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衛生計生委流動人口司在昨日召開的例行發布會上通報了《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3》(以下簡稱《報告》),據介紹,2012年流動人口為2.36億人,平均年齡約為28歲,超過一半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出生於1980年以後。有意願落戶城市的新生代流動人口中超過七成希望落戶大城市。同時,新生代流動人口也由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流動形態由「鐘擺式」流動向在城市穩定生活、穩定工作轉變。
流動人口計生證明只是登記,不是審批
針對流動人口辦證難的問題,衛生計生委流動人口司司長王謙解釋,所謂「流動人口計劃內一孩生育相關證件」是一個生育登記,不是一個審批,登記後可在當地享受如生育保險、孕期保健等相關服務。同時政府也可通過掌握信息了解管理服務對象流動情況。
報告提到,2013年4月就業的流動人口平均工資收入為3287.8元。
寫承諾書辦準生證 全國超一萬人
去年11月,針對流動人口多地、多次流動,無法出示證件和證明,存在辦證難的問題,原國家計生委出臺了《關於方便群眾辦證的通知》,內容包括流動人口無論在現居住地還是戶籍地,都可以辦理相關登記,並實行首接責任制,不得推諉。如因流動人口多次多地流動無法核實,可以由本人做出書面承諾書,證明初次生育。
據王謙介紹,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流動人口司今年3月啟用的流動人口承諾庫,到8月底全國通過承諾「自己初次生育」辦理生育證的超過一萬人。同時今年以來,國家衛計委收到的反映辦證難、兩地推諉的來電、諮詢大幅減少。下一步國家衛計委還將在基礎信息採集及信息網絡溝通健全方面做出改進。
流動人口不再是「超生大軍」
針對社會上關注的流動人口是不是所謂「超生大軍」的問題,王謙介紹,根據衛生計生委的調查表明,現階段流動人口的家庭婦女生育率與國家第六次人口普查調查到的35歲以上婦女生育率相差無幾。
王謙解釋,目前流動人口多數從農村流動到城市,所以往往看到不少農村婦女生育了多個孩子,但這些人中很多人生孩子的時候還不是流動人口。根據調查,現在流動人口家庭生的孩子50%以上是在沒有流動的狀態下生的。
基本公共服務對象 無流動非流動之分
對於流動人口能否享受與戶籍人口平等的基本公共服務的問題,國家衛生計生委流動人口司司長王謙介紹,國家相關政策中對流動人口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做出規定,在制度設計上並沒有劃分流動人口和非流動人口,而是面向常住人口提供相關的基本公共服務,如計劃免疫、計劃生育等免費技術服務。
同時,他提出,流動人口享受到的基本公共服務之所以與戶籍人口有差距,主要受兩條原因制約,一是流動人口自身健康意識及獲取衛生服務的能力和意識相對差一些。二是服務提供方提供服務的能力及經費投入不足,應該列入基本的公共服務預算。
相關新聞
「我國每人每年輸8瓶液」數據不實
發布會上,針對近期有媒體對於「我國每人每年輸了8瓶液」的報導,衛計委新聞發言人鄧海華特別做出解釋,對於數據中提到的「我國大輸液市場年均一百億瓶以上」的數據,指的是生產量。而這些一部分用於出口,一部分用於動物使用,還有一部分在流通環節流轉,進入醫院後,除輸液外,還用於手術衝洗、創口換藥、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其他方面,用量也很大,同時醫院也有庫存。因此「人均輸液8瓶以上」的說法並不科學。
同時對於「據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統計,我國每年死於不安全注射39萬人、不良反應死亡20萬人,大輸液以後死亡10萬人」的數據,鄧海華予以了否認。據介紹,中國安全注射聯盟及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皆未發布過這組數據。(記者 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