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勝泉:微課設計中的多媒體認知理論

2020-12-13 高教國培

一個微課是否優秀,是有理可依的!

近期,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教授作「微課設計中的多媒體認知理論」主題講座,指導一線教師微課製作,助力教師在線教學能力提升。

餘教授從認知負荷理論出發,詮釋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內涵、三個假設階段,並重點分享了多媒體設計的九個原則:多媒體認知原則、空間接近原則、時間接近原則、一致性原則、雙向通道原則、控制冗餘原則、提示結構原則、切塊呈現原則、交往特色原則,為多媒體要素如何組合設計提供了依據。

以下為PPT講稿全文,歡迎分享:

來源: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

相關焦點

  • 基於五星教學原理的微課教學設計研究
    另外,雖然多數高校教師都認為微課教學設計的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價值,但又難以找到可供參考和借鑑的教學設計模式,因此有必要從當代教學原理的根基中探尋微課的教學設計模式。當代著名的教學設計理論家梅瑞爾教授提出的「五星教學原理」,以聚焦解決問題為宗旨,強調將知識技能的掌握置於解決不同問題的情境中,在教學過程中突出激活舊知、示證新知、嘗試應用和融會貫通的環節,旨在實現有效率的優質教學。
  • 多媒體教學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措施——基於認知理論的分析
    較之傳統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可通過圖片、視頻、flash 動畫等方式表達教學內容,在觀賞性方面較板書更勝一籌,也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但凡事有利有弊,除卻顯而易見的優點外,多媒體環境下的教學問題也逐漸暴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影響了教學質量,必須予以正視併力求改進。本文主要分析了目前多媒體教學在課件製作、展示效果及整體呈現方式方面普遍存在的問題,並據此從認知理論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 餘勝泉 | 建構主義理論與建構性教學(PPT+視頻)
    2020年10月17日,在「基礎教育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研究」20周年年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教授作「建構主義理論與建構性教學」的主題報告。他回顧了何克抗先生關於建構主義理論的研究歷程以及智能時代的建構主義理論對現階段教育發展的指導作用。
  • 優秀論文:《恰當類比,輕鬆理解染色體組》微課設計案例——陝西張建衛
    原因有二:一是這兩個概念都很抽象,教學中很難把它們具象化,給學生認知造成了很大障礙;二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不同生物體的染色體來源可能不同,有些來自同種生物,有些來自不同種生物,僅依靠語言描述很難使學生形成準確認識。能否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以及形象的表現手法,來降低這類概念的學習難度呢?筆者製作了「巧用類比,輕鬆理解染色體組」微課,請掃描下面二維碼,觀看此微課。
  • 「互動性」微課設計初探
    在12個獲獎作品中,有5個作品互動較好,其餘作品幾乎無互動。  可見,現在微課主要是以教學視頻與錄像為主要載體,互動也僅限於評論、討論等,練習都是線下完成的,互動性較弱,和傳統的在線學習無根本區別。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是教師一味地講授,容易造成課堂乏味,且由於學習者沒有主動參與到課堂當中,難以引起學習者認知衝突。
  • 認知負荷理論,讓我醍醐灌頂、茅塞頓開(附修改前後的教學設計)——北京周麗娟
    然而,經過王珏老師的研究,找到了一個「最具教學指導性」的認知心理學理論——認知負荷理論。認知負荷理論,可以簡單表達為下面這張圖!詳情可參見我兩年寫的一篇文章:《"認知負荷理論"圖解(1)》。第三單元(認知負荷理論)學習體會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儘管有些詞語在前面的學習體會中已經用過,但這依然是我學習了第三單元——認知負荷理論後最真實的感受。
  • 餘勝泉:智能時代的認知變革,如何跨越其陷阱?
    會上,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教授以《智能時代的認知變革及其陷阱跨越》為主題進行演講。(本文根據餘教授演講內容整理)北京師範大學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教授隨著網際網路與智能技術的發展,知識爆炸、信息與知識的膨脹,會使得社會生活越來越複雜,需要人掌握越來越多的知識才能生存。
  • 基於認知負荷理論設計慕課
    在建設慕課時,大多數開發者只在最低程度上,考慮人類認知架構及相關的教學設計原則。本文認為,認知負荷理論源於人類認知架構和進化教育心理學,可以為任何計算機輔助學習形式(包括慕課)提供理想的教學設計原則。本文首先概述這一理論,之後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原則。在計算機輔助學習環境下,人可以據此設計在線學習, 並找到教學設計的理論基礎。
  • 認知負荷理論與教學設計
    認知負荷理論於1980年代作為一種教學設計理論被提出。在提出該理論之前,我們對工作記憶、長期記憶及二者之間的關係已經非常了解。但認知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影響有限,教學中絲毫沒有用到工作記憶和長期記憶的特點。相比之下,認知負荷理論強調,我們接受的所有新信息首先要通過容量和持續時間受限的工作記憶處理,然後存儲在無限的長期記憶中,以備後用。
  • 智能教育時代認知負荷理論發展、應用與展望——「第十一屆國際認知負荷理論大會」綜述
    認知負荷理論作為一種基於人類認知結構的教學設計理論,其核心是工作記憶的有限性,只有將認知負荷控制在工作記憶所能承載的範圍之內,有效學習才能發生。在技術和學習理論的共同推動下,認知負荷理論歷經多媒體學習認知理論、多媒體學習認知-情感理論、多媒體學習認知-情感整合理論等發展階段,主要關注從認知過程和情感過程兩個方面進行了理論拓展。
  • 任務驅動式微課,你了解嗎?
    為了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筆者在高中信息技術多媒體音頻模塊教學中採用「教師講授+任務驅動式微課」模式教學,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依據《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要求,並結合北京市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實際情況,我們選修了「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等內容。
  • Young理論 | 認知負荷理論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應有效利用認知資源,通過降低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和增加相關認知負荷的方式來提高學習效果,並且總的認知負荷不能超過學習者個體能承受的認知負荷範圍除此之外,基於認知負荷理論還有如下幾個教學設計原則:01 自由目標效應當學習目標不太明確或者有多個學習目標時,學習者自行確定目標有助於學習和遷移。如果呈現的問題伴隨明確的終點目標,會導致學習者解決問題時把幾個條件同時置於工作記憶中,從而加重工作記憶負荷。
  • 用認知負荷理論提升教學效果——《英語大寫字母的用法》網絡研討實錄(滄州楊老師)
    因為,認知心理學的「認知負荷理論」中指出:人的短時記憶能力只有4~5個組塊(早先認為有5~9個)。因此,9個互相獨立的知識點,是難以被學習者大腦有效加工的!可是,如果一定要記住這9種情況的話,能有什麼辦法呢?辦法就是:分組!或者叫「分門別類」!
  • 優秀微課製作標準,讓你的微課製作技術指數級上升
    很多時候,我們發現,很多知識晦澀、難懂,這讓我不得不感嘆中華文字的博大精深,單獨放都認識,但是連在一起,就……而一個好的微課,要充分考慮到學習者的看不懂,深入淺出,將這些看不懂的內容轉化為他們能聽得懂、看得懂的語言,最大程度上減輕學習者的認知負擔,降低學習成本,提高學習效率
  • 語文微課用多媒體表達知識,拿下了華漁杯特等獎
    在剛剛結束的「第二屆『華漁杯』中小學教師信息化教學設計能手大賽」中,我們看到了一大批來自全國各地老師們的優秀作品。 今年首次設置了「微課教學評比」,為老師們提供了更多微課交流與展示的機會。 今天就跟著老師君來看看獲得本屆「華漁杯」大賽微課教學評比特等獎的課例——來自重慶市沙坪垻區森林實驗小學校楊義昕老師的《有趣的諧音》。準備好一起來膜拜這位微課大神的精彩課堂吧!
  • 基於漢族學員維吾爾語學習常見問題的微課設計
    3 維吾爾語學習的微課設計原則在學員的問卷調查,「你認為微課可以提高你的維語交流能力嗎?如果製作微課,你認為應該做哪些方面的微課?」39名學員,有95%的學員認為微課可以提高維語的交流水平、能促進維語的學習速度。學員認為微課設計的課程應有《維語字母表》、《維語基本語法》、《維語文章跟讀》等課程。
  • 認知失調理論在網絡廣告創意中的運用
    新興網絡媒體中的廣告,要想擺脫與其他新聞類信息相比的弱勢地位,同樣需要有好的創意。  認知失調是心理學中的一個重要理論,有時會被拿來創意傳統媒體廣告。但是通過比較人們會發現,網絡與傳統媒體相比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網絡廣告的創意更適合運用認知失調理論。
  • 《認知負荷理論》的鼻祖之作
    最重要的是,人類認知體系結構可以用來形成我們在其他方面會有相當大的困難構思的教學過程。構成人類認知體系結構的框架結構為研究人員和專業教育者的教學設計提供了必要的先決條件。這些結構使我們能夠理解教學設計問題。此外,我們可以使用我們的人類認知體系結構的知識來設計教學理論。一種這樣的理論是認知負荷理論,其被明確地開發為基於我們對人類認知體系結構的知識的教學設計理論。
  • 微課八大主要特徵
    微課只講授一兩個知識點,沒有複雜的課程體系,也沒有眾多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對象,看似沒有系統性和全面性,許多人稱之為「碎片化」。但是微課是針對特定的目標人群、傳遞特定的知識內容的,一個微課自身仍然需要系統性,一組微課所表達的知識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課的特徵有:  (1)教學時間較短:  教學視頻是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
  • 嘉興學院學子在浙江省第十九屆大學生多媒體作品設計競賽中獲佳績
    日前,浙江省第十九屆大學生多媒體作品設計競賽決賽線上答辯在浙江工商大學、金華職業技術學院舉行。嘉興學院喜獲一等獎3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5項。獲獎作品中,網絡173班王佳峰等同學的移動應用類作品《詩途》(指導老師:劉小晶、陳濱),師範學院小教182班左一暘等同學的微課類作品《蝶變·逐夢水鄉潘家浜》(指導老師:杜海娟、劉小晶),日教182班褚添璐等同學的微電影類作品《驛道》(指導老師:張丹、胡濤)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