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腕管綜合症致病基因 為預防和治療指引新方向

2021-01-11 澎湃新聞

研究團隊包括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高波博士(左二);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生課程)、生物醫學學院署理院長兼鄭兆如鄭杏如基金教授(幹細胞生物學及再生醫學)陳振勝教授(右二);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王晉博士(右一)以及技術員蔡雅婷女士(左一)。

(原新聞稿已於2020年7月27日發放)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與中國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美國哈佛大學、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合作,發現基因突變是導致患上腕管綜合症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揭示了過去未被發現的發病機制,為研發新的預防和治療方案指引了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發表於跨領域科學期刊《自然─通訊》(

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

研究背景

俗稱「滑鼠手」的腕管綜合症,多發病於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重複進行手部和腕部活動的人群,例如從事資訊科技的專業人士、建築工人、清潔工人和家庭主婦。腕管綜合症主要因腕管內的正中神經受周邊組織,例如軟組織腫脹及增厚等擠壓,導致手部感覺疼痛、麻痺、刺痛和無力。

如果沒有合適的治療,腕管綜合症患者的症狀會逐漸惡化,可導致手部神經受損、永久性肌肉萎縮或喪失功能等情況。過去有調查顯示,大概每100人中就有1-5人患上不同程度的腕管綜合症[1],並且是令人無法工作的重要原因。這病症常見於40歲以上人士、女性患者比例明顯較男性高,超過一半患者雙手都出現症狀。以美國腕管綜合症發病率每年為0.1-0.3%估計,本港每年約有至少七千宗腕管綜合症新症[2]。

以往大多數人均認為環境因素,例如長期過度使用手部和腕部等,是引發腕管綜合症的主要原因。可是,過去亦有研究顯示大約17%到39%的患者具有家族性傾向[3] [4]、歷史上也曾報導過許多腕管綜合症家族病例、大型孿生子研究也顯示該病症的遺傳成分約為46%[5],這些都意味著遺傳基因可能是導致腕管綜合症的重要因素。然而,至今為止,並沒有任何致病基因被證實。

研究發現

研究人類複雜疾病的發病機制往往非常困難,因為有關發病機制通常是由環境、遺傳等諸多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然而,在複雜疾病患者中出現由遺傳因素主導的病例,往往能為研究工作帶來突破。基於這一理念,研究團隊針對兩個龐大的腕管綜合症家族(合共近一百名患者)進行了從臨床診斷、遺傳分析、生化分析到動物模型的詳細研究,最終確定了一個名為COMP的基因突變是導致這兩個家族腕管綜合症發病的原因。

COMP基因所表達的蛋白,是腕管內包裹神經線的組織之重要成分。突變的COMP蛋白誘發細胞應激反應,導致組織纖維化和大量異常細胞(如脂肪細胞)的出現,這些變化導致腕管內組織的增厚和腫脹,最終擠壓正中神經,從而誘發腕管綜合症。研究人員進一步構建了腕管綜合症動物模型,觀察到類似人類腕管綜合症逐漸惡化的情況,同時更發現急性損傷可以顯著加快腕管綜合症表徵的出現。

領導是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高波博士表示,「這項研究確認了遺傳基因突變可以導致腕管綜合症,並找到了首個致病基因COMP,以及提出了細胞應激反應是導致腕管綜合症的重要機制。這些發現為未來研發新的預防和治療方案奠定基礎。」

家族性患者的發病時間普遍較散發患者來得早,病症亦相較散發患者更強,因為導致發病的主要因素屬患者原先固有的(例如遺傳因素),而非受外在因素所影響(例如生活方式及職業)。但在散發患者中,其發病原因通常是受遺傳和環境因素疊加所影響,兩者程度不一。高波博士指出:「因此,患者在諮詢醫生時應詳細告知醫生是否在家族中存在同類病患,以幫助醫生診斷;而醫院管理局在向市民介紹腕管綜合症時,也建議加入遺傳基因變異這一重要因素」。

關於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由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高波博士領導,並由多個學術機構團隊共同完成。中國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李春雨醫生和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副研究員王旎博士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國際重點合作者包括美國哈佛大學楊英姿教授、中國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崔樹森教授以及美國國家衞生研究院Alejandro Schaffer博士。其他參與研究的香港大學科學家包括: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生課程)、生物醫學學院署理院長兼鄭兆如鄭杏如基金教授(幹細胞生物學及再生醫學)陳振勝教授;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王晉博士、前博士後研究員王承博士以及技術員蔡雅婷女士。

這項研究由香港的醫療衞生研究基金部分資助(#05160946)。

 

[1] 

Atroshi, I. et al. Prevalence of carpal tunnel syndrome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JAMA 282, 153–158 (1999).

[2]

 Bickel, K.D. Carpal tunnel syndrome. J Hand Surg Am 35, 147-52 (2010).

[3]

 Radecki, P. The familial occurrence of carpal tunnel syndrome. Muscle Nerve 17, 325–330 (1994).

[4]

 Puchalski, P. et al. Familial occurrence of carpal tunnel syndrome. Neurol. Neurochir. Pol. 53, 43–46 (2019)

[5]

 Hakim, A. J. et al. The genetic contribution to carpal tunnel syndrome in women: a twin study. Arthritis Rheum. 47, 275–279 (2002).

相關焦點

  • 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胞外囊泡在肝癌轉移中的新作用 為肝癌早期診斷...
    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胞外囊泡在肝癌轉移中的新作用 為肝癌早期診斷和治療提供新靶點 2020-09-10 11: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廖寧:基因檢測指引乳腺癌治療
    ,背後竟能匯聚全球頂級乳腺癌大咖,每周跨山越海線上會診疑難病例,為其提供精準治療方案!我國年新髮乳腺癌四五十萬例,以前往往全靠化療,或者只知道區分是否雌性激素依賴,無法實現個體化治療,得了病,治療了,命長命短靠運氣。 廖寧教授帶領團隊,從六七年前開始潛心做乳腺癌基因分析研究,僅去年就一口氣發表了10篇相關學術論文,而最新的研究成果,摸清了我國南方人群乳腺癌遺傳易感基因,基因數據解讀,幾乎能科學算準治療方案的準確有效性。
  • 港大醫學院發現β-澱粉樣蛋白異常沉積是膽道閉塞的新發病機制
    研究團隊發現β-澱粉樣蛋白異常沉積,原來是膽道閉塞的發病機制。這項裡程碑式的新發現,為膽道閉塞的診斷及治療策略提供了嶄新的方向。該研究結果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肝病學期刊》上發表。研究背景膽道閉塞是新生嬰兒時期最嚴重的先天性畸形疾病之一,其整個肝臟的內外膽管系統會因為纖維化發炎的摧毀而受阻塞,若不及時治療,最終將發展成肝衰竭。
  • 警惕腕管症候群!
    如果未經治療,拇指肌肉可能會萎縮,失去判斷冷熱的能力。 腕管症候群的病因? 腕管綜合症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使腕管內壓力增加,從而出現神經症狀。而不是神經本身的問題。最有可能的病因是由於先天的腕管比另一些人更小。
  • 港大醫學院發現全新DNA修復網絡,可作為抗癌藥物新標靶
    雖然,當中不少的DNA修復蛋白,已被開發為癌症生物標記和藥物標靶。然而,其中最為重要、專門負責保護DNA當中基因編碼區的機制,至今仍有待發掘。基因編碼區雖然僅佔整體DNA的百分之五,但卻記錄了人體各個細胞所需的蛋白質製造藍本,對細胞運作尤其重要。近日,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最近解構了一組全新的DNA修復網絡,為癌症治療和管理開拓新方向。
  • 港大醫學院與國際醫學科研聯盟研究發現 部分2019冠狀病毒病危殆...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參與研究工作的大型國際研究項目「COVID Human Genetic Effort」 (2019冠狀病毒病人類基因計劃)在不同年齡的嚴重新冠肺炎患者中發現影響一型幹擾素的先天性免疫病和自身抗體。
  • Genet:影響MeCP2重複綜合症的兩種焦慮基因Crh和Oprm1
    根據2012年1月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論文,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科學家說,與過量MeCP2蛋白相關的焦慮和行為問題是由於兩個基因Crh [該基因表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orticotropin-releasing hormone)]和Oprm1[該基因表達μ-阿片受體1(mu-opioid receptor
  • 港大醫學院引入並完成亞洲首宗水蒸氣熱力治療手術 以治療良性前列...
    (原新聞稿已於2020年6月16日發放)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引入並成功進行亞洲首例針對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的水蒸氣熱力治療手術。該項手術由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泌尿外科負責並完成。
  • 綜述| 盤點基因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導致遺傳信息的改變而致病。  來源:生物工藝與技術基因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2020.6.19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嘗試新的白血病治療方法中國愛荷華大學卡佛醫學院和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簡單的工具來克服這一瓶頸。研究人員創造了一種基因療法,可以將任何實驗小鼠轉化為可以感染SARS-CoV-2並發展為類似COVID的肺部疾病的小鼠。在《細胞》雜誌上的報導中,研究人員表明,用這種基因療法的小鼠可用於評估疫苗和幾種潛在的COVID-19療法,其中包括一種稱為poly I:C的預防策略。
  • 可能是腕管綜合症!
    腕管症候群 兩個自我檢查的方法Tinel徵檢查:在手腕中部處用手指叩擊正中神經部位,拇指、食指、中指出現麻木加重、放射痛者為陽性。Phalen試驗:做如下動作,雙手屈曲90度,手掌背靠背,兩個胳膊保持水平,堅持1分鐘,如果出現手指麻木,則為陽性。如果你沒有那麼相信自己,可以去醫院進行進一步的輔助檢查。
  • 6種理療動作,針對腕部疼痛和腕管綜合症!瑜伽手腕熱身
    但是她堅持自己的練習和跑步,因為她覺得越在壓力很大的時候越要保持理智。通過這種創新的瑜伽方法,可以徹底治癒腕關節綜合症。關於腕關節綜合症(CTS)?腕關節問題,通常是由腕管綜合症(CTS)引起的。要了解如何治癒它們,有助於了解該區域的解剖結構。腕管是腕部的一條狹窄通道,由韌帶和8條小腕骨組成。這些骨頭排列成兩行,每行四列,位於手和前臂之間摺痕的兩側。
  • 港大醫學院祝賀珍妮花‧杜德納教授榮獲諾貝爾化學獎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欣悉憑藉突破性基因編輯研究而聞名的珍妮花‧杜德納教授(Professor Jennifer A Doudna),因其卓越成就獲頒今屆諾貝爾化學獎。杜德納教授是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李嘉誠生物醫學與健康科學講座教授席、分子及細胞生物化學教授,以及該校嶄新基因組學創新研究所管治委員會會長及主席。
  • 罕見基因突變或能預防阿爾茨海默病,為幹預提供首個候選基因
    《自然·醫學》 圖科技日報北京11月5日電 英國《自然·醫學》雜誌5日發表的一項案例研究發現,一名女性體內的一個APOE3基因的罕見突變或幫她預防了阿爾茨海默病的相關症狀。這項個例是在一項對1200名哥倫比亞人的研究中發現的,這些人極易因遺傳易感性患上阿爾茨海默病。大部分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確。
  • 狄文和鄧劉福團隊聯合研究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型機制和臨床治療新...
    狄文和鄧劉福團隊聯合研究揭示腫瘤免疫治療新型機制和臨床治療新策略 2020-07-09 11: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國在伊波拉病毒糖蛋白致病效應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伊波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對人類最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構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系統地研究了伊波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細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達的致病效應。
  • 科學家發現LHCGR基因突變女性不孕症患者IVF-ET治療策略—新聞...
  • 雷特氏症致病基因被解密
    人民網香港8月6日電 包括一名香港移民在內的澳洲醫學研究隊伍,成功找出引致雷特氏症(RETTSYNDROME)的致病基因。有份參與研究的澳洲籍港人譚秉亮指出,問題出於CDKL5基因失常,影響病者活動能力,出現癲癇及自閉等症狀。找出問題後,研究人員可通過研究胚胎,為未出生或較年幼兒童治療。
  • 匡延平團隊率先發現LHCGR基因突變女性不孕症患者IVF-ET治療策略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報導了罕見性的LHCGR基因突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通過IVF-ET技術(俗稱試管嬰兒)獲得了治療並誕下健康嬰兒的系列成功病案。據悉,目前LHCGR基因突變女性病例報導國際上僅有13例(包括本研究報導的3例),但除此次以外均無一例獲得成功妊娠的報導。該疾病被國際同行認為是不可治癒的疾病。
  • 清華譚旭研究組合作發文報導體內靶向基因治療新方法
    清華譚旭研究組合作發文報導體內靶向基因治療新方法清華新聞網1月26日電 1月24日,清華大學譚旭研究組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董一洲研究組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一種實現體內基因剪切的非病毒性的CRISPR/Cas9輸送系統》(A non-viral CRISPR/Cas9 delivery
  • 中南大學在生物鐘前沿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家大課題組在國際權威期刊《核酸研究》在線發表了題為「Necdin通過SGT1-HSP90分子伴侶蛋白質機器調節BMAL1的穩定性和晝夜節律」的研究論文,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小胖威利症致病基因Necdin在生物鐘調控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