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幼兒在進行積木遊戲。周浩攝
積木,是許多小朋友的忠實玩伴。那麼,玩積木是不是就是給孩子一堆材料,讓他們在桌上或者地上玩耍呢?
近日,寧波市學前教育界的專家和老師匯聚在海曙區啟文幼兒園,參加由寧波市教科所、寧波市教育科研管理研究會主辦的《幼兒園積木遊戲的實踐研究》課題成果推廣會,引起與會者極大反響。
為啥選擇推廣積木遊戲課題?
積木遊戲具有促進兒童多元智能發展的強大功能,如數理空間智能、語言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社會性智能、藝術智能等。然而,現在已經意識到積木遊戲的這種功能,並展開實踐研究的幼兒園,在我市並不多。
海曙區啟文幼兒園從2011年開始,就進行了相關研究,至今梳理、總結了幼兒階段積木遊戲建構的目標序列、內容序列、水平序列,可以說是走在了積木遊戲研究的前沿。
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要珍視遊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
今年,浙江省新出臺的省等級幼兒園評估標準也聚焦了兒童遊戲,強調兒童在遊戲中的自由、自主、自理、自尊、自信。
因此,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來研討積木遊戲,就有了其特定的價值和意義。
遊戲課題研究效果如何,同行有話說
「實在沒想到,除了平常的積木之外,在兒童的生活周圍,還有大量的材料可被用於進行建構遊戲。今天,啟幼在現場還向我們同行們開放了兒童的自主建構遊戲,所呈現的遊戲材料有竹筒、水管、紙箱、輕質磚,甚至還看到紙牌、麻雀牌等材料。豐富的材料拓展了兒童的建構經驗,並極大地激發了兒童的建構興趣。」在現場觀摩的尹江岸幼兒園王穎老師說:
「長期以來,許多教師以為的積木遊戲就是給孩子一些材料,讓其在桌面、地面上玩。啟幼的教師打破傳統思維,原創了諸多有意思的遊戲組織方式。」寧波市教科所李麗博士深有體會地說。
在幼教界有一句行話:「教學容易遊戲難」,意思是相比帶遊戲,還是集體教學來得更容易些。尤其是積木遊戲,老師們經常在「教與不教」之間彷徨。
「教」吧,幼兒的遊戲就會變味,「不教」吧,兒童的建構興趣會消退。
在現場,幼兒園中一班展示了百變麻雀的情景遊戲。這個遊戲不再是傳統的搭搭疊疊,而是融合在生動的故事情境中進行遊戲。當孩子們對《小紅帽》的故事產生濃厚興趣時,教師和幼兒共同設計場景,然後引發兒童「遇水搭橋、遇山造路、遇灰狼搭圍牆」的遊戲行為。
「在這樣的『玩耍』當中,孩子們自然習得了平鋪、架空、圍合等建構技能。這就是我們幼兒園一直致力於研究的『讓學習生發於無形』的教育境界。」寧波市名師,啟文幼兒園園長邵愛紅告訴記者。
當天的展示現場,啟幼的教師們還與大家分享了教師支持幼兒遊戲的系列策略。在「宜慢不宜快、宜近不宜遠、宜後不宜先」的指導原則下,情境體驗策略、結構轉換策略、表象累積策略、平行示範策略等一系列的支持策略令前來觀摩的教師深有所悟。
專家:符合「解放孩子」的教育理念
成果推廣會內容豐富,除了課題成果介紹外,還有兩位教師精心準備的主題微論壇匯報,還有現場老師各種各類積木遊戲教學展示,孩子小臉通紅,開心得不亦樂乎;來考察的教師們也聽得很認真仔細。
散會後,寧波市教研室的繆鳳雅老師和寧波市教科所的餘海軍博士進行了點評。
兩位專家一致認為:積木遊戲,或者說建構遊戲,是兒童理解世界、表現世界的開始,從這個意義上講,關注兒童的建構遊戲,是真正意義上讓教師走進孩子的內心,真正體現「眼中有孩子」。優質的教育是讓人變得美好,啟幼的積木遊戲通過環境的隱形支持,通過教師潤物無聲的行動支持,讓孩子們變得真實而美好。通過兒童的自主選擇內容、自主選擇同伴、自主展開遊戲,契合了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解放孩子」教育理念。周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