,上面寫了一些吉祥話,被稱作「春條」。
春聯還包括正方菱形的「鬥斤」,也叫「門葉」、「鬥方」。還有一種春聯,是專門貼在大門兩扉的,叫做「門心」。
二、春聯最早是桃符
傳說,在東海的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桃樹下面,有主管萬鬼的神荼和鬱壘。他們法力無邊,只要發現有鬼做壞事,就會把惡鬼捆起來餵老虎。
戰國時代開始,家家戶戶便開始在大門的兩邊懸掛「桃梗」,或稱「桃符」。根據《淮南子》的記載,桃符是一寸寬、七八寸長的兩塊桃木,上面分別寫著「神荼」和「鬱壘」。有的桃符上,還畫著「神荼」和「鬱壘」的神像。
《後漢書·禮儀志》記載,「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左神荼、右鬱壘,可壓邪驅鬼,這也就最早的「門神」了。
五代十國時,公元964年除夕,後蜀之主孟昶,命學士辛寅遜在桃木上題寫聯語。辛大才子寫完後,頗有藝術造詣的孟昶,看了很不滿意。孟昶自己拿來毛筆,親自題寫了一副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
在孟昶的提倡下,駢體聯語,替代了「神荼」、「鬱壘」。桃符,除了避邪驅災,還能祈福、祝願。人們一度認為,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隨著敦煌遺書的深入研究,世界紀錄協會宣布: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這幅春聯,由唐朝劉丘子撰寫,時間是開元十一年,也就是公元723年,比孟昶題聯早240年。
宋代,春聯一度寫在桃木上,王安石在詩中記載,「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宋《歲時雜記》記載,當時的人們,很喜歡把吉祥話刻在桃木板上。
後來,桃木板逐步被紙張替代,但還不是很盛行。南宋《夢梁錄》記載,除夕要貼「迎春牌兒」,其實就是紙制的春貼了。
三、春聯的講究忌諱
No.1
上下聯勿貼錯
在張貼春聯時,往往有的人把上下聯貼錯位置。要區分上下聯關鍵在最後一個字,根據格律規定,上聯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字(普通話三聲、四聲)結尾,下聯則是平聲字(普通話一聲、二聲)結尾。
貼對聯時應將上聯貼在右邊,下聯貼在左邊,左與右則以面對大門或壁柱來分。之所以這樣張貼,是因為直行書寫都是從右到左,所以念對聯也是從右向左念。
No.2
貼春聯的時間
民間有一種神話的傳說:春聯即為天上的神仙,當春聯撕破後,就會升上天庭,去向玉皇大帝報告家家戶戶的情況,希望天神能給民間的家庭帶來好運等。
貼春聯最好是除夕早上6點到中午12點之間,把舊春聯撕破,表示破除不好的運,有除舊布新的意思。
福字不可隨意貼
貼春聯的同時,有的人家還喜歡貼「福」字,但貼「福」字不是都要倒著貼。
1.大門上的福字必須正貼。大門上的福字有「迎福」和「納福」之意,而且大門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種莊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貼的福字,須鄭重不阿,端莊大方,故應正貼。
2.箱柜上的福字要倒貼。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貼福字,表示福氣(也是財氣)會一直來到家裡、屋裡和柜子裡。
3.特殊情況。如一年中家中有意外發生,希望轉運的朋友可以將福字倒貼。
貼門神不要貼反
貼門神要注意兩張門上的人物臉是相對的,不要貼反了。老式建築的大門都是對開的兩扇門,門神正好一邊貼一張,而現在的住房都是單扇門,兩張門神只能貼在同一扇門上,粘貼時要注意位置的美觀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