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色文化」賦能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

2020-12-25 湘潭在線

要打造成一所有特色、有活力、有品位的學校,就必須將文化涵育德行,構築全校師生共同的精神家園,用文化引領學校發展,用文化引領學生人生方向。近年來,湘潭縣職業技術學校注重文化引領,弘揚紅色文化、傳承古色文化、傳播綠色文化、打造藍色文化,「四色文化」交融交匯、潤物耕心,賦能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成為推動學校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湘潭縣職業技術學校創建於1984年,坐落於有著「小南京」「湘中明珠」之譽的湘潭縣城,是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湖南省示範性中等職業學校、湖南省示範性縣級職教中心的牽頭學校。一直以來,學校的全部教育實踐,都歸結為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近幾年,學校在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上下真功、出硬招、求實效,找準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著力點和突破口,真正把內涵建設、質量提升體現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成果上,著力特色打造「四色文化」,以「四色文化」賦能新時代應用型人才培養。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先進單位、全國國防教育特色學校。

學校黨總支在烏石教育基地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弘揚紅色文化,唱響主旋律

湘潭是中國紅色文化的搖籃,在土地革命、五次反圍剿、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等一系列重大搏戰中獻出寶貴生命的湘潭籍先烈數不勝數,更是一代偉人毛澤東,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彭德懷、陳賡、譚政的故鄉。豐厚的自然人文環境和革命歷史傳統為學校創造性地開展紅色文化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近年來,學校以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等為契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紅色傳統有機融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把紅色基因傳承和工匠精神培育有機結合起來,組織師生到韶山、烏石等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體驗式學習,每年在師生中廣泛開展唱紅色歌曲、誦紅色經典、講紅色故事等活動,讓紅色基因厚植在師生心田。

中職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研討活動

傳承古色文化,繼承好傳統

湘潭縣碧泉和隱山是湖湘核心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在湖湘文化的發展史中佔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學校堅持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思政工作的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近年學校先後承辦了湘潭市中職學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研討活動,舉辦了湖湘文化大講堂,開展了「工匠精神進課堂」系列活動,創辦了「三才」國學社,投入資金40餘萬建設了書畫名師工作室和國學基地,揭牌成立了省級「非遺」項目湘潭火龍舞傳習基地。同時學校深入挖掘和大力宣傳辦學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和精神文化,讓工匠精神涵養校園文化,深化校訓、校史、校歌、工匠精神的挖掘和詮釋,充分解讀校園道路、樓宇名稱蘊含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價值,增強廣大師生對校園文化的認知認同,讓校園古色文化以其特有的滲透力、影響力、教育力幫助學生提升修養和品行。

青年志願者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

傳播綠色文化,倡導新時尚

通過大力推進綠色校園文化建設,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綠色校園文化薰陶,增強其生態道德觀、可持續發展觀和環保責任感,並將相關知識融入到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等綜合性教育和學生實踐活動中,從而最終實現文化育人之目的。一直以來,學校牢固樹立並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把綠色文化理念貫穿於辦學治校的全過程。一方面重視生態校園建設,積極踐行垃圾分類,大力倡導低碳生活,打造優美宜人的校園環境。整個校園綠樹成林,四季花開,風景如畫,景色宜人。另一方面,積極投身於「三創一治」和「偉人故裡、大美蓮鄉」建設,定期開展保護母親河行動、環保進社區等志願服務活動,加強生態文明教育,展現綠色文化元素,傳播綠色文化音符,通過可知可感的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師生建設綠色家園的責任擔當。

航空服務專業實踐活動場景

打造藍色文化,融合新理念

新時代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已不僅是「實踐性、操作型」的技能型人才,而更加注重具有良好的職業精神和道德素養,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學校一直致力於將先進的、共識的企業文化及其管理方法,移植、融合和應用到校園文化建設中來,打造校園藍色文化。主要從理念導向上,實現精神層面的融合;從制度文化上,實現管理層面的融合;從物質文化上,實現環境層面的融合一是將職業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養過程中。通過加強專業課與文化基礎課程的融合,在每個育人環節融入職業精神元素的培育,使學生了解職業精神的基本要素,職業精神核心修煉的內容,明確職業精神的特質,提高對職業理想、職業道德、職業責任的認識,從而在主動學習職業技能的同時,深刻理解職業精神的重要意義,為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二是將企業工作標準體系融入實習實訓管理中。通過進一步實施4E工作標準體系和6S行為養成體系,讓學生在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處上都有詳細的工作標準和明確的操作要求,每一個專業都持續致力於打造一支具有活力和激情、能夠激勵別人、有決斷力、有執行力的4E管理團隊,並作為育人目標,納入考核指標,這樣有效縮短了學生向「職業人」轉變的距離,有效鍛造學生的職業品格、職業素養和職業精神。三是將企業文化元素融入專業實踐活動中。通過專題報告、創新創業大賽、簡報板報、文化藝術節等多種形式,營造良好的藍色文化氛圍,充分發揮學生專業興趣小組的主陣地作用,積極創建各種學習型、創新型專業小組,尤其提倡以專業實踐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交往、學會包容、學會競爭和合作,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自強、自立意識,培育職業精神。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新時代高等教育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論壇在邵陽學院舉行
    「新時代高等教育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論壇現場。紅網時刻邵陽11月19月訊(通訊員 毛輝 餘曉冬 麻譯支)11月17日,在湖南省邵陽市寶慶山莊「新時代高等教育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論壇現場,氣氛格外熱烈。邵陽學院名譽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傑做了題為《培養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報告,報告指出,「我們的工科教育既要服務現有產業,更要面向未來產業」,中國正在進入創新驅動的轉型階段,發展新經濟需要創新型人才。作為學校最主要的「產出」,辦大學一定不能忘了人才培養的根本職責。
  • 「新文科建設」中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的再定位
    一言以蔽之,「新文科建設」是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的根本支撐,二者是緊密相連,互依共促,協同育人的生態體系,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與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同頻共振,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和願景。「新文科建設」為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提供了方向、標準和價值,提出了新視角、新方法和新手段;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需要有新的理論和思想。適應智媒時代的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培養時代新人需要新文科。
  • 壹財經開講|數位化時代賦能營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
    「數位化時代,隨著我國產業結構進入全面調整升級期,對人才的素質能力提出了全新要求,也正在倒逼新商科教育的改革創新,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新商科』人才勢在必行。」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寧夏數字經濟與智慧管理研究院負責人馮蛟說。當前,寧夏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提出重點發展九大特色產業,亟需產業人才支撐、經管人才儲備。
  • 廣聯達工程教育賦能建築專業人才培養
    新時期驅動產業結構變革,形成「三新」格局,進而引領崗位群在每個階段發生新的改變並賦予新的內涵,從而促使人才升級為具備工程專業能力和數位化應用能力的複合型應用人才。廣聯達數字教育賦能人才培養高校人才培養中,針對行業中一個個新的應用實例的出現,促使我們必須有針對性地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要求其學科與專業需要基於群體的定位結構,同時展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以適應建築市場的實際業務變化及新型人才培養需求。在當下,緊跟國家教育改革新政策,產教深融、校企共育落地複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是當前校企合作的主旋律。
  • 新時代下AI如何賦能人才培養?聽聽學界和業界大佬們怎麼說
    以「AI賦能人才,教育成就未來」為主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九三學社上海市委主委,華東理工大學副校長錢鋒、國務院參事湯敏、上海市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同濟大學教育部企業數位化技術工程中心主任張浩、掌門教育聯合創始人吳佳峻、商湯科技教育事業部總經理戴娟等學界和業界嘉賓,從「智能科學與學習技術」、「AI對教育教學的創新變革」、「培養人工智慧時代人才」三大主題出發,對「AI賦能人才培養」展開了多維度
  • 高校應用型傳媒人才培養理念、路徑和機制
    20世紀末期,以科學技術創新為基礎的新興工業產業發展迅猛,對高層次應用技術型人才的需求顯著增加。與此同時,我國高等教育逐漸走向大眾化階段,這促使高等教育必須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尊重勞動力市場需求。因此,一部分高等院校的定位開始由培養高層次學術人才和專業人才,轉變為應用技術型人才。傳媒產業是文化創意高端產業,對從業人員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更加綜合。
  • 甘肅高校賦能本地文旅產業發展 培育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資料圖) 李亞龍 攝中新網蘭州9月18日電 (記者 劉玉桃)「為滿足對一專多能應用型文旅人才的需求,學校創新傳統文化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專業跨界融合,將時代新技術和傳統文藝人才培養深度融合,讓隴劇、蘭州鼓子、臨夏磚雕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後繼有人。」蘭州文理學院院長鄭偉強表示。18日,「賦能文旅產業發展,服務技能甘肅建設」蘭州文理學院新聞發布會在蘭州召開。
  • 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英語人才
    培養具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具有紮實的英語基本功、寬闊的國際視野和創新意識,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較系統地掌握英語教育或傳媒英語方面的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並能熟練運用英語和現代信息及網絡技術,從事英語教學與管理、英語傳媒等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外向型英語專門人才。
  • 文思海輝金融✖️大連理工大學:共同培養金融科技應用型人才
    12月3日,文思海輝金融與大連理工大學軟體學院籤署金融信息化人才培養項目合作協議,雙方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共同探索產教融合新模式,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與創新鏈的有機銜接,積極培育金融科技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
  • 聚焦AI賦能教育 助力人工智慧後備人才培養
    人工智慧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哪些新機遇?產學研深度融合如何助推人工智慧發展?如何提升新工科人才培養能力?8月23日下午,湖南省科技活動周重大示範活動——2020人工智慧與創新教育思享匯暨第二屆湖南省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後備人才培養論壇在長沙舉辦。現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創業精英從產業發展、產學研融合、創新教育等角度出發,圍繞機器人與人工智慧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共謀「AI+教育」的未來藍圖。
  • 江西工程學院:發掘天工文化精髓,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圍繞《天工開物》而生成的天工文化,創新意識、工匠精神和生態思想是其精要所在。作為坐落在天工文化發源地的應用型高校,江西工程學院積極發掘天工文化精髓,提升了與天工文化的契合度,促進了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
  • 雲南農業大學: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校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牢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擔當強農興農時代責任,堅持和傳承「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育人理念,依託雲南農業生物多樣性資源稟賦,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回應邊疆民族群眾現實期盼、服務脫貧攻堅事業,有針對性地培養應用型人才,在助力脫貧攻堅中取得明顯成效。
  • 寧波財經學院財富管理學院加快提升應用型財會類專業人才培養能力
    本次會議是在深入學習全國、全省、全市教育大會精神、全面貫徹新時代全國高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要求、學習落實寧波財經學院第二屆教學工作會議《關於加強高水平應用型本科教育建設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實施意見》之際,在學校奮力推進特色鮮明財經類應用型大學建設、努力開展「十三五」攻堅、創建省應用型示範高校的關鍵時期,在學院努力完成市重點學科、省優勢專業、市品牌專業建設任務
  • 技術賦能新商科 人大商學院與慧科共探「新商科」人才培養
    未來商科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有人已經為尋找這個答案做出了探索和努力。  2019年7月7日,由慧科集團與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共同舉辦的「人大商學院-慧科數據科學思維和商業分析訓練營」閉營儀式在京舉行。
  • 人才賦能,名師講授精品課程
    近日,記者從成都蓉漂人才發展學院(公園城市人才發展分院)獲悉,「2020天府新區公園城市人才發展賦能計劃」(以下簡稱人才發展賦能計劃
  • 5G時代,培養「數位化技術人才」
    論壇由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和48家高水平院校共同發起,旨在構建深層次產教科長期協作平臺,以「高端論壇+X基地」模式,共同促進 5G+ 數位化人才培養。計劃到2025年,培養100萬具有數位化能力的技術工匠,形成500家優質單位參與的示範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論壇組織。
  • 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
    摘 要:應用型人才培養是地方本科院校核心任務,強化學生實踐能力是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人才培養 專業建設是高校教學的基礎,是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培養優秀人才的重要內容。武漢設計工程學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結合自身發展現狀和產業發展需求,積極探索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有效保證了人才培養質量。
  • 國際教育迎來「新留學」時代,智課韋曉亮談海歸人才賦能
    韋曉亮表示,隨著教育消費的持續升級,中高收入家庭已不滿足於原有的低效粗放的服務方式,教育需求呈現出信息化、個性化和國際化三個主要趨勢,國際教育服務將迎來「新留學」時代。與傳統留學服務相比,「新留學」將呈現出一系列特點:以賦能為核心競爭力,按照優秀的國際人才標準培養學生的軟實力與硬實力;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形成一套高效的、透明的集精細化過程管理的智能留學系統。關於「新留學」的未來,韋曉亮預測這將是一個數千億的市場,對行業和從業者都是一個巨大的機遇,需要行業從業者一起努力來撬動。
  • 三步開發「賦能型」學習地圖
    隨著經濟進入新常態,面對日益複雜的外部環境,人才的有效培養和及時補給是關鍵,能力導向學習地圖的價值逐步顯現:通過開發「賦能型」學習地圖,能夠快速洞察、彌補組織能力短板,提升培訓規劃的科學性,使培訓資源投放更加聚焦、精準。
  • 新時代新綠島⑤|瀋陽城市學院應用培養「優秀」
    新時代 新綠島瀋陽城市學院,一座屹立於綠島森林公園中的高等學府,風光與文化相伴融合,自然與人文相得益彰。於是,「綠島」便成為瀋陽城市學院的浪漫稱謂。瀋陽城市學院自建校以來,一直致力於建設一所具有廣闊國際視野、廣泛應用信息技術,面向城市未來,服務城市發展的特色鮮明的一流應用型大學,為國家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