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生孩子前,你天不怕地不怕,做什麼都是最勇敢的。生孩子後,你就變了,「愛心、細心、責任心」,還有操不完的心。
原本堅強的、無所畏懼的心,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瞬間變得柔軟,開始有了牽掛。新生命的到來,代表著一個家庭全新的開始,有了孩子之後,會發現再也不是簡單的養家餬口,培養孩子成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有深刻的影響。爸媽做什麼,孩子就跟著做什麼,這是每個家庭最常見的一個現象,所以才會有一句話:什麼樣的父母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我家有個親戚,孩子今年8歲了,她和她老公都是高學歷,給孩子的也都是最好的,本以為教育孩子這方面根本就沒什麼可以擔心的,但沒想到的是他們家8歲的孩子還要長輩餵飯。
8歲是上一年級的年紀了,因為親戚家孩子就讀的學校是半託式的,所以他們家孩子都是在學校吃的午飯,剛上學的第一天,我家親戚就接到老師的電話,說是孩子到了吃飯的點就靜靜坐在椅子上,也不見他自己吃飯,老師問他為什麼不吃飯的時候,他竟然和老師說要等爸媽來餵他吃。於是老師就只能給我家親戚打電話,最後這頓飯還是老師餵完的。
其實他們家孩子啥都好,也特別聰明,就是太過於依賴家裡的長輩了。小時候親戚家孩子也是自己吃飯的,後來因為吃飯速度慢,他爸媽就餐餐餵他吃,這麼一餵就是好幾年,所以導致現在他們家孩子上一年級還不會自己吃飯。出現這種情況,我家親戚也被嚇到了,他們理所應當的認為吃飯這件事不用教是每個人都會的,卻沒想到去了學校之後,他們家孩子還等著別人給他餵飯。
餵飯這件事,很多家裡有孩子的長輩都做過吧,這雖然是一件很小的事,但對於孩子動手能力和獨立性格的養成其實是很不利的,還有幫穿衣服、幫背書包、幫擠牙膏這些小事情,都是不利於孩子養成自己動手能力的「罪魁禍首」。家長老是給孩子幫忙,他們潛意識裡就會認為這些事情是自己不用去學習的,會一直有人幫忙。
這些父母不注意的細節,就是孩子長不大的「直接證據」!
關於孩子習慣和性格的養成,是家長最應該做的,也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開始實施的,在這件事情上,能早就不要晚!
3-8歲是孩子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孩子對故事和色彩鮮豔的圖片很敏感,繪本故事是父母另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效果會事倍功半哦!
情緒管理和好的習慣不僅對成人很重要,對小朋友也同樣的重要,我家孩子在3歲多就看了很多的繪本,每套都是精挑細選,其中他非常喜歡的繪本是《美國經典習慣+情緒養成繪本》,整套書有16冊,3-6歲的孩子適合親子閱讀,6歲以上就可以自由閱讀啦!這套繪本用貼近生活的小故事,逐漸培養孩子的好性格,教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
陪孩子讀完這套書,孩子養成了很多好習慣,對於情緒的管理也變得很棒,而我自己在陪讀的過程中,也從這些小故事裡學習到了很多知識,和孩子相處起來也更加親密了。
這套繪本內容主要是以16個主題故事展開,每一個故事都富含教育意義,每個故事都有不同的主人公,精美的插畫更能增加孩子的閱讀興趣。
而且16冊僅售79.9元,平均下來一本書的價格還不到5塊錢,既能教育孩子又能促進親子關係,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