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而語」原作「同日而言」,意思是把不同的事物或情況放在同一時間裡討論或看待,即把它們同等看待。語出《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後多作「同日而語」。例如宋·蘇軾《宋襄公論》:「齊桓、晉文得管仲、子犯而興,襄公有一子魚不能用,豈可同日而語哉!」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三十九回:「今人動輒拜認乾娘義母,是我生平所最惡之事;大小姐發於感恩之念,固不可與此輩同日而語,然究有嫌疑。」茅盾《子夜》四:「曾滄海一面走,一面觀看那新發達的市面,以及種種都市化的娛樂,便想到現在掙錢的法門比起他做『土皇帝』的當年來,真是不可同日而語了。」陳忠實《白鹿原》七章:「現在白鹿倉變成了行使革命權力的行政機構,已不可與過去的白鹿倉同日而語了。」
使用「同日而語」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這條成語只用於否定句和反問句,經常同「不可」「不能」「豈可」「豈能」等詞語連用。在我所搜集到的古人用例46例、「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用例18例中,無一例外。說明這種用法早已約定俗成,不能隨意更改。現在有人把它用於肯定句,顯然是錯誤的。例如:
一邊是技術創新,一邊是以手機為載體選擇合適的功能落地,國美手機選好了姿勢,在交互入口變革上,目前來看,可以與巨頭們同日而語。(中國網,2018年1月22日)
一個正常的價值觀下,奪刀考生柳豔兵產生的社會價值,應當遠遠大於上某個名牌大學這件事。眼下我們把這兩件事同日而語本身就是一個社會的悲哀。(中國網,2014年6月13日)
例1可以使用「並駕齊驅」,例2可以使用「相提並論」,都不能使用「同日而語」。不過這種誤用的例子並不多,不必多說。
二、使用這條成語必須交代清楚不能相提並論的是哪兩種事物或情況,也就是說誰和誰不能「同日而語」。例如前舉書證中,蘇軾所說的「齊桓、晉文」和「〔宋〕襄公」的用人,茅盾所說的「現在掙錢的法門」和「當年」掙錢的法門,陳忠實所說的「現在的白鹿倉」和「過去的白鹿倉」。如果只交代一種事物或情況,甚至一種也沒有交代,讀者便很難理解到底是誰和誰「同日而語」了。例如:
據了解,《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播出時,全國僅有40到50檔美食欄目,現在大約400到500檔在螢屏活躍著。美食紀錄片的市場環境不可同日而語。(《湖北日報》,2018年2月26日)
在連城看來,日韓翻拍劇的影響力也不可同日而語,多年來幾乎很少有產生較大影響力的日劇改編劇出現。(《北京日報》,2017年4月1日)
當前,中國經濟增速雖有回落,然而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體量已不可同日而語。(中國經濟網,2015年8月14日)
《不可同日而語 經濟帶動魅力:漢字影響著哪些國家》(《環球時報》,2007年1月5日)
例3到例5隻交代了「美食紀錄片的市場環境」,「日韓翻拍劇的影響力」和「中國經濟體量」,卻沒有交代它們同誰不能同日而語。其實作者的意思是它們的過去不能同它們的現在同日而語,如果在「不可同日而語」前面加上「同過去」三字,意思就清楚了。例6是《環球時報》為一則消息加的標題。到底誰同誰「不可同日而語」呢,編者沒有說,讀者也很難猜得出。如此使用「同日而語」,實在不敢苟同。由此可見,交代清楚誰和誰不能同日而語,是使用這條成語的前提,使用者不可不察。
(作者為首都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現代漢語規範字典》《現代漢語成語規範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副主編/文章摘自《青年記者》2018年12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