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描繪了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特分節刊登,以饗讀者。
丹青第十六卷 ──墨
墨是燒煙凝結物質做出來的。取桐油、清油、豬油的油煙燒成的煙做出來的狀況,約佔十分之一;取松煙做成墨的狀況,約佔十分之九。要製造貴重的墨,在我國推薦安徽徽州一帶的人。
有的因為傳載油料的艱難,會派人到荊州、襄州、辰州、浣州等地租屋居住,就近比較便宜,點桐油燒煙制墨再帶回。有一種墨寫在紙上,陽光斜照時,會有紅光,是用紫草汁浸泡沾染燈芯再點燃油燈製成的墨。
燃燒油取煙,每斤的油,可得上等煙一兩多。手腳敏捷快速的,一個人用來管理燈盞兩百多副。如果刮取動作緩慢的話煙就會燒過頭,火燃燒使得想要的物質材料都會喪失了。
其餘平常用的墨,就會先將松樹脂流掉,再砍伐木頭。松樹脂如果有一點點沒流乾淨,那它燒出煙製造的墨,最終在書寫的時候會有殘渣化不開的問題。要流掉松樹脂的方法是,在樹幹根部鑿一個小孔洞,點燈緩慢的燒,這樣樹脂就會緩慢地從孔洞流出了。
燒松樹煙之前,先將松樹砍成一定尺寸,將竹片條弄彎曲編成圓形屋狀像船上遮雨棚的樣式。接連著做成十多丈,內外與接口處,都要用紙以及草蓆黏糊固定好。每隔幾節,留小孔讓煙冒出,下面掩蓋土砌好磚,先做煙的通道。
燃燒薪木幾天,在放冷後進去掃下刮取。燒松煙,點火燒讓煙通行的順序,是從頭點到尾。靠近煙道尾部一二節的煙叫做「清煙」,是取來加入做好墨的材料;煙道中間幾節的煙叫做「混煙」,取來做時常看到墨的材料;
如果接近煙道頭部的一二節,只刮掃取下做「煙子」,用來賣給印刷的店家,書法文學家仍然會取來研磨細緻來用;其它部分就用來提供刷漆,在白色物品上塗黑用。
松煙製造的墨,丟入水中浸泡久了的話,細的會浮起來,粗的會沉下去。松煙墨跟膠調和之後,用錘來敲打,根據敲出來量的多少來區分堅脆的程度。至於會加入珍貴材料與刻上金色的字或麝香之類的,就是松煙跟油煙墨才會用,要用多用少就看人自己決定。
其它還有《墨經》、《墨譜》等書,博學的人可以自己詳看,在這裡只不過粗略記載物質材料與原因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