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1月26日電 1月24日,清華大學譚旭研究組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董一洲研究組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一種實現體內基因剪切的非病毒性的CRISPR/Cas9輸送系統》(A non-viral CRISPR/Cas9 delivery system for therapeutic gene targeting in viv),在國際上首先研發出一種新型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簡稱CRISPR,譯為「規律成簇間隔短回文重複體系」)遞送系統,該系統能夠在體內遞送CRISPR體系的Cas9蛋白(Cas即為CRISPR-associated, 與規律成簇間隔短回文重複體系相關的)和單鏈引導RNA(sgRNA)至肝臟,從而在單鏈引導RNA的引導下靶向切割外源或內源致病基因從而達到治療肝病的目的。該種新型遞送系統為CRISPR這一強有力的基因編輯工具,在臨床上的實際應用開闢了新途徑。
納米脂質顆粒能有效的把Cas9 mRNA和針對B肝病毒DNA的引導RNA輸送到動物的肝細胞內。Cas mRNA隨後被翻譯成 Cas9蛋白,蛋白與引導RNA結合後特異性的識別B肝病毒DNA並對其進行剪切,導致病毒DNA突變或者降解,從而從源頭上降低病毒的水平。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基因治療逐漸興起,其通過補償基因缺陷或修正異常致病基因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CRISPR是在細菌中發現的一種DNA剪編輯系統,由於其高效特異的DNA剪切和編輯能力在科研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而在臨床治療中其應用前景也非常值得期待。已有的CRISPR體內輸送是通過運用腺病毒表達體系來表達Cas9和sgRNA,就像腺病毒在基因治療歷史中的巨大作用一樣,但也存在諸如腺病毒缺乏靶向性,本身免疫源性較高,病毒在體內有一定重組突變機率等問題。而且,腺病毒在細胞內的長期穩定表達Cas9 蛋白,也有可能帶來長期的毒副作用。
基於脂質納米顆粒的核酸輸送系統已經在活體內輸送小RNA,如siRNA上表現出良好的效果。譚旭課題組與董一洲研究組合作研發了一種新型脂質納米顆粒系統,可以包裹Cas9蛋白的mRNA以及單鏈引導RNA,並在活體內有效的輸送至肝臟並進行表達,對特定致病基因進行切割。
為測試所研發的新型脂質納米顆粒系統的實際效果,研究組分別選取了以下一個外源性靶點和一個內源性靶點進行測試。選擇的外源性靶點是B肝病毒(HBV)基因組。全球B肝病毒感染者約有3.5億人,而在中國,B肝病毒攜帶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B肝病毒難以徹底清除的主要原因是其基因組以一種共價閉環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或cccDNA)形式存在,而現有治療手段均無法觸及cccDNA;選擇的內源性靶點是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 PCSK9)是當前針對高膽固醇血症和其它心血管疾病藥物研發的重要靶點。就目前來看,針對PCSK9的藥物主要是抗體類藥物,需要長期多次服用,價格昂貴。上述二者均有希望通過編輯其基因序列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故研究組選取此二者為對象,測試這種新型的藥物遞送系統。
研究發現在細胞水平上,經這種新型脂質納米顆粒(LNP)包裹的Cas9/sgRNA,能夠有效的對細胞中HBV cccDNA和Pcsk9基因進行切割,並有效的降低HBV相關抗原的表達。動物實驗結果表明,這種新型脂質納米顆粒可以有效遞送Cas9/sgRNA輸送至肝臟進行表達,並且尾靜脈注射6小時後Cas9蛋白表達量達到最大,其後逐步降低,24小時後消失。在肝臟內,所遞送的Cas9/sgRNA能對內外源基因序列進行有效的特異性剪切,進而降低相關蛋白的表達量。一次注射能有效降低B肝病毒表達量50%以上。國際審稿人認為這項工作是本領域激動人心的成果,對CRISPR/Cas9系統未來的臨床轉化研究有重要意義。
論文通訊作者為譚旭和董一洲。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蔣超、梅淼,俄亥俄州大學博士後李斌、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生朱修銳為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郭永課題組也有重要貢獻。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美國蓋茨基金會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www.nature.com/cr/journal/vaop/ncurrent/full/cr201716a.html
供稿:藥學院 編輯:華山 襄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