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社會,人人皆有姓名。姓名是一種為滿足人們的社會交往需要而產生的符號,它既是一種分類體系,又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系統。顧名思義,姓名通常由姓和名兩部分組成,對于姓(或曰姓氏)的研究則屬于姓氏學的範疇。「姓氏學是專門研究人的姓氏來歷、發展演變及其與社會文化之關係的一門學問,姓氏學又是與歷史考古學、語言文字學、文化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以及人口普查統計學等領域密切相關的一門交叉學科」(王泉根,2000:349)。
本文旨在通過對法國姓氏的形成、種類及其變更情況的研究,加深我們對法國姓氏文化和法蘭西民族文化的了解,推動法國姓氏學和姓名學的研究。
法國人的祖先高盧人是沒有姓氏的。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徵服了高盧。此後,高盧人便開始採用羅馬人的姓名體系,後者由名字(prénom)、氏族名(nom de la gens)和綽號(cognomen)組成。公元2世紀,基督教開始傳入高盧。從公元3世紀起,日耳曼蠻族不斷侵入高盧。公元406年,日耳曼人衝破羅馬軍隊的防禦蜂擁而至,在高盧的土地上定居下來。公元498年前後,法蘭克國王克洛維在蘭斯受洗,正式皈依基督教,成為後者的保護人。基督教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基督教的傳入和日耳曼蠻族大入侵徹底顛覆了高盧—羅馬人的姓名體系,致使其很快消亡。從此,基督教會只認可一種名字,那就是人們在出生或皈依基督教時所取得的教名。由於教名通常從時尚的名字中選取,而每一代都會淘汰一些名字,時尚名的數量必定逐漸減少。如此一來,同名者逐漸增多,增加了辨別的難度。為了利於區分,人們便開始在教名後面加上別名(surnom)。15世紀,隨著人們對於家族和血統的日益重視,別名開始作為宗族的標記代代相傳,逐步演化為姓氏。法國姓氏確立的具體時間因地區和階層而異,但總的說來,其順序是南方先於北方,城市先於農村,貴族先於平民。到了16世紀,幾乎所有的法國人都擁有了一個姓氏。歷史上,日耳曼部族曾多次侵入現今法國所統轄的疆土,其分支法蘭克人更是一統高盧,建立了強大的法蘭克王國,因此法國在民族文化形成的過程中自然免不了受到日耳曼文化的影響。而自基督教在法國確立國教地位到姓氏出現也歷經近千年的時間,其教義早已滲透到法國人的心靈深處,制約著人們的行為,基督教文化從而成為法蘭西文化的基石。姓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的姓氏體現了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對法蘭西文化的影響,具體表現就是相當一部分法國姓氏由最初源自日耳曼語和《聖經》的教名演變而來。源自日耳曼語的教名有Amélie、Bérenger、Charles、Drouin、Ferdinand、Gérard、Gide、Grenier、Guillaume、Léonard、Manon、Raymond、Richier、Rodin、Séguin、Thierry等。源自《聖經》或聖人名字的教名有André、Baptiste、David、Georges、Jean、Michel、Pierre、Simon、Thomas、Anne、Isabelle、Jeanne、Madeleine、Marie等。很久以前,教名就具有簡化的趨勢,特別是在兒語中或當大人對小孩講話時。古希臘人將這種簡化後的名字叫做「愛稱」。至中世紀末期,成人語言中的愛稱也多了起來。一般說來,人們通過給教名加後綴、重複某些音節、省略頭音節等方式來創造愛稱。例如,Jean加後綴派生出了Jeannet、Jeannot、Jeannin等,Martin加後綴派生出了Martinet、Martinot等,Pierre加後綴派生出了Perrin、Perrot、Perreau等;Aimery省略頭音節變為Mery,Andrieu省略頭音節變為Drieu;通過重複音節Henri變為Riri,Henriette變為Yéyette,Isabelle變為Bébelle……後來,很多愛稱也演變為姓氏。除了簡單形態外,教名還可以複合形態出現在姓氏行列中。造成複合形態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兩個簡單教名疊加在一起,如Robespierre、Jeanjaquet、Jeancolas、Jeangirard、Jeanrenaud、Didiergeorges、Didierlaurent等;二是一個簡單教名加上一個修飾語,如Bellanger、Bonjean、Granclaude、Pégay、Jeanningros、Jeanmaire、Jeanroy等。鄉土姓是最早出現的法國姓氏,它包括所有源自原封地或地產、居住地、城鎮、村莊、地形地貌、植物或作物、住所特徵、種族名稱等的姓氏。這類姓氏首先興起於貴族階層,後逐漸擴展至平民階層。在這類姓氏中,封地或地產名前往往有一個表示來源的介詞de。至於de後面跟不跟冠詞,則取決於封地或地產名被視作普通名詞還是專有名詞。若被視作普通名詞,其前則加冠詞;若被視作專有名詞,其前則不加冠詞。屬於此類的姓氏有Deviller、Destrée、de Lévis等。在姓氏確立之前,當一個人遷居外地時,當地人往往會將其原籍地的名稱用作他(她)的別名。後來,這一別名就演變成了姓氏。屬於此類的姓氏有Beauvais、Bourges、Chaumont、Fresnay、Loisy、Milan、Saint-Dizier、Tours、Passy、Damiens、de Clichi、de Monpellier等。很多法國人的姓氏系受住處附近山川、河流等地形地貌的啟發而得來。例如,以Montel、Montet、Monteil或Dumont為姓者的祖先很可能住在山邊;第一個選擇Vallée、Laval、Lavaud、Lavaux或Duval作為姓氏的人很可能住在山谷裡或山谷邊;住處附近有河流的人則往往會選擇Leau、Rivière、Rive(s)或Rival作為姓氏;居住地的土壤為粘土的人恐怕多半會選擇Argillière或Largillier作為姓氏;住在小溪旁的人則姓du Ru……古時的法國人也經常採用住處附近生長的植物或所種植的作物的名字作為自己及後人的姓氏。這些植物或作物名既可以是統稱,也可以是專稱。例如,住在樹林邊的人姓Bois或Dubois,住在大樹旁的人姓Delarbre,住在櫟樹旁的人姓Duchêne或Duchesne,住在梨樹旁的人姓Poirier,住在黑麥田旁的人姓Ségal,住在蠶豆田旁的人姓Favière……這類姓氏也有不少。例如,住在小茅舍裡的人姓Case或Lacase,住在獨門獨院裡的人姓Maison、Demaison或Maisonneuve,住在簡陋小屋裡的人姓Cabane,住在鐵匠鋪裡的人姓Laforge、Lafarge或Laforgue,住在木板屋裡的人姓Laborde、Bordier或Bordas,房屋旁有井的住戶姓Dupuis,住在橋邊的姓Dupont,住在圍牆旁的人姓Dumur,住在馬路邊的人姓Larue或Delarue……儘管人們常常採用其原籍地的名稱作為移民的姓氏,但有時也會將其原籍地的居民統稱、民族或種族名當作姓氏。例如,來自布列塔尼的移民姓Breton或Lebreton,來自洛林的移民姓Lorrain,來自諾曼第的移民姓Normand或Lenormand,來自庇卡底的移民姓Picard,來自義大利的移民姓Lombard,來自英國的移民姓Langlais或Langlois,來自西班牙的移民姓Espagnol或Lespagnol……所謂「職業姓」,包括所有源自職業、身份和親屬關係的姓氏。源自職業的姓氏多半產生於城鎮,因為只有在城鎮裡手工業才會得到充分的發展,門類才會更加齊全。而農村居民基本都是農業工作者,只有極少數人從事與農業或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手工業,如鐵匠、織工、木工、泥瓦工等。屬於此類的姓氏有Boulanger(麵包師傅;麵包店店主)、Chapelier(制帽工人;帽商)、Couturier(裁縫)、Fèvre(鍋爐工)、Forgeron(鐵匠)、Foulon(縮絨工)、Fournier(麵包師傅)、Potier(陶瓷器製造者,陶瓷器商人)、Tailleur(裁縫)、Tuilier(制瓦工;瓦商)、Berger(牧羊人,羊倌)、Bûcheron(伐木工人)、Charbonnier(燒炭人,煤炭商)、Charretier(趕大車的人)、Faucheur(割草的人;收割莊稼的人)、Fauconnier(訓練獵隼或獵鷹的人)、Moissonnier(收割者)、Vacher(牛倌)等。值得注意的是,如若表示職業的名詞是個多音節詞,它有時會被指稱所售商品的名詞替代(Dauzat,1988:170)。例如,姓氏Bouton源自boutonnier(紐扣商)所出售的bouton(紐扣),姓氏Parchemin則源自parcheminier(羊皮紙製造商)所出售的parchemin(羊皮紙)。源自身份的姓氏所佔比重極小。屬於此類的姓氏有Chevalier(騎士)、Vassal(諸侯,封臣)、Manouvrier(日工,短工)等。須指出的是,不少此類姓氏來自教士階層,如Clerc(教士)、Beauclerc(英俊的教士)、Prêtre(或Leprêtre,教士,神甫)、Moine(或Lemoine,修道士,僧侶)、Chantre(唱經班成員)、Penancier(聽懺悔的神父)等。至於源自親屬關係的姓氏,其數量遠遠少於源自職業的姓氏。屬於此類的姓氏有Parent(父母)、Deloncle(伯父,叔父,舅父)、Frère(兄弟)、Jumeau(或Jumel,孿生子)、Lenfant(子女)、Gendre(女婿)、Neveu(或Leneveu,侄子;外甥)、Parrain(教父,代父)、Filleul(教子,代子)等。「綽號」指的是人們根據某人的特徵給其所起的本名之外的名字,大都含有親暱、嘲諷或開玩笑的意味。因此,一個人的綽號與其身體特徵、性格特徵、髮型、衣著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綽號直接反映了某一時代或某一階層的大眾心理和思想狀態。哪個階層人們的創造力最豐富,哪個階層人們的姓氏中綽號姓所佔的比例也就最高。具體說來,綽號又可細分為源自身體特徵的綽號、源自性格特徵的綽號、源自動物名的綽號、源自植物或食物名的綽號、源自衣著特徵的綽號和源自各種工具或物品名的綽號。當我們看到一個人時,最先引起我們注意的就是其外在的身體特徵(包括身材、毛髮、發色、長相等)。因此,源自身體特徵的綽號所佔比重很大,其中不少綽號具有貶義,往往令人想起綽號持有者的身體缺陷。此類綽號姓有Grand(或Legrand,大個子)、Long(或Lelong,高個子)、Petit(或Lepetit,小矮個兒)、Gros(或Legros,胖子)、Chauvet(或Chauvin,禿子)、Brun(或Lebrun,頭髮為棕色者)、Roux(或Leroux,頭髮為紅棕色者)、Camus(Lecamus,塌鼻的人)、Borgne(或Leborgne,獨眼龍)、Bossu(或Bossuet,駝子)、Jolivet(或Jolivot,俊男)、Vilain(或Levilain,醜男)等。一個人在脾氣性格、行為舉止、業餘愛好、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可愛之處或可惡之處均有可能使其獲得一個生動、貼切的綽號。此類綽號姓有Courtois(有禮貌的,謙恭的)、Gentil(或Legentil,優雅的,和藹可親的)、Hardy(有勇氣的,大膽的)、Mignon(嬌小可愛的)、Mauduit(沒有教養的)、Bruyant(喧譁者)、Sage(或Lesage,聰明的,明智的)、Fol(或Lefol,瘋子,狂人)、Cornu(婚姻不幸者)、Sadoul(喝醉酒的)等。很久以前,法國人就已經注意到了一些同胞在相貌、性情、行為等方面與自然界的各種動物有著相似之處,於是他們就不失時機地用某種動物的名字來喻指身邊某些人。幾乎所有在法國土地上生存的動物的名字都曾被用作綽號。在農村,源自動物名的綽號遠比城市裡多。此類綽號姓有Braque(短毛垂耳獵犬)、Lechat(貓)、Lane(或Lasne,驢)、Bouvet(或Bouvot,牛)、Mouton(綿羊)、Poulain(或Poulin,小馬)、Lièvre(或Lelièvre,野兔)、Oursel(或Ourset,熊)、Lecocq(或Coquet,公雞)、Colomb(鴿子)、Merle(烏鶇)、Bourdon(大黃蜂)等。與動物相比,用來喻指人類的植物或食物少之又少。此類綽號姓僅有Poireau(其變體有Porreau、Porre、Pourret、Pourrat等,意為「韭菜,蔥」)、Racine(根)、Brouet(稀粥)、Tourte(圓餡餅)、Tourteau(圓形大麵包)、Salignon(或Saulignon,鹽餅)等少數一些。至於Aillet(或Aillot,大蒜)、Choux(捲心菜)、Fenouil(茴香)、Froment(小麥)、Millet(黍,稷)等姓氏,Dauzat(1988:205)認為它們並非綽號姓,而是職業姓,最早採用這些姓氏的人便是販賣這些植物的商人。這一類姓氏為數不多,較為多見的有Chaperon(或Chapron,戴帽者)、Chape(或Chappe,披鬥篷者)、Cotte(或Lacotte,穿上衣者)、Heuzé(穿靴者)、Chaussé(穿鞋者)、Bottin(或Botton,穿長靴者)、Bure(穿粗呢衣服者)、Lépée(佩劍者)等。一般說來,人們之所以將某一工具或物品的名稱用作某人的綽號,並非是將此人比喻成該工具或物品,而是指明該工具或物品歸此人所有或為此人所常用。屬於這一類的綽號姓有Barillet(或Barilleau,小桶)、Buffet(風箱)、Croc(或Crochet、Crochard,鉤子,釘耙)、Cruchet(或Cruchot、Cruchon,小罐,小壺)、Cuvier(洗衣桶)、Gouet(或Legouet,砍刀)、Marteau(或Martel,錘子)、Pichet(有柄小口酒壺)、Piquet(或Picot、Picon,小鎬)等。在確立之前,姓氏(準確地說是作為其前身的別名)很容易改變。例如,當一個人遷移到異地定居時,往往會擁有一個新的別名。即使當戶籍制度於16世紀在法國各地建立起來之後,在教士和公證人眼裡,姓氏的拼寫依然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問題。直到公民身份的管理徹底擺脫了宗教色彩而穩定下來後,姓氏的拼寫問題才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因為姓氏的變更關係到個人身份的確認、罪犯的搜捕、賦稅的繳納、遺產的繼承等。自此,承擔著諸多社會功能的姓氏不得輕易改變。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改姓卻又是不可避免的。一般說來,改姓的原因主要有三個:當一個平民因為戰功等原因而被國王冊封為貴族時,為了將這種榮耀體現出來,他通常會改變自己的姓氏。慣常做法是在平民姓氏的後面加上領地的名稱,領地名前面冠有介詞de。因此,對於平民和新貴族而言,de這個前置詞便成為貴族的標誌。隨後,新貴族便捨棄原有的姓氏,而採用de加領地名作為新姓氏。例如,一個以Durand為姓的人成為貴族後,其姓氏隨之變更為Durand de la Varenne。再後來,他便略去原有姓氏Durand,改姓de la Varenne。法國大革命時期,標示貴族身份的前置詞de被取消;但在法國王朝復闢時期(1814—1830),de又得以恢復。此外,無論是在舊制度下還是在法國大革命之後,個別平民為了讓人以為自己是貴族出身,會故意改變姓氏的拼寫,在其前加上一個de。例如,法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拉馬丁(Lamartine)的祖先原本姓Alamartine(意為「馬蒂娜的兒子」),但他為了使自己的姓氏帶有貴族氣息,便將其改為de Lamartine。在論及中國人的改姓現象時,王泉根(2000:211)提到了避恥、避嘲改姓這種情況:「避恥者,恥於和某人同姓;避嘲者,免於被人嘲笑原姓。」無獨有偶,在法國也存在這種現象。當人們覺得自己的姓氏含義較為粗俗、容易招致他人恥笑或姓氏的發音容易令人產生不好的聯想時,便會向當局提出改姓的申請。例如,原本以Assassin(殺人犯,兇手,刺客)、Gueux(無賴,卑鄙小人)、Toqué(有點發瘋的人)、Garce(婊子,壞女人)、Bordel(妓院,窯子)、Cochon(豬)、Cocu(戴綠帽子的丈夫)、Bonabeau(發音近似beau nabot——壞侏儒)等詞作為姓氏者,均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申請、要求改姓並獲得了批准。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如果同姓者中有人惡貫滿盈、臭名昭著,人們有時也會要求改姓。20世紀初,法國出了一個姓Vacher的殺人犯,此人曾殺害數名牧羊女,激起了公憤。此案審結完畢後,與該犯同姓的一位鄉鄰馬上向市政廳提出改姓的申請並如願以償(Dauzat,1988:347)。須指出的是,政府在處理此類申請時頗為謹慎小心。從羅馬帝國時代開始,法國這片土地就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移民前來定居。但直到20世紀初,法國移民的數量都不是特別大。兩次世界大戰使得法國人口急劇下降,戰後的經濟重建工作卻急需大量勞動力。在此社會大背景下,大量外國移民湧入法國,掀起了一股移民浪潮。對於蜂擁而入的外國移民,法國政府採取了以「共和同化模式」(宋全成,2007:133)為特徵的移民政策,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對於入籍外國移民的改姓申請,法國行政法院通常持歡迎態度,以便他們更好地融入法國社會。一般說來,入籍外國移民姓氏的法語化主要通過語音同化和對譯這兩種方式來實現。語音同化是最常用的外國姓氏法語化方式。出於對祖國文化的眷戀和對血緣關係的重視,外國移民一般都希望在某種程度上保留自己的原有姓氏,同時也要使之和諧地融入法語。具體做法就是保留原姓的詞幹,稍稍改變其拼寫,使之符合法語的發音規則、看起來像法語詞彙。例如,來自佛羅倫斯、於15世紀定居裡昂的del Bene家族改姓d』Elbène,Nettoli家族改姓Netton;來自義大利、於16世紀定居下奧弗涅地區的Matharelli家族改姓Matharel,Richetti家族改姓Riquet;來自德國的Kleemann家族改姓Clément,Nagler家族改姓Naguillier,Solger家族改姓Saulier,Vogler家族改姓Fouclair,Witzel家族改姓Ficelle等(Dauzat,1988:352-353)。有時,外國移民也會採用與其原姓氏意義相同的法語單詞作為新姓氏。在法德邊境地區,這種通過翻譯改姓的方式尤為普遍。例如,White改為Blanc(白色的),Meraviglia改為Merveille(奇蹟),Van den Berg改為Desmonts(山峰),Hirsch改為Cerf(鹿),Hasenfuss改為Piédelièvre(野兔腿),Friedmann改為Paix(和平),Wolf改為Leloup(狼),Crucius改為de la Croix(十字架)等。姓名是一種語言現象,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現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它與民族國家、社會制度、歷史階段、婚姻狀態、風俗習慣、語言文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均有密切的關係。」(何曉明,2001:5-6)對法國姓氏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全面、深刻地了解法語和法國文化,有助於在跨文化交際中提高文化敏感性,達成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此外,在法語教學中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法國姓氏文化的傳授,也必定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何曉明,姓名與中國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宋全成,20世紀70年代以前法國移民政策的成功因素[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7):133.王泉根,中國姓氏的文化解析[M],北京:團結出版社,2000.DAUZAT Albert,Les Noms de famille de France,Paris:Librairie Guénégaud,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