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胞外囊泡在肝癌轉移中的新作用 為肝癌早期診斷...

2021-01-11 澎湃新聞
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胞外囊泡在肝癌轉移中的新作用 為肝癌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新靶點

2020-09-10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新聞稿已於2020年x月x日發放)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肝癌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EVs)加促了腫瘤的生長和向肺部轉移。這項嶄新發現為肝癌治療提供了新的生物指標及治療方向。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腫瘤來源的胞外囊泡加速肝癌轉移。這項嶄新發現為肝癌治療提供了新的生物指標及治療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權威跨領域科學期刊《尖端科學》發表(

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

研究背景

肝癌是全球最常見的腫瘤病患之一,每年有超過84萬個新症,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尤其普遍。每年香港新增約1,800肝癌病例,而每年因肝癌死亡的數目更高達1,500人。全港約8%人口是B肝病毒(HBV)帶菌者,而80%肝癌病人都與HBV感染有關。肝癌的高死亡率基於缺乏早期診斷手段,以及癌細胞極易轉移和復發。多數晚期確診者已經錯失手術治療的黃金機會,餘下治療方法也十分有限。有見及此,研究重點應著重於尋找早期診斷的生物指標以及探索新的治療方法。 

 

研究發現

研究團隊通過小鼠模型,發現肝癌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EVs)加促了腫瘤的生長和向肺部轉移。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EVs中的nidogen 1(NID1)對於EVs加促腫瘤生長及轉移的作用至關重要。從功能上來說,EV-NID1能增生血管,並激活成纖維細胞,分泌出腫瘤壞死因子受體1(TNFR1),令到腫瘤細胞在肺部定植。此外,EV-NID1還會加劇腫瘤細胞的增殖、轉移和侵襲性。抑制EV-NID1的表達可大幅度減低EVs加促腫瘤生長及轉移的作用。在小鼠實驗中,利用抗TNFR1抗體可以有效地減輕肝癌EVs誘導的腫瘤肺部轉移。而在臨床觀察中,肝癌病人血清EV-NID1和TNFR1的含量都較正常對照組為高。

領導這項研究的病理學系副教授任蕙蘋博士表示:「是次研究結果首度在肝癌病人的胞外囊泡中找到了NID1,並證實EV-NID1在加促肝癌發展和轉移至肺部的一個未知功能。我們希望靠堵截腫瘤細胞來源胞外囊泡的傳送及其信號通道,為未來肝癌治療提供一種新選擇和方法。」

研究意義

該研究之發現對於肝癌的臨床治療具重要意義。首先,團隊鑑定了肝癌的始動分子,為設計新療法立下根基。其次,在肝癌病人的樣本中,發現其血清EV-NID1和TNFR1的表達水平與其腫瘤分期正向相關,說明了這兩個分子有望作為肝癌早期診斷的非侵入型生物指標。最後,該研究提供了治療肝癌的新方向,通過標靶腫瘤性的EVs及其介導的通路,為肝癌病人提供新的治療選擇。

關於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副教授任蕙蘋博士領導。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博士後研究員毛曉雯博士和鄭思強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並由研究助理楊樂心小姐和鄺文諾先生協助。其他參與研究的包括香港大學化學系質譜設備經理馮依文博士;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和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鍾亦琛博士;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助理教授王嘉豪博士、臨床助理教授麥龍兒醫生、臨床副教授何重文醫生,以及腸胃及肝臟科講座教授、李樹芬醫學基金會基金教授(內科)、副系主任袁孟峰教授;港大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前副教授彭希文博士,以及港大醫學院病理學系首席臨床講師王碧醫生。合作機構包括香港理工大學、伊利沙伯醫院和廣州南方醫科大學。

該項研究由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研究資助局資助(#17117519)。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兩大院士牽頭臨床研究最新成果表明:5hmC在早期肝癌診斷中性能優秀!
    樊嘉院士和王紅陽院士是中國肝癌研究的領軍人物,通過大樣本的臨床研究,利用外周血5hmC信號變化,依託高通量基因組測序技術進行肝癌早期診斷,將為中國肝癌早期診斷提供一個全新的技術方案,為臨床積累極具價值的經驗。2019年7月,該臨床研究項目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GUT上。
  • 腫瘤細胞如何「黑化」,樊嘉院士團隊首次揭示肝癌原發腫瘤和早期...
    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佔全球一半以上,其發病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位居第四位,死亡率第二位。目前,手術是肝癌根治性治療的最主要手段,但術後5年內復發轉移率高達60-70%。早期腫瘤復發是指手術後兩年內出現的復發,佔肝癌術後復發的三分之二以上,預後差。探索肝癌術後復發和轉移的相關機制,有助於發現更有效的肝癌治療新策略。
  • 早期肝癌或致牙齦出血 B超診斷肝癌準確率高嗎
    原標題:早期肝癌或致牙齦出血 B超診斷肝癌準確率高嗎   很多人都忙於工作,經常容易忽視自己的身體,所以很難注意到自己的疾病症狀,這樣容易造成病情延誤,所以近年來肝癌並發率一直上升,那麼肝癌的前兆有哪些呢?   那肝癌的前兆有哪些呢?
  • 肝癌常見問題問答
    在我國,B型肝炎病毒(HBV)導致的肝硬化是肝癌最常見的原因,此外C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黃麴黴素、飲水汙染、酒精、肥胖、亞硝胺類物質、微量元素等都與肝癌的發生相關。肝癌不會遺傳,但有家族聚集現象,因此有肝癌家族史的人肝癌的發病率更高。繼發性肝癌可通過不同途徑,如血液轉移、淋巴液轉移或直接浸潤肝臟而導致肝癌。 3、得了肝癌會有什麼症狀?
  • 研究發現酵母β-葡聚糖在肝癌中的抗癌作用新機制
    該研究首次表明,增溶改性後的酵母β-葡聚糖(Water-soluble yeast β-D-glucan,WSG)是一種新型的自噬抑制劑,作為單一藥物具有顯著的抗腫瘤活性,為肝癌的臨床治療提供了新的可能,展示出一定的應用潛力。肝細胞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癌症之一,其死亡率居第四位。臨床上用於肝癌治療的藥物有不少,但耐藥性成為化療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 肝癌早期有什麼症狀 這症狀竟是肝癌早期
    如今患有肝癌的人群越來越多,肝癌是嚴重危及人們健康和生命的一種惡性腫瘤,它的最佳治療時期是早期,所以人們要了解肝癌的早期症狀,這樣才能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那麼,肝癌早期有什麼症狀?肝癌吃什麼水果好?一起來看看吧。
  • 中山醫院樊嘉院士團隊實現肝癌早診治、預測復發轉移技術突破
    這兩項研發成果分別對應肝癌的早期發現和診斷、肝癌治療效果實時動態監測,以及肝癌復發轉移和診治療效預測,突破了以往限制肝癌病人手術療效的瓶頸,且均為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球「首例」。 肝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每年新診斷的肝癌約佔全世界55%,其死亡率在我國惡性腫瘤中列第二位。晚期肝癌5年生存率接近0,而早期肝癌經過根治性手術後5年生存率可達60%以上。
  • |運用多層組學研究非編碼RNA在肝癌的發生和轉移
    揭示了非編碼RNA在肝癌發生和轉移中的作用,為肝癌確定診斷和治療靶點提供新的途徑。儘管臨床檢測和治療策略不斷進步,但由於早期診斷,術後高復發率和轉移,HCC患者的預後仍然很差。由於尚未完全闡明HCC的腫瘤發生和轉移的分子機制,因此鑑定關鍵的促癌分子將有助於了解HCC的發病機理並確定潛在的治療靶標。近期研究發現lncRNA和小RNA之間存在複雜的相互作用,其中一些lncRNA可以產生或調節小RNA。
  • 《Cancer Research》: 中國科學家發現監測肝癌轉移/復發的新方法
    全球50%以上的肝癌發生在中國。隨著診斷能力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肝癌患者可以在中早期被診斷發現並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但是,肝癌術後的監測一直缺乏有力的手段,極大影響了肝癌患者術後整體生存。
  • 肝癌的早期症狀和前兆 肝癌的誤區有哪些
    各種各樣的癌症出現在大家面前,感覺稍有不慎就會得了癌症,那你知道肝癌的早期症狀和徵兆是什麼嗎,肝癌的症狀有哪些呢,在生活中常見的肝癌的誤區是什麼呢,下面一起來看看文章中給出的答案吧。2、消化道症狀肝癌早期症狀的消化道表現常為食欲不振、飯後上腹飽脹、甚或噁心、嘔吐或腹瀉,特別是腹瀉,因易誤認為是腸炎而被忽視。另外消化道功能 失調、增大的腫瘤壓迫或累及胃可導致門靜脈高壓。
  • 利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技術 中山醫院破解肝癌術後復發臨床難題
    12月24日,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肝癌研究所樊嘉院士團隊與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合作,在《細胞》(Cell)雜誌上刊發了一項肝癌早期復發相關的重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採用單細胞全長轉錄組測序技術,首次從單細胞水平揭示了早期復發肝癌的特徵性免疫圖譜和免疫逃逸新機制,為進一步提升肝癌免疫治療的療效提供重要指導。
  • 肝癌的早期症狀有哪些 八大因素引起肝癌
    肝癌早期的發展特點是隱匿性,一般不明顯,非常容易被患者所忽視,那麼很多人就會問的一個問題就是肝癌在早期的時候會出現哪些症狀呢?哪些因素會引起肝癌的發生,我們又應該如何治療呢,相信這些都是大家共同的心聲,下面就為你一一解開疑惑。
  • 低血糖也是肝癌信號?這些肝癌早期徵兆要知道
    中國是肝癌發病重災區,調查發現八成肝癌患者為中晚期。在飲食上如何預防肝癌,哪些是肝癌的早期信號,請戳下文↓↓↓↓   肝癌早期的一些不典型「徵兆」——   低血糖症 :肝臟本身有較強的代償能力,只有肝臟損害面積超過70%~80%時,才會出現明顯的低血糖,表現為頭暈、乏力、出虛汗等症狀。
  • 2020諾貝爾生理學獎或醫學獎實至名歸,獲獎者發現與肝癌密切
    評委會強調,此前對甲型和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已有不少發現,但大多數血源性肝炎病例仍無法解釋。HCV的發現,揭示了其他慢性肝炎病例的病因,並使血液檢測和研發抗病毒新藥成為可能,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HCV慢性感染者發生肝癌的風險比是普通人群的15-20倍,HCV感染者在30年隨訪中肝癌發生率為1%-3%。我國肝癌患者中,HCV抗體陽性率約為4%-10%,HCV相關性肝硬化患者每年肝癌發生率為1%-4%。④WHO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肝癌的新發病例和死亡病例均佔全球半數,新發患者人數和死亡患者人數都接近40萬,70%以上的肝癌患者是包括HCV在內的肝炎病毒攜帶者。
  • 如何早期發現肝癌?
    為何肝癌被發現總是在中晚期?不少從未有過肝病既往史的患者,偶然肝區不適就醫後,即被診斷為肝癌中晚期。為何一向默默無聞的肝臟,一旦"受傷"竟來勢洶洶?實則原因有二:1、客觀原因: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因此在疾病初期,肝病不能以疼痛的方式來達到健康危機的警示作用。只有當中晚期時,惡性腫瘤的生長、轉移直接侵犯或壓迫到了肝臟周圍組織的感覺神經後,人體才會感到疼痛。
  • 衛健委公布原發性肝癌治療規範要點解析 建議收藏
    規範肝癌的診斷和治療對於提高肝癌患者的診療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非常重要。原衛生部和國家衛生計生委曾於2011年和2017年印發肝癌診療規範,在診療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常規灰階超聲可早期、敏感地檢出肝內佔位性病變,可鑑別其是囊性或實質性、良性或惡性,並觀察肝內或腹腔內相關轉移灶、肝內血管及膽管侵犯情況等。 彩色都卜勒血流成像可觀察病灶內血供,同時明確病灶性質及與肝內重要血管的毗鄰關係。
  • Nat Commun:新發現!特定細菌釋放的胞外囊泡結構或能降低HIV的擴散
    2019年12月1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棲息在陰道中的特定細菌或會釋放納米級別的囊泡來保護機體有效抵禦HIV的感染。
  • 肝癌MDT會議丨黎功教授:合力共贏,聚焦中晚期肝癌治療新進展
    肝癌的治療涉及多個學科,其治療方法包括肝移植、肝切除術、消融、介入、放療、分子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等。本屆大會,我們在內容上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設計初衷:首先是突出中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助力於中期肝癌治療上取得的新進展,以及晚期肝癌最新的臨床研究成果。其次,我們打破了各學科之間交流的壁壘和不暢,實現肝癌多學科的交流。
  • 肝癌常見問題問答|惡性腫瘤|原發性|肝癌|肝臟|腹部|細胞|-健康界
    肝癌不會遺傳,但有家族聚集現象,因此有肝癌家族史的人肝癌的發病率更高。繼發性肝癌可通過不同途徑,如血液轉移、淋巴液轉移或直接浸潤肝臟而導致肝癌。3、得了肝癌會有什麼症狀?肝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部分患者可能有消化系統的非特異性表現,如腹脹、噁心、上腹隱痛等,體徵也不明顯。
  • 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腕管綜合症致病基因 為預防和治療指引新方向
    (原新聞稿已於2020年7月27日發放)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與中國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合作,發現基因突變是導致患上腕管綜合症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揭示了過去未被發現的發病機制,為研發新的預防和治療方案指引了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跨領域科學期刊《自然─通訊》(按此瀏覽期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