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趙家樓率先點火的是誰?有人混餚視聽,為漢奸梅思平洗白

2020-09-03 微史春秋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範學校等十餘所學校的三千多名學生學生,按照事先決議好的計劃湧向天安門廣場。

學生們以無比熾烈的愛國熱忱,揮舞著「賣國求榮,早知曹瞞遺種碑無字;傾心媚外,不期章淳餘孽死有頭」、「還我青島」等橫幅口號,發洩對北洋政府的不滿。


五四運動浮雕


學生隊伍很快遊行到東交民巷,東交民巷是使館區,軍警進行了阻攔不容許通行。中國人不能在中國的國土讓行走,這更讓學生無比憤怒。

憤怒的學生中有人提出去賣國賊曹汝霖家中,於是整個隊伍便向著那位「曹瞞遺種」家所在的趙家樓胡同去了,接著便發生了「火燒趙家樓」事件。



歷史上到底是誰首先縱火燒了趙家樓呢?

根據事後諸多親歷者的回憶,首先爬牆衝進曹宅的北京高等師範學生匡互生是最有可能的點火者。

遊行組織者之一的北京大學學生羅家倫在事後明確說過,放火者不是北京大學的學生,而是北京高師的學生。


羅家倫


北京高師的學生劉薰宇後來曾回憶說:「抵趙家樓曹汝霖宅,宅門緊閉,(匡)互生首先攀牆破窗而入。」

北京高師的周為群在回憶中則直接說,放火的就是匡互生。

周為群說道:「學生群眾走進曹宅,先要找賣國賊論理,遍找不到,匡互生遂取出預先攜帶的火柴,決定放火。事為段錫朋所發現,阻止匡互生說:『我負不了責任!』匡互生依然回答:『誰要你負責任,你也確實負不了責任。』結果仍舊放了火。」

也有人回憶說放火者為北京高師學生俞勁,不過俞勁自己卻說放火者是首先翻牆的匡互生。



不管怎麼樣,放火的是北京高師的學生,而不是北京大學的學生,這一點是共識。

而率先翻牆進院的匡互生最有可能是點第一把火的人。

匡互生不是的一般人物,在五四運動中他也是組織者之一,而且是北京高等師範的帶隊者,在他的帶領下,當天下午最先到達天安門廣場的便是北京高師,那個「賣國求榮,早知曹瞞遺種碑無字;傾心媚外,不期章淳餘孽死有頭」的橫幅便是北京高師打出來的。


匡互生


眾多親歷者的回憶性文章多指向匡互生,因此現在我們基本認定他就是第一個點火火燒趙家樓的人。

這基本上已經形成了定論。



然而在五四運動過去近90年後,一個新的觀點產生了。

大概從2009年開始,網上有人發布文章,指出火燒趙家樓中,點第一把火的是北大學生梅思平,把梅思平塑造成參加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1938年梅思平投靠日本,成為大漢奸)。


梅思平


文章被大量轉載傳播,由此梅思平一度熱起來,大漢奸原來還曾是愛國青年,大有洗白的勢頭。

然而這樣的文章根本經不起推敲。

從1919年到1938年梅思平變節的這近二十年間,關於五四運動的回憶文章極多,提到火燒趙家樓他們都沒有提到梅思平。

如果說因為後來梅思平成為了大漢奸,人們有意隱諱此事,那也應該是從三十年代以後的文章中不提他,為何之前的文章也沒有提到他呢?



事實只能是,並不是因為梅思平後來變節而有意不提他,在他變節前,親歷者的回憶沒有提到梅思平因為他根本就不是那個人。

所以2009年開始梅思平暴熱,並不是正常的現象,是有人打著學術旗號混淆視聽。

這樣的奪人眼球的文章,說到底是近來歷史翻案風體現,它們枉顧事實,顛倒黑白,會產生極壞的影響,不能不讓人警惕。

相關焦點

  • 「大漢奸」曹汝霖和梅思平的對比
    手段則是罷工罷市罷課,在著名的」火燒趙家樓「事件裡,章宗祥被誤認為「賣國賊」曹汝霖暴打了一頓,曹汝霖居住的趙家樓也被抗議的學生燒了一排房子。這學生的手段可以說是很暴力了,放現在是縱火罪。最後北洋政府的處理也算順從民意了。外交次長曹汝霖,和章宗祥,陸宗輿一起被當作背鍋俠免職。當時的曹汝霖只有四十三歲,正當壯年,經此事之後一夜之間成了千夫所指的大漢奸。說實話有些冤枉。
  • 梅思平和曹汝霖
    3、當學生的遊行隊伍到達曹汝霖個人官邸趙家樓時,學生們義憤填膺,紛紛向曹宅內投擲東西。以匡互生為首的數十個學生(梅思平也在其中)衝進趙家樓,一把大火將這個「賣國賊」的家燒了個乾淨。這一事件被稱為「火燒趙家樓」。
  • 火燒趙家樓後,愛國青年和賣國賊過得怎麼樣(含番外篇)
    匡互生,湖南人,身材不高,但從小習武,身手矯健。 學生們放過了曹父,讓婢女把他帶走,只把屋內一些燕窩、銀耳等物摔了滿地、踩得粉碎,搗毀了許多家具。 趙家樓裡的保安和巡警都全副武裝,但沒人開槍。 後來,很多回憶文章說,曹汝霖不在家,其實有誤。
  • 火燒趙家樓
    據民國地圖考:此處原為前後曲折U字形走向,總長不超過四百米,後被一分為二,前邊稱前趙家樓胡同,後邊則稱為後趙家樓胡同。當年趙貞吉活著的時候,他的府邸是個什麼規模,如今已經無從查證,只知道傳至清末,佔地依然不小。
  • 為什麼火燒趙家樓不犯法?
    憤怒的學生隊伍決定去趙家樓找親日的交通總長曹汝霖「算帳」。曹家住宅大門緊閉,門外立著幾個軍警崗哨。先有學生撿起石頭往門上、牆上亂砸,突然有一學生用力一躍跳上牆,再一躍跳進去打開了大門。門外的學生們便如潮水般湧了進去,分頭搜索曹汝霖。曹汝霖躲掉了,而正在曹家的駐日公使章宗祥躲在一隻木桶內被發現,於是被學生們抓出,一頓拳打腳踢。
  • 大同人物誌(四):篤予猛子火燒趙家樓 | 陳揚桂
    同時,亦樂於接受各種新思想,五四時投身於學生運動的洪流,並將代表權威和腐朽的趙家樓付之一炬,並不完全只是一個青澀學生的魯莽衝動,實在是一個愛國有情懷青年的必然選擇矣。1919年5月4日下午,北京3000餘學生參與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學生隊伍遊行至曹汝霖所住的趙家樓前,幾名學生翻牆越窗而入,火燒了趙家樓。
  • 從火燒趙家樓開始的國運(題目本人加)
    >
  • 前衛文學(微信版)第711期 歷史|從熱血青年到賣國漢奸
    由於史料的扞格,趙家樓的縱火者至今仍是一個難以確證的謎,但其中一種說法,放火者就是梅思平。  同一天,也是北大學生的陳公博表現卻出奇地冷靜。他原本不打算參加示威遊行,只不過因為是廣東幾家報紙的特約通訊記者,才抱著採寫新聞的目的隨著北大學生隊伍一起出發。示威隊伍來到新華門前,排成長蛇陣,在烈日的烘烤下,示威學生一個個汗流浹背。陳公博觀察了一會兒便離開隊伍,僱輛人力車回公寓去了。
  • 教科書正面人物活成反面典型,發奮苦讀當貪官,青年領袖變漢奸
    這樣的人常年和日本勾勾搭搭、眉來眼去,就差臉上明寫著我是漢奸了!學生們浩浩蕩蕩的前往曹汝霖的私人住處,想要把這賣國賊揪出來痛打一番,結果曹見勢不妙腳底抹油,學生們挖起三尺也沒有找到他,乾脆一把火把曹汝霖的住宅付之一炬。這一把火燒得曹汝霖身敗名裂,學生們用這樣的行為告訴了所有人:想當漢奸就想想下場是啥!
  • 趙家樓胡同 小巷裡的大歷史
    蔣晨明歷史上的火燒趙家樓就發生在這裡。蔣晨明攝不知道趙家樓胡同的人,也一定會知道趙家樓。五四運動時,「火燒趙家樓」是載入史冊的重要歷史事件。1919年,愛國學生因不滿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一把怒火燒了「賣國賊曹汝霖」的個人官邸。這官邸就是趙家樓。趙家樓的歷史可追溯至明穆宗時期,其為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的宅邸。因後花園假山上的亭子似樓,故名趙家樓。曹汝霖在此居住時,院內共有房50多間。院內建築中西合璧,分東院、西院、中院三個院落。
  • 趙家樓的火何以在上海燎原?
    100年前,北京的學生「火燒趙家樓」,反對西方列強將山東主權轉讓日本。趙家樓的主人是個上海人,北洋政府的外交總長曹汝霖。抗議「曹汝霖」曹府叫「趙家樓」,因為它原是明代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的宅邸,有50多間房子。
  • 中行說是中國第一個漢奸,有人為他叫屈,說第一個是劉邦!
    在公眾的心目中,中國第一個漢奸是中行說,但是有人為他叫屈,說他不是第一個。那麼第一個是誰呢?有人說應該是劉邦。為什麼這麼說呢?
  • 走進臨朐「小延安」——冶源鎮趙家樓村
    在該校任教的四年間,聽到過不少關於趙家樓村的人和事兒。其中,記憶最深的是,以高奮、高啟云為代表的抗日英雄事跡。聽趙家樓村的同事講,他們村在抗日戰爭年代,湧現出了一大批積極參加抗日的熱血青年,高奮、高啟雲就是這一大批熱血青年中的代表。
  • 【有獎徵文】紅色趙家樓:我的村子我的家(高延安)
    從臨朐縣城到趙家樓村20多裡路,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出縣成往南,經楊善向西,過東溝可達。早先步行回家多走此路,因為路途近一些。二是走縣城至五井的公路,經潘家埠到趙家樓,這條路平坦通暢,我下鄉回老家後騎自行車到縣城辦事或趕北關集都走這條路。趙家樓的地形比較特殊,村南、東、北三面都有深達十數米的溝壑,整個村子猶如一座孤島,如同陳忠實小說《白鹿原》中的"塬上"。
  • 九一八事件爆發88周年,那些漢奸們的最後下場
    周佛海等在法庭上的狡辯1945年11月,國民政府頒布《處理漢奸案件條例》,規定:「曾任偽組織簡任職以上公務員,或薦任職之機關首長者」「曾任偽組織所屬專科以上學校之校長或重要職務者」「曾在偽組織管轄範圍內,任報館、通訊社、雜誌社、書局、出版社社長、編輯、主筆或經理,為敵偽宣傳者」等10種人為漢奸。
  • 開始為辛巴洗白了?如果辛巴都能被洗白,我們是不是也能這麼做
    導語:開始為辛巴洗白了?如果辛巴都能被洗白,我們是不是也能這麼做辛巴的事情鬧得是沸沸揚揚,就算是已經過去了一個月,注水「燕窩」的事情還沒有結束,反而有種愈演愈烈的趨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關於辛巴和辛選公司的處罰還沒有塵埃落定,難不成辛巴的事情還有反轉?
  • 趙家樓上空的火光
    1901年,清政府被迫與八國聯軍籤訂了《辛丑和約》,規定這個地方為中國人不得隨意通行的使館區。於是,東交民巷成了「國中之國」。巡捕打電話與總統府交涉,往返磋商不得要領。此時,三千學生在狹窄的東交民巷西口已等了很長時間,他們變得懊惱而憤怒。忽然,人群中有人大喊:「大家往外交部去,大家往曹汝霖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