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在今天(7月7日)拉開帷幕,全國1071萬名高考生正式奔赴考場。雖然因為疫情的影響,今年的全國高考較往年推遲了一個月,但日期改變本質不變,高考仍然是他們人生中重要的一役。
高考前,心能科技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接受中國青年報專訪。
他說,疫情帶來的諸多變化,對今年考生造成了特殊的心理壓力。考生應保持積極的心態,以平常心對待高考,對成績和未來計劃不要產生「災難性思維」;家長和學校要注意多給孩子關懷和鼓勵,加強對考生心理方面的保障。
在高考生高考前後,如何更好地自我調節心理狀態?
彭凱平教授給高考生提出五點建議
01.學習調節情緒
充分的休息,是積極情緒的一個重要調節技巧。「到了這個時候你再去臨陣磨槍,已經沒什麼用了,大腦是需要休息的,心情的調節非常重要。」彭凱平說,此時考生要讓自己保持愉悅心情,聽聽音樂,看看大自然。
02.保持運動與健康
別藏在家裡躺在床上,要保持一定適度、健康的運動,多出來走走、看看,飲食上保證身體的營養。
03.保持積極心態
對考試、成績,以及未來的計劃保持積極心態。不要產生「災難性思維」,總想著:「我沒準備好,我怎麼辦?」「我沒準備好,我一輩子就完了,我工作也完了!」
04.保持積極的人際關係
這段時間,考生和父母、同學、老師都要保持良好的社會關係,進行積極的關係建設。「當周圍都是支持你、關懷你、愛你的人,這會讓你感覺很溫馨、很溫暖,也會讓你變得更加聰慧」。
05.找到「福流」
找到一個簡單易行,能讓自己產生「福流」感的事情,即「做這件事情能夠一下子讓你靜下來,沉浸其中,酣暢淋漓,物我兩忘」。「比如笑,做情緒調節就是要學會笑,可以自己對著鏡子傻笑,或者聽相聲、聽音樂,做你喜歡的事情」。
一些看似微小的行動,其實決定了每個人心理傾向,比如去洗澡,穿一身新衣服,把自己打扮得乾乾淨淨,意氣風發,這就能給考生帶來自信感。
這些短期內的心理調整,會有積極的暗示作用,但健康積極的心理素質,是長期培養塑造的結果。彭凱平教授強調,父母一定要多給孩子愛、關懷和支持,多理解、多欣賞。從小培養孩子的積極人格至關重要。
2017年「人文清華」講壇期間,彭凱平教授在搜狐教育的專訪中,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解讀了培養一個內心充盈的、幸福的孩子的思考和感悟。
其中有10個關鍵詞:行動、交流、做喜歡的事、內驅力、自信心;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裡中的「五施」,即言施、眼施、顏施、心施和身施。
什麼樣的孩子才是幸福的?
行動——
幸福的孩子一定是快樂、積極、愉悅的,這類孩子行動多,喜歡行動,喜歡跟同齡人在一起打打鬧鬧,而不是獨自沉悶、發呆,這類孩子具有積極、正面,與人交際多的特點。
交流——
幸福的孩子是願意與人交往、溝通的,他們的人際關係也比較好。
做喜歡的事——
幸福的孩子總是充滿理想和想像,沉浸其中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些都是孩子們身上能夠看得見的一些具體的行為指標。總結下來,幸福的孩子是內心充盈、行動積極、表達能力強、想像力比較豐富的。
內驅力——
缺乏內驅力的孩子往往控制力比較差,遇到困難退縮,做事沒有持久性和穩定性。內驅力的激發一定是道法自然,順應天性的,孩子們在做自己喜歡做的、擅長做的事時動機非常強烈。包容失敗,允許嘗試。從小事開始,需要循序漸進,而不是定一個宏大的目標,這是內驅力培養的一個基本原則。
自信心——
自信心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的孩子的自卑心理都是家庭教育的結果,父母過分的挑剔、批評、責備,讓孩子逐漸產生自卑心理。
對於孩子來說如何求解幸福?
彭凱平教授認為,孩子應該提升五方面的能力。
第一個是言施
學習積極心理學並不是學習抽象的概念、符號,它是一種身心的體驗,聊起來就很開心,你多多地說、學、體驗積極心理學,產生的作用都是很正面的。
第二個是身施
人可以通過做一些事情來產生幸福感。跑步15分鐘到30分鐘,大腦分泌出各種積極化學激素,你很開心、很積極,所以運動會上癮。聞香聞一會兒就會很開心,也是身體的感受。
第三個是眼施
一定要有慧眼,關注生活中間變化的事情。上班別老只著急趕路,看一看周圍的美景,看一看周圍的人,看一看自己的家裡有沒有失落的事情。
生活其實不單調的,你老想著自己的任務,你就看不到生活的變化和美感。季節的變化、家裡你的愛人換了一件新衣服、小孩的羨慕和對你的愛戴都注意到了沒有?很多時候我們都沒有注意到,因為太忙了。
第四個是顏施
我們要學會讓別人感受到我們正面積極的能量。笑臉是能夠讓人感受出來的,一個領導不笑就是裝腔作勢,還有就是心裡特別苦。
第五個是心施
中國人有一個字叫做「悟」,我們的智慧叫做「悟」。我們的心,一定要有覺悟,一定要用心去感受,很多時候我們培養做事情的能力,沒有培養感受的能力,21世紀是一個感受的時代,要感受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培養慧眼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