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591年,當普薩美克二世出兵攻打蘇丹法老阿斯佩爾塔時,埃及軍隊裡的希臘傭兵,已經對阿布辛博讚賞不止,並在一 座巨像的腿上刻下自己的名字。當時,神廟已經開始陷人沙中:後來阿布辛博便從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希臘羅馬的古典作家,沒有一個人提起過它。
阿布辛博神廟是否真實存在?它的遺址究竟在哪裡呢?
1813年3月22日,一個叫做布爾卡德的瑞士人在當地阿拉伯人指引下,終於到達阿布辛博。他從沙漠高原下到谷底去,對尼菲塔莉王后的小神廟作了一香巡禮,這是人家告訴他的此地唯一的遺址。 他當時稱這座神廟為伊普桑巴爾,在日記裡對它作了詳細的描述:」如我所料,在見過伊普桑巴爾的全部古代遺物之後,當我準備沿著下谷底時的路返回時,我不經意地稍微繞向南面,突然看見四座尚能看出輪廓的巨大雕像。雕刻在離尼菲塔莉神廟約兩百公尺處的山上,完整立在一個很深的山口中。 它們幾乎已全部陷人沙中,只有其中一座有完整的頭.一部分胸部及 手臂還露在外面。旁邊一座幾乎看不出來了,它頭部已經斷裂,沙子堆到肩膀處,另兩尊只看得見頭飾。很難判斷這些雕像是坐著還是站著。
所以,1813年時,大神廟已然陷人沙中,而努比亞人甚至不知道有這座大神廟。
在1813年,還沒有發明任何機械來搬走堆在山壁上和神廟上的沙子,要搬掉這數百萬立方米的沙,需要上千人,而在當時荒無人煙的努比亞,上哪兒找這些人力呢?為了確定神廟確實存在惟一的辦法,是除去布爾卡德所見到的俄賽裡斯像(實際上是太陽神像)頭部下面的沙;然後從門裡一如果有門的話一鑽進去 。
那些兼作文物商的領事,都被布爾卡德的敘述吸引到這裡來了。其中有兩個人:德羅韋蒂和薩爾特都深信裡面藏有財寶,都想進人這座神廟。
1816年3月,德羅韋蒂率先到達阿布辛博。他費了許多周折,花了三個皮埃斯特(埃及貨幣),才說動村裡的族長派出一些人手,幫他清理沙子;而他自個兒則忙裡偷閒,前往烏阿迪.哈爾法看大瀑布去了。等他過了幾天回來時,發現根本沒有動工。村民囿於迷信,擔心進神廟會遭不幸拒絕工作。族長把錢還給他,德羅韋蒂便回去了。
謹慎的薩爾特則請埃及學專家貝爾佐尼負責這項工作。貝爾佐尼1816年9月從盧索爾到阿布辛博來,立刻明白他所面臨的難題有多艱巨:清理廟的正面至少要一年,當然也要大量人力;而他既沒有時間,也沒人,更沒有經費。
顯然,首先應該集中力量挖出那個可能存在於中間兩座巨像之間的門。要到達這個門,據他計算,要清除十公尺以 上的沙子而沙子源源不斷從峭壁高處流下。用他的話來說,,要清沙堆乃是「企圖在水裡挖一.個洞」。他嘗試設置柵欄,以減低沙子流下'的速度,並在向下挖時不斷用水澆溼洞壁。經過一個星期,他還沒有挖到一半就沒錢了,於是決定先回盧索爾,以後再來。
一年以後,貝爾佐尼帶著兩名英國海軍上尉回到阿布辛博。採用和1816年相同的辦法,經過二十天艱苦努力,終於發現了門的頂端。他們從一條狹窄通道爬進巨大的神廟,貝爾佐尼後來興奮地回憶當時的發現:一座非凡的神廟,有淡浮雕繪畫、巨大的精美雕像等裝飾。不過他同時也感到失望:這座神廟裡沒有他想像的財寶,連值得帶走的石碑、雕像或小紀念碑也沒有。他的戰利品少得可憐:一個猴子小雕像、兩個鷹首斯芬克斯像一個庫什總督的雕像。他把這些都交給了薩爾特, 現存大英博物館。
1831年由於英國人羅伯特。海的努力,人們得以重睹這四座雕像的全貌。但是在1850年3月,當福樓拜的旅伴杜岡,為神廟拍下它的第一張照片時,門又已經被沙子掩埋了一半,巨像的大部分也都埋在沙裡了。馬利耶特在1869年清理出神廟的正面;然而五年以後,當阿梅利亞.愛德華拜訪阿布辛博時,北面的巨像又被沙子埋住了。這場與沙子搏鬥的工程,似乎註定永遠無法成功。直到1909年,馬斯皮羅才終於把神廟從沙堆裡清理出來。
1956年,埃及政府決定在亞斯文建造新水壩。尼羅河兩岸努比亞地區的所有古代遺址和文物,立即面臨毀滅的威脅。為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56年3月8日發起了一次國際性古文物救援行動。在這項挽教工程中,最壯觀的.就是兩座阿布辛博巖石上的神廟切割、拆卸工程,以及在新湖上方的高地上,重建遺址和神廟的工程。
神廟可以拆卸但是山可動不了!遷移這兩座神廟的行動,真是一次驚人的工程,神廟都是砂巖峭壁上鑿成的,大神廟人口前的四座巨大坐像,都用整塊的實心巖石雕刻而成;神廟裡的廳室和小聖殿,深人山壁達六十米。尼非塔莉王所說的「巨像」這個詞,確實適合用來稱呼阿布辛博的雕像。這些雕像大得驚人:其任何一個部位,都比工人大三四倍!某些石塊重達二+一也許古埃及人擁有和我們現在樣鋒利的切制工具, 否則真是無法想像,他們是如何對付這堅硬無比的玄武石的。
知識小拓展:
經過對多種方案 的認真討論,人們決定:把神廟的所有雕刻和裝飾從山上切制下來,切下來的石塊鋤塊不超過二十噸,可以用起重機和卡車運到選定的重建地,然後再在重建地四周布置 切東西以儘量 重現古代的最象。
於是,阿布辛博的兩座神廟像巨大的積木般被吊上高地,重新「拼湊起來,豎立在比原址高二百米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