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同時空之建築學家梁思成逝世、日軍攻佔吉隆坡

2021-01-11 騰訊網

歷史上的1月9日

中國

建築學家梁思成逝世

在49年前的今天,1972年1月9日(農曆1971年11月23日),建築學家梁思成逝世。

梁思成是我國近代史上「戊戌變法」的主要倡導人之一梁啓超的長子,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解放以前,他就在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研究傳統建築的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任職,從事中國古建築的科學研究工作。全國解放以後,他參加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還有,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就是他和他的夫人林徽因共同設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7月10日,新政協籌委會在《人民日報》等大報上刊登了公開徵集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的啟事。當時梁思成是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的負責人。

國徽徵稿結束時,共收到900多件設計圖案,但都未被選中,政協籌委會決定把設計國徽的任務交給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梁思成夫婦認真分析了徵集來的國徽資料,首先明確了國徽和商標的區別,認為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它應體現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國家的意志,一個政黨的主張。中國的國徽要有中國的特徵,政權特徵,形式也要莊嚴富麗,要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自豪感。經過幾個月不分晝夜的奮戰,國徽圖案終於誕生了。而梁思成和林徽因卻在終評的前一天雙雙病倒了,只得讓秘書去參加評選工作。

評選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周恩來總理也參加了這次國徽評選會,他和評委們一起仔細審視了中央美院和梁思成夫婦領導的清華大學小組設計的兩枚國徽圖案,並進行了認真地討論,最後大家一致贊成採用梁思成夫婦設計的圖案,但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要求一兩天內畫好正式圖紙,送政協全體會議審查。

梁思成夫婦根據周總理和國徽評選委員會的意見,組織清華國徽小組用兩天時間重新繪製了大幅國徽圖案,並在圖版下方寫了國徽圖案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直到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這一段偉大的革命歷程。

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召開,會上,在毛澤東主席的提議下,全體代表起立,鼓掌通過了梁思成夫婦主持設計的國徽圖案。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籤發了公布國徽的命令。

1972年1月9日逝世。

西方

日軍攻佔吉隆坡

在79年前的今天,1942年1月9日(農曆1941年11月23日),二戰太平洋馬來亞戰役:日軍攻佔吉隆坡。

日軍攻佔吉隆坡

1941年12月8日—1942年2月15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海軍為攻佔馬來半島而實施的戰役。

日本帝國主義制定1941—1942年侵略東南亞計劃時,認為奪取太平洋防線戰略要點、物產豐富的英屬馬來亞具有重大意義。日軍統帥部的企圖是:派重兵登陸,奪取制空權,殲滅英國艦隊,陸軍沿海岸快速發展進攻,攻佔馬來半島和英國在東南亞的主要海軍基地——新加坡,為爾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建立前進基地。為實現這一企圖,日軍動用第25軍團、第3航空隊和馬來亞戰役聯合編隊。參戰軍隊為:陸軍7萬人(司令官為山下奉文中將),巡洋艦9艘,驅逐艦16艘,潛艇16艘,水上飛機母艦3艘,運輸、輔助船隻多艘和作戰飛機約600架。日軍當面之敵為珀西瓦爾中將指揮的英軍3個師和一些獨立部隊(10萬人),並由東方艦隊(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1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9艘)和海岸航空兵飛機約250架擔任支援。此外,英軍統帥部在戰役進程中又向新加坡增派援軍4.5萬人和飛機141架。

1941年12月4日,山下奉文上將指揮的日軍第25軍從中國海南島三亞港出發,在南遣艦隊(艦艇46艘)、陸軍第3飛行集團(飛機450架)掩護下駛向馬來半島。1941年12月7日夜,日軍先遣部隊在馬來亞的哥打巴魯和泰國的宋卡兩地域開始登陸。迅速佔領當地機場和克拉地峽,隨後分兵三路南下,英軍僅在哥打巴魯稍加抵抗。英軍首戰失利,節節敗退,企圖憑藉隘路、河流遲滯日軍進攻,以爭取時間加強南部防禦。日海軍第22航空戰隊和陸軍第3飛行集團轟炸新加坡及關丹等英軍基地和機場,重創英空軍力量。

12月8日傍晚,為對登陸日軍作戰,英國遠東艦隊旗艦「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在4艘驅逐艦護衛下由新加坡出海。英艦航行時無空中掩護,被日軍偵察機和潛艇發現。12月10日下午,在關丹東南海域被日軍航空兵擊沉。這樣,繼美國艦隊在珍珠港被襲擊(參見珍珠港戰役)2晝夜後,英國東方艦隊的核心艦隻也被殲滅。日軍由此奪得制海、制空權,保障了海上輸送任務的順利完成。日第25軍團同時沿馬來半島東、西岸兩個方向實施進攻,穿過熱帶叢林迅速南進。英軍企圖阻止日軍在柔佛的進攻,但未能奏效。日軍在海軍配合下於12月31日佔領關丹,次年1月11日攻佔吉隆坡。日軍進入柔佛州開闊地後,加快進攻速度,英軍迅速潰敗。1月31日,日軍攻佔英屬馬來亞南端據點——柔佛巴魯,英、馬軍隊撤至新加坡。當時,新加坡守軍擁有大量武器、彈藥和糧秣,但士氣低落。2月8日夜,日軍分兩路強渡柔佛海峽,在新加坡島登陸,9日晚佔領廷加機場,10日在武吉知馬高地與英軍激戰。雙方傷亡慘重,日軍第18師師長牟田口廉也中將負傷。12日,日軍推進到新加坡市郊,14日佔領新加坡沿岸海軍基地。15日攻佔整個要塞。珀西瓦爾率駐馬來亞英軍8萬餘人投降。

點評:此戰,日軍僅以傷亡約1萬人的代價,斃傷俘英軍14萬人,可謂以少勝多。日軍擊敗英軍遠東最強大的集團,並攻佔東南亞重要地區。英軍在馬來亞的失敗和新加坡的投降,嚴重影響了盟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防禦作戰的整個進程。泰國被佔,馬來半島失守,盟軍由印度至澳大利亞的戰略防線被截為兩段。這就為日軍繼續發展進攻,北上緬甸,南下蘇門答臘和爪哇,創造了有利條件。日軍馬來亞戰役的特點是:重兵突然登陸,擊毀英軍停在機場上的大部飛機以奪取制空權,陸軍沿海岸迅速發展進攻。

相關焦點

  • 我國著名建築學家隕落!
    據清華大學官微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同志,於2020年3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作為我國現代劇場理論研究與設計奠基人和開拓者,撰寫了融貫戲劇與建築兩個學科的重要學術專著《西方戲劇劇場史》。對環境行為學進行了深入的理論研究。開設環境行為學、西方劇場發展史等創新課程,並為我國執業建築師制度與專業學位制度的國際化作出卓越貢獻。
  • 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第一任院長李道增院士逝世...
    後師從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轉入清華大學建築系。1952年畢業後留系任教,曾任清華建築學院第一任院長,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道增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北京天橋劇場、中國兒童劇場、新清華學堂等均為其代表作。他曾出版長達150萬字的巨著《西方戲劇·劇場史》,成為國內首部跨戲劇與建築兩個學科的學術專著。
  • 梁思成與鑑真紀念堂
    梁思成(1901—1972),是中國第一代經過系統學習西方建築理論的著名現代建築學家之一,同時又在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開創性成就。梁思成一生中作為著名建築學家取得的學術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由於他同時又是一位社會活動家、教育家,再加上他的身體健康等種種原因,這也決定了他不太可能是一位多產的「建築師」。而事實上,他一生中親自設計的建築項目確實不是很多。
  • 一周藝術人物|建築學家李道增、洛杉磯MOCA創始人辭世
    上周,曾師從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學家李道增在京逝世,享年90歲。80歲的洛杉磯著名藝術贊助人、洛杉磯當代藝術博物館(MOCA)聯合創建人瑪麗·諾裡斯也不幸辭世,據外媒報導,死因是肺炎。當前局勢下,藝術家也開始抱團取暖,馬修·巴羅斯在英國發起「藝術家互助」宣言,呼籲藝術社群的慷慨之舉。在北京,今日美術館上周宣布館長更替,新館長是前媒體人張然。
  •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築學家李道增逝世,享年90歲
    新京報訊(記者 李麗霞)3月20日,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於2020年3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此外,他還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作為我國現代劇場理論研究與設計奠基人和開拓者,撰寫了融貫戲劇與建築兩個學科的重要學術專著《西方戲劇劇場史》。開設環境行為學、西方劇場發展史等創新課程,並為我國執業建築師制度與專業學位制度的國際化作出卓越貢獻。
  •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博導李道增院士逝世
    後師從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轉入清華大學建築系。1952年畢業後留系任教,曾任清華建築學院第一任院長,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道增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北京天橋劇場、中國兒童劇場、新清華學堂等均為其代表作。他曾出版長達150萬字的巨著《西方戲劇·劇場史》,成為國內首部跨戲劇與建築兩個學科的學術專著。
  • 梁思成努力學建築,只是為了成立清華建築系嗎
    大家好,我是阿柴歷史筆記。中國近代史上湧現了許多救國救民於危難之間的人才,其中不乏文學家,科學家,工程師。以下這個人其家世出身不俗,其父親更是公車上書的發起來。我們今天盤點一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梁思成出身改革家庭梁思成的父親梁啓超是中外聞名的改革家,梁啓超發動的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以國外先進位度進行的改革。說起他,我們想到的是少年強則國強,少年興則國興的豪言壯語。至今還激勵這一代又一代中國青年以自身所學去報國強國。
  • 梁思成用英文寫文章:讓世界認識中國
    閱讀時的梁思成 羅雪村繪今年是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110周年誕辰。梁思成14歲入清華,在這所留美預備學校裡學習、生活了八年。他既學習西方文化,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1924年梁思成赴美學習建築,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現代建築技術與文化,同時對西方建築歷史特別感興趣。後來他去了哈佛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選擇了「中國宮室史」作為論文題目。可以看到,梁思成整個學習過程貫穿著中西、古今文化的交融。
  • 中外歷史同時空之歷史上的12月10日
    歷史上的12月10日 中國 東漢獻帝禪位,曹丕當上皇帝,改國號為魏 在1800年前的今天,220年12
  • 中外歷史同時空之歷史上的12月7日
    歷史上的12月7日 中國 南京保衛戰正式打響 在83年前的今天,1937年12月7日(農曆1937年11
  • 著名建築學家李道增院士去世怎麼回事?李道增院士簡歷照片去世原因...
    訃告稱,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李道增同志於2020年3月19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由於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根據李道增院士生前遺願及家屬意願,在疫情期間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
  • 著名建築學家李道增院士去世怎麼回事 李道增個人資料簡介生平事跡...
    後師從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轉入清華大學建築系。1952年畢業後留系任教,曾任清華建築學院第一任院長,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李道增專精於劇場設計,通曉中外劇場的歷史發展,北京天橋劇場、中國兒童劇場、新清華學堂等均為其代表作。他曾出版長達150萬字的巨著《西方戲劇·劇場史》,成為國內首部跨戲劇與建築兩個學科的學術專著。
  • 武漢會戰為攻佔湖口,日軍竟兩次使用毒氣
    一九三八年六月,武漢會戰前夕,攻佔馬當要塞後,日軍華中派遣軍決定增兵。剛從日本本土調來的第一〇六師團一部,被加強給波田支隊;日本海軍也調來第二十一水雷隊、第二炮艦隊和第三、第十五航空隊,以厚海軍第十一戰隊兵力。
  • 林洙: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
    林洙(1928年- )福建省福州市人,清華大學退休教工,《梁思成、林徽因與我》等書的作者。清華大學建築系工作者、知名學者程應銓的前妻,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的第二任妻子。與程應銓有一子一女。出生於福建省福州,抗日戰爭時期曾在昆明天祥中學讀書,是程應銓哥哥程應繆的學生。二戰結束時程應銓從緬甸回國,前往昆明探望兄長,經程應繆介紹認識林洙一家。
  • 江門改革家梁啓超之子梁思成的悲傷:設計茅草房大學
    西南聯大雖然成立了,但因為戰火紛飛,物資奇缺,原來各校的圖書資料、實驗儀器在內遷過程中,十之七八受損;教師的薪資,學生的食宿等也都沒有著落;更要命的是,沒有校舍。02、茅草屋大學迫於無奈,梅貽琦只好將有限的財力,用於添置圖書設備和實驗器材,在校舍建設方面則省之又省。
  • 民國一位「被美貌耽誤的建築學家」,她做過的事也許超乎你想像
    ——白落梅《林徽因傳》「民國女神」林徽因,是我國浙江杭州人,是著名的建築學家、作家和詩人。大家是否知道美麗溫婉的詩篇《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首寫盡溫柔的詩篇便是她所著。她被後人譽為「被美貌耽誤的建築學家」,「吃苦勤勞的獨立女性」和「不食人間煙火的清冷女神」看似是完全不相融合的兩面,但這兩面都是她,她幹過的事情可是驚天動地,我們想都不敢想。清華大學的建築學院是她一手創辦的,她還負責參與設計了我國的國徽形象,我國的五星紅旗、人民英雄紀念碑都有這位建築家的參與設計。為我國建築美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梁思成更愛小自己27歲的學生林洙?一個突來的耳光,告訴你真相
    (程應銓於1968年自殺身亡)程應銓曾說,林洙籤子離婚時說,自己只有兩件事讓她感覺良好:一是1956年作為中國建築家代表團的成員出訪波蘭等東歐國家,林洙作為年輕建築學家的妻子覺得風光無限;另一件是他翻譯不少好書
  • 中外歷史同時空之歷史上的12月19日
    歷史上的12月19日 中國 榮氏兄弟創立福新麵粉公司 在108年前的今天,1912年12月19日(農曆
  • 中外文化互譯合作成果展
    中外文化互譯合作成果展《中國雕塑》英文版《中國雕塑》為中國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所著。《中國雕塑》(英譯本)即是梁思成先生夫人林洙女士在梁思成《中國的藝術與建築》等有關中國雕塑的經典文獻基礎上,系統整理梁思成在中國雕塑方面的學術著作,配以梁先生在考察過程中拍攝的大量第一手珍貴照片,以最為完整的形式呈現中文文本,並組織英譯。《中國雕塑》用簡潔的文字和近四百幅珍貴的圖片,為讀者全景式地介紹了中國古代佛像的形成、演變以及每個時代的藝術特色和成就,並從藝術角度加以客觀點評。
  • 梁思成林徽因以敦煌壁畫「導航尋寶」 圖
    (新華社發 敦煌研究院供圖)新華社蘭州7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 張玉潔) 尋找到唐代木結構建築佛光寺,是建築學家梁思成、林徽因的重要發現之一。為他們「導航尋寶」的,竟是一千多年前的敦煌壁畫。上世紀30年代,有一種說法是,要看唐代木結構建築只能去日本。梁思成、林徽因始終堅信中國有唐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