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
(12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對《天工開物》的各種解讀是一個非常引人入勝、非常重要的題目。那些奉19世紀歐洲科學革命為圭臬(物的準則和法度)的學者,力圖在中國歷史中找到可堪與歐洲對等的個案,找到歐洲的鏡像。因此,在一些學者眼裡,這本著作之存在,是中國人有志於工藝知識、技術和實用手段的一個有力證明。另外一些學者則認為,宋應星之後沒有學者沿著他的路數、用他開創的包羅萬象的方法來了解工藝知識,這恰好足以說明中國人在思想層面上對實用事物和技術缺少興趣;或者,他們將這本書看作一個文明的標誌,而這文明中的發明和創造能力都正在趨於衰落。
我在這裡所做的,便是將《天工開物》重新歸置到它原本所處的各種關聯之中。(在我看來)宋應星對於「天工」和「開物」這兩個語彙的使用,意在將自己的文字納入更大的關聯當中,而非簡單地記錄工藝過程。他相信,通過描寫這十八個遴選出來的工藝領域,人們可以從中學到重要的宇宙規制(「天理」),了解這些規制能讓世界進入「治」的狀態中。
——摘自【德】薛鳳《工開萬物一—17世紀中國的知識與技術》
根據材料,圍繞學者對《天工開物》的認識提取其中一個觀點,並結合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說明。(12分)
(要求:觀點明確,邏輯嚴謹,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參考答案】
示例1:觀點:《天工開物》重視實用科技,帶有近代科學革命的特徵。(2分)說明:明代中晚期,中國在經濟、科技領域出現了帶有若干近代化因素的萌芽。如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市民工商階層的興起以及「經世致用」思潮的產生及外來科技的傳入,都促使傳統科技向近代科技轉化。《天工開物》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中國工藝百科全書」。可見,《天工開物》重視實用科技,帶有近代科學革命的特徵。(10分)
示例2:觀點:《天工開物》表明中國人在思想層面上對實用事物和技術缺少興趣。(或:《天工開物》表明中華文明中的古代科技發明和創造能力趨於衰弱。)(2分)說明:古代中國,佔主導地位的小農經濟具有封閉性和分散性,對科技發展與推廣的作用有限;高度的君主專制制度不利於培養科技發展的自由的社會氛圍;儒家思想長期佔據統治地位,束縛人們思想;宋應星之後沒有學者沿著他的方法來了解工藝知識。這一切恰好說明中國人在思想層面上對實用事物和技術缺少興趣。(或這一切恰好說明中華文明中的古代科技發明和創造能力趨於衰弱)(10分)
示例3:觀點:應該將《天工開物》重新歸置到它原本所處的各種關聯之中進行認識(2分)
說明:明朝時期,中國古代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比較發達;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激化;宋明理學影響中國人的思想觀念,這為宋應星創作《天工開物》提供社會條件。宋應星希望通過寫作《天工開物》來探尋「天理」,實現「修齊治平」的政治理想和抱負,而不僅僅是致力於科學革命。所以,要準確理解宋應星及其《天工開物》,應將其重新歸置到它原本所處的經濟、政治和思想等各種關聯之中,才能得出科學合理的評價。(10分)
示例4:觀點:對《天工開物》存在多種認識,都有一定的合理性。(2分)說明:《天工開物》儘管帶有近代歐洲科學革命的某些特徵,但其科技成果與研究方法總體上仍是傳統科技的典型代表,缺乏科學原理的探究與實驗科學的突破,因而產生中國人「有志於」科技或「缺少興趣」、創造能力「趨於衰落」等認識。《天工開物》又是中國學者宋應星在程朱理學居於主導地位、晚明政治黑暗等時代背景下完成的著述,按當時中國科技文化發展的特定環境來看,《天工開物》代表了晚明士大夫對「修齊治平」政治理想的獨特探索,而不是致力於科學革命的產物。
由此可見,學者對《天工開物》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差異。這主要源於評價標準的不同。
對同一事物認識存在多種差異因素,如所處時代、所持立場、秉持史觀以及佔有的史料等,都能影響對事物的評價。我們要儘可能客觀全面地對事物做出科學的評價。(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