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價值觀】 雲天勵飛巨虧16億現金流吃緊:造血能力不足恐難破困局;國產EDA廠商廣立微擬A股IPO
1、【IPO價值觀】雲天勵飛巨虧16億現金流吃緊:造血能力不足恐難破困局
2、國產EDA廠商廣立微擬A股IPO 已開啟上市輔導備案
3、金宏氣體:公司產品通過中芯國際認證,暫未對公司盈利造成影響
4、一周概念股:缺芯致多家手機模組廠交付難,車企明年Q1或將影響最大
1、【IPO價值觀】雲天勵飛巨虧16億現金流吃緊:造血能力不足恐難破困局
集微網消息,繼寒武紀、依圖科技和雲從科技等AI公司在科創板遞交了招股書之後,成立僅三年多的雲天勵飛近期也發起了IPO衝刺。
在極度燒錢的AI行業中,這幾家AI頭部公司無一例外存在巨額虧損的情況。在還未能扭虧為盈的情況下,為了進一步鞏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和驅動業務發展,他們紛紛尋求科創板上市。
以上公司都擁有相對成熟的 AI 賦能解決方案,隨著各自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 產品線的不斷豐富、行業競爭將不斷加劇。從雲天勵飛公開的招股書中,我們可以一窺公司現狀,探究其發展路徑並預判其未來的發展態勢。
連年巨虧16億,現金流吃緊
成立三年多以來,雲天勵飛已經虧損超過16億元。其招股書中公布了近三年的財報數據:從2017年至2020年1-9月,雲天勵飛「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約為-0.55億元、-1.95億元、-5.00億元、-8.57億元,合計虧損16.07億元。
與此同時,雲天勵飛當下的現金流也較為吃緊。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20年1-9月,雲天勵飛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分別為-6,955.13萬元、-23,375.45萬元、-18,847.93萬元和-19,942.89萬元,均為負數。
雲天勵飛表示,公司所處行業為技術密集型行業,產品升級換代速度較快,需要大量研發人員不斷開發新技術,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公司預計仍將持續保持較高的研發強度,研發投入金額可能繼續增長。
人工智慧行業普遍存在持續的研發投入需求,雲天勵飛在盈利水平無法同步較快增長的情況下,經營性現金流量持續為負值的風險將越來突出。
投入產出比高,造血能力不足
據披露,雲天勵飛主要通過交付「端雲協同」的 AI 軟硬體產品或解決方案實現收入,並有少量晶片的單獨銷售收入。根據招股書,筆者對比數據發現,雲天勵飛的整體投入產出比較高。
在主營業務收入方面,2017 年至 2020年1-9月各期分別約為 0.5億元、1.33億元、2.30億元、2.67億元,合計6.81億元,是公司營業主要收入來源。
在研發費用方面,2017 年至 2020年1-9月各期分別約為0.43億元、1.46億元、2億元、1.3億元,合計5.19億元,接近主營業務收入6.81億元。
在主營業務成本方面,2017 年至 2020年1-9月各期分別約為 0.29億元、0.58億元、1.3億元、1.6億元,合計3.77億元,超過主營業務50%。
此外,從毛利率的角度來看,整體而言,雲天勵飛的毛利潤呈現出先升後降的趨勢,並且2019年開始較為緩慢的增長。
2017 年至 2020年1-9月各期,雲天勵飛主營業務毛利分別為 0.21億元、0.75億元、1億元和 1億元,合計2.96億元。綜合項目毛利率分別為 38.41%、57.47%、51.31%和 33.90 %。
通過對比發現,雲天勵飛毛利率水平與同行業上市公司曠視、依圖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根據招股書,2017年至2018年,曠視的毛利率分別為52.11%、65.18% ;依圖科技的毛利率分別分57.39%、54.55%。
不僅如此,由於競爭對手多且同質化嚴重,市場競爭加劇,雲天勵飛的毛利率有繼續下降趨勢。
雲天勵飛提到,其同行業公司可主要分為兩類:人工智慧晶片研發商和視覺人工智慧解決方案提供商。
行業人士表示,人工智慧晶片廠商以國外的 NVIDIA、 Graphcore,國內的寒武紀、地平線等為主,相比之下,雲天勵飛尚處於發展初期,晶片尖端技術不管是從研發投入還是規模來看都有一定差距。方案提供商包括商湯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雲從科技等在內的國內企業都擁有相對成熟的 AI 賦能解決方案,隨著各自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 產品線的不斷豐富、行業競爭將不斷加劇。
除此之外,雲天勵飛還存在持續進行高強度研發的需求,將面臨持續虧損的風險。目前,該公司在融資渠道方面與同行業上市公司存在較大差距,擬通過上市融資解決融資渠道單一問題。對於本次招股,雲天勵飛計劃募集資金30億元,並投入到城市AI計算中樞及智慧應用研發、面向場景的下一代AI技術研發和基於神經網絡處理器的視覺計算AI晶片等三大項目,同時,其中14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客戶高度集中且類型較單一,新市場開拓壓力大
雲天勵飛的AI產品及解決方案更多集中於安防和公共治安領域,主要最終客戶以各地政府單位、公安機關大型商場、機場車站等交通樞紐的業主單位、大型企事業單位、社區物業公司等為主。
但人工智慧人臉信息濫用問題引發社會擔憂,伴隨法律法規的完善,AI公司數據獲取範圍、獲取方式和應用領域都會受到直接影響。
此外,筆者分析發現,雲天勵飛的客戶集中度較高且呈現波動趨勢,若未能繼續維持與主要客戶的合作關係,業績可能受影響較大。根據招股書,2017 年至 2020 年1-9月各期,公司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合計佔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92.00%、78.43%、52.11%和71.44%,客戶集中度較高且呈現波動趨勢。
對此,雲天勵飛表示,公司業務逐步拓展至成都、杭州、東莞等城市,原本公司以深圳本地客戶為主的客戶結構發生了一定轉變,前五大客戶中逐漸出現其他城市的大客戶;公司開展業務之初主要系與政府合作的集成商籤訂合作協議,隨著公司在業內知名度的不斷提升,公司逐漸開始採取與政府相關部門直接籤訂合 作協議的方式,故客戶屬性發生一定轉變。
不僅如此,雲天勵飛還面臨著開拓新市場、新客戶的巨大壓力。
雲天勵飛強調自己是一家「算法晶片化」的公司,其核心競爭力為:算法晶片化的底層技術能力以及基於「端雲協同」技術路線所成功落地的大型解決方案經驗和系統落地工程能力。
但隨著 AI 算法技術的不斷進步,AI核心技術企業的技術成熟度均已達到較高水平,各企業的技術差異正在逐漸縮小,行業技術進步所帶來的邊際改善效應正在衰減。在更多場景下,競爭者之間的技術水平都已經可以較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
視覺AI領先企業間的競爭正從過往的以技術領先性為核心的技術研發競爭逐步轉向以用戶需求理解和應用場景落地為核心的技術應用競爭。這對企業的技術研發能力和綜合服務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為客戶提供全面、綜合、成本更優、體驗更好的方案和服務正成為制勝市場的關鍵。
根據賽迪數據報告,從行業結構分布來看,在 2018 年安防行業是 AI 晶片落地應用的最大市場,市場規模達到 13.1 億元,佔比 16.2%。其餘用途比較廣泛的 場景還包括零售、醫療、教育、製造、金融、物流、交通等領域。
筆者分析發現,同行企業各自為營:孵化自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的雲從科技擁有較強的技術研發實力,其AI解決方案在金融行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後業務拓展至安防、民航、地產等多個領域;依圖科技在搶灘智能安防、智慧醫療、智慧金融、智慧城市之後,現將醫學影像作為主戰略;曠視科技切入AIoT,主要攻佔金融、手機、安防、物流、零售等領域,並將物流業務視為將來的增長點;商湯科技則深耕於安防、手機、移動應用,並將增長點聚焦於醫療、教育等領域。
雲天勵飛在安防領域的積累較早,在局部市場和細分領域佔據優勢,但競爭加劇可能導致公司產品價格、利潤率或市場佔有率下降的風險。同時,新市場、新客戶拓展可能受阻力較大。市場開拓若無法達到預期,亦會對公司盈利水平造成不利影響。
如果雲天勵飛持續虧損,可能面臨因可使用資金受限而導致業務拓展困難、人才引進和團隊穩定困難、研發投入不足的風險、市場開拓無法達到預期的風險。未來,雲天勵飛面臨前期的研發投入難以收回、預計效益難以達到的風險較大。如何持續深化對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場景的理解和用戶需求挖掘,以差異化發展路徑實現自我造血,成為其當務之急。(校對/Jack)
2、國產EDA廠商廣立微擬A股IPO 已開啟上市輔導備案
集微網消息 近日,浙江監管局披露了杭州廣立微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立微)輔導備案公示文件。廣立微擬申請在A股首發上市,中金公司任其輔導機構,於2020 年 12月開始對廣立微進行輔導。
廣立微是一家專為半導體業界提供晶片成品率提升和電性測試方案的領先供應商,向客戶提供基於測試晶片的軟、硬體系統產品以及整體解決方案。利用高效測試晶片自動設計、高速電學測試和智能數據分析的全流程平臺與技術方法,未集成電路製造與設計企業實現晶片性能、成品率、穩定性的提升並加快產品上市速度。
廣立微圍繞著半導體性能分析與良率提升,主要提供基於測試晶片和數據分析的製造類 EDA 軟體、電路 IP、晶圓級電性測試設備以及與半導體成品率提升相關技術服務。其先進的解決方案已成功應用於180nm~4nm工藝技術節點。
EDA軟體與IP方面,廣立微的主要產品包括SmtCell、TCMagic、ATCompiler、DataExp 與可尋址IP。晶圓級電性測試設備方面,廣立微推出了快速WAT 測試設備,為客戶提供持續準確和高速的解決方案。技術服務方面,廣立微根據客戶的工藝節點與工藝類型,採用公司的EDA 軟體、晶圓級電性測試設備硬體,為 客戶提供定製化的成品率提升服務。
目前,廣立微的實際控制人為鄭勇軍。鄭勇軍直接及間接通過廣立微投資、廣立共創 和廣立共進控制公司 55.0807%的股份,為廣立微的實際控制人。
除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外,廣立微其他持股 5%以上的股東有杭州廣立共創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廣立共創」)、北京亦合高科技產業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北京亦合」)、杭州廣立共進企業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廣立共進」)和史崢,分別持有公司17.23%、10.45%、 5.00%和11.89%的股份。(校對/Lee)
3、金宏氣體:公司產品通過中芯國際認證,暫未對公司盈利造成影響
集微網消息,12月20日,金宏氣體發布公告稱,公司自主研發的高純氧化亞氮、超純氨產品近日成功通過中芯國際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芯國際」)的稽核認證,等待測試,測試結果將直接影響到最終的產品銷售與服務協議的籤署,暫未對公司盈利造成影響。
公告披露,高純氧化亞氮、超純氨是集成電路行業生產環節中至關重要的原材料,一定程度上影響產品良率,故稽核認證環節十分嚴格。公司的高純氧化亞氮、超純氨 產品通過中芯國際的稽核認證,標誌著公司在集成電路領域再次取得了關鍵性突破,證明了公司的產品質量與綜合實力,為今後更快速、更優質、更全面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金宏氣體表示,公司高純氧化亞氮、超純氨產品現已通過中芯國際的稽核認證,暫未對公司盈利造成影響。後續,中芯國際將對上述產品進行批量測試,測試結果將直接影響到最終的產品銷售與服務協議的籤署。
值得關注的是,金宏氣體獲得眾多新興行業知名客戶的廣泛認可,在集成電路行業中有聯芯集成、華潤微電子、華力微電子、矽品科技、華天科技、士蘭微等;在液晶面板行業中有京東方、三星電子、天馬微電子、TCL華星、中電熊貓、龍騰光電等;在LED行業中有三安光電、聚燦光電、乾照光電、華燦光電、澳洋順昌等;在光纖通信行業中有亨通光電、富通集團、住友電工等;在光伏行業中有通威太陽能、天合光能、隆基股份等。與知名客戶的合作保障公司業務的穩定性,也體現了公司優秀的品牌影響力。
在產品質量方面,與外資巨頭相比,公司生產的特種氣體品質和穩定性水平相當,且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隨著集成電路、液晶面板、LED、光纖通信、光伏、醫療健康、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下遊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特種氣體國產化政策的不斷推進,未來公司特種氣體在進口替代方面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
(校對/Lee)
4、一周概念股:缺芯致多家手機模組廠交付難,車企明年Q1或將影響最大
集微網消息,晶圓供貨緊張引發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正在半導體產業鏈拉響警報。
受8吋晶圓產能不足影響,CIS晶片市場出現大規模缺貨、漲價的現象,作為攝像頭模組中的關鍵零部件,CIS晶片供應不足直接影響了一部分下遊供應商的產品出貨量;與此同時,還有一些手機重要零部件供應商也表示,近期由於終端客戶主晶片缺貨,導致其產品也無法順利實現交付。
而在汽車產業鏈,缺芯現象也極為嚴峻。由於晶片供應短缺,部分企業的生產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受到較大影響。
缺芯致多家手機模組廠交付難
近日,舜宇光學和丘鈦科技兩家手機產業鏈一線供應商在披露產品月出貨量公告時都提到,主營的手機零部件產品,因供應鏈中的關鍵零部件缺貨而導致出貨受影響。
數據顯示,舜宇光學11月手機攝像模組出貨量為4688.4萬件,同比減少21.3%,環比減少18.5%;手機鏡頭出貨量為1.29億件,同比減少0.8%,環比減少19.2%。丘鈦科技11月攝像頭模組銷售數量合計3495.3萬件,同比減少16.8%,環比減少6.3%;指紋識別模組銷售數量合計1045.2萬件,同比減少13.4%,環比增長23.8%。
集微網從丘鈦科技了解到:「公司11月份攝像頭及指紋識別模組產品的出貨量下滑,主要是由於供應鏈中主晶片缺貨所致。」
有分析師對集微網指出:「其實舜宇和丘鈦的情況基本上就是華為主力供應商的真實寫照,兩家企業的公告就是在陳述一個事實。8/17到9/14這段時間華為拉到多少數量的晶片,大致就等於供應鏈能做多少貨。」
另一方面,隨著2020年第四季度接近尾聲,行業即將進入傳統淡季,撇開中美貿易摩擦這一因素的波及不談,市場需求遇冷也有可能進一步拖累供應鏈廠商近期的產品出貨量。
集微網從供應鏈了解到,有不少大廠都出現了同樣的情況。據幾家一線品牌的供應商透露,其實不僅是11月份的出貨量下滑;依照我們看到的情況,目前市場的景氣度處於下滑階段,客戶需求在12月份的情況要比11月份更差,包括小米、OPPO在內的大客戶都有對訂單量進行調降。
不僅如此,還有一些手機重要零部件供應商表示,近期由於終端客戶主晶片缺貨,導致其產品已經無法順利實現交付。
車企明年Q1或將影響最大
晶片市場供應是一個全球性問題,現已蔓延到汽車產業鏈。
近日,中汽協相關人士也回應了汽車行業晶片短缺問題,他表示,晶片供應短缺問題是真實存在的,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導致晶片供需矛盾在這一時間段集中顯現。
有聲音認為,晶片廠商應該會提前備好相當餘量給車企,而且晶片給車載晶片價值量雖高,但車載晶片的總量不大,即便真的缺貨,晶片廠商很容易就能調配產能給到汽車產業鏈。
事實上,目前晶片市場供應成了全球性問題,受影響的不只是汽車行業。嘉盛半導體高級營運總監石巖向集微網表示,「晶片缺貨,首先是消費電子端的晶片供給不足,消費類電子都是億顆級別的,每個手機大廠一年出貨都是幾十億顆的量級,但其實新能源汽車半導體晶片其實和消費類的差了幾個量級。所以,首先是因為消費類電子把所有的產能撐滿了,從晶圓、封測到設備供應商廠到原材料供應商,整個產業鏈都被撐爆了,然後車端的產能不足才體現出來。」
除了消費電子的產能拉滿影響產能錯配外,汽車產業鏈本身也出現了供需關係上的巨大變化。石巖表示,「因為今年疫情,汽車電子在砍單,大家都在做零庫存,但從五六月份中國的汽車市場開始井噴,購車的成交量很大,歐美汽車市場也在反彈,所以原來大家都以為疫情不好搞零庫存了,現在需求開始井噴,汽車產業鏈自然就出現了調配上的不足。」
石巖進一步補充到,「我碰到很多汽車的客戶,原來他們都以為今年跟去年比要下降20%,但是現在他們跟我說今年不光不會下降,今年整體可能還會比去年增加10%,相當於今年上半年其實比同期跌了30%,今年下半年要追回來,還要比整年比去年上升10%,那下半年汽車晶片的需求增加量相當可觀。」
中汽協相關人士進一步表示,由於晶片供應短缺,部分企業的生產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受到較大影響,目前尚難以做出定量估計。
半導體/面板廠商積極推進國產化
長期以來,「缺芯少屏」一直是國內電子信息產業的痛點。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全球科技產業都在提倡「自主可控」,如何補齊短板,建立完整的國內半導體和顯示面板產業鏈,成為業界近年來最為關注的話題。
集微網了解到,歐美、日韓、臺灣等地的供應商伴隨著當地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通過長時間的技術積累,實現了對上遊材料、設備市場的壟斷,國內半導體供應商普遍只能依靠成本優勢以及更好的配合度參與市場競爭。
同時,下遊製造廠商也更多是出於價格考量採購國產產品,但半導體和顯示面板行業投資額巨大,試錯成本很高,在驗證過程中和產能也有衝突。因此,截止目前,國產半導體廠商和顯示面板廠商還會在上遊原材料、設備領域受到掣肘。
隨著中美貿易摩擦、日韓貿易摩擦等事件不斷發生,供應鏈安全問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尤其是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實體清單等事件的影響下,國內顯示面板、半導體等行業開始從戰略上重新考量採購和供應渠道。
集微網了解到,目前,包括中芯國際、華虹宏力、長江存儲、合肥長鑫、方正半導體、武漢新芯、士蘭微等晶圓廠以及京東方、華星光電、維信諾、深天馬等顯示面板廠都在加快導入國產供應商。
特別是中芯國際,一直以來就很重視供應鏈國產化的推動及本土供應商的培養。業內人士表示,國產光刻膠、濺射靶材、溼電子化學品、矽片等材料以及刻蝕機、清洗機等設備供應商基本都會在中芯國際做測試驗證,完成中芯國際的供應商導入後,其他廠商的接受程度也很高。
當然,在疫情和目前國際形勢影響下,不只是中芯國際,其他製造廠商也感到「唇亡齒寒」。
在導入國產供應商方面,華星光電設備與基建採購部部長何文超曾表示,經過這次疫情和目前國際形勢影響,在價格因素考量變成從供應鏈保證、生存戰略的角度考量可能有更多意願和資源支持國產化進度。(校對/Lee)
*此內容為集微網原創,著作權歸集微網所有。未經集微網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