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醫學院與國際醫學科研聯盟研究發現 部分2019冠狀病毒病危殆...

2021-01-11 澎湃新聞

(原新聞稿已於2020年9月25日發布)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參與研究工作的大型國際研究項目「COVID Human Genetic Effort」 (2019冠狀病毒病人類基因計劃)在不同年齡的嚴重新冠肺炎患者中發現影響一型幹擾素的先天性免疫病和自身抗體。研究結果有助解釋為何部分患者比起同齡人士更容易患上嚴重的2019冠狀病毒病。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參與研究工作的大型國際研究項目「COVID Human Genetic Effort」 ( 2019冠狀病毒病人類基因計劃)發現,在不同年齡層的嚴重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患者中,有超過一成人的血液出現攻擊自身免疫系統的抗體,削弱免疫力。研究人員同時發現,另外至少3.5%嚴重患者有先天性免疫病。研究結果首次解釋了為何個別患者較同齡患者病情更嚴重,有助針對這些患者研發個人化治療方案。研究亦同時提供首個分子層面的解釋,為何男性患者的死亡率比女性高。上述研究結果已於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一、二)

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或稱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型)對不同患者造成的影響有所差別,感染者既有可能毫無症狀,亦有可能在數天內死亡。過往研究顯示,部分較少見或嚴重的傳染病(如致命的季節性流感或侵入性肺炎球菌病)可以由影響人體免疫反應的單基因變異所引致。同樣地,SARS-CoV-2引起的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也有可能是由先天單基因變異所造引致。

自今年二月起,「COVID Human Genetic Effort」的研究人員在世界各地招募了數以千計的2019 新型冠狀病毒病病人,希望能找出導致嚴重或罕見臨床症狀的重點基因。起初,研究人員推斷嚴重患者可能因不同原因,缺乏對抵抗病毒尤其重要的「一型幹擾素」(IFN-I)。一型幹擾素包括17種蛋白,在保護細胞和身體免受病毒感染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這個計劃的其中一項研究,對超過650名患有嚴重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病人的血液樣本進行了基因分析,當中包括入住深切治療部的年輕病人;或身體健康,但在感染後卻有生命危險的長者。通過基因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大部分出現嚴重情況的病人,都帶有與一型幹擾素相關的13個基因罕見異變;當中更有約3.5%的病人完全缺乏單個免疫重點基因,稱為先天性免疫病。另外,透過檢查987名患有嚴重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的病人,發現有超過10% 的病人在感染開始時,自身抗體會攻擊身體裡的幹擾素,導致免疫病,而其中95%是男性。科學家可為這兩類病人研發個人化治療方案,如為他們提供一型幹擾素,或以血漿分離術改善病情。 

關於研究團隊

這項研究是「COVID Human Genetic Effort」首批研究成果。該計劃是一項大型國際研究項目,參與機構包括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在內的50多所研究中心,和來自全球各地的數百間醫院。該項目由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和法國巴黎Institut Imagine的 Dr Jean-Laurent Casanova及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 Dr Helen Su共同領導。參與研究的病人來自亞洲、歐洲、北美洲、拉丁美洲及中東各國。

在香港,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暨施羅豔基基金教授(社區兒童健康)劉宇隆教授和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名譽副教授、瑪嘉烈醫院兒科傳染病部顧問醫生關日華醫生,正為這項計劃建立一個由各醫院內科和兒科傳染病醫生組成的研究網絡。劉宇隆教授、關日華醫生以及港大醫學院博士生梁子熙先生是這兩篇刊於《科學》(Science)的文章中列為COVID Human Genetic Effort和COVID Clinicians Consortium成員及共同作者。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有關「COVID Human Genetic Effort」的本地研究由香港弱能兒童護助會贊助。

關於本港先天性免疫病的治療和研究

醫學界原以為先天性免疫病(又稱作原發性免疫缺陷)是只會影響兒童的罕有單基因疾病,及後發現患者可以在不同的年齡層發病。先天性免疫病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致命的感染或免疫失調,例如難以治療的關節炎、非典型紅斑狼瘡或嚴重的溼疹。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原發性免疫缺陷病人轉介中心由港大醫學院劉宇隆教授和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臨床課程)、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床副教授李珮華醫生所領導。自2008年起,兩位專家創立的亞洲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網絡(APID Network)已為來自亞洲和非洲各地至少100間醫院,超過2,500名先天性免疫病病人提供免費基因測試。團隊包括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劉宇隆教授、李珮華醫生、副教授楊萬嶺博士、名譽助理教授鍾凱甯醫生、助理教授陸俊文醫生、助理教授蔡宇程醫生、楊晶博士、技術主管陳冠榮先生、博士生楊幸天先生、博士生梁子熙先生及博士生馬文女士。

相關焦點

  • 港大醫學院發現兩種可引起人類免疫系統反應的抗原 可針對性應用於...
    ORF3b有明顯反應,並可將此發現針對性應用於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的檢測上。 團隊透過在LIPS分析中使用有螢光標記的病毒蛋白(如圖標),就可從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感染早期的血液樣本中發現到可與ORF3b和ORF8病毒蛋白結合的抗體。由於這兩種蛋白唯新型冠狀病毒所獨有,未受感染者的抗體並不會出現類似結合。因此,LIPS分析能夠證明2019冠狀病毒病患者和未受感染者(陰性)在體內抗體上存在顯著的差異。
  • 港大醫學院深度挖掘新型冠狀病毒重要免疫原性信息 為疫苗的理性...
    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慧賢慈善基金教授(生物醫學)黃建東教授(右四);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傳染病學講座教授、霍英東基金教授(傳染病學)袁國勇教授(中);港大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杜啟泓醫生(左四);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副教授邱宗祥醫生
  • 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加入內地「精英教學醫院聯盟」
    大公網11月17日訊 記者楊州報導: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今年九月獲邀加入「精英教學醫院聯盟」,促進香港與內地在「住院醫師培訓」經驗方面的交流合作,並融入「健康中國」政策。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昨日表示,在大科學、大數據的年代,若沒有國家級的平臺,醫學科研很難一展所長。  梁卓偉表示,港大醫學院一直與海外交流緊密,但要持續醫學研究及教學發展,便需要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粵港澳大灣區可為本港醫療發展帶來機遇,港大深圳醫院便是成功案例。  梁卓偉稱,醫學科研要取得成果,如生物資料庫及病人數量要足夠大,僅本港人口並不足,相信大灣區過億人口有發揮空間。
  • 德國科研機構發起成立國際再生醫學聯盟
    自2006年以來,在德國聯邦教研部支持下,在柏林、萊比錫、羅斯託克分別建立了三個世界水平的再生醫學中心,進行再生醫學基礎研究、療效試驗研究以及安全性研究。         5月22日,來自德國、美國、加拿大、西班牙和荷蘭的6所再生醫學領域世界著名綜合性再生醫學科研機構籤約成立「再生醫學聯盟」(Regenerative Medicine Coalition,RMC),共同推進細胞層面再生醫學治療手段的研發創新。
  • 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腕管綜合症致病基因 為預防和治療指引新方向
    研究團隊包括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助理教授高波博士(左二);港大醫學院助理院長(研究生課程)、生物醫學學院署理院長兼鄭兆如鄭杏如基金教授(幹細胞生物學及再生醫學)陳振勝教授(右二);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博士後研究員王晉博士(右一)
  • 港大醫學院研究揭示胞外囊泡在肝癌轉移中的新作用 為肝癌早期診斷...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肝癌細胞來源的胞外囊泡(EVs)加促了腫瘤的生長和向肺部轉移。這項嶄新發現為肝癌治療提供了新的生物指標及治療方向。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醫學院)研究團隊發現,腫瘤來源的胞外囊泡加速肝癌轉移。這項嶄新發現為肝癌治療提供了新的生物指標及治療方向。相關研究成果已於國際權威跨領域科學期刊《尖端科學》發表(按此瀏覽期刊文章)。研究背景肝癌是全球最常見的腫瘤病患之一,每年有超過84萬個新症,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尤其普遍。
  • 港大醫學院發現β-澱粉樣蛋白異常沉積是膽道閉塞的新發病機制
    港大醫學院發現β-澱粉樣蛋白異常沉積是膽道閉塞的新發病機制(左起:餘安娜醫生、鍾浩宇醫生、病人黃卓楠、譚廣亨教授、呂志恆博士及黃格元醫生)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研究團隊(港大醫學院)與海外及內地合作夥伴發現了膽道閉塞(biliary
  • 港大研究表明:新冠病毒較「非典」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呼吸道及眼睛
    新華社香港5月8日電 香港大學醫學院8日公布,其研究團隊近期發現,新冠病毒遠比「非典」病毒更容易感染人類結膜和上呼吸道,而眼睛可能是人類感染新冠肺炎的重要途徑。港大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志偉及其研究團隊在三級生物安全水平實驗室利用人類上呼吸道和眼部組織,對比了新冠病毒、「非典」病毒、H5N1禽流感病毒,以及2009年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感染情況。
  • 聚焦氫分子醫學,展望科研未來 2019國際氫分子醫學高峰論壇
    2019年4月13日,在深圳市坪山區科創局的指導下,由深圳大學醫學部和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氫醫學健康產業分會聯合主辦,深圳市科力恩氫分子生物醫學研究院承辦的2019年國際氫分子醫學高峰論壇,在深圳市坪山區金茂園大酒店隆重舉行。
  • 如何考上香港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系?
    香港畢竟小地方,病種不如大陸豐富,真正想幹大事業,還是要在大陸。香港當醫生沒有那麼美好。香港特別富的醫師只是少數私人執業的。香港房價特別貴,一般每平方米十萬港幣。數年前開始,港大中大的臨床醫學擴招了,幾年後,香港會越來越不缺醫生。 如果想成為專科醫生,要競爭非常激烈,很多人只能是家庭醫生或GP。北京協和醫學院(原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臨床醫學是真正的國家隊。
  • 2019冠狀病毒病背景下的「免疫護照」
    世衛組織發布了關於調整2019冠狀病毒病應對工作下一階段的公共衛生和社會措施的指南。一些國家政府建議,對引起2019冠狀病毒病的 SARS-CoV-2 的抗體進行檢測,並以此作為發放「免疫護照」或「無風險證書」的依據,使人們認為自己已獲保護,不會再次感染,因而出行或復工。
  • 世衛組織駐華代表高力醫生回答關於2019冠狀病毒病的提問
    問:世衛組織突發事件委員會近期召開會議並宣布延長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狀態,您如何看待這一決定及相關建議?突發事件委員會的上次會議是在2020年1月30日舉行,由此於4月30日再次召開了會議,對2019冠狀病毒病大流行疫情的演變情況進行評價,並對建議的更新提出意見。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5月1日發表聲明,其突發事件委員會一致認為,目前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仍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 世衛組織解答關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的六個問題
    2019冠狀病毒病引起了全世界對其疫苗研究的關注,也提醒了我們免疫的重要性。得益於免疫接種,全世界每年數百萬的生命得到保護。世界衛生組織正與全世界的合作夥伴一起加速研製和開發安全有效的疫苗,並努力確保數十億人有機會公平地獲得所需的疫苗。但即使已經加快了研發速度,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的研製也並非一日之功。
  • 港大接受李嘉誠10億捐款 擬命名"李嘉誠醫學院"
    中新網5月19日電 據香港商報報導,李嘉誠基金會本月初承諾向香港大學捐款10億元,用於港大的教研發展工作,港大校務委員會昨日決定接受捐款,並向基金會建議將港大醫學院命名為「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港大強調,這次並非出賣學院的命名,但承認日後不排除再有命名其他學院的機會。港大又解釋,將學院命名是外國大學的一種慣常做法,可鼓勵社會人士捐款。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舉辦2019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
    2019年10月24-25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2019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論壇(2019 SHIPM Symposium)」在滬成功召開。此次會議由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承辦。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執行院長雷鳴主持開幕式,第九人民醫院院長兼上海精準醫學研究院院長吳皓致開幕辭。
  • 乾貨盤點丨那些港大最厲害的專業,你知道多少?
    在香港大學,醫學、商科、信息科學都是香港大學傳統且極具競爭力的學科領域,除此之外,港大的土建、法政、教育等學科亦處於世界一流行列。香港大學最HOT專業盤點1、醫學2019年QS醫學專業世界排名公布,香港大學醫學世界排名第29,相較2018年的34位上升了5位。
  • 深港醫學合作兩大平臺落戶港大深圳醫院
    香港的醫療水平受到國際認可,與其完善的醫師培訓制度分不開。據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主席劉澤星介紹,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以下簡稱「香港醫專」)是香港培訓考核專科醫師的專職機構,評估醫生是否達到國際專科醫師水平並頒授有關專科醫師資格證書。
  • 港大深圳醫院推進大灣區跨境醫療與合作
    7月15日,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舉行了八周年媒體新聞發布會,首次面向公眾及媒體公布了醫、教、研、管四個方面的多個重大項目進展,以及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醫療、科研、教學等建設規劃。其中,醫院二期規劃、高水平醫院建設、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國際醫療中心發展等多個項目建設吸引了不少關注。
  • 港大醫學院發現髖骨骨折病人服用骨質疏鬆藥物可減低患染肺炎風險
    港大醫學院發現髖骨骨折病人服用骨質疏鬆藥物可減低患染肺炎風險 2020-09-10 10: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19冠狀病毒病:會有第二波疫情嗎?
    在世界各國考慮何時以及如何放寬針對2019冠狀病毒病的限制措施的同時,人們的注意力正集中在怎樣避免出現第二波、甚至第三波疫情。世衛組織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主任Mike Ryan博士表示,各國需要繼續實施一攬子全面的應對措施,以確保疾病傳播持續被遏制,否則「我們可能會迎來這波疫情的第二個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