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新年發文:基因療法時代即將到來 挑戰不容忽視

2021-01-08 健康界

大約五十年前,科學家假設,外源DNA的遺傳修飾可能對遺傳性人類疾病的治療有效。基因療法通過將遺傳物質導入細胞補償或糾正異常基因,引入的正常基因拷貝能夠幫助恢復必需蛋白質的功能。這種「基因治療」策略為後續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即通過一次治療就可以獲得持久且有效的臨床治療。

基因療法的發展之路漫長而曲折,在早期臨床研究中遇到的嚴重不良反應,促使基因治療研究轉向更安全、更有效的基因轉移載體。經過三十年探索,通過修改DNA來治療疾病的基因治療方法不再是未來醫學,而是當今臨床治療工具的一部分,正在為醫學領域帶來多個新的治療選擇。

基因療法現在被認為是治療多種人類疾病的有效方法。2017年一系列令人鼓舞的臨床結果顯示,基因療法在血友病、鐮狀細胞病、失明、幾種嚴重的遺傳性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骨髓和淋巴結多發癌等疾病的治療中均取得了重大進展。1月12日,國立衛生研究院心肺血液研究所(NHLBI)血液學分部的CynthiaE.Dunbar教授等人在Science共同發表了一篇回顧性文章「Genetherapycomesofage」,文章回顧了目前基因療法領域的開創性工作,描述了在該領域內發揮重要作用的基因編輯技術,並討論了基因療法應用於臨床時面臨的實際挑戰。

從病毒載體到基因組編輯

AAV基因治療血友病的歷史綜述

1996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專家組認為,令人失望的臨床結果是由於對病毒載體、靶細胞和組織及疾病的生物學知識不足所致。專家組建議研究人員重返實驗室,重點研究基礎醫學科學,由此引發了研究界對新載體的開發和對靶細胞的深入了解。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開發的γ-逆轉錄病毒載體是第一個被證明能夠將基因遞送至重建HSC細胞。目前,逆轉錄病毒和腺伴隨病毒(AAV)已經顯示了良好的臨床前景。

在先天性失明、血友病B和脊髓性肌萎縮患者體內,AAV載體可以將正常基因遞送至視網膜、肝臟和神經系統等部位,並取得一定的臨床改善。美國FDA已經批准了第一個矯正型基因療法產品Luxturna上市,用於治療兒童及成人的遺傳性視網膜病變(IRD)。

與只能介導一種類型的基因修飾的病毒載體相反,新的基因組編輯技術可以介導基因加入、切除、校正以及其他靶向基因組修飾,為糾正或改變基因組提供了精確的解剖刀。其中應用最廣泛的是CRISPR-Cas9技術,它沒有自身的應用限制,可以有效切割特定DNA序列,也可以通過基於Cas9的「鹼基編輯」靶向修正單鹼基水平的突變。基因組編輯方法還可以克服許多依靠病毒載體介導的半隨機基因組插入策略的缺點。如,對附近原癌基因的異位激活,腫瘤抑制基因的敲除或者正常剪接擾動引起的遺傳毒性等。

體外基因遞送:CAR-T療法

CAR-T細胞療法的歷史概述

基因療法最初被設想為一種僅治療遺傳性疾病的療法,現在正被應用於癌症等後天獲得性疾病,如改造淋巴細胞、白細胞等可靶向殺傷癌細胞的細胞。這一概念通過基因工程T細胞在腫瘤免疫治療中的應用解釋,近期的臨床研究發現,CAR-T療法的單次輸注可以在部分患者中產生持久的治療效果。

CAR-T療法同樣有50多年的研究歷程,正在逐漸成為癌症的強效「藥物」,該療法是從個體患者的體內收集並提取T細胞,在體外進行基因改造,使T細胞能夠靶向殺傷癌細胞,當這些T細胞改造完成後,會被輸注回患者體內進行治療。2017年8月31日,FDA正式批准Novartis的CAR-T療法CTL019上市,用於治療復發或難治性兒童和年輕成人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TL019是FDA批准的首款CAR-T療法和第一個基因治療藥。

目前研究的CAR-T療法已經擴展到了骨髓惡性腫瘤和實體瘤,而面臨的挑戰是還未找到可靠的腫瘤特異性細胞表面抗原。需要注意的是,CAR-T療法可能產生嚴重的全身不良反應,包括腫瘤外效應、細胞因子釋放症候群以及神經毒性等,甚至導致患者死亡,往往需要重症監護。研究人員需要著重關注減輕和治療這些併發症。此外,研究人員還需要幫助CAR-T細胞進入腫瘤或免疫特異性位點,並找到解除腫瘤微環境信號的方法,防止T細胞的「武裝被解除」。與傳統的自體CAR-T療法不同,通用型CAR-T療法則可以實現更快速和更便宜的治療,可以對異體T細胞進行提前製備,隨時提供給患者。並且,它也不受患者自身T細胞質量的影響。

在過去一年中,基因編輯、基因療法等基因治療的科學研究報導了多項臨床試驗的成熟數據,證明了在各種嚴重人類疾病中基因療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學術科研中進行的概念證明和臨床研究中的療效驗證的基礎上,基因治療正在加速臨床和商業的發展。科研人員通過與生物技術、製藥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不斷擴大專業知識,從以學術為基礎的「家庭工業生產」轉變為工業藥物開發,將對人類疾病治療產生更廣泛的影響。

但基因療法的臨床應用仍然存在許多挑戰,包括將基因轉移或編輯效率提高到有效治療疾病所必需的水平,處理重複體內給予載體的免疫應答,並就社會爭議問題達成共識。此外,與包括政府和保險公司在內的醫療報銷機構合作開發新報銷模式也很重要。總之,基因治療具有為人類健康提供長久益處的潛力,過去幾年的科學進步和臨床成就表明,這種療法終將成為治療嚴重人類疾病的重要部分。

參考文獻:

1.Genetherapycomesofage

2.Thecomingofageofgenetherapy:Areviewofthepastandpathforward

原標題—Science新年發文:基因療法時代即將到來,挑戰不容忽視

相關焦點

  • 我們為什麼需要基因療法
    ,因此未加入其中) ▉基因療法的原理 狹義上的基因療法是指將功能基因遞送到患者體內,以矯正或置換治病基因的一種治療方法。在這種治療方法中,缺陷基因仍然存在於細胞內。在這一原理下,利用基因療法具有長期表達和組織特異性表達治療性蛋白的特點,有兩種藥物設計思路:(1)將基因療法作為長效的給藥方式,基於治療性蛋白反向設計基因序列,完成藥物設計,例如在wAMD中的應用;(2)將基因療法作為一種全新的治療方式,針對過去無法治療或難以治療的疾病,從基因出發設計藥物,例如Luxtuma、Zolgensma。
  • 基因療法進步催生個體化療法監管框架
    近日,FDA生物製品審評與研究中心(CBER)主任Peter Marks博士、副主任Celia Witten博士在Gene Therapy雜誌發表文章指出,真正發揮定製療法的潛力,滿足嚴重病症患者的未竟醫療需求,需要轉向能夠提供個體化治療產品的端對端方法,尤其是在直接使用載體基因療法、基因修飾細胞療法,以及反義寡核苷酸(ASO)基因療法的領域。
  • 站在基因療法的風口上|峰瑞研究所
    直到 19 世紀初,人們對物質的認識發展到分子和原子層面,於是化學這門學科就誕生了,也開啟了小分子藥物時代。直到 20 世紀 70 年代,隨著電子顯微鏡和基因重組技術的成熟,分子生物學獲得了極大的促進和發展。1975 年,Kohler 和 Milstein 發明了雜交瘤技術,使得治療性單克隆抗體的發現規模化,到 1997 年第一個單克隆抗體獲批,大分子藥(抗體)時代隨之到來。隨著反義寡核苷酸和 RNA 幹擾技術的誕生,核酸類藥物也登上了歷史舞臺。
  • Science深度綜述:CRISPR/Cas指引基因工程的未來
    除了對體細胞進行基因編輯,這一系統還有在人類胚胎中修正基因突變的潛力,從而在人類生殖細胞中產生可遺傳的變化。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精準編輯仍然是一個挑戰,因為NHEJ導致的修復結果可能與期待的HDR導致的修復結果競爭。另一種策略是將Cas效應子與鹼基編輯器(base editor)融合在一起。這可以限制不想要的編輯並且消除修復模板的需求。
  • 永續沉默治病基因丨全球第三款RNAi療法即將獲批 治療罕見肝病
    20餘年曆程,RNAi療法的時代終將到來。第三款RNAi藥物lumasiran(商品名:Oxlumo®)獲批漸近,治療罕見遺傳肝病1型原發性高草酸尿症(PH1),於近日增補多項積極數據支持。Alnylam Pharmaceuticals (Nasdaq: ALNY)是RNAi療法開發領域內公認的領導者;核酸幹擾(RNAi)是一種天然的基因沉默現象,是當今生物學和藥物開發領域最有前途和發展最迅速的前沿RNA療法之一。
  • 新康復療法層出不窮,自閉症無法治癒的時代即將結束?
    2、主要的康復教育方法包括:以促進人際關係為基礎的療法,諸如地板時光療法、人際關係發展幹預(RDI);以技巧發育為基礎的方法,諸如圖片交換溝通系統(PECS)、回合式實驗教學(DTT);基於生物學的幹預療法,諸如感統統合訓練、聽覺統合訓練與飲食療法;綜合的特殊教育方法,諸如應用行為分析(ABA)。3、藥物療法。
  • 副作用顯著,自閉症相關基因療法試驗被叫停
    一項針對天使綜合症(Angelman syndrome,一種罕見的與自閉症相關的遺傳病)的基因療法臨床試驗被按下了「暫停鍵」,原因是兩名參與者暫時喪失了行走能力。專家認為,保證受試者的安全是很重要的,這有助於該療法以及其他類似療法的開發。
  • 【盤點】Nature等:新型光遺傳學療法!利用光控制基因和神經元的...
    這種療法是一種近年來利用光遺傳學進行臨床使用的方法,光遺傳學是利用光來控制基因的表達及神經衝動;今年3月份,RetroSense Therapeutics公司就開始利用光遺傳學療法進行首個臨床安全試驗來治療視網膜色素變性。
  • 家電消費補貼2.0時代到來 家電補貼政策即將出臺
    至誠網(www.zhicheng.com)3月15日訊  今年一月,發改委表態將出臺鼓勵家電消費新政,同時十部委發文促消費,一系列舉措預示家電消費補貼2.0時代即將到來。
  • Science 子刊:開發出可有效治療肝臟代謝疾病的新型基因療法
    研究人員檢測了特殊基因療法對患有1型遺傳性酪氨酸血症(hereditary tyrosinemia type 1, HT-1)的豬的治療效果,1型遺傳性酪氨酸血症是一種由於特殊酶類缺失引發的機體代謝障礙,該病的常見療法就是利用特殊用藥方案來治療,但對於很多患者都沒有效果,而且長期用藥的安全性也是未知的。
  • Science:對我們的基因而言,時間就是一切
    這將對理解至少150種疾病的致病機制或優化治癒它們的療法產生巨大的影響。」利用RNA測序,Panda及其團隊在24小時內每隔兩小時追蹤幾十種不同的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組織中的基因表達。這些研究人員發現,每種組織都含有基於一天中的不同時間具有不同表達水平的基因。
  • Science子刊:基因療法新突破!在體內選擇性擴增經過基因修飾的肝細胞
    2016年6月10日/生物谷BIOON/--基因療法為治療遺傳病提供希望,但是它的效率經常太低而沒有治療價值。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史丹福大學醫學院和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證實經基因修飾後對一種有毒藥物產生抵抗力的肝細胞能夠在活的小鼠體內選擇性增殖,從而高達1000倍地增加轉基因表達。這種新方法也可能用於骨髓、腸道、皮膚或腎臟組織中。
  • Science:揭秘反常性痤瘡致病基因
    為了攻克反常性痤瘡的難關,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張學、沈巖和王寶璽三位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經過長達6年的研究,對6個反常性痤瘡漢族人家系的成員進行基因序列分析後發現,家族性反常性痤瘡可由包括早老素-1在內的不同γ-分泌酶亞單位的編碼基因減活(即發生功能喪失性突變)引起。
  • 科學家用基因療法培養了這樣的「超級小鼠」
    科學家用基因療法培養了這樣的「超級小鼠」  黃琨 • 2020-05-10 10:28:02 來源:前瞻網 E在老鼠身上尋找關節炎治療方法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未來可能可以通過基因療法讓許多人輕鬆實現減肥和增肌。通過修改基因,可以讓小鼠不需過多運動就能快速形成高質量的肌肉,降低骨關節炎的嚴重程度。另外,這種療法還可以避免小鼠肥胖,即使給他們餵的是非常高脂肪的食物。
  • 戈謝病基因療法!美國FDA授予腺病毒基因療法AVR-RD-02孤兒藥資格和...
    2020年02月16日訊 /生物谷BIOON/ --Prevail Therapeutics是一家致力於為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開發潛在疾病修飾AAV基因療法的生物技術公司。近日,該公司宣布,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授予其基因療法PR001治療戈謝病(Gaucher disease,GD)患者的孤兒藥資格認定(ODD)。
  • Science:科學家闡明機體細胞糖酵解與基因轉錄之間的神秘關聯
    2018年5月12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德克薩斯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在脂肪細胞分化期間,NAD+的合成和消耗或能整合葡萄糖代謝和基因轉錄過程;文章中,研究人員深入闡明了機體中的葡萄糖如何轉化成為脂肪,相關研究或為後期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疾病療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RNA剪接普遍存在於真核生物中,隨著物種的進化,含有內含子的基因數量增加,發生RNA剪接的頻率也相應增高,使得一個基因編碼多個蛋白質成為可能,極大的豐富了蛋白質組的多樣性,也是真核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RNA剪接是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環節之一,其化學本質是兩步轉酯反應。
  • ...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
    RNA剪接普遍存在於真核生物中,隨著物種的進化,含有內含子的基因數量增加,發生RNA剪接的頻率也相應增高,使得一個基因編碼多個蛋白質成為可能,極大的豐富了蛋白質組的多樣性,也是真核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RNA剪接是真核生物基因表達調控的重要環節之一,其化學本質是兩步轉酯反應。
  • Steam2021農曆新年特賣即將到來 2月12日開始
    隨著年關將至,越來越多的玩家開始期待今年Steam的農曆新年特賣活動,而近日根據買外遊戲論壇玩家爆料的信息,Steam的農曆新年特賣預計將在2月12日(春節當天)的凌晨2點開始,並將持續到2月16日的凌晨兩點。此次為期5天的特賣活動將又會是一次大規模特賣活動。
  • 中以海德創始人Roger Kornberg新年賀詞
    2021,疫情終將結束  2021年1月1日,中以海德創始人、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主席Roger Kornberg執筆,攜Michael Levit,Steve Chu,Venki Ramakrishman,Randy Schekman,共五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發表了新年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