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穿梭在昆明大街小巷的共享電單車成了街頭一景。「在昆明開車太堵了,原本想去買一輛電動車,後來發現每天掃碼騎共享電單車更方便上下班,還少了充電的麻煩。關鍵一點還有月租便宜,一年僅用幾百元錢就可搞定交通出行。」12月31日,在日新路工商聯大廈工作的成江雯女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但共享電單車這一市民喜歡的騎行方式卻面臨著政策的不確定性,共享電單車政策收緊的傳聞一直存在,這一交通工具何去何從成了各方都在討論的焦點。
近期,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部署。如何推動形成國內大循環格局,鼓勵擴大國內投資,培育國內消費市場?共享電單車的發展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借鑑。
共享電單車現身昆明富民縣街頭。供圖
叫停共享電單車發展不利於經濟恢復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副教授張成剛認為,中國共享電單車行業正處於發展的關鍵節點:一方面,除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外的各座城市中,共享電單車已經成為不少城市公共運輸的重要補充,成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交通出行方式。
另一方面,對共享電單車政策收緊的傳聞也一直讓共享電單車行業從業者坐立難安。政策前景不明朗成為行業發展最大的阻礙。2017年,我國交通部就曾經對共享電單車的發展表態:不鼓勵共享電動自行車發展,對一些城市已經發展了共享電單車,認為應深入研究論證,完善配套政策制度,加強管理,目前這一政策定位並未改變。
考慮到2020年我國經濟受疫情影響嚴重,穩就業、保就業民生壓力巨大,張成剛表示,限制或直接叫停共享電單車發展並不利於經濟恢復、不利於老百姓交通出行、更不利於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對共享電單車的管理和規制應更加科學合理,更加考慮長遠,更加精細化。
共享電單車彌補出口和消費需求下降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電動助力車全行業的總產量基本穩定在每年3000萬輛的規模,但訂單需求結構發生了較為顯著的變化。一方面,從2018年歐洲開始實施反傾銷調查和2019年提高電動助力車關稅以來,電動助力車的出口市場明顯下滑。同時,國內個體消費者市場趨近飽和,訂單量也在逐步下滑。
但共享電單車的出現彌補了出口和消費需求下降的影響。哈囉、青桔、美團等平臺相繼加入,以及人民出行、小蜜、小遛等平臺的出現,帶動了電動自行車訂單大幅增長,為行業發展提供巨大助力。預計共享電動自行車的年需求量將達到600-800萬輛,訂單年產值總量將超過250億元。
到今天為止,世界各國仍然處於新冠疫情籠罩中,我國也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在出口和消費需求下滑嚴重,經濟恢復尚待時日的艱難時期,應珍視市場中的每一點創新,特別是能夠創造社會價值,有一定規模且市場前景較好的市場創新。
「共享電單車行業發展已經初具規模,行業上下遊企業都有良好的市場預期,老百姓喜聞樂見,特別是疫情後共享電單車的使用量猛增。對於這樣的市場創新,如果因為難以管理、有潛在交通安全風險或影響文明城市、衛生創建等原因被簡單叫停,確實讓普遍民眾難以接受,也與我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政策方向不符。」 張成剛說。
共享電單車已形成完整產業鏈
目前電單車產業主要由整車廠帶動整個下遊零部件供應商,已經形成相對成熟穩定的產業鏈條,涉及整車廠、零部件供應商、原材料供應商以及部分終端運營商等上千家企業。共享電單車已經成為電動自行車行業訂單的主要來源。部分整車廠和零部件公司共享電單車業務佔比90%以上,如以生產轉剎把為主的常州德普電器,90%以上的訂單是來自共享電單車平臺。
各家企業開始在人員招募、設備購入、擴產能、模具投入、新產品研發等方面進行大規模投資,一些整車廠引入大型設備,各企業投入在幾百萬至上億元不等。以富士達電動車(江蘇)有限公司為例,2020年截至目前已投入5000多萬元資金。一旦叫停共享電單車的政策出臺,會給整個行業帶來巨大損失和資源浪費。
張成剛認為,各類政策的出臺應進行就業影響評估,這也是積極就業政策置於宏觀政策層面的要義。共享電單車行業的發展,可以帶動電單車產業鏈產業工人就業,同時也將帶動平臺大量靈活就業。如果以每100輛車需要一位運營人員的人車比計算,未來各家平臺預計投放6000萬輛共享電單車,將至少創造60萬個運營人員就業崗位,此外也將帶動大量共享電單車維修人員、管理人員就業。
產業政策應該順應產業發展規律,不能一禁了之。在已經普遍前期有大規模投入的情況下,無論是平臺企業,還是產業鏈上下遊企業,都非常擔心政策風向改變。如果一旦出現與前期市場預期不一致的政策出臺,會給平臺和企業帶來巨大損失和資源極大浪費,前期全行業上百億投資將難以收回,大量的產業工人、共享電單車的運營人員都將面臨失業。
帶來的社會難題可通過集中創新治理方式解決
張成剛表示,推動國內大循環的格局,需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迫切需要加強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共享電單車作為我國產業數位化的前沿探索,是商業模式與實體經濟融合的成功嘗試。從全世界疫情後共享電單車使用大幅增長看,共享電單車也代表了未來城市交通出行與城市發展的趨勢。
對於目前「私家」電動車帶來的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環保、治安等方面的難題,可以通過集中創新治理的方式,聚焦監管對象,解決行業頑疾,降低安全管理隱患,減少政府基礎設施投入。
「接納市場的創新事物並摸索有效治理措施確實需要一個過程,可能經過較長時間的實踐探索。但局勢不等人,快速提升政府現代治理能力已經成為推動形成國內大循環格局的必備條件。」張成剛說。
雲南網記者 趙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