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論文:《恰當類比,輕鬆理解染色體組》微課設計案例——陝西張建衛

2021-02-24 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

巧妙製作微課,輕鬆解決難點

——《恰當類比,輕鬆理解染色體組》微課設計

在筆者所從事的生物教學研究中,兩個概念同時出現、相互解釋的現象比較常見,如「血管」和「血液」、「染色體組」和「二倍體」等。這些概念組有些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比如「染色體組」和「二倍體」。原因有二:一是這兩個概念都很抽象,教學中很難把它們具象化,給學生認知造成了很大障礙;二是在生物進化過程中,不同生物體的染色體來源可能不同,有些來自同種生物,有些來自不同種生物,僅依靠語言描述很難使學生形成準確認識。

能否通過巧妙的教學設計以及形象的表現手法,來降低這類概念的學習難度呢?筆者製作了「巧用類比,輕鬆理解染色體組」微課,請掃描下面二維碼,觀看此微課。

                      

在筆者的經驗中,對於抽象概念可採用「類比」的方法來突破認知難點。其關鍵在於找到抽象概念與學生熟悉的生活之間的聯繫。那麼,「染色體組」「二倍體」這些概念可以用什麼樣的生活案例來類比呢?

經過長時間的醞釀、思考,筆者找到了一個非常貼切、形象的類比事物——撲克牌。我們可以用撲克牌的不同花色代表不同的物種,點數A—K表示常染色體,用大小王來分別表示性染色體(X和Y)。這樣剛好契合了染色體(組)概念的三個重要屬性:來源、常染色體、性染色體。

  

類比果蠅體細胞染色體 

在本微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用黑桃223344XX和223344XY分別類比雌、雄果蠅的染色體組成,用黑桃234X和234Y表示果蠅的染色體組。由於學生對撲克牌相當熟悉,有了撲克牌作類比,他們就能根據撲克牌的特徵準確完成染色體組相關概念的建構。

為什麼有效的「類比」能夠提高學習者的理解力呢?認知心理學中的「認知負荷理論」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該理論認為,學習的負荷分為內部認知負荷(由學習材料本身的難度帶來的)、外部認知負荷(由信息的組織方式和呈現方式不當帶來的)以及相關認知負荷。要想降低認知負荷,關鍵在於增加「相關認知負荷」,用各種方法幫助學習者建構出對信息進行加工和處理的「圖式」,並促進圖式的自動化。對於抽象的知識,學習者頭腦中難以建構出理解這些知識的相應圖式,因而學習者大腦中的認知負荷就會非常大。

【王珏老師批註】「認知負荷理論」是認知心理學一條對教學非常有用的理論,詳情可參見王珏老師的《(微課)教學設計重磅理論:"認知負荷理論"圖解(1)》、《認知負荷理論圖解(2)——「信息打包」》。——本段不在原文之中

採用「類比」教學法,可以把抽象、複雜、難以感知的高認知負荷的知識,轉化為熟悉、簡單、易於理解的低認知負荷的生活化例子,藉助二者的聯繫,實現對高難度知識進行處理的「圖式」形成,因而大幅降低學習者的認知負荷。

運用同樣的思路,本微課用撲克牌類比的方式,逐次呈現染色體組、二倍體、四倍體、三倍體、同源多倍體、異源多倍體及其形成過程,分別從生殖細胞和體細胞兩個角度進行辨析,實現了知識由易到難地逐次呈現,在知識的不斷深入中很好地突破了重難點。

在媒體設計方面,筆者注重採用「可視化」的知識表達方法。視覺通道在人腦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不僅傳遞的信息量大,能有效吸引注意力,而且視覺化的表達方法也更加形象直觀,情境感更強,更有利於學生學習。

【王珏老師批註】「可視化」的知識表達原理可參見王珏老師的《優質微課設計的「四化」模型及其心理學原理》。——本段不在原文之中

例如,在講到「用黑桃223344XX和223344XY分別表示雌果蠅和雄果蠅染色體組成」,以及「用黑桃234X和234Y表示果蠅的染色體組」時,筆者就相應地製作出了這些撲克牌組的形象(如圖1),實現了信息表達的「可視化」。

  

類比果蠅體細胞染色體 

          

類比果蠅生殖細胞染色體

圖1 撲克牌與果蠅細胞類比圖

第一步:框架構思階段

在撰寫解說詞前,理清思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筆者首先對「染色體組」相關的概念如何類比、講解順序等進行了梳理,並利用NovaMind 5.0軟體繪製了一幅思維導圖,為撰寫解說詞和課件製作理清脈絡。

第二步:素材搜集加工

由於本微課主要採用撲克牌作類比,因此必須要找到可用的撲克牌素材。筆者在網上找到一副撲克牌的整幅圖片,利用Fireworks 8.0軟體按照統一尺寸對每一張撲克逐一進行裁剪、命名,並根據需要,將大小王進行改造,最後形成全套撲克圖(如圖2

                                             

圖2 改造後的撲克

第三步:撰寫解說詞

根據上述思維導圖中的框架設計,將講解過程全文寫下來,形成逐字稿的解說詞,並通過反覆多次誦讀,對解說詞進行修改,力求解說詞準確、精煉、口語化,儘量貼近學生認知水平和接受習慣。

第四步:製作PPT演示文稿

筆者使用了PowerPoint 2016來製作演示文稿。PPT製作過程中主要關注兩點:一是結構條理化。演示文稿「概念辨析」部分的設計遵循由易到難的認知規律;「起源相同,一步到位;起源不同,分種類推」兩句話,既實現了概括小結,又教給學生判斷方法;最後通過舉例和練習強化認知,達到概念建構。二是表達形象化。利用PowerPoint 2016的切換、動畫等功能實現視覺化表達,配合以口語化解說,降低學生認知門檻,實現學習內容通俗易懂、學習過程輕鬆愉悅。

【王珏老師批註】:張老師對PPT的理解相當到位。簡單說,PPT設計思想就是兩點:一是結構化,二是情境化。其知識表達原理可參見王珏老師的《優質微課設計的「四化」模型及其心理學原理》。具體PPT設計製作技巧,可到本公眾號首頁輸入'pptN'

第五步:錄製音頻文件

為了錄製出理想的語音,筆者通過多次嘗試,最後在一個相對封閉的房間中,對照解說詞,用手機錄製音頻,並用Audacity軟體對音頻文件進行降噪處理和簡單剪輯。

【王珏老師批註】:Audacity降噪技巧請見《微課錄製噪音大怎麼辦?Audacity——降噪利器!》——本段注釋不在原文之中

這樣做的好處是:手機錄製方便快捷、噪音較小。為了便於後期音畫合成,配音時需要考慮相應內容的PPT動畫時長,需要做到大體呼應。

第六步:錄製屏幕及後期編輯

微課的畫面(PPT)和配音講解都準備好後,筆者採用了Camtasia Studio 8.6對PPT進行全屏錄製。

【王珏老師批註】:可到本公眾號首頁輸入'cs'學習camtasia視頻教程

錄製時,先播放手機中的音頻文件,根據音頻節奏來控制PPT畫面播放的節奏,以實現畫面與聲音的同步。筆者在播放PPT的過程中,全程使用了鍵盤中的方向鍵(下箭頭)進行翻頁,以減少滑鼠點擊聲,以及滑鼠光標晃動等因素的幹擾。最後,利用Camtasia Studio將錄屏文件和音頻文件進行合成,並導出mp4格式的視頻,整個微課製作過程便告結束。

本節微課通過教研組內部傳播及網絡發布以後,老師們普遍反映,在教學使用過程中,利用撲克牌類比染色體組進行教學的效果,要遠遠好於以往利用雙手類比的效果,教學過程輕鬆多了。很多學生也反映,只要心裡有一副撲克牌,再也不怕分不清染色體組和多倍體了

通過本微課設計製作的實踐,筆者體會到,正是由於微課通常是在「師生分離」的場景下使用,因此我們應該更加精心地進行教學設計,更加關注學習者的思維特點和認知特點,更加重視「媒體設計」對高效知識表達的作用。

張建衛老師的微課《恰當類比,輕鬆理解染色體組》是一節既能體現微課設計製作「精」的技術特徵,又能滿足學生自主高效個性「學」的教學理念的好微課。該微課的主要特色與亮點有以下幾點。

1.基於重難點選題,微課教學價值大

微課抓住了高中生物學科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容易混淆且常規教學方法難以突破的重難點知識(染色體組等概念理解)和最關鍵的教學環節(染色體組的變化)來設計製作微課,既能充分發揮微課的多媒體呈現、交互性強的技術優勢,又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突破難點知識的理解障礙,教育教學價值較大。

2.PPT課件製作精細,可視化學習效果好

張老師對教學內容作了精細化分解(微課知識點的組塊化),並隨著微課教學推進逐步呈現,同時配有手寫筆的批註圈畫功能,實現了微課教學的「音畫同步」和「動態呈現」,利於抓住學生的眼球(注意力),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微課學習與思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達到了良好的可視化學習效果。

3.教學方法選用恰當,微課標題有吸引力

本微課的內容看似簡單,其實關係複雜:一是染色體組的相關概念多,學生易混淆;二是這部分內容新且陌生,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準備不足;三是染色體在不同條件下組合形式複雜多變,學生難以準確把握規律。張老師採用的「類比法」(用撲克牌的花色、點數與大小王對應染色體來源、常染色體、性染色體),在熟悉的生活經驗(原有的認知)與陌生的科學概念原理之間建立起清晰對應的邏輯關係,並能產生學習遷移,有效縮短了認知鴻溝。

4.採用多種微課技術,細微之處顯工夫

本微課除了採用大家非常熟悉的PPT課件製作技術外,還在一些關鍵的教學環節採用了其他技術工具軟體,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一是運用思維導圖軟體(NovaMind 5.0),梳理微課的知識結構體系,建構微課知識地圖(圖譜),這樣既可突出內容重點,又能防止知識遺漏,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是運用Fireworks軟體(一款網絡圖形設計編輯軟體,可輕鬆地製作十分動感的GIF動畫)呈現撲克牌的發牌過程。這個過程在幾處出現,時間非常簡短(但卻非常重要),通過動畫模擬不同花色的撲克牌的發放過程,形象生動地反映了不同條件下染色體的組合排列組織,學習效果一目了然,印象深刻。

三是運用Audacity軟體對教師講課的音頻文件進行降噪處理和簡單剪輯,使微課語言表達更準確、聲音品質更清晰;並在後期編輯過程中將錄音聲音文件與PPT畫面內容一一對應,同步吻合,達到微課視頻「音畫同步」的效果。

當然,本微課也有一些小瑕疵和有待完善的地方。例如,微課視頻的片頭有12秒鐘的動畫,沒有實質性教學意義,時間偏長;PPT課件背景偏淡黃,過渡方式單一,PPT背景左下角的GIF動畫(轉動的小地球儀)易分散學生注意力,幹擾學生學習;整個PPT可適當增加不同物種染色體結構的真實圖片、對比表格或視頻動畫;微課學習的交互功能薄弱,如在微課教學時可出現「請暫停微課進行思考練習」等提示性語言或標註;課後練習與拓展資料可做成「二維碼」連結,讓學生可以在課後自主選擇學習。

相關焦點

  • 優秀微課設計必須借鑑的幾種做法
    優秀微課設計必須借鑑的幾種做法1、標題精簡好的微課標題會讓人眼前一亮,是微課的門面與心靈的窗戶。2、用一點幽默幽默太重要了,現在的微課多以知識講授為主,把從「教室裡的老師講學生被動聽」模式改頭換面到微課裡的「仍是老師講學生被動聽」,語言單調、平鋪直敘、居高臨下、目中無人的灌輸。可以這麼說,沒有一點幽默的微課、不讓學生偶爾會心一笑、輕鬆一刻的微課不是完美的微課。
  • 牛痘,怎樣理解才是一個類比推理的案例?
    三十年前我讀碩士研究生的時候,邏輯學課用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的《普通邏輯》,書中許多引述了大量自然科學史中的案例,比如,在講到類比推理的時候就寫道: 「英國醫生詹納發現『種牛痘』可以預防天花,這是受擠奶女工感染了牛痘而不患天花的啟發。」  就這麼短一句話,它該怎麼理解為一個類比推理的案例呢?
  • 人物| 華師教授胡小勇:好課才有好微課,教學設計讓微課更優秀
    他圍繞如何在抗疫期間提高微課資源的開發質量這一主題,穿插多個故事、視頻和微課案例,深入淺出講解了微課的定義、內涵特點、錄製方法、設計技巧等。胡小勇教授在授課中他分享了五條實用的設計技巧:第一,內容為王,務必科學正確;第二,要配有恰當的引導問題;第三,點題與總結呼應,有始有終;第四,用好光;第五,注意背景聲。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
    中新社天津9月17日電 (記者 張道正)記者17日從天津大學獲悉,該校元英進教授團隊首次實現對人造環形染色體的基因組重排。9月17日,在最新一期上線的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通訊》上刊載一篇名為《環形5號染色體基因組重排》的論文。
  • 【信息素養】微課設計技巧
    隨著信息與通訊的發展,特別是移動終端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於微課的個性化學習、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將會越來越被青睞和普及,微課也將必會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如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等)和學習方式。那麼,如何設計一節優秀的微課呢?在製作微課的過程中,應該要注意那些問題呢?下面將為大家介紹,在我們設計微課的過程中需要掌握的「七大」技巧。
  • 優秀微課製作標準,讓你的微課製作技術指數級上升
    怎麼樣的微課才算是優質微課呢?有沒有一個標準呢?怎麼製作優秀的微課呢?在這裡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優質微課的PIE標準!也就是說,這個微課的內容對於學習者來說比較容易理解。簡單理解就是讓你的微課「說人話」(通俗易懂)。你可以使用一些學習者熟悉的語言去描述,或者用語言+圖示的形式展示,一圖抵千言。
  • 微課該如何設計與製作
    微課和慕課有怎樣的內在聯繫,如何區分?在規模上。慕課規模大,微課規模較小。在受眾對象上。慕課涉足領域很多,k12教育、大學教育和職業教育等都有涉及,其中側重點在大學。對於微課,「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微課以學習者為中心,聚焦學習內容。
  • 「互動性」微課設計初探
    一節微課還包括教學設計、課件和教學反思,方便供學習者對微課內容或知識點疑問做進一步的理解,營造了一個知識分享與學習的環境。簡單地說,微課是一種短小精悍的在線教學視頻。互動性微課選擇的內容是某個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或疑點,學習者利用互動性微課能更好地掌握該知識點。  4.互動語言設計  在視頻製作中加入一些趣味互動元素。加入趣味互動元素的目的是為了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避免思想上開小差。具體的做法有:①靈活使用卡通人物,吸引學生注意力;②恰當使用字幕,用閃爍的文字或下劃線方式突出重要語句。
  • Get新技能:微課教學設計,你學會了嗎?
    那麼應該如何突破微課設計、製作瓶頸,快速開發高品質微課呢?微課設計與開發三步曲選題與命名→精細化教學設計→微課講解與製作。微課主張對內容進行精細化的教學設計,精細化教學設計是整個微課製作過程中的重中之重,包括課程引入策略、內容講解選用怎樣的教學方法、內容講解完成之後如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總結評價。微課以自主學習為主,如何讓學習者保持繼續學習的興趣、動機是教學設計時需要重點考慮的一個方面。
  • 高考語文,議論文用好類比推理的方法,輕鬆提升檔次得高分
    議論文就是講道理,道理可以講生動又深刻。你的議論文,完全可以寫出這樣的效果,離滿分更近點。比如2017年全國新課標卷三,廣西一位生的作文《掌握助手新的機會》的片段:珍惜機會,因為命運總與它緊密相連。這樣比比喻走得更遠,是類比論證。用好類比論證,文章更有靈動深刻的感覺。如何學會類比論證?自然是溫故而知新。大家都熟悉《鄒忌諷齊王納諫》,我們就從這篇文章說起。
  • 基於類比思維的設計方法!
    類比的出發點是對象之間的相似性,基於類比思維的設計方法的關鍵點和難點也是找到事物的相似性,並將其恰到好處地運用到設計中。一般類比法又稱綜攝法,不少發明創造都是由日常生活的事物啟發而產生的靈感。可以利用外物來啟發思考、激發靈感解決問題,這一方法便被稱為綜攝法。
  • Nature最新論文驚人發現,最強癌基因竟然不在染色體上……
    如今,隨著一篇Nature論文的發布,又興起了「第四次革命」的說法,主角居然是染色體外DNA (ecDNA) 。雖然上世紀60年代便有人發現了這種環狀DNA的存在,也知道它會攜帶癌基因。但從前沒人直接觀察過ecDNA、沒人指出它對腫瘤的生長有多關鍵。
  • 郵儲銀行撫州市分行再次斬獲「十佳微課」「十佳案例」多個獎項
    其中,《五分鐘了解ETC》、《消費條線「假按揭」案例剖析微課》榮獲「十佳微課」三等獎;《關於一手房「假按揭」情況案例》、《典型審查審批拒貸案例分析》分別榮獲「十佳案例」二等獎和三等獎。同時,該市分行還因組織得力、參與度高、獲獎數量多獲評「十佳案例」組織獎。
  • 優秀微課作品佔比全市排名第一
    我區獲省級市級優秀微課徵集活動多個一等獎  本報訊  (融媒體記者劉莉
  • 我科學家人工合成4條真核生物酵母染色體
    多國合作的「人工合成酵母基因組計劃」是人類首次嘗試改造並從頭合成真核生物,旨在重新設計併合成釀酒酵母的全部16條染色體。我國科學家此次合成的染色體包括16條中最長的1條。  華大基因理事長楊煥明院士指出,真核生物與原核生物不同,「原核生物基因組相對簡單,真核生物基因(DNA)豐富且複雜。」
  • 微課,大講究
    筆者結合自己近年來參加國家省市級微課大賽的獲獎經歷,就如何設計和製作一節優秀的微課淺談一些認識和做法。一、我眼中的「微課」。 眾所周知,「微課」是集中講解一個知識點的小課程,有著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具體的教學內容,一般時長為10分鐘以內的一段「微視頻」。以錄製方式和呈現形式為標準,我把微課劃分為兩種:(1)錄像式「微課」。
  • 微課設計要注重體驗性
    隨著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印發《關於大力加強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的意見》,微課教學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其中一個問題引起了筆者的深思:如何才能把握好微課設計的體驗性?上海師範大學黎加厚教授將微課定義為:「時間在10分鐘以內,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集中說明一個問題的小課程。」這是理論界比較認同的一種觀點。微課的突出特點是短小精悍。
  • 關於舉辦全市第四屆微課與信息化教學創新大賽的通知
    二、參賽項目和組別本次大賽設微課、創新課堂、數字故事、STEAM課程案例四類項目。其中,微課項目新增設「學科系列微課程」,倡導和鼓勵教師製作學科系列微課,體現個性化教學風格,培育創新型卓越教師,匯聚適應在線學習要求的優質開放資源。大賽分小學組、初中組、高中組、中職組四個組別。每個組別均可申報以上各類項目參賽。
  • 《自然》子刊:新設計首次生成單個細胞染色體三維圖
    《自然》子刊:新設計首次生成單個細胞染色體三維圖  CHEN • 2021-01-16 17:21:03 來源:前瞻網 E3084G0
  • 西安市85中教師在信息化教學大賽暨第四屆教師微課大賽中獲得佳績
    在西安市精品案例展示活動中,陳曼老師代表中學組作了案例分享。團隊成員在每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上下功夫,近兩年,我校多名老師分別在國家、省市微課大賽均獲得一、二等獎的好成績。在前期準備過程中,團隊成員進行了多次的的研討活動,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並使用萬彩動畫大師,萬彩動畫演示大師,ppt、喀秋莎9.0、格式工廠等多軟體製作課件,統一片頭、統一主題,力爭做到設計吸引入勝、畫面美觀靈動,內容充實豐富。通過系列微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培養學生的宏觀辨識、微觀探析、模型認知、科學探究等能力,促進核心素養落地,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