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行業的三年裡,我仍舊保持初心,和孩子們一起看世界。我見過1000多組家庭親子閱讀,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同樣是親子閱讀,效果卻大相逕庭。
我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這些低效率的家庭,困惑是共通的,比如:我的孩子太小,有必要閱讀嗎?她看不懂字,只看圖!怎麼算閱讀呢?諸如此類的問題數不勝數,刨根究底,就是認為閱讀不是最重要的事。
剛入行的時候,我和你們一樣,認為孩子太小,沒必要過早閱讀!孩子該快樂地長大。畢竟,童年只有一次,讀書有的是時間。
我從懷疑,到現在雷打不動的推廣兒童閱讀,行為上的轉變,源於我親眼見證了1000多組孩子的閱讀成長史,從牙牙學語到天馬行空的描述,我看到了閱讀的力量。
閱讀這件事,是在向內探索,其中感受大多是私密的,但有件事,我想你一定懂。
——就是那些「被射擊中的」的瞬間
被孩子催著講故事的甜蜜負擔,好習慣使人奮進。有些孩子頑皮,一開始媽媽自導自演,講給孩子聽,孩子理都不想理你,靠著強大的信念媽媽逼自己講故事,養成習慣後,孩子反過來催促媽媽「今天還沒有講故事呢?」
看似漫不經心的言語輸出,都是蓄謀已久後的一吐為快。我們常聽到孩子在不經意間,逛超市、做飯時,迸發出驚人的詞彙,讓我們為之一振。
越分享越有力量。自家孩子受益後,家庭關係改善,全家氛圍和諧,愛的能量流動其間。而後無保留分享給其他家庭,希望閱讀幫助別人家孩子成長的熱切之心,令我無比感動。
我舉雙手雙腳,強烈建議在家庭中一定要做親子閱讀。
美國研究者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兩組5歲孩子間,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社會地位相似,唯一的變量是:一組孩子的父母在過去兩年內,每周有5次與孩子一起閱讀的時間,而另一組卻沒有。
研究者讓孩子講一個與自己有關的故事,講給洋娃娃聽。結果發現,有親子閱讀習慣的家庭,不但文法程度深,用句複雜,而且對書面語的表達恰到好處。
神經學家發現,大腦並不會直接演化閱讀。說話是本能行為,把孩子放在正常的語言環境中,自然而然他就會說;但是閱讀是一種習慣,需要從小培養,如果沒有家長引導,孩子並不會自己學會。
細心的你可以觀察下,市面上低幼的書,語言上都是成句表述,遣詞用句都不同於口語化的表達,會用到比喻、排比、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比如圖中,艾瑞·卡爾經典繪本:《從頭到腳》 ,採用了一問一答的表現手法,豐富孩子的認知。
我們通過語言的引導,結合圖畫,啟發孩子去思考,思維越清晰。久而久之,愛閱讀的孩子,在分析問題、表達問題和學習知識的時候,往往比不讀書或讀書少的人快得多。
網上有個段子是真實生活的寫照:「養孩子,老大是試驗品,老二才是精養。」我有個客戶,家裡三個孩子,老大老二行為上發生偏差,固執沒有安全感,喜歡黏著媽媽,非常內向,在幼兒園的生活並沒有一帆風順,煩心事多。
痛定思痛後,老三6個月開始,媽媽就做親子閱讀,起初孩子會撕書,日日堅持,最終可以和哥哥姐姐一起看圖畫書,分享繪本故事,就連上廁所也不忘帶本書看,非常愛看繪本。
看上去應該是歡喜,可別忘了先前兄妹倆,因為家人的過度保護,導致孩子的生活能力低,即使進了好學校,在幼兒園只知道哭,老師都有點煩了,攪得人仰馬翻,那時候連繪本是什麼都不知道,老母親跟著著急了。
經過長年的閱讀引導,三孩子養成了熱愛閱讀的習慣,看了足夠多的書,又有家人的支持,孩子進步快,在新園區很快找到好朋友。我常在想,如果再早一點接觸親子閱讀,老大老二的成長就能少走一些彎路。
上班路上,我看到政協委員朱永新老師的微博,18年如一日,提倡全民閱讀,我深受感動,我們需要更多的人為閱讀代言。我們的物質化水平達到新的高度,人會越來越懶散,傾向於聽書學習,人會失去思考能力,我們需要智慧,因此精神文明建設刻不容緩。
閱讀是開啟內在精神財富的鑰匙,我迫切希望孩子們來閱讀。
為什麼要閱讀呢?我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一是物質層面。用功利化的角度看,我們的考試越來越需要閱讀了,尤其在新課改之後,從低年級就開始考察孩子的閱讀量。我常和學生家長說:「幼兒園三年裡做的親子閱讀,相比小學,都是賺來的。」
可能有人會反駁我,上小學識字後在閱讀不是更輕鬆嗎?你感覺沒有差別,實際中間隔了十萬八千裡。
愛閱讀的孩子,知識一點點在腦海中建立起來,積累多了,就像四通八達的公路,達到一定的量,就會成為高速公路,對老師的提問反應靈敏,好奇心旺盛,被老師注意到的次數會更多。
小凱從小班就開始接受早期閱讀教育啟蒙,媽媽是通訊公司高管,上班時間忙,她會想方設法讓家人帶孩子上課。小男孩調皮,但多年始終沒有放棄閱讀,拎得清,該撒嬌就撒嬌,公共場所會收斂,好好聽媽媽的話。剛升入小學,不愛上體育課,常被老師批評。
但他憑藉著閱讀,讓自己成為班級最受歡迎的故事小達人,越來越自信。老師上課提問,他回答得又快又準,知識面廣,一點就通。當別人孩子思考題目在說什麼時,他已經從多個角度回答問題了。
忽然想到了電影《教父》中的一句話:在一秒鐘內看到本質的人和花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自然是不一樣的命運。愛閱讀的孩子,更有市場競爭力。
另一個角度是,我們的精神世界。閱讀是最低成本投資自己的方式,我們無法時刻保護在孩子身邊,生活是個大舞臺,一不小心就會人云亦云,迷失方向。
愛閱讀的孩子,可以借鑑古人的智慧,來啟迪自己解決問題。同時在探索的過程中,認清自己,找到想要成為的那個榜樣。
今天我們有足夠的能力給孩子報名各種各樣的興趣班,什麼都想要,但是時間不夠用,學多了,孩子也會有逆反情緒,現實和理想無法平衡時,精神世界會受到衝擊。小時候父母還能指手畫腳,等到青春期,你說一句,孩子啥也聽不進去,親子關係惡化。難道你還會認為閱讀可有可無嗎?
我鼓勵你們做親子閱讀,更要提醒你們的是,親子共讀關鍵其實不是書,書是次要的,陪著才是關鍵。大人一定要讀給孩子聽。有些大人想偷懶,認為科技發展,沒有必要講,索性就用手機播放睡前故事。或者讓孩子獨自看。這些都是錯誤示範。
孩子喜歡聽故事,這是好事,但是一味的聽,如果沒有家長引導,孩子無法形成獨立閱讀,會依賴媽媽講故事,看不懂繪本,沒有耐性。拿著書一頁頁翻看,品味故事內容和純粹的聽故事,這是兩碼事。
買書如山倒,讀書如抽絲,一定要用愛大聲為孩子講故事。寸金難買寸光陰,以後想讓兒子安安靜靜聽你講故事,簡直是妄想。
2.如何高效親子閱讀
道理都懂,我們只是明白得太晚。理想和現實,難免會有磕磕絆絆。
誰不想孩子在溫情的故事下,上演母慈子孝的情景。事實是:父母白天上班,下班回家吃完飯,做完家務,給娃洗澡,跟打仗似的。如果磨磨蹭蹭講完故事很晚,第二天起不來,就糟糕了,出門前還要再折騰一個多小時。
我始終相信,最好的學區房在家裡。因為時間有限,所以更要想辦法提高親子閱讀質量。關於如何讀好繪本,我有4點建議參考:
01.心態決定一切:
父母想要引導孩子享受閱讀,大人就要先沉浸進去,才能感染到孩子。不少人奇怪,明明手頭上工作量大,我怎麼還會主動給孩子們講故事?其實,是因為在閱讀中受益才做的。
我們都很聰明,沒有益處的事,誰願意做呀!當我在為孩子大吼大叫而煩惱時,讀到《大喊大叫的一天》繪本中媽媽不予理會,讓孩子釋放情緒,反思自己被情緒影響,小朋友也在故事中找到熟悉的自己,坦誠的向我道歉時,我們都笑了。接納孩子的情緒,擁抱自己。
當我講到《米粒的帽子變變變》時,童年時沒有錢,想買東西買不起,有一位善良的先生看到孩子的純真,告訴你可以借用想像力,可以買到任何想要的東西,既保護了兒童的尊嚴,又尊重他們的天性,使得兒童免受嘲笑。
你看,繪本很好玩對吧,涉及的主題廣泛,下面我提供一些繪本,方便親子共讀:
我很享受和孩子一起閱讀的親密時光,陪讀恰恰是一種充電的過程,可以近距離觀察孩子對繪本哪裡感興趣,透過交流明了孩子的思考角度,研究兒童行為發展特點,這些事情同講故事一樣有趣。
快樂的過程,才有快樂的結果。換個角度想,學生時代早晨被逼晨讀時,我們也只是機械性地在讀字,跟個複讀機似的,沒有任何情感可言,讀書成了痛苦的代名詞。所以,親子閱讀一定是快樂的,你發自內心的每個微笑、柔和的聲音都充滿愛意,有功利心,孩子感受得到。
閱讀沒有捷徑,急不來,比起那些亂七八糟的土方法,更靠譜的是:保持平常心,家長首先要做個愛閱讀的人。
02.固定時間,堅持讀:
親子閱讀是場持久戰,拼的是耐性,只要你比昨天的自己多堅持一點點,閱讀的效果倍增。講真,在諮詢時,我看到不少孩子因為父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閱讀效果平平。
剛開始最難的是家長,閱讀本身並不是一件短期內可以看到效果的事。每個孩子都喜歡聽故事,但又各有自己的天性,男孩子大抵活潑好動,放蕩不羈,給他們講故事,要有很長的準備期。女孩子則相對安靜很多。
最好選擇睡前時間給孩子講故事,這時候他們的精力消耗了,更願意靜下來聽故事。對了,一定要提前和孩子商量,每天晚上講1-2本書,無規矩不成方圓,剛開始做好,後面就容易多了。
如果你堅持不下去,不妨給自己設置一個截止時間,就三個月每天堅持講故事,90天後也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孩子。
03.提前預習,戲精上身,角色互換
很多人認為繪本很簡單,字數少,一天看100本都不成問題。實則,愈是簡單,愈能含藏萬物,需要花更多時間對待。
繪本主題涵蓋範圍廣,有宇宙運行規律、季節變化、情緒管理、認知啟蒙、生命教育、人文藝術等等。作者和插畫師,風格不一樣,同樣能給到我們新知。
由於我們的思考方式單一,很難像孩子一樣天馬行空的想像,為了不被孩子拆穿你不懂,追著你問「為什麼」,家長有必要自己先把繪本看一遍,熟悉主要講什麼事情。
比如《遲到的理由》一書,當我們遲到了會不好意思進教室,會害怕老師批評,心裡充滿了恐懼。而小豬編的每一個理由都既可愛又荒唐,令人忍俊不禁。
當你對內容了解後,可以把故事的角色找出來,思考他們的對話和性格特徵。講故事的時候,就放下大人的臭架子,講兔子就跟著蹦跳幾次;讀到青蛙叫,就大聲呱呱呱;看到書裡寶寶在閱讀,就表揚孩子,「你也喜歡閱讀耶。」
我的老師曾和我說,要和孩子們相處得好,必須風格和他們越來越接近。孩子喜歡驚喜、活潑的東西,那你就放開膽,演繹出來,反正又沒有什麼人看,沒什麼了不起!
講《猜猜我有多愛你》,小朋友可能會走來走去,你不妨說:「明明小兔子,你知道嗎?」聽到你呼喚自己的名字,孩子會盯著你看,注意力又被拉回來了。
3、閱讀的價值
閱讀增強親子關係,收穫真善美。親子閱讀可以直擊孩子的內心,讓他們深切體會到父母的溫暖,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我和一名職業女性朋友聊天,家裡三個孩子,她經常出差。她認為一生中這3種能力的培養,可以幫助到孩子:第一,建立正確的價值觀;第二,要堅強,打不死的小強精神,才有能力去應對生活的風風雨雨。第三,愛學習,自我學習是最快最經濟的提升方式。
能想得如此透徹的家長,不一般。關於價值觀,每天新聞裡各種孩子殺父母、或者孩子自殺的新聞,屢見不鮮,令人憤怒。《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一生很長,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是活好的前提。
親子閱讀增強語言表達能力、發展想像力,幫助孩子提高社交能力。熱愛閱讀的孩子,聽說讀寫能力方面都比不愛閱讀的孩子表現得敏銳,兒童在閱讀中,邊讀邊翻書,反覆推敲,預測、分析、總結故事情節,兒童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開發。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愛閱讀的孩子,即使父母不在,他還是意志堅定,會給自己安排事情做。
看過的書大部分會被忘記,繪本豐富了孩子的認知,給他們留下了正確的思考方式,專注力提高,養成了閱讀的好習慣。遇到困難,他們有能力去解決,能在書中與千年智者談話,這是讓自己快速成長的好辦法。
(小結):在做親子閱讀的過程中,喜憂參半,喜的是孩子因為閱讀,開始從內而外改變自己。憂的是,有些家長仍在以舊有的經驗來教孩子,閱讀不就是教語文嘛!我都會呀,何必花錢來學習,閉門造車一整年,孩子反而問題越來越多。
「教育是一門科學,不能僅憑經驗。」這句話是我從書上看到的,沒有進入教育培訓行業的話,我可能永遠體會不到其中真義。
對於父母而言,藉由閱讀和專業老師的幫助,了解孩子在某個年齡段的特點,可以減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的盲目性。當代社會,溫飽問題已經不是什麼大問題了,我們有了更多的條件去幫助孩子。
如果父母每一次都能做到,真誠認真老實地把故事講給孩子們聽,以一種愉悅的方式去閱讀,那麼你再也不用嘮嘮叨叨說教了,因為故事裡已經用最精煉的語言把該說的話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