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誕生於新餘,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圍繞《天工開物》而生成的天工文化,創新意識、工匠精神和生態思想是其精要所在。作為坐落在天工文化發源地的應用型高校,江西工程學院積極發掘天工文化精髓,提升了與天工文化的契合度,促進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
一、加強天工文化研究,拓展應用型人才培養理論新陣地
學校認為,地方文化與大學共榮共發,地方文化是大學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滋養,大學是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推力。2016年年初,江西工程學院抽調校內骨幹力量,外聘一批專家,成立天工文化研究院。一年後,天工文化研究院舉辦大型學術論壇6場,出版學術著作1部,發表學術論文31篇,總字數65萬餘字。天工文化研究院著重研究了天工文化的基本內涵,特別對其中蘊藏的創新意識、工匠精神和生態思想進行了深層發掘,得出了天工文化與應用型大學辦學具有高度關聯度的結論,這主要表現為,應用型大學直面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應用型大學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必須在辦學實踐中注重對學生創新意識、工匠精神和生態思想的培養,而天工文化是創新意識、工匠精神和生態思想的富礦,發掘天工文化這些積極元素,對應用型大學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二、秉承和弘揚天工文化的創新精神,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創新是天工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天工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因素。學校大力挖掘天工文化的創新內涵,堅持創新驅動戰略,推動辦學模式不斷創新。
(一)創新班級組織模式
該校採取自願報名、擇優選拔的方式,組建了機器人創新工程師班、物聯網創新工程師班、智能製造創新工程師班,這些班級已成為學風建設示範班、創新方法實驗班。在創新工程師班,學校在江西首先用TRIZ創新理論與方法指導學生,開發出發電鞋、發電地板、無線電能傳輸、太陽能流降溫船等20多項科技創新作品,6項已獲得專利。2015年3月,中央電視臺報導學院在江西率先開辦創新工程師班,並在全國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中與眾多211、985名牌大學同場競技,取得前5名的好成績。
根據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校企聯合開設「訂單班」。通過確立「訂單式」培養方式,加強了與企業的合作,實現「學生畢業有工作、企業發展有人才、學院辦學有生源」的多贏目標。如:與緯創資通(中山)有限公司合作的失效分析班、研發測試班,與福州益生康伴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合作開辦的益生康伴班,與新餘一水天城有限公司等企業開辦的造價員班,與江西太平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開辦的建築工程技術班,與千峰互聯科技公司開辦的高端就業定製班,與浙江領康集團開辦的訂單培養班。
(二)創新「以用導學、以用促學,以賽導學、以賽促學」的「雙導雙促」競賽模式
學校堅持「學校苦抓、教師苦教、學生苦練」,很多重大賽事創造了與名牌大學同場競技、同臺領獎的優異成績。參加全國數學建模大賽、全國機器人大賽、全國電子大賽等重大賽事屢屢摘金攬銀抱銅,近5年獲得全國一等獎202個、二等獎469個、三等獎738個。2016年,參加「電工杯」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獲得了江西唯一一個全國一等獎,也是全國僅有的一所獲全國一等獎的學院級高校,其他全為大學級別高校;在13次獲得江西省大學生電子大賽大專組團體第一名後,獲得全省電子職業技能大賽本科組團體冠軍,競賽優勢從大專組拓展到本科組;在全省大學生智慧機器人大賽上包攬13金,成為該賽事舉辦以來奪冠數量最多的高校,體現了江西工程學院在機器人研發方面的成效;參加全國大數據技術與應用、雲計算技術與應用、虛擬實境(VR)製作與設計取得優異成績,填補了江西省空白。
(三)創新高端就業模式
幾年前與千鋒集團合作培養了30多名高端人才,如今這些學生的就業狀況良好,年薪最低也在10萬元以上。2016年學校與貝沃匯力IT學院聯合開辦了IT高端就業培訓班。貝沃匯力長期致力於IOS高端人才培養與項目開發,被業內評為「全球領先的IT精英教育專家」與「中國移動網際網路行業的黃埔軍校」。進入培訓班的學生學成後,走上社會創業可享受國家二年貼息扶助政策,且免費獲得創業證書,在校培訓期間的費用全免。
江西工程學院具有豐富的校友資源。學校為社會培養了18餘萬名優秀技能型應用性人才,造就了數十幾位億萬富翁及一大批擁有千萬元資產的企業家,其中孫清煥、李國平多次登上江西創富榜,孫清煥三次蟬聯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榜人物。7位校友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學校躋身2016中國造富大學排行榜100強,是唯一的進入前100名的應用型大學。學校積極發揮校友企業的作用,遴選136名學生進入校友企業,不僅從校友那裡學習了就業創業經驗,而且積累了寶貴的人脈資源。
三、秉承和弘揚天工文化的工匠精神,著力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職業素養
新餘是一座新型的工業城市,江西省規劃的三大銷售收入過千億工程中,有兩大工程在新餘,以鋼鐵、新能源、新材料為代表的優勢產業成為推進新餘發展的強勁動力。天工文化工匠精神的長期浸淫,是新餘工業發展的原動力之一,也是新餘職業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2016年,學校加快推進工匠精神與辦學實踐的緊密融合。
(一)「三動」訓練體系助推工匠精神培育制度化、系統化
江西工程學院已與220多家企業籤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實行企業行業推動、實驗實訓聯動、內訓外訓互動「三動」訓練體系,實現了教、學、做合一,實訓與企業合一,頂崗實習與就業合一「三合一」。這一創新做法,受到省教育廳高度評價。目前,學院已將第一課堂的實驗操作、第二課堂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第三課堂的校外社會實踐融為一體,做到了三個課堂聯動,三個課堂協同育人。
(二)實踐育人強化學生工匠精神養成
學校充分發揮仙女湖校區實訓中心的實踐育人功能,通過長城神州、玉柴等一批企業的入駐進園,實現了校中辦廠、廠中辦學,為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創造了有利條件,促進了先進的工業文化進學校,先進的企業文化進課堂。2016年完成了3206人次的實訓任務,參訓學生完成了500餘萬元的生產任務,90.6%達到了實訓要求,87.3%的產品(作品)符合精度標準。
(三)在科技開發中歷練學生工匠精神
機器人協會、IT協會等學生組織創新功能進一步發揮。2016年,江西工程學院7個科研產品參展深圳高交會,這是江西工程學院第三次參展,多自由度美女機器人獲高交會優秀產品獎;12個科研產品參展江西省首屆高校科技成果對接會,現場與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2項,另有7項正在洽談中;學校開發出智能龍舟,賦予傳統龍舟賽新的時代內涵和科技元素,被中央電視臺報導。這些科研項目,都有學生參加,錘鍊了學生精益求精、止於至善的工匠精神。
四、秉承和弘揚天工文化的生態思想,積極推進環境育人
生態思想貫穿於天工文化的各個方面,是天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高度重視對天工文化生態思想的吸收與創新,並把它運用到環境育人的各個方面。
(一)借鑑天工文化生態思想,梳理世界科技發展、產業升級趨勢
學校借鑑天工文化的生態思想,發現世界科技發展、產業升級的整個趨勢,可以用「12345」來概括。「1」是指一個中心——綠色低碳經濟;「2」是指二大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和工民建築;「3」是指信息產業三次浪潮——電腦、網際網路、物聯網;「4」是指照明和終端顯示的四次技術革新:照明——白熾燈、日光燈、節能燈、LED燈,電視終端顯示——黑白電視、彩電、液晶、LED顯示器,電腦終端——單顯、彩顯、液晶、LED顯示器 ;「5」是指五次工業革命——蒸汽機、電動機、數控機、計算機、智能化機器人。學校在概括世界科技發展、產業升級趨勢時,將綠色低碳經濟處於核心地位,是天工文化生態思想的一次升華。
(二)生態思想提升學校綠色、環保和美化水平
學校重視對天工文化生態思想的吸收與創新,並把它運用到學校建設中,實現了校園的低碳與美化。新世紀初,在建設天工校區時,學校別出機杼,保留原有的高低起伏的地形,校舍依勢而建,傍水而立,既實現了經濟環保,又營造出山水相間、錯落有致的美麗風光。2016年,江西工程學院啟動了體育館建設。學校多方比較,反覆論證,挑選出既能反映學校特色、又能彰顯天人合一生態思想的設計方案,建成後的體育館,將成為體現生態思想的新的標誌性建築。仙女湖校區的新食堂建設,同樣堅持綠色節能、美觀大方的設計思想。新食堂坐擁天然優美湖光山色,構建青山添錦繡、綠水飄玉帶、學子居其中的校園風光,演繹江南高校生態人文校園景觀新魅力。
(三)為新餘新能源科技示範城建設貢獻江工方案、江工智慧
新餘是國家唯一的新能源科技示範城。學校利用在科技研發方面的優勢,主動介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新餘新能源科技示範城的建設獻計出力,同時也促進了學校新能源專業的建設,實現了校地雙贏,這是天工文化生態思想在教育領域的重要實踐。學校集中優勢教學資源,在江西率先開設新能源專業,被江西省教育廳評定為「江西省太陽能光伏人才培養定向高校」。目前,學校新能源專業方向正在由光伏上遊產業(矽料—純矽—矽片)向中遊、下遊產業(電池—組件和光伏發電系統)拓展,一個完整的新能源學科專業體系已形成。針對新餘新能源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實施了江西省教育廳科技項目《多晶矽業對環境汙染的解決方法研究》,在解決新能源產業汙染方面邁進了一大步。通過校企緊密對接,開發了YK-PDT系列光動力治療儀、新能源智能化現代農業科技物聯網控制系統等科技綠色產品,獲得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學校生產力促進中心為喻程節能產品製造有限公司等10數家企業提供技術服務和培訓,轉化了工具機PLC程序控制、消防器材等科研成果,大大降低了產品能耗,受到用戶的好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天工文化是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的創新意識、工匠精神和生態思想,歷經300餘年,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今後,江西工程學院將繼續發掘天工文化這座寶藏,努力凝練辦學特色,不斷提升育人水平,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楊名權)
編輯丨鄧藝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