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8日,我國首個活體交割期貨品種——生豬期貨在大連商品交易所(簡稱「大商所」)掛牌交易。上市首日,迎接生豬期貨的卻是「開門綠」。東方財富數據顯示,截至收盤,生豬主力合約跌12.61%,報26810元/噸。
業內人士指出,生豬期貨首日下跌,或是因為當前生豬產能恢復良好,基準價格高於市場普遍預期。生豬期貨上市將有利於從業者利用期貨工具規避現貨價格波動的風險,並通過價格預判合理調節養殖規模,維持經營穩定。
生豬期貨首日遇冷
2021年1月8日,生豬期貨在大商所掛牌交易。據大商所,生豬期貨合約交易代碼為LH,交易單位為16噸/手,最小變動價位是5元/噸,漲跌停板幅度為上一交易日結算價的4%,最低交易保證金為合約價值的5%,生豬期貨合約月份為1、3、5、7、9、11月,交易時間為每周一至周五9:00-11:30、13:30-15:00,以及交易所規定的其他時間。
1月7日,大商所公布合約掛盤基準價為LH2109合約30680元/噸、LH2111合約29680元/噸、LH2201合約28680元/噸,即生豬期貨首批掛牌交易的最近月份合約為2021年9月。東方財富數據顯示,截至1月8日收盤,生豬主力合約跌12.61%,報26810元/噸。
對於生豬期貨上市首日遇冷,業內已有預計。光大期貨研究院此前在交易策略中指出,我國生豬產能恢復進展情況良好,在其他因素不變情況下,2021年9月,市場生豬供應大概率增加。但非洲豬瘟疫情防控成本、飼料成本增加導致養殖總成本的增加,將從成本端對豬價形成支撐。因此,豬價緩跌概率較大,由於基準價格高於市場普遍預期,生豬期貨上市首日或將出現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生豬期貨也是我國首個活體交割期貨品種。大商所負責人公開介紹,以活體為交割標的、採取實物交割的生豬期貨品種,是期現市場20年共同努力的成果。
大商所自2001年開始豬類品種的儲備研究。近年來,生豬養殖產業規模化、規範化及標準化水平不斷提升,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生豬出欄量佔比,從2007年的26%提升至現在的50%以上,統一仔豬供應、統一飼料、統一獸藥、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銷售出欄的「五統一」決定了出欄生豬標準化程度較高。同時,我國生豬貿易模式成熟,流通方式以活體為主,現貨市場貿易順暢,市場化程度較高,供求雙方不存在壟斷,生豬價格完全由市場供求決定。上述特點均為上市生豬期貨奠定了基礎。
中國生豬預警網首席分析師馮永輝認為,生豬期貨作為第一個活體交割期貨,也有可能為後續其他肉類期貨上市打開通道。在我國肉類產能結構中,豬肉佔60%,雞肉佔20%多,牛羊肉佔剩下的10%多。目前期貨市場已選擇體量最大的豬肉,後續可能也會考慮雞肉、牛肉等品種。「當然還需要把生豬期貨先運行一段時間以後,看其效果決定。」
有助於價格預判
生豬期貨上市將為生豬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馮永輝向新京報記者表示,期貨的功能一是價格發現,二是套期保值,鎖定遠期成本,對生產者的幫助很大。過去,大家看到的農產品價格大多是當天或短期的市場價格,容易受到市場競爭等複雜因素影響,無法對未來準確預判,所以生產會有些盲目,與價格不同步。「今天豬價高,你決定養豬,但等你把豬養出來,豬價可能已經回落了,永遠不在一個節拍上。」
期貨則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此問題,其價格可以供產業內外的生產者和投資者對未來市場作出一定判斷,從而調節現貨生產。假設現在推出了一年以後的期貨合約價格,如果比較低,那麼養豬人就可能會提前一年去調整生產結構、縮減規模、淘汰過剩產能等,可以避免嚴重的產能過剩或不足,讓生產趨於穩定。
大商所負責人也在官網介紹,大商所將生豬期貨合約月份設置為1、3、5、7、9、11月,正是因為生豬是玉米和豆粕的直接下遊產品,將生豬期貨合約月份與玉米、豆粕期貨合約月份貼近,便於產業客戶對生豬養殖的上下遊進行全產業鏈套期保值,形成閉合的風險管理鏈條。此外,為保證期貨合約連續性,向市場提供連續的價格參考,生豬期貨仍然保留受天氣等因素影響交割風險相對較高的7月合約,但對7月合約實施更加嚴格的風控措施。
同時,大商所負責人指出,生豬期貨將為市場提供公開、透明和連續的價格參考,利於養殖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合理控制養殖規模,促進整個行業健康發展。政府部門也可依據期貨市場價格信號把握生豬市場供求關係的變化趨勢,從而更加有針對性地制定宏觀調控政策。
除價格發現和套期保值外,馮永輝進一步提及,生豬期貨也是一個有效的金融工具。現貨生產過程中有非洲豬瘟等疫情風險,市場波動劇烈,在這種情況下,藉助金融工具把資本市場一些風險投資資金吸引過來,可以幫助產業生產者共同對抗市場主風險。
對於生豬期貨的到來是否會影響豬價走勢,馮永輝表示,期貨價格發行和套期保值的功能有助於減弱豬周期的劇烈波動,但能否對豬周期的波動起到非常大的平抑作用,還有待觀察。
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朱增勇也認為,生豬期貨的上市在一定程度會減緩豬周期的波動,但不會是一個明顯或者主要的因素。「一般來說,現貨是一條道,期貨是另外一條道,但如果到了交割期,期貨價格和現貨價格偏差很大的話,那麼彼此對價格可能會有互相影響,但影響程度不大,因為豬價主要還是由國內供需決定。」
朱增勇提到,有人擔心期貨市場可能對現貨市場有較大的影響,是因為生豬期貨是活體期貨,不像大豆、玉米比較耐儲運。相對來說,還是要根據國內目前的生豬恢復形勢來預判未來豬價。生豬期貨上市後,通過相應分析可能對未來市場價格走勢有前瞻性的指導。但期貨合約價格最終是否符合現貨市場需求,仍取決於未來一段時間供需形勢的變化。
新京報記者 王思煬 圖片來源 東方財富截圖
編輯 李嚴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