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1月9日
中國
建築學家梁思成逝世
在49年前的今天,1972年1月9日(農曆1971年11月23日),建築學家梁思成逝世。
梁思成是我國近代史上「戊戌變法」的主要倡導人之一梁啓超的長子,是我國著名的建築學家。解放以前,他就在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研究傳統建築的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任職,從事中國古建築的科學研究工作。全國解放以後,他參加過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築設計。還有,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就是他和他的夫人林徽因共同設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7月10日,新政協籌委會在《人民日報》等大報上刊登了公開徵集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的啟事。當時梁思成是國旗、國徽評選委員會的顧問,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的負責人。
國徽徵稿結束時,共收到900多件設計圖案,但都未被選中,政協籌委會決定把設計國徽的任務交給清華大學和中央美院。梁思成夫婦認真分析了徵集來的國徽資料,首先明確了國徽和商標的區別,認為國徽是一個國家的標誌,它應體現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國家的意志,一個政黨的主張。中國的國徽要有中國的特徵,政權特徵,形式也要莊嚴富麗,要表現出中國人民的自豪感。經過幾個月不分晝夜的奮戰,國徽圖案終於誕生了。而梁思成和林徽因卻在終評的前一天雙雙病倒了,只得讓秘書去參加評選工作。
評選會議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周恩來總理也參加了這次國徽評選會,他和評委們一起仔細審視了中央美院和梁思成夫婦領導的清華大學小組設計的兩枚國徽圖案,並進行了認真地討論,最後大家一致贊成採用梁思成夫婦設計的圖案,但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要求一兩天內畫好正式圖紙,送政協全體會議審查。
梁思成夫婦根據周總理和國徽評選委員會的意見,組織清華國徽小組用兩天時間重新繪製了大幅國徽圖案,並在圖版下方寫了國徽圖案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直到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這一段偉大的革命歷程。
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召開,會上,在毛澤東主席的提議下,全體代表起立,鼓掌通過了梁思成夫婦主持設計的國徽圖案。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籤發了公布國徽的命令。
1972年1月9日逝世。
西方
日軍攻佔吉隆坡
在79年前的今天,1942年1月9日(農曆1941年11月23日),二戰太平洋馬來亞戰役:日軍攻佔吉隆坡。
日軍攻佔吉隆坡
1941年12月8日—1942年2月15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陸海軍為攻佔馬來半島而實施的戰役。
日本帝國主義制定1941—1942年侵略東南亞計劃時,認為奪取太平洋防線戰略要點、物產豐富的英屬馬來亞具有重大意義。日軍統帥部的企圖是:派重兵登陸,奪取制空權,殲滅英國艦隊,陸軍沿海岸快速發展進攻,攻佔馬來半島和英國在東南亞的主要海軍基地——新加坡,為爾後進攻荷屬東印度(今印度尼西亞)建立前進基地。為實現這一企圖,日軍動用第25軍團、第3航空隊和馬來亞戰役聯合編隊。參戰軍隊為:陸軍7萬人(司令官為山下奉文中將),巡洋艦9艘,驅逐艦16艘,潛艇16艘,水上飛機母艦3艘,運輸、輔助船隻多艘和作戰飛機約600架。日軍當面之敵為珀西瓦爾中將指揮的英軍3個師和一些獨立部隊(10萬人),並由東方艦隊(戰列艦1艘,戰列巡洋艦1艘,巡洋艦3艘,驅逐艦9艘)和海岸航空兵飛機約250架擔任支援。此外,英軍統帥部在戰役進程中又向新加坡增派援軍4.5萬人和飛機141架。
1941年12月4日,山下奉文上將指揮的日軍第25軍從中國海南島三亞港出發,在南遣艦隊(艦艇46艘)、陸軍第3飛行集團(飛機450架)掩護下駛向馬來半島。1941年12月7日夜,日軍先遣部隊在馬來亞的哥打巴魯和泰國的宋卡兩地域開始登陸。迅速佔領當地機場和克拉地峽,隨後分兵三路南下,英軍僅在哥打巴魯稍加抵抗。英軍首戰失利,節節敗退,企圖憑藉隘路、河流遲滯日軍進攻,以爭取時間加強南部防禦。日海軍第22航空戰隊和陸軍第3飛行集團轟炸新加坡及關丹等英軍基地和機場,重創英空軍力量。
12月8日傍晚,為對登陸日軍作戰,英國遠東艦隊旗艦「威爾斯親王」號戰列艦和「反擊」號戰列巡洋艦在4艘驅逐艦護衛下由新加坡出海。英艦航行時無空中掩護,被日軍偵察機和潛艇發現。12月10日下午,在關丹東南海域被日軍航空兵擊沉。這樣,繼美國艦隊在珍珠港被襲擊(參見珍珠港戰役)2晝夜後,英國東方艦隊的核心艦隻也被殲滅。日軍由此奪得制海、制空權,保障了海上輸送任務的順利完成。日第25軍團同時沿馬來半島東、西岸兩個方向實施進攻,穿過熱帶叢林迅速南進。英軍企圖阻止日軍在柔佛的進攻,但未能奏效。日軍在海軍配合下於12月31日佔領關丹,次年1月11日攻佔吉隆坡。日軍進入柔佛州開闊地後,加快進攻速度,英軍迅速潰敗。1月31日,日軍攻佔英屬馬來亞南端據點——柔佛巴魯,英、馬軍隊撤至新加坡。當時,新加坡守軍擁有大量武器、彈藥和糧秣,但士氣低落。2月8日夜,日軍分兩路強渡柔佛海峽,在新加坡島登陸,9日晚佔領廷加機場,10日在武吉知馬高地與英軍激戰。雙方傷亡慘重,日軍第18師師長牟田口廉也中將負傷。12日,日軍推進到新加坡市郊,14日佔領新加坡沿岸海軍基地。15日攻佔整個要塞。珀西瓦爾率駐馬來亞英軍8萬餘人投降。
點評:此戰,日軍僅以傷亡約1萬人的代價,斃傷俘英軍14萬人,可謂以少勝多。日軍擊敗英軍遠東最強大的集團,並攻佔東南亞重要地區。英軍在馬來亞的失敗和新加坡的投降,嚴重影響了盟軍在太平洋和東南亞防禦作戰的整個進程。泰國被佔,馬來半島失守,盟軍由印度至澳大利亞的戰略防線被截為兩段。這就為日軍繼續發展進攻,北上緬甸,南下蘇門答臘和爪哇,創造了有利條件。日軍馬來亞戰役的特點是:重兵突然登陸,擊毀英軍停在機場上的大部飛機以奪取制空權,陸軍沿海岸迅速發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