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動人口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020-12-18 宇宙第一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流動人口問題越來越無法迴避。它不僅關係到城市管理,更關係到城鄉之間、不同地域之間公民的平等權利與和諧社會的構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流動人口變動呈現九大趨勢:(1)流動人口的普遍化。流動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所佔比例大幅度提高,2005年為11.27%;在部分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集中了大部分流動人口,上海、廣東、北京、浙江、福建等省(市)的流動人口佔當地常住總人口比例分別高達34%、26%、23%、20%和19%;流動人口來自五湖四海。(2)流動原因的經濟化。(3)流動時間的長期化。在流入地居住5年以上的流動人口數量從2000年的3400萬人,增長到2005年的4600萬人。(4)流入地分布的沿海集中化。(5)年齡構成的成年化。(6)性別構成的均衡化。(7)女性人口流動的自主化。(8)流動方式的家庭化。(9)學業構成的「知識化」。

由上述9個特徵可見,隨著市場化程度的加深,人口要素的流動已越來越常態化、普遍化和理性化,自由遷徙是最終的大勢所趨。人口流動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首先,滿足了城市和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促進了流入地的經濟持續增長;其次,促進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了農民收入;第三,農民工的低工資降低了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成本動態平衡,增強了城市競爭力;第四,推動了全面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的形成,促使勞動者素質在競爭和交流中快速提高;第五,促進了思想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增強了社會的包容性核心期刊。

但是,由於經濟發展水平和資源條件的限制,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也帶來一系列問題:(1)造成城市的環境和資源過載,以及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居住環境的重負;(2)外來人口自身的權益保護、超計劃生育和生活困難問題;(3)對城市社會治安造成負面影響。在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隨著人口與各生產要素之間關係的變化,我國政府主動或被動地採取了不同的流動人口管理模式。從二元戶籍制到暫住證、收容遣送制度,再到社會救助制度,以及近年來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方政府紛紛推出的「居住證」制度,經歷了一個逐步開放、關注民生和走向公平的過程。

綜觀我國解放以來的流動人口管理制度,大致可劃分為五個發展階段。(一)人口自由遷徙時期(1949-58年)這個時期很短暫。(二)限制性流動人口管理模式(1958-83年):政府通過控制生存環境限制人口流動計劃經濟時期,由於農業勞動生產率不高,為了保證城市人口的口糧安全和工業化的順利進行,把全國人口分為農村戶口和城鎮戶口、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通過糧食供應、住房、就業等配套政策,嚴格控制農村人口進城。(三)防範型流動人口管理模式(1984-2003年):政府通過治安防範和控制社會保障調節人口流動這種管理模式是以公安部門牽頭、以治安防範為主要目標,相對於戶籍人口而言,流動人口被當成了潛在的麻煩製造者進行管制。傅崇輝稱之為「防範型」管理模式(傅崇輝,2008),藍宇蘊則稱為「補缺型」管理模式(藍宇蘊,2007)。

為了適應改革開放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人口政策逐漸鬆動。1984年,允許農民「自理口糧到小城鎮落戶」;1985年實行暫住證制度,這等於承認了人口流動的現實,同年起實行的居民身份證制度也是適應人口流動的制度安排。與暫住證制度配套實施的收容遣送制度,由於制度設計本身的缺陷,在實施過程中產生了嚴重的問題。首先,負責收容遣送的行政機關被賦予了可以不經司法審判而任意剝奪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權力,其後果的極端例子是孫志剛在收容所被打死。其次,由於財政緊張,有關行政機構通常以強迫被收容者從事勞動來補貼遣返費用;在強迫勞動之外,被收容人員也往往成為相關行政機構牟利的工具。

這種管理模式沿襲了城鄉隔離的思路,其突出特點是控制性、被動性和臨時性,重收費輕管理,重管制輕服務,重當前輕長遠。由於把流動人口置於主流社會之外,在體制上割裂了流動人口與流入地社會的有機聯繫,加大了流動人口與所在城市的摩擦。單純就城市管理而言,該體制的主要問題有:第一,它缺乏管理資源的整合性與管理權力的足夠權威性,影響管理效果。流動人口管理的綜合性很強,涉及公安、計生、稅務等許多部門,各部門在工作中有自己的重心與規範,由公安部門牽頭的管理,往往難以解決各平行部門的協調配合問題。第二,它主要是一種壓制型或者控制型管理,與和諧社會和服務型政府的時代背景相衝突。

第三,它強調被管理者的義務,忽視了義務與權利之間的邏輯對應關係,導致管理的雙方彼此敵視。第四,某些部門在利益的驅使下,變流動人口管理為「收費(辦證)管理」,完全背離了管理的初衷。(四)綜合型流動人口管理模式(2003-05年):多元政策目標2003年「孫志剛事件」的發生,直接導致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廢除,以社會救助制度取而代之。同年,「民工荒」出現並蔓延動態平衡,整個勞動力市場在總量過剩的基礎上出現了結構性緊缺的矛盾。為了繼續滿足城市工業和服務業的勞動力需求,促進房地產和各種服務業的繁榮,許多城市的管理者已將流動人口當作城市的「事實居民」。同時,社會對公平、正義、和諧的呼聲越來越高。

在這種背景下,流動人口管理的目標不能再局限於社會治安,而是要綜合考慮勞動力供給、消費需求、社會保障、教育等多種目標,以達到既保持城市的經濟發展質量,又不以犧牲文明進步為代價。「防範型」管理模式已無法勝任這種需要,而以綜合性政府部門為主、多部門協同運作的「綜合型」流動人口管理模式逐漸在各地實施。如上海等地就實行流動人口管理「市級綜合協調、區級綜合管理、社區具體實施」的策略。這種綜合型管理模式,實際上是暫住證取消後的一種被動的臨時措施。

它存在兩個主要局限:一是基層實施機構沒有執法權,很多問題的解決都要求助於上級各部門,效率低下;二是管理邏輯仍然不順暢,基層管理部門缺乏經費預算,管理主體與客體之間存在明顯的排斥性。一方面,管理者還停留在政府強制管理和公民無償履行義務的思想意識層次上;另一方面,由於流動人口管理機構未納入政府的正式編制,經費沒有保證,繼續把管理當做收費平臺,延續了收費管理的特徵。(五)大人口管理模式(2006年以來):平等融合大人口管理模式是以「淡化戶籍意識,強化居民意識」為核心理念,以居住證為載體,逐步讓流動人口享有以往戶籍人口才享有的居住、就業、社保、教育、公共運輸等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的內容。

其實質是建立適應要素優化配置、平等、融合、動態平衡的城市居民管理框架,把長期游離於主流體制以外的流動人口納入到城市公共管理服務的體制中。隨著城市化的加速,在構建和諧社會、公民平等和城鄉一體化的新要求之下,賦予流動人口與戶籍人口平等權利的呼聲越來越高,迫切需要政府創新制度供給。在此背景下,全國興起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的風潮,建立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管理制度。200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了「實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2010年,國務院通過《關於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提出「逐步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居住證制度」。

相關焦點

  • 豐澤區上榜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範城市」
    第四批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範城市」公布豐澤區成全省唯一獲評單位泉州網11月21日訊 (通訊員陳奕斌 記者陳淑華)近日國家民委辦公廳下發文件,授予豐澤區第四批全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範城市
  • 人口流動與管理變革:新中國城市民族工作變遷管窺
    在建設過程中,戶籍和非戶籍居民在城市基本權益上的不平衡是影響城市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問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權益與此密切相關。因此,城市流動人口管理服務中回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融入需求等成為城市民族工作的熱點,也是社會公眾關注的熱點。
  • 林芝市巴宜區榮獲第四批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範城市
    近日,國家民委辦公廳發文公布第四批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示範城市名單,林芝市巴宜區成為西藏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巴宜區隸屬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境內居住有藏、漢、門巴、珞巴等10多個少數民族。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了以區委副書記為組長的城市民族工作領導小組,區委常委會議、區政府常務會議多次研究,制訂出臺了《林芝市巴宜區關於進一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的意見》,強調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為重點,對城市民族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構建網絡體系,進一步明確區、街道(鎮)、社區(村)三級網絡兩級責任制,街道(鎮)黨(工)委書記、社區(村)黨支部書記為第一責任人,指定一名幹部具體從事民族宗教工作。
  • ...共繪最美同心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的「松山答卷」
    幾年來,為增加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歸屬感、獲得感和幸福感,松山區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民族工作主題,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根本途徑,依託「六個平臺」,以服務民生為中心、解決問題為導向、民族同心為目標,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積極引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更好的融入城市社區,實現少數民族「進得來、留得住、住得好」。
  • 城市醫療硬體競爭力②面對人口流動和疫情哪些城市更緊張
    城市醫療硬體競爭力②面對人口流動和疫情哪些城市更緊張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課題組 2020-03-17 16:30
  • 樂平市創新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新途徑
    大江網景德鎮訊 通訊員方光華、楊招華報導: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是當前計劃生育工作中的難點和重點。今年以來,樂平市結合實際,根據「生活工作化、工作生活化」的原則,利用信息資源,建立首個外出務工人員服務管理QQ群。進一步提升該市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水平。
  • 疫情防控中的特大城市人口流動性管制和人口數據應用
    特大城市同時具有密集的經濟生產、商業商務、旅遊娛樂和教育文化活動,這些活動擴展了城市的外部流動性,使特大城市成為城市體系中人口流動性的樞紐地區。特大城市的人口高流動性,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病毒的蔓延。特別是,將人口流動性疊加在春節期間的人口流動上,問題就更加嚴重。根據網絡數據,在春節期間武漢的流出人口達到500萬,其中三分之二是在湖北省內,另有三分之一在湖北省外。
  • 城市實際服務管理人口研究:概念認識與城市比較
    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中,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率先提出相關要求:北京總體規劃提出,構建面向城市實際服務人口的服務管理全覆蓋體系,在常住人口2300萬人控制規模的基礎上,考慮城市實際服務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上海總體規劃提出,應對包括常住人口、半年以下暫住人口、跨市域通勤人口、短期遊客等在內的實際服務人口的需求,預留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的保障能力。
  • 連雲港海州警方多措推進出租房屋和流動人口管理
    中國江蘇網11月21日連雲港訊(通訊員 梁傑)今年以來,連雲港市公安局海州分局針對轄區出租房屋和流動人口底數大、情況複雜的實際,以「一標三實」信息採集、出租房屋和流動人口集中攻堅為抓手,紮實做好謀劃部署,嚴格落實各項措施,為維護治安大局穩定奠定了基礎。
  • 濟南出臺《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手冊〉發放管理辦法》
    因特殊情況不能辦理的,有首接單位負責聯繫、協調有關責任單位,報上級主管部門指定其管理單位,在15個工作日內辦結。對已納入WIS管理且村(居)和單位具備代辦條件的,可由村(居)或單位代辦《服務手冊》。  根據規定,流動育齡群眾辦理《服務手冊》時,需提交《流動人口婚育證明》、結婚證、身份證和夫妻二寸近期合影照片兩張,並如實聲明夫妻雙方的婚、育情況,填寫《辦理〈計劃生育服務手冊〉承諾書》。
  • 慶雲縣公安局加強流動人口、出租房屋管理的通告
    為全力做好我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確保社會大局穩定,根據《山東省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暫行辦法》及有關規定,現通告如下:一、非慶雲籍,尤其是從疫情較重、疫情發生地或與疫情較重地外來人員有密切接觸及與疑似或確診病人有接觸史的,到我縣務工、經商、居住的人員,要及時、主動向所在轄區派出所登記報告
  • 壽光流動人口管理有了「硬槓槓」 違反規定將面臨這些處罰
    齊魯網濰坊2月17日訊2月17日,壽光市公安局正式公布《致流動人口、出租房主、用人單位和房屋中介的一封信》,對流動人口管理提出相應規定。據介紹,流動人口是指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跨縣(市、區) 居住3口以上的人員。
  • 超半數勞動年齡流動人口為「80後」
    有意願落戶城市的新生代流動人口中超過七成希望落戶大城市。同時,新生代流動人口也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流動形態由「鐘擺式」流動向在城市穩定生活、穩定工作轉變。  流動人口計生證明只是登記,不是審批  針對流動人口辦證難的問題,衛生計生委流動人口司司長王謙解釋,所謂「流動人口計劃內一孩生育相關證件」是一個生育登記,不是一個審批,登記後可在當地享受如生育保險、孕期保健等相關服務。同時政府也可通過掌握信息了解管理服務對象流動情況。
  • 又一城市宣布:租房可落戶!專家:人口流動的背後是資本的流動
    業內人士指出,租房落戶政策已在很多城市推行,不同城市政策不盡相同。早在十年前,就有城市規定憑藉租房辦理居住證達到一定年限就可以落戶。最近各城市「搶人大戰」愈演愈烈,租房落戶政策得到強化,也引起更大的關注。
  • 15萬流動人口全建檔案
    在國內城市「逛」了一大圈,日前,來自廣東的投資商林先生最終選擇落戶長沙城南中信新城。林先生的投資感言可謂是該區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生動詮釋,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天心區再次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區,實現「九連冠」,這在全省堪稱獨一無二。
  • 如果不是此次疫情,多數人從未意識到城市人口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督促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含設區市和縣級市)全面取消落戶限制,進一步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督促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堅持存量優先原則,取消進城就業生活5年以上和舉家遷徙的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穩定就業生活的新生代農民工、農村學生升學和參軍進城的人口等重點人群落戶限制。
  • 佛山居住人口首破1000萬,廣深實際管理人口均超2000萬,哪些城市...
    深圳一位副市長在5月的採訪中表示,人口流動是一大難點,深圳實際管理人口約2200萬,在3月初回流了1300萬人左右。  《人民日報海外版》5月的一篇報導指出,成都是一個實際管理人口達2100多萬的大都市。
  • 暨南大學|中國流動人口住房負擔調查
    流動人口是指離開戶籍所在地的縣、市或者市轄區,以工作、生活為目的異地居住的群體。調查數據涵蓋全國流動人口遷入和遷出人數最多的9個省份15個城市,包括廣州、東莞、深圳、鄭州、洛陽、合肥、蚌埠、重慶、上海、南京、無錫、杭州、寧波、武漢、成都,調查對象為過去12個月內累計在城市中居住達到3個月的農業戶口外來務工人員,共計3817戶。
  • 民族社會工作的文化實踐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合
    如何突破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實踐的行動困境?本文認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融合實踐亟需在個體日常生活議題的救助取向和宏觀戶籍制度、民族政策和管理體制調整與安排之間,建立起一種貫穿上下的中間層次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國內外學者在探索族群服務時,大部分都將視角指向了文化視角,期望通過建立嵌入服務對象文化系統的實踐,應對其現實困境。
  • 山東出臺流動人口管理新規 到親戚家住三天也要登記
    6日,山東省政府公布《山東省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暫行辦法》(下稱「暫行辦法」),其中規定,流動人口,是指離開常住戶口所在地跨縣(市、區)居住3日以上的人員。這些人員須按照《暫行辦法》的規定到居住地的公安機關進行居住登記。濟南市民王先生看到這個《暫行辦法》頗為不解。他的父母每年都要從鄉下到濟南來過冬,居住一般50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