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譚旭研究組合作發文報導體內靶向基因治療新方法

2020-12-17 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譚旭研究組合作發文報導體內靶向基因治療新方法


清華新聞網1月26日電 1月24日,清華大學譚旭研究組與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董一洲研究組合作在《細胞研究》(Cell 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一種實現體內基因剪切的非病毒性的CRISPR/Cas9輸送系統》(A non-viral CRISPR/Cas9 delivery system for therapeutic gene targeting in viv),在國際上首先研發出一種新型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簡稱CRISPR,譯為「規律成簇間隔短回文重複體系」)遞送系統,該系統能夠在體內遞送CRISPR體系的Cas9蛋白(Cas即為CRISPR-associated, 與規律成簇間隔短回文重複體系相關的)和單鏈引導RNA(sgRNA)至肝臟,從而在單鏈引導RNA的引導下靶向切割外源或內源致病基因從而達到治療肝病的目的。該種新型遞送系統為CRISPR這一強有力的基因編輯工具,在臨床上的實際應用開闢了新途徑。

納米脂質顆粒能有效的把Cas9 mRNA和針對B肝病毒DNA的引導RNA輸送到動物的肝細胞內。Cas mRNA隨後被翻譯成 Cas9蛋白,蛋白與引導RNA結合後特異性的識別B肝病毒DNA並對其進行剪切,導致病毒DNA突變或者降解,從而從源頭上降低病毒的水平。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基因治療逐漸興起,其通過補償基因缺陷或修正異常致病基因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CRISPR是在細菌中發現的一種DNA剪編輯系統,由於其高效特異的DNA剪切和編輯能力在科研領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而在臨床治療中其應用前景也非常值得期待。已有的CRISPR體內輸送是通過運用腺病毒表達體系來表達Cas9和sgRNA,就像腺病毒在基因治療歷史中的巨大作用一樣,但也存在諸如腺病毒缺乏靶向性,本身免疫源性較高,病毒在體內有一定重組突變機率等問題。而且,腺病毒在細胞內的長期穩定表達Cas9 蛋白,也有可能帶來長期的毒副作用。

基於脂質納米顆粒的核酸輸送系統已經在活體內輸送小RNA,如siRNA上表現出良好的效果。譚旭課題組與董一洲研究組合作研發了一種新型脂質納米顆粒系統,可以包裹Cas9蛋白的mRNA以及單鏈引導RNA,並在活體內有效的輸送至肝臟並進行表達,對特定致病基因進行切割。

為測試所研發的新型脂質納米顆粒系統的實際效果,研究組分別選取了以下一個外源性靶點和一個內源性靶點進行測試。選擇的外源性靶點是B肝病毒(HBV)基因組。全球B肝病毒感染者約有3.5億人,而在中國,B肝病毒攜帶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B肝病毒難以徹底清除的主要原因是其基因組以一種共價閉環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或cccDNA)形式存在,而現有治療手段均無法觸及cccDNA;選擇的內源性靶點是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Proprotein convertase subtilisin/kexin type 9, PCSK9)是當前針對高膽固醇血症和其它心血管疾病藥物研發的重要靶點。就目前來看,針對PCSK9的藥物主要是抗體類藥物,需要長期多次服用,價格昂貴。上述二者均有希望通過編輯其基因序列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故研究組選取此二者為對象,測試這種新型的藥物遞送系統。

研究發現在細胞水平上,經這種新型脂質納米顆粒(LNP)包裹的Cas9/sgRNA,能夠有效的對細胞中HBV cccDNA和Pcsk9基因進行切割,並有效的降低HBV相關抗原的表達。動物實驗結果表明,這種新型脂質納米顆粒可以有效遞送Cas9/sgRNA輸送至肝臟進行表達,並且尾靜脈注射6小時後Cas9蛋白表達量達到最大,其後逐步降低,24小時後消失。在肝臟內,所遞送的Cas9/sgRNA能對內外源基因序列進行有效的特異性剪切,進而降低相關蛋白的表達量。一次注射能有效降低B肝病毒表達量50%以上。國際審稿人認為這項工作是本領域激動人心的成果,對CRISPR/Cas9系統未來的臨床轉化研究有重要意義。

論文通訊作者為譚旭和董一洲。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生蔣超、梅淼,俄亥俄州大學博士後李斌、清華大學醫學院博士生朱修銳為共同第一作者。清華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的郭永課題組也有重要貢獻。該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美國蓋茨基金會的資助。

文章連結:

http://www.nature.com/cr/journal/vaop/ncurrent/full/cr201716a.html

供稿:藥學院 編輯:華山 襄樺


相關焦點

  • 清華李海濤課題組在《自然》和《基因與發育》連續發文
    清華李海濤課題組在《自然》和《基因與發育》連續發文破譯「組蛋白密碼」識別新機制  清華新聞網3月4日電 清華大學醫學院基礎醫學系和結構生物學中心李海濤課題組日前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組蛋白變體和組蛋白修飾賦予組蛋白巨大的信息荷載能力,參與構成一層超越DNA序列的表觀遺傳信息,在染色質結構調節及基因表達調控等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目前發現很多疾病與組蛋白修飾異常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因此研究組蛋白修飾的產生,消除以及讀取機制,對深入了解基因功能調控機制以及疾病的發生和治療等都有著重要意義。
  • Science新年發文:基因療法時代即將到來 挑戰不容忽視
    基因療法的發展之路漫長而曲折,在早期臨床研究中遇到的嚴重不良反應,促使基因治療研究轉向更安全、更有效的基因轉移載體。經過三十年探索,通過修改DNA來治療疾病的基因治療方法不再是未來醫學,而是當今臨床治療工具的一部分,正在為醫學領域帶來多個新的治療選擇。
  • 首個基於類病毒-mRNA技術的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的臨床前研究
    CRISPR–Cas9靶向單純皰疹病毒治癒小鼠皰疹性基質性角膜炎的研究。使用該遞送平臺,研究團隊進行了CRISPR體內基因編輯治療病毒性角膜炎的臨床前研究,有效抑制了HSV-1病毒複製,成功治癒了皰疹性角膜炎的模型小鼠,防止了病毒復發。研究團隊將該技術命名為 HELP(HSV-1-Erasing Lentiviral Particles)。HELP技術突破了現有的阿昔洛韋等傳統小分子藥物的局限,可以直接清除體內潛伏的病毒,有望給病毒性角膜炎患者帶來根本上的治癒。
  • 肺癌患者治療攻略:以「基因」為指引,掌握靶向藥物治癒攻略
    另外,也有研究發現EGFR敏感突變患者肺癌術後EGFR-TKI輔助治療2年,還可以延長無瘤生存期、降低復發與死亡風險[3]。這些大型的臨床研究均體現了EGFR-TKI在肺癌靶向治療方面中重要地位。這是傳統的放化療所達不到的高度。
  • 蝙蝠「百毒不侵」的答案終於揭曉:清華等團隊發現新冠病毒抑制劑
    他們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助力新冠病毒藥物研發,有力抗擊疫情,更為人類未來抗擊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 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譚旭研究員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基因魔剪」靶向RNA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3月17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研究人員在今天出版的《自然·生物技術》雜誌上報告稱,現有的CRISPR基因篩查方法只能編輯或靶向DNA,他們另闢蹊徑,開發出一種靶向RNA的新型CRISPR篩查技術,最新研究有望促進基因組學和精準醫學的發展
  • 新加坡科學家探尋治療癌症新方法 研究癌細胞如何「躲避」治療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新加坡亞洲新聞臺11月27日報導,新加坡一支科研團隊正在探尋一種治療癌症的新途徑,該途徑將不再只將加大化療等傳統方法作為抗癌的主要方式。該科研團隊的研究成果發表於11月22日的國際綜合性期刊《自然通訊》上面。
  • 高危(3期)黑色素瘤術後輔助治療!諾華靶向組合Tafinlar+Mekinist...
    2020年05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諾華(Novartis)近日公布了裡程碑COMBI-AD臨床試驗的更新結果,證實在高危III期BRAF突變陽性黑色素瘤患者中,在手術切除黑色素瘤後使用靶向組合療法Tafinlar(dabrafenib)與Mekinist(trametinib)進行術後輔助治療可提供長期
  • Science子刊:基因療法新突破!在體內選擇性擴增經過基因修飾的肝細胞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和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經基因修飾後對一種有毒藥物產生抵抗力的肝細胞能夠在活的小鼠體內選擇性增殖,從而高達1000倍地增加轉基因表達。這種新方法也可能用於骨髓、腸道、皮膚或腎臟組織中。
  • 綜述| 盤點基因治療最新研究進展
    由於癌變及遺傳性疾病等是因體內某種基因缺乏、缺陷或突變引起的,因此對這種基因進行替代、修復和增補,就能治療這些疾病,從而控制這些疾病的發生,故稱基因治療。  來源:生物工藝與技術基因治療的最新研究進展2020.6.19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嘗試新的白血病治療方法
  • 基因編輯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CRISPR-Cas9是一種在過去十年中開發的基因編輯技術。它切割出基因組中不需要的部分,並插入新的DNA片段。人們已經進行了許多研究來測試這種技術,以期有一天可以將它用於修復導致疾病的遺傳缺陷。有關脫靶編輯的報導阻礙了這一目標的實現,這導致了旨在阻止脫靶編輯的新研究。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技術還可以導致大量不想要的DNA重複。
  • 基因檢測+靶向治療,對抗這種曾經無藥可治的癌症
    鄭志超——GIST靶向藥物進展1998年,科學界首次認識到了GIST的病因與KIT基因或PDGFRA活化突變密切相關。2001年,首個靶向治療藥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伊馬替尼問世。至今,全球已有十餘種GIST靶向藥物陸續登場。
  • PNAS:靶向鞘磷脂代謝如何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
    2020年4月14日訊/生物谷BIOON/---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研究者們做出的新研究,通過破壞神經元中一類脂質分子的合成過程,能夠有效改善神經變性的症狀,最終提高了患病小鼠的存活率。該研究結果於2020年4月13日在線發表在《PNAS》雜誌上,可能有助於開發一系列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治療方法。
  • 靶向藥不是人人都有效,查基因再用藥是腫瘤精準治療新趨勢
    近年來,癌症治療規範化、個性化、精準化日益受到重視。隨著分子靶向治療的迅猛發展,癌症的診斷和治療已經進入了「精準醫學」時代。基因檢測可以幫助癌症患者確認靶點後服用相應的靶向藥,避免不必要的藥物浪費和藥物不良反應,精準治療,提升治療效果。
  • 外泌體用於基因治療
    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細胞納米穿孔技術,可大規模生產含有治療性mRNA和靶向肽的外泌體,基於此的新的基因治療策略具有逆轉疾病過程的潛力。該研究12月16日發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雜誌上。L. James Lee博士和他的同事們宣布了一項名為「組織納米轉染」的再生醫學發現,掀起了軒然大波。這項技術使用一種基於納米技術的晶片將生物物質直接輸送到皮膚中,可將成年細胞轉化成任何類型的細胞,以便在患者體內進行治療。
  • 腫瘤治療之:靶向胺基酸代謝
    大量基礎及臨床試驗研究表明,靶向腫瘤依賴性胺基酸的代謝,發展新型藥物,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本文就為大家介紹靶向胺基酸代謝治療腫瘤的幾種途徑。ADI-PEG20和重組的聚乙二醇化的人精氨酸酶(rhArg1-PEG)通過消耗血清中的精氨酸,使腫瘤細胞生長受到抑制,呈現抗腫瘤活性,抗腫瘤應用與作用機制被廣泛研究。 ADI在人體內的免疫原性會影響藥物效果,但ADI與其他抗腫瘤藥物組合可以改善治療功效。例如,ADI與地塞米松(DEX)的聯合用藥對T淋巴細胞白血病細胞以及抗DEX的白血病細胞有協同作用。
  • 出國看病新研究,MRI技術協助帕金森病的基因治療
    該方法代表了神經外科基因治療的一個進步,並將開啟直接給藥治療帕金森病和其它神經疾病的新時代。出國看病機構盛諾一家與麻省總醫院的合作時間最久,醫院的綜合排名一直穩居Top10,是很多客戶的出國看病首選地。麻省總醫院位于波士頓,盛諾一家在波士頓成立了一支經驗豐富的出國看病海外客服團隊,幫助患者和家人儘早適應出國看病的生活,協助他們解決出國看病遇到的難題。Dr.
  • 癌症治療新星CAR-T療法迎來最佳輔助科學家發明「改變規則」的靶向...
    近年來,CAR-T療法成為了癌症治療領域的明星。CAR-T療法全稱是「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Immunotherapy),它是利用人體本身免疫系統存在的T淋巴細胞,靶向消滅癌細胞的方法。
  • ...您的健康,我們專家有話說】為什麼肺癌靶向治療前要先做基因檢測?
    近年來一些基因突變在肺癌中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與之相應的靶向藥物不斷被研發並應用於臨床,靶向治療已成為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重要治療手段,但是並非適合所有肺癌患者。在進行靶向治療前必須進行基因檢測,只有存在基因突變的患者,才能選擇相應的靶向藥物進行治療。
  • 研究發現RNA剪接基因編輯的新方法
    證明可以利用TAM (Targeted-AID induced mutagenesis)基因編輯,靶向DNA上的RNA剪接順式元件,高效調控RNA剪接,用於研究RNA可變剪接的功能,以及用於人類遺傳疾病的治療。  真核細胞中,RNA剪接是基因表達的重要環節。據估計,超過75%的人類基因具有一種以上的mRNA剪接方式(可變剪接),其中大部分可以翻譯為功能性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