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俗稱「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一些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那麼,臘八節的六大習俗是什麼呢?
1、吃臘八粥
臘八粥,又稱「七寶五味粥」、「佛粥」、「大家飯」等,是一種由多樣食材熬製而成的粥。「喝臘八粥」是臘八節的習俗,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不同地區臘八粥的用料雖有不同,但臘八粥的傳統食材基本包括大米、小米、糯米、高粱米、紫米、薏米等穀類,黃豆、紅豆、綠豆、芸豆、豇豆等豆類,紅棗、花生、蓮子、枸杞子、慄子、核桃仁、杏仁、桂圓、葡萄乾、白果等乾果。臘八粥不僅是時令美食,更是養生佳品,尤其適合在寒冷的天氣裡保養脾胃。
關於臘八粥的由來還有這樣一個典故,這個典故是關於明太祖朱元璋的,朱元璋幼時家貧曾給財主放牛,有一次牛滑下橋去摔斷了腿,於是財主把他關進一間屋子不給飯吃,餓的厲害,忽然發現屋裡有鼠洞,洞中囤積了米、豆和棗之類的,他把這些東西放一起煮了一鍋粥,吃著香甜可口。後來做了皇帝,讓御廚做了一鍋雜糧粥,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因此叫「臘八粥」。
2、祭祀
臘八節是傳統民間節日。臘月的臘是指祭祀活動,臘祭那一天稱作臘日。早期的臘日並不固定,到了南北朝時期已經基本固定在臘月初八。因此,臘八為臘日,是流傳下來的一種驅除祈禳習俗。
臘八本來就是祭祀的日子,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這樣的習俗。祭祀的對象包括:先嗇神神農、司嗇神后稷、農神田官之神、郵表畦神、開路、劃疆界之人、貓虎神、坊神、水庸神、昆蟲神等唐宋後來又融入了拜祭佛祖的成分,佛教習慣在這天祭佛。部分地區很隆重。
從先秦開始,臘八節就有祭祀祖先、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的的習俗。而且臘八節還是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是佛教徒的節日。所以,在臘八節這天祭神、敬佛、祭祀祖先,有祈求神靈、佛祖、先人庇佑的好兆頭。
所以,直到如今在民間各個地方,依然有著臘八節祭祀祖先、神靈和佛祖的習俗。
3、吃冰
臘八前一天,人們一般用鋼盆舀水結冰,等到了臘八節就脫盆冰並把冰敲成碎塊。據說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後一年不會肚子疼。
4、泡製臘八蒜
北京、華北大部分地區還有在這天泡製臘八蒜的習俗,臘八蒜即是用醋泡的蒜,用紫皮蒜和米醋,把蒜瓣的老皮去掉,浸入米醋中,裝入小壇封上口放到一個冷的地方,直到蒜變成綠色。
舊時商號在臘八這天攏帳,把這一年的帳目盤點出來,算清楚這一年的收支盈虧。債主還會在臘八這天提醒欠錢人家準備還錢。臘月裡人們講究忌諱,所以就用與「算」字同音的「蒜」,來代替算帳的「算」。也因此,臘八蒜雖然好吃,市面上卻沒有賣的。都是家家戶戶自己動手泡臘八蒜,並且也給自家算算帳,看看這一年的開支,有多少積餘盤算該花多少錢置辦年貨等。
5、制臘八豆腐
安徽黔縣民間習俗,是當地的風味特產,將自製豆腐曬乾可留日後吃。具體製作過程如下:用上等小黃豆做成豆腐,把豆腐抹以鹽水,在溫和的太陽下慢慢烤曬而成。「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
成品色澤黃潤如玉,入口鬆軟,鹹中透甜,又香又鮮。如在曬制時加入蝦米等輔料,則更加美味。它既可以單獨成菜,也可與肉類搭配,或炒或燉,都是美味。招待貴賓時,黟縣人還將其雕刻成動物、花卉的模樣,淋上麻油,拌上蔥姜蒜等佐料,配成冷盤,成為酒宴佳餚。
6、吃臘八面
除了甜口或鹹口的臘八粥,以及臘八蒜、臘八豆腐之外,當然也少不了陝西的臘八面。在每年農曆臘月初八早上太陽出來之前,陝西人家家戶戶都要吃碗熱氣騰騰、四溢飄香的臘八面。
臘八面是在臘八粥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過去在陝西大荔和臨潼、鳳翔一帶臘八節這日人們煮麵敬神,因之叫「臘八面」。起初關中農村的臘八面是用小米、黃豆煮粥下麵條,而後用八種蔬菜和肉成臊子下麵條,如今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將豆類與菜系相結合,用核桃仁、芝麻、花生米、蓮子、青菜、菠菜、黃花、木耳等同麵條同煮,調成湯麵,營養豐富,十分好吃。走進臘月,鄉下就有了年的味兒。這味兒是從噴香的「臘八菜」、「臘八面」裡溢出來、飄出來的。
時間過的真快,又是一年的時間即將過去,回想去年此時,仿佛就在上月之餘;明天就又是農曆臘八時節了,說起臘八就讓小編想起了兒時的回憶,就在昨日和同事聊起臘八節的時候,同事說起了自己兒時的記憶:
臘八粥,那一縷醇厚的甜香,是從爸爸迫不及待在爐灶內「哧、哧」擦燃的第一根火柴開始飄散起來的。屋外時不時傳來,「噼裡啪啦」的聲響,打破了午夜山村的寧靜,那是爸爸在劈柴打碳;屋內,「叭嗒、叭嗒」的單曲循環,是媽媽溫柔的雙手,用風匣演奏起的一曲古老的晨曲。熊熊燃燒的爐火將她的臉映照的通紅,甚是好看。整個小屋也都暖和起來,灶臺上騰起的滾滾熱浪,瞬間便在小屋內瀰漫,並不斷地充溢著。我和哥哥也從被窩裡露出兩個小腦袋,看著他們在屋子裡忙活,媽媽把昨晚泡了一天的蓮豆和紅豆,少得可憐的幾顆紅棗也在鍋裡不停地上下翻滾。一碗小米要加幾把黃米、按比例不停地勾兌著,她態度虔誠而又認真,生怕失去了應有的粘度與韌性。
不久後,爸爸依次接過母親盛了粥的飯碗,上下左右不停地掂了又掂,散裂的米粥便變得滾圓滾圓,濃香撲鼻的一碗紅粥便胖乎乎地呈現在我們眼前。急不可待的我們兄妹兩個隨即便是一陣狼吞虎咽。
臘八節的習俗流傳已久,直至今日全國各地每個家庭,一直延續著風俗習慣,臘八習俗不僅是民間的民俗,更是屬於國家文化特色的印記,優良的民間習俗不僅值得傳承,更重要的是還能讓每個人感受到新年的氣氛越來越強烈,離一年一度的春節已經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