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發天然溶栓納米機器人,「祝康生物」要將前沿醫學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2021-01-10 36kr

目前,納米機器人已被視作是未來生物醫療科技領域的重要方向,能在醫療領域有諸多應用,包括藥物的靶向運輸、手術的精準操作、疾病的精準診斷以及解毒等。通俗來講,納米機器人是一種可以進入人體內特定目標的醫療治療工具。到達目標後,這些小機器便可發揮作用,比如輸送藥物或者實時的了解藥物的作用情況。在完成這些目標後,納米機器人還能不留痕跡地被降解。

因為上述獨特優勢,納米機器人已收到業界的關注和追捧。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此前介紹,若納米機器人項目開展順利,到 2021 年的市場規模會達到 3977 億美元。現階段,不少企業涉足該領域的研發,36氪報導過的 DNA 納米機器人、基於納米機器人搭建的腦機接口公司Paradromics等。

36氪近期接觸到的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祝康生物)也是涉足該領域的企業之一。這家公司成立於2018年12月12日,是一家以創新藥物研發及前沿醫學科研成果轉化為主的生物醫藥科研企業。

不久前,祝康生物獲得了河北醫科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教研室書記、副主任齊錦生教授所擁有的天然納米機器人靶向溶栓系統(以下簡稱:溶栓系統)專利,未來將展開該項目的系統研發,齊錦生也將擔任祝康生物的首席科學家。

靶向給藥系統 (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簡稱TDDS, 指能使藥物選擇性地濃集於靶組織、 靶細胞或細胞內特定細胞器的新型給藥系統。簡單來說,上述納米機器人即是一種靶向運輸溶栓藥物的給藥工具。它的優點在於能減少藥物副作用、降低藥物攝入頻率、減少藥物劑量、且讓藥物血液濃度均勻,並提高藥物療效。

而之所以選擇血栓這一適應症,團隊指出,目前溶栓治療領域還存在諸多痛點,包括溶栓治療再通率達60-80%, 其中僅30-55%患者溶栓后冠脈血流達TIMI3級;患者溶栓後出現出血併發症,部分患者因各種禁忌不能接受現有溶栓藥物治療;90%的溶栓治療患者溶栓不足;溶栓後心肌缺血復發率或冠狀動脈再閉塞率為15-20%等等。

與之相對應的是,溶栓治療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根據ZION Market Research給出的數據,全球約有4.23億成人患有心血管疾病, 其中每年有1790萬人死於該疾病;心血管疾病佔全球年度死亡人數的31%,位居死亡原因之首,其中五分之四是由心臟病發作和中風引起。 

總而言之,現有抗血栓藥物難以滿足臨床所需,市場仍缺乏針對血栓的療效好、 安全性高、 副作用小和價格低的靶向溶栓藥物,齊錦生教授所研發的溶栓納米機器人或能彌補相應的市場空白

不過要了解的是,有些納米材料也有一些危害和潛在毒性,譬如能夠滲透到膜細胞中, 並沿神經細胞突觸、血管和淋巴血管傳播;或有選擇性地積累在不同的細胞和一定的細胞結構中等,給人體健康造成威脅。因此,要將其大規模應用於臨床治療,選擇毒性低、安全性好、生物相容性好、易操控且成本低的納米材料作為載藥系統非常關鍵。

據悉,齊錦生教授選擇了用天然納米載體製成UK-BA-RGD納米靶向溶栓藥物。UK即Urokinase,尿激酶——是一種從尿中提取的第一代天然溶栓藥,由腎臟生成, 可直接激活纖維蛋白溶酶原轉變成纖溶酶;RGDS為多肽,可作為受體介導靶向溶栓,RGD 序列 在封閉了 GPⅡb /Ⅲa 上的 RGD 結合位點後能夠有效抑制纖維蛋白原和凝血因子ⅤⅢ與 GPIIb/IIIa 的結合作用, 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和血栓靶向作用,目前已上市的此類藥物均是人工化學合成, 例如: 拉米非班、替羅非班等。

毒性實驗

經毒性實驗發現,UK-BA-RGD納米靶向溶栓藥物未導致動物出現BA或病變;另外,UK-BA-RGDS的總連接率為45%左右;初步效果測定則顯示,雷射共聚焦顯微鏡檢測和病理切片顯示在血栓表面富集了大量UK-BA-RGDS, 對照組血栓表面未發現BA,表明UK-BA-RGDS靶向效果好。

該藥物目前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團隊表示,接下來會進一步評估藥物的藥理作用, 包括安全性與毒性,藥物的吸收、 分布、 代謝和排洩情況,完善有效性和安全性數據,預計今年6月完成臨床前實驗;未來該納米機器人也會選擇用三類器械的形式進行申報註冊,並開發治療動脈粥樣硬化的產品。

不過,祝康生物在前沿醫學科研成果的探索不止於此。據祝康生物創始人敦楚洋介紹,公司在研的項目還有很多,包括針對新冠等呼吸道傳染病病毒的抗病毒鼻用藥和新型抗病毒口罩,葉綠素衍生物——轉化產品對燒燙傷及糖尿病足癒合有奇效,以及新型牛至精油製備等。截至目前,祝康生物已有祝康、三生水、柯羅斐爾等商標及著作權;以及新物質專利、抗病毒口罩、鼻用藥和4項實用專利正在申請中。

團隊方面,公司首席科學家齊錦生為河北醫科大學生化教研室書記,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師從中西醫結合開山鼻祖李恩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疑難病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及生物納米材料等新技術開發,主持、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課題10餘項,發表SCI論文20餘篇。據悉,目前祝康生物正在尋求首輪融資。

相關焦點

  • 研發天然溶栓納米機器人,要將前沿醫學科研成果快速轉化
    36氪星最近接觸到的祝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祝康生物)也是該領域涉及的企業之一。該公司成立於2018年12月12日,是一家專注於創新藥物研發和前沿醫學研究成果轉化的生物醫學研究企業。不久前,祝康生物學獲得了天然納米機器人靶向溶栓系統(以下簡稱溶栓系統)的專利,該系統由醫科大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河北秘書兼副主任教授齊錦生所有。
  • 上海交大生醫工學院創新成果轉化路演舉行
    「兩院」分別指上海聯影公司與交大共建的「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和閔行區與交大共建的「醫療機器人研究院」。 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立足國家戰略發展需求,通過引進與匯聚國際醫學影像高端研發人才,建設國際領先的前沿技術原創產地,引領我國醫學影像技術的創新研究和技術轉化。
  • 好消息:國內專家研究納米機器人,能快速除血栓,帶來溶栓新思路
    好消息:國內專家研究納米機器人,能快速清除血栓,帶來溶栓新思路! 該團隊研發了一種納米機器人,可自主運動,在連續靶向給藥時,能夠實現短期溶栓和長期溶栓的目的。
  • 2019年全國納米醫學與工程高峰論壇暨天津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和...
    ,天津作為國家級生物醫藥研發基地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納米醫學與工程作為解決醫學診斷,給藥和治療等問題的前沿學科和工程技術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具有使診斷更加精確、給藥更加精準、治療更加有效的顯著優勢。他代表天津市科協邀請與會的納米醫學與工程領域專家來津創業、表示科協將在創新載體建設、科研成果轉化、促進產業發展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將全力推進優秀科研...
    還有3項科技成果屬於生物醫藥類成果,它們分別是醫學院光醫學研究所、附屬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王秀麗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無痛光動力治療皮膚病關鍵技術及轉化——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陳炳地副教授聯合劉中民教授和崔徵教授團隊研發的
  • 【精準醫學】納米醫學分會招募開始,搭建跨領域合作生態圈
    隨著納米技術的蓬勃發展,納米技術和新興的材料也給生物醫學領域帶來了一場深刻的革命,納米醫學已然成為生命科學與材料科學的交叉前沿。她表示,納米醫學分會將充分發揮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的平臺優勢,充分融合納米醫學跨領域、多學科的專業力量和資源,構建生態圈,共同開展學術交流、科研合作、標準制訂、技術推廣、智慧財產權保護、成果轉化等工作,重點著眼於以下幾點:一是開展調研,提出促進納米醫學發展的政策建議,為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依據。
  • 上海交大、徐匯區合作項目籤約暨分子與納米醫學創新轉化中心揭牌...
    效果尤其顯著的即是分子與納米醫學創新轉化中心建設初具規模。分子與納米醫學創新轉化中心將進一步聚焦分子與納米醫學領域,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推進「產學研醫」有機結合的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引導上海交通大學的科研成果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合作推動徐匯區的生命健康產業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發展。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全力推進優秀科研成果...
    還有3項科技成果屬於生物醫藥類成果,它們分別是醫學院光醫學研究所、附屬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王秀麗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無痛光動力治療皮膚病關鍵技術及轉化——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陳炳地副教授聯合劉中民教授和崔徵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循環腫瘤細胞檢測納米技術」,以及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粟波研究員團隊研發的「新型血液自身抗體的肺癌早期診斷試劑盒及應用」。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研究院將通過重點發展攻克腫瘤、心血管、腦卒中等重大疾病的智能、微創醫療機器人前沿技術,來實現精準診斷與微創治療;通過深度開展校地、校企合作,產學研醫工結合,實現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成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的重要承載,支撐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為中國、上海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 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探索創新醫療與轉化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 「中日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直通車」在成都啟動
    圖為「中日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直通車」正式啟動。 鍾欣 攝中新網成都11月10日電 (王鵬)2019中日先進醫療與新藥研發高峰論壇暨成果轉化大會10日在成都舉辦。記者從現場獲悉,「中日生物醫藥成果轉化直通車」當日正式啟動。
  • 2019中日先進醫療與新藥研發高峰論壇暨成果轉化大會在川舉行
    11月10日,2019中日先進醫療與新藥研發高峰論壇暨成果轉化大會在四川成都舉行,中日院士專家齊聚一堂分享交流生物醫藥行業的前沿資訊和發展趨勢。他說,進入21世紀以來,生物技術不斷突破,這不僅支撐起生命科學發展,而且也推動了生物醫藥產業快速發展。促進人類健康,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根本方向和重要任務;加強科技創新,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推動協作共贏,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路徑保障。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研究院將通過重點發展攻克腫瘤、心血管、腦卒中等重大疾病的智能、微創醫療機器人前沿技術,來實現精準診斷與微創治療;通過深度開展校地、校企合作,產學研醫工結合,實現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成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的重要承載,支撐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為中國、上海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今天揭牌成立
    楊廣中表示,研究院的目標是圍繞「健康中國」國家重大醫學需求,發展個性化、智能化、微創化的醫療機器人前沿技術,開展跨學科前沿創新研究,建設國際一流的醫療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平臺,支撐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關鍵技術轉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療機器人前沿研究的大師薈萃地和產業創新轉化的人才集聚地,打造政產學研醫用「創新鏈條」,支撐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
  • Science Robotics | 三大先鋒機器人設計:從微米級的分子機器人到...
    最新一期的《科學·機器人》刊登了三篇文章,介紹了機器人領域的幾項其它研究前沿,其中包括可以在人體內移動和進行手術的微型機器人、更小的利用納米生物工程打造的分子機器人以及在人形機器人上進行組織移植物生長方面的探索。
  • 填補「上海製造」手術機器人空白
    楊廣中表示,研究院的目標是圍繞「健康中國」國家重大醫學需求,發展個性化、智能化、微創化的醫療機器人前沿技術,開展跨學科前沿創新研究,建設國際一流的醫療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平臺,支撐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關鍵技術轉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療機器人前沿研究的大師薈萃地和產業創新轉化的人才集聚地,打造政產學研醫用「創新鏈條」,支撐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新聞—科學網
  • 上海交大擬6年內研發微米級手術機器人
    上海交通大學今天宣布成立「醫療機器人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在今天的發布會上公開了建設目標——在3年內自主研發毫米級手術機器人手;6年內實現精準的微米級手術;9年達到納米級到微納米級水準。
  • 同濟大學發布「十大最具轉化潛力科技成果」
    還有3項科技成果屬於生物醫藥類成果,它們分別是醫學院光醫學研究所、附屬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王秀麗教授團隊研發的「新型無痛光動力治療皮膚病關鍵技術及轉化——新型實時可控無痛光動力治療智能系統」,醫學院、附屬東方醫院陳炳地副教授聯合劉中民教授和崔徵教授團隊研發的
  • 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揭牌成立
    楊廣中表示,研究院的目標是圍繞「健康中國」國家重大醫學需求,發展個性化、智能化、微創化的醫療機器人前沿技術,開展跨學科前沿創新研究,建設國際一流的醫療機器人核心技術研發平臺,支撐中國醫療機器人產業關鍵技術轉化,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醫療機器人前沿研究的大師薈萃地和產業創新轉化的人才集聚地,打造政產學研醫用「創新鏈條」,支撐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