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編輯」是精心策劃的商業宣傳,他想做中國的「馬斯克」

2020-12-25 虎嗅APP


去年 2 月初,賀建奎在他科學網博客上分享了一篇在伯克利基因編輯研討閉門會上他自己的報告記錄。當天參會的有基因專家、社會學家、倫理專家和政府代表,「很多尖銳的問題,引發了現場激烈的爭辯,火藥味十足」。


賀建奎提出了五個安全性問題,包括後來讓他飽受批評的「脫靶」問題,最後下結論的時候,他說:「不論是從科學還是社會學倫理的角度考慮,沒有解決這些重要的安全問題之前,任何執行生殖細胞系編輯或製造基因編輯的人類行為是極其不負責的。」


參會的人不知道的是,這個 「極其不負責的行為」 可能那個時候已經在起草申請了。僅僅一個月後,根據今天網上廣泛流傳的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查申請書所示,名稱為 「CCR5 基因編輯」的實驗於去年 3 月份批准通過。


結果就是 「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消息一出,立刻被各大媒體轉載。


然而,輿論在極短的時間從讚揚轉為一致的批判,基因編輯技術造福患病嬰兒的說法也迅速被人體實驗的指控取代。


對賀建奎的主要指控有兩點。一是明知道手術存在技術風險,卻還是不經過業內探討評審,僅靠一個疑點十足的倫理委員會批准就突破了倫理底線進行實驗。二則是其所用技術本身並非重大突破。


在剛剛發布的百名學者聯署聲明中,學者們發出了強烈譴責。他們表示實驗裡所採用的技術早就成熟,「沒有任何創新」,但是全球生物醫學科學家因為「脫靶的不確定性、其他巨大風險以及跟重要的倫理」,更多的是不敢做而不是不能做。


手術本身對受改造嬰兒的影響也存在極大的未知性。在賀建奎實驗挑選的對象中,母嬰阻斷是更安全便捷的方式。而且目前有美聯社的消息稱,這位母親本身不是愛滋病毒攜帶者。


一些科學家在審視過美聯社獲得的材料後,發現目前的測試並不能說明賀建奎所進行的基因編輯完全排除了兩個嬰兒的患病風險。


哈佛教授  George Church,同時也是賀建奎博客裡提到的參會人員和其所用基因編輯技術的發明者之一就表示,在其中一個嬰兒身上「完全沒有得到任何針對 HIV 的免疫,反而要暴露在了基因改造帶來的所有風險下」,而使用胚胎進行實驗「重點反而是測試編輯技術而不是避免疾病」。


但是,身為千人計劃又是經常參與國外論壇的賀建奎,不可能不知道這項實驗將在業內招來如何批判。上一秒還在博客上提醒風險,一回頭就立即對嬰兒進行基因改造,這種背叛換來的知名度轉化名譽是不可能的,換取利益倒是更符合邏輯一點。


一名曾和賀建奎合作的業內人士對界面說:「他就是馬斯克。」


馬斯克是個營銷狂人,而這次消息的宣布時機也是耐人尋味。選在了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編輯峰會召開前一天向美聯社獨家透露,賀建奎成功把自己推進了次日輿論的聚光燈下,各大媒體迅速跟進,社交網絡輿論沸騰。


根據麻省科技評論的報導,輿論造勢和民意塑造其實從幾周前就開始了。「他展開了積極的拓展活動」,尋求倫理建議、發起調查報告,甚至聘用了一名美國公關教授。


在一份由中山大學於本月初發布的名為「中國公眾對基因改造的態度」 的調查報告中,4196 名受訪者都對基因改造表示出歡迎態度,其中兩大決定性問題——「是否接受給有基因疾病風險的子女做基因改造」以及「基因檢測發現患病風險後是否接受基因改造」,都獲得了約九成受訪者的贊同。


然而,這份看似獨立的問卷卻在設計上和賀建奎的實驗有著迷之關聯。例如,受訪者中有 575 名 HIV 攜帶者,兩大核心問題與賀建奎公司的業務高度重合,HIV 群體的挑選也與其兩周後公布的實驗遙相呼應。而在三年前,中山大學學者就因利用基因編輯修飾人類胚胎而引起全球關注。


一名同樣要參加基因編輯峰會的生物倫理學專家向麻省科技評論表示,這是為了給以後自證合理性而打基礎。


而在消息宣布的前一天,一個名為 The He Lab 的油管帳號註冊,目前共有四段宣傳視頻,分別用英文解釋了治療性輔助生殖技術的原則和對「設計嬰兒」的誤解等話題。對應的,優酷上也出現了一個賀建奎實驗室,掛著相同的內容。


這兩個頁面的連結都可以回溯到賀建奎實驗室位於南方科技大學下的子網頁。這一套熟悉的操作不禁讓人想起當下網際網路科技公司熟練運用的 PR 邏輯。


賀建奎創辦的瀚海基因於今年早期剛獲得一筆價值 2.18 億元的 A 輪融資,共六家機構參投。瀚海科技的主要產品即是第三代基因測序儀 GenoCare 和配套試劑,而這輪融資據稱將被用於建設亞洲第一條三代測序儀生產線。


去年八月份,瀚海產品發布時曾在業內引起過不小的反響。然而業內對其應用前景仍屬觀望狀態。在 21 世紀經濟報導中,一名從業人員就告訴記者,瀚海所專注的早期篩查目前市場有限,而「二代測序也很早就在做了,樣本和數據更多」。


並且,瀚海所用的三代技術離理想狀態還有較大距離。興業證券醫藥研報說,「第三代基因測序單讀常錯誤率依然偏高」。廣發證券也指出雖然部分儀器以及數實現商業化,但尚有通量不高、和插入確實錯誤等不足。


而在知乎上,一名匿名網友也披露,瀚海的策略是先融資再招人研發,其所用的由加州理工大學授權的專利沒有「任何優勢」,原來的母公司更是已經破產。


另一位網友則表示,華大基因買來的技術「比這成熟不知道多少都沒法降低成本市場化」,而這個「技術已經被淘汰了,是偽三代」。


賀建奎的這波操作,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今年剛剛倒閉的矽谷獨角獸 Theranos。


同樣是醫療初創的 Theranos 曾經也有一個低成本疾病診斷的願景。一度被稱為女版賈伯斯的創始人也是風光無限,公司估值在巔峰時達到 900 億美元。但在名聲鼎沸之後,一篇關於造假爆料文章迅速讓其倒下。


雖然這次事件與造假無關,但是涉嫌因商業利益罔顧科研精神,突破道德和法律底線謀取私利的行為與欺詐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消息發布初期,一般熱衷於報導的人民日報和新華社對此事都異常冷靜,可就在不久前卻相繼發布了對涉事醫院啟動調查的報告,而南科大和相關合作方也紛紛在官方渠道發布甩鍋聲明。


所以,這不是一個瘋狂科學家失去理智進行實驗的故事,更像是初創公司一次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失敗公關。

相關焦點

  • 賀建奎給自己做了三次「基因編輯」:想當愛因斯坦,卻成生物狂人
    當初極力反對在人體上進行基因改造,為何如今卻做了這麼一場實驗?量子位根據挖掘到的信息,嘗試捕捉賀建奎人生的三大轉折。醉心物理,投身生物賀建奎,來自湖南婁底,家境貧寒,爸媽務農。根據媒體報導,他從小迷戀物理學,立志要成為中國的愛因斯坦。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魯白教授用他從事的神經科學領域的一項研究,生動形象地解釋了基因的好壞是基於不同場景的。人體有一個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基因,因為其序列中一個鹼基的差異,導致有V型和M型兩種,分別在白色人種中佔80%和20%。魯白教授早先的研究表明,基因為M型BDNF的人在場景記憶方面比V型的人要差15-20%。
  • 馬斯克改變世界,中俄歐都跟進馬斯克的星鏈、可重複火箭等計劃!
    可以說沒有老馬不敢做的,只有你想不到的。馬斯克帶來的變化重複使用火箭:幾年前,世界上對於可復用火箭還是觀望和嘲諷的態度,然而隨著馬斯克搞得風水起,低價「血洗」全球商業航天市場,全球航天風向就變了。現在各航天大國都開始研發可復用火箭,中國、俄羅斯、歐洲等都有了自家可復用火箭的研發計劃。
  • 屢敗屢戰的SpaceX:揭秘馬斯克和他背後的科研力量
    這是SpaceX首次正式商業載人發射,同時令美國在太空梭退役後真正獲得自由往返太空的能力。SpaceX再次引發國際輿論對其科研實力之強大的廣泛關注——儘管其創始人馬斯克平時已經足夠「吸睛」,同時擔任特斯拉公司CEO的他被稱為現實版「鋼鐵俠」。
  • 想成為造出特斯拉的馬斯克,從讀這本書開始吧
    你可能不信,矽谷的商業英雄——谷歌的拉裡·佩奇、特斯拉的馬斯克有一個共同的偶像——費曼。費曼是物理學教授,獲得過諾貝爾獎,善於風趣地講述物理學知識。這些商業英雄崇拜費曼可不僅僅是想找點樂子,他們看重的是科學思維。
  • 美國開發基因編輯技術遇上「勁敵」中國
    中國一直重視發展基因技術,政府向被譽為「基因剪刀手」的基因編輯新技術Crispr投入了大量資金,鼓勵研究人員推動這項科技發展。中國科學家稱,他們是全球首個運用Crispr技術使小麥對一種常見真菌病害產生抵抗力的科學家之一。此外,中國科學家還利用這項技術培育出肌肉更發達的狗以及瘦肉豬。背靠中國政府財力支持的科研項目最終可能被農業和醫藥公司相上。
  • 基因編輯與腦機接口 科技和人類的邊界在哪?
    以人類細胞為例,包含30億鹼基對的基因組,容易出現序列相似的片段,因此基因編輯最關鍵、也最難的,便是精準定位、確定目標;如果定位不精準,則只能稱作「破壞」,而非「編輯」。   二是編輯。對基因序列的編輯就像修改一份word文檔,包括插入、刪除、以及替換等多種形式的改變都屬於編輯。
  • 對期刊編輯策劃能力的思考
    當前,如何做強做大中國期刊業,推動期刊業的科學發展,成為擺在業界同仁面前的一個重要問題。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只有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建設好德、能、才兼備的編輯隊伍,期刊的發展才有根本保障。也只有通過一流的編輯隊伍,才能吸引一流的專家學者構成作者隊伍,才能提供一流的出版服務,提供一流的編輯產品,獲得一流的讀者支持,讓刊物真正得以發展。
  • 賈伯斯、馬斯克的啟示:想成功,就別做老實的笨蛋!
    矽谷鋼鐵俠馬斯克的某些員工說,馬斯克對待員工就像對待子彈——用完即扔。比如他那個忠心耿耿、為他工作了12年的貼身秘書瑪麗·貝絲·布朗,經常是7×24 小時地辛苦加班,但在她提出加薪請求時,馬斯克很乾脆地開除了她。「他和其他人搶奪創始人地位和控制權,被踢出局的那位血淚控訴。
  • 矽谷教主馬斯克啟示錄:我們這代人做的事與他相比是多麼渺小
    他在媒體上對全世界公開說:我想告訴川普,他很多想法都是錯的。川普對他充滿敬仰的盛讚:他是天才,應該保護。2.科技教主。如果將兩個人的成就相比,《彭博商業周刊》曾評價說,比起賈伯斯玩到最酷炫的境界,馬斯克創業的出發點往往更像一個負責人的成年人。這個評價進入中國後,變成了「賈伯斯是個文藝範兒青年,馬斯克才是成年人。」我覺得中國版本更加貼切。
  • ...Max;華為發布首款商用臺式機;華大基因回應「基因編輯58個嬰兒...
    蘭迪此前還承認,12月1日逮捕孟晚舟的當天,他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直接聯繫人。(來源:雷鋒網)華大基因回應「基因編輯58個嬰兒」事件:造謠!已報案12月8日晚間,華大基因官微發布聲明闢謠「基因編輯58個嬰兒」事件。華大基因表示,已就此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
  • 廣東省水利廳:精心組織策劃專題宣傳 不斷提升輿論引導能力 為廣東...
    精心組織策劃專題宣傳 不斷提升輿論引導能力為廣東水利改革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廣東省水利廳  在水利部新聞宣傳中心的正確領導和關心支持下,廣東水利緊緊圍繞水利部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策部署,進一步強化宣傳服務意識,堅持關注民生、服務民生,把廣大人民群眾最關心的水利熱點、難點問題作為宣傳工作的重點,充分發揮政府網站的宣傳優勢,精心組織策劃專題宣傳活動,不斷提升輿論引導能力,切實提高政務公開深度,全力做好網站宣傳工作
  • 蘋果推出AirPods Max;華大基因回應「基因編輯58個嬰兒...
    蘭迪此前還承認,12月1日逮捕孟晚舟的當天,他是美國聯邦調查局的直接聯繫人。(來源:雷鋒網)華大基因回應「基因編輯58個嬰兒」事件:造謠!已報案12月8日晚間,華大基因官微發布聲明闢謠「基因編輯58個嬰兒」事件。華大基因表示,已就此向國家網信辦及司法機關進行舉報和報案。
  • 「傳承紅色基因」被美國情報部門認為中國正基因編輯士兵
    "我們情報部門發現中國正在用基因編輯增強軍隊實力,這只是中國企圖控制地球、制定國際秩序準則的一種方法!"(It's trying to make them stronger through gene editing.
  • 基因編輯的道德紅線
    作者|周超臣頭圖|視覺中國上周有個關於基因編輯的傳聞不知道大家是否關注到?傳聞稱「華大基因編輯了至少58個嬰兒基因,還意圖搞『定製人類』」。圖片來源:華大基因官方微博該傳聞沒有引起大的風浪,但在兩年前,「基因編輯嬰兒」卻著實引起了軒然大波。2018年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該年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該消息震動了全世界,引發了強烈的輿論譴責。2019年12月30日,深圳市南山區法院對參與這一「基因編輯」的賀建奎、張仁禮、覃金洲等3人進行了定罪量刑。
  • 美國:中國基因編輯200萬士兵!難道是「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強軍重任...
    隨後,她搬來美軍前四星上將傑克•基恩,請將軍先生解釋中國軍隊的「基因編輯」項目。基恩先生說:「中國想用基因編輯來改造人類一點都不奇怪,因為他們就是這麼一個專制獨裁的國家(Because this is who they really are, an authoritarian regime),拿人當小白鼠。」
  • 一線丨魏文勝:人們對新技術有顧慮 應該看到基因編輯光明的一面
    我想基因編輯對公眾來說更廣泛的衝擊,更多的是在概念上,就是因為它指向了之前完全不可能得到治療的疾病,比如說遺傳性疾病,從之前的不敢想,到現在突然從理論上可行了,但從理論上可行到真正臨床上實現需要時間。要把M型基因的人都把他改成V型基因嗎?我們有一個現實的統計證據,M型基因的人儘管記憶比人家差一點,但是他不太容易得抑鬱症,因為壞的事情他都記不住。所以不能說V型基因跟M型到底哪一個是好的,所以我們沒有這個權利來改變人種。
  • 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背後的倫理紛爭和利益鏈條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系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2018年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一消息在朋友圈刷了屏,同時引起了學術界的軒然大波:是該質疑倫理問題,還是支持這一研究的情有可原?
  • "基因編輯"發明者:發明此技術後,每天都做惡夢!
    這位跟萬合天宜某演員長得特像的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了一件震驚全球的大事: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出生了。CRISPR作為基因編輯工具雖然強力,但是會有很多「脫靶"——錯誤地編輯了不該編輯的地方。編輯農作物好辦,弄出問題了就不上市唄,但如果一個人遭受了錯誤的編輯,你不能把他殺了啊。
  • 基因編輯是什麼意思?基因編輯技術應用在哪裡
    11月26日,來自深圳的科學家賀建奎宣布,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由於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被編輯,她們出生後即能抵抗愛滋病。不過,「基因編輯嬰兒」一事宣布後引來多方質疑,質疑的內容集中於該項研究涉及的倫理問題、必要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