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3000餘學生參與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學生隊伍遊行至曹汝霖所住的趙家樓前,幾名學生翻牆越窗而入,火燒了趙家樓。當時,有報紙刊登了「兩個寶古佬爬窗進趙家樓」的消息。因湖南邵陽舊稱寶慶,邵陽人鐵骨錚錚,剛烈如火,有「寶古佬」之稱。這兩個「爬窗進趙家樓寶古佬」,一個是武藝高強的匡互生,另一個是綽號「篤予猛子」的大同鎮人鍾巍。
鍾巍號篤予,因剛烈勇猛,人稱「篤予猛子」,1895年2月26日出生於今湖南邵陽市新邵縣坪上鎮洪溪村。因為家貧,父母讓長子在家務農,全力培養天資聰穎的次子鍾巍,先是將他送進周叔川辦的免費新式學堂「致用學堂」學習新知識,使他從小有幸接受到辛亥革命先軀周叔川的變法維新影響。以後,在族人幫助下,他得以進入大同高小學校學習。1913年,他小學畢業,考取了學制五年的湖南高等工業學校採礦科。鍾巍在校學習非常刻苦,成績十分優秀,1917年考入北京大學土木科。
在北大學習期間,鍾巍閱讀了李大釗《庶民的勝利》、《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和魯迅早期的一些著作,以及《新青年》雜誌上的進步文章。以共產黨人李大釗為代表的一批革命先驅的新思想,使鍾巍看到中華民族復興曙光。1919年5月4日,為抗議巴黎和會拒絕我國收回山東半島權益的要求,匡互生秘密聯繫了自己熟悉的8位湖南籍學生參加遊行示威,其中有北大的積極分子鐘巍。在整個遊行活動中,鍾巍始終緊隨著匡互生,一同率先翻牆進入曹宅,火燒了趙家樓。
1921年,鍾巍北大畢業,赴法國勤工儉學,就讀於裡昂大學電機科。在法國學習期間,他參加了旅居巴黎共產主義小組,以及包括「新民學會」、「世界工學會」、「勤工儉學會」在內的其他一些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進步知識分子組織的活動。當時,他與周恩來,趙世炎等人交往密切、感情甚篤。在韶山毛主席紀念館還陳列著周恩來等11位同志與鍾巍的合影,這張珍貴的照片寫明每一位合影者名字,是見證鍾巍的重要歷史文物。
鍾巍精通法文,在法國留學的全部讀書筆記和各科作業,都是用法文完成的。1924年,鍾巍在法國裡昂大學畢業並獲碩士學位,學成歸國,受聘於湖南大學工科教授,他志在「實業救國」,想把自己在國外所學到的專業知識用來振興中華。1926年,鍾巍應他的同窗好友,時任湖南建設廳廳長鄧壽荃的邀請,擔任建設廳第四科科長,主持全省的採礦工作,兼水口山鉛鋅礦礦務局總工程師。鄧壽荃和鍾巍情誼深厚,同學時就曾戲言要成為兒女親家。後來鄧的兒子必儀和鐘的女兒霜玉果真成為恩愛夫妻。鄧必儀在美國留學時學的是造船專業,回國後先是在貴州大學任教授,後到海軍司令部任總工程師,擔任過全國人大代表。
1929年,湘西慈利開了一家雄黃礦,政府接管後,建設廳想找個人去管理,因這兒土匪猖獗,無人願去。有「篤予猛子」之稱的鐘巍,天不怕,地不怕,自告奮勇去擔任慈利雄黃礦礦務局長。他從家鄉帶去幾十個青年農民當礦工,既為農民謀了條生活出路,萬一遇上危急情況,也好有個照應。他到任後,還呈準成立了一支礦警隊保衛礦山。並在科學管理和採掘上下功夫,生產很快上來了。兩年時間,國家賺了錢,他自己也獲得了豐厚的收益。可是,好景不長,土匪知道雄黃賺了大錢,就聯合起來打敗了寡不敵眾的礦警隊,趕跑了礦工,鍾巍化裝成礦工逃跑回鄉。
鍾巍回鄉後,在離家20公裡的安化藍田鎮開了個升記公司,從事商販業,將當地的煤運銷到長沙、湘潭等地,再運回日常生活物資到藍田銷售。賺了些錢後,他邀長沙德孚錢莊老闆入夥去錫礦山辦起了煉銻廠。銻礦銷往國外,他大賺了一把,不僅在家鄉置了田產,也修建了新的院落。
1937年,省建設廳委任他為桃源金礦礦務局局長。只搞了一年時間,因該礦藏量有限,品位不高,無大開採前途,他便辭職回到老家賦閒,只掛了個顧問的頭銜,每年去礦上一兩次,領一份報酬。
1947年,省建設廳又安排鍾巍出任醴陵煤礦礦務局局長。這裡的煤炭主要供火車作燃料,由於質量不好,下面的人弄虛作假,在煤炭中摻油土及煤矸石,火車拒收,加上礦山的黃色工會為國民黨特務組織所把持,鍾巍作為一名純粹的科技專家,掌握不了這個局面,只幹了一年多,又辭職回到家鄉。
鍾巍在學生時代是個激進分子,以後也思想傾向進步,在管理礦產同時,曾暗中救助過不少進步人士。新邵二中地下黨組織遭到破壞時,憑著他的聲望,他暗中救下10來名共產黨員。他一直相信共產黨,盼望新中國成立。解放前夕,有人勸他帶著一家遠走他鄉去香港時,他相信新中國會重用知識分子,因而沒有逃跑。
長沙和平解放後,北方有一個招聘團來長沙招聘煤礦技術人員。鍾巍的三女婿在長沙市公安局工作,馬上寫信給嶽父,希望他去應聘。但他認為自己長於有色金屬的開採,對煤礦並不精通,沒有去北方。1950年,翁徐文任中南有色金屬管理局副局長兼湖南錫礦山礦務局黨委書記、局長,他早就聽說鍾巍在錫礦山的聲望,主動登門請他聘任錫礦山總工程師。他高興地赴任了。然而,煥發了青春的鐘巍正在為新中國礦山開發幹得起勁時,卻於1951年1月13日去世,年僅55歲。
作者簡介:
陳揚桂,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文史研究員
推薦一個專門研究大同文化的公眾號:大同往事,掃碼即可關注
編輯:謝小玲
版式:盧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