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口危機警鐘越敲越響亮的背景下,近期有專家呼籲開放三胎政策。
作為中國身價最高的經濟學者,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基於「人口出生持續下降」,「生育意願大幅降低」,「老齡化加速到來」等背景,建議在「十四五」期間儘快放開三孩。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新生人口1465萬,比2018年減少58萬,是自2000年以來的最低值。這也是二胎政策後新生兒數量的第3年減少。
2015年,國家全面放開二胎政策,2016年出現生育小高峰,新生兒數量同比增長7.9%,但到了2017年,新生兒數量同比減少60餘萬,2018年再比前一年減少200萬。
新生兒數量連年下滑,已非鼓勵生育政策可以阻止,究其本質,在住房、教育和醫療三座大山,以及家庭養老、機會成本造成的巨大經濟負擔下,年輕人生娃非不能,實不願。
2011年,中國社科院發布調查顯示,中國父母養大一個孩子(至本科畢業)的顯性花費(包括奶粉、尿不溼、服裝、玩具、書本、學費、興趣班、補課費和醫藥費等)高達49萬元人民幣(以下同),9年後費用猛增至100萬左右,而這還是最低水平的支出。如果再生二胎,並且假設老二穿老大的舊衣服,用老大的舊玩具,上的也是公立學校,其孕養成本在廣州為87萬,在重慶和武漢均為70萬,對工薪階層而言,生孩子和養孩子都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因此,專家們單純去呼籲國家開放三胎,或是更多胎,與新生兒數量下滑的破解之道,頗有些藥不對症。
從網友們的反應看,也幾乎是一邊倒地反對:
有人說,「別說二胎三胎,我一胎都不敢生!連婚都不想結!」有人說,「這不是你開不開放的問題啊,養不養得起啊,又不是養豬!」有人說,「你就是放開10胎都沒有用,我們知道自己生不起!」還有人說,「然後就變成了一對雙獨生子女的夫妻,需要贍養四個老人,撫養3個孩子!」最讓人難受的是,「面試連自我介紹都沒有,『結婚了嗎』『有孩子嗎』『等通知吧』三個問題就被打發了。」
因此,與其單純鼓勵生娃,不如先切實減負,用各種實在有感的政策性福利、補貼,移走年輕人頭上的大山,舒緩各種壓力,消除對生育養娃生成的恐懼。
此前,國內有平臺發起「養二孩這麼貴,國家該給發補貼嗎?」的網絡調查,共有24.5萬人參與,67%的網友選擇強烈支持國家發二孩補貼。
在具體措施上,不妨嘗試建立一種從孕期到學歷教育結束的鼓勵型生育體系,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嬰幼兒託育服務機構,構建生育成本在國家、企業、家庭三方合理有效的分擔機制,妥善解決延長生育假、男性陪護假、隔代照顧等待遇保障,用一定程度的稅收優惠來降低企業承擔的生育成本,同時,加大教育醫療投入,力促房價穩定,降低撫養的間接成本。
據知食君了解,國外已有部分發達國家為了鼓勵國民生育,已先行推出各種政策措施:澳大利亞媽媽生產住院幾乎不花錢,帶薪產假最多為18周,每周獎勵2490元,幼兒園費用減半;日本為初中及以下孩子每月發800元補貼,高中推行免費教育,媽媽產假育兒假長達1年;在歐洲,瑞典父母休產假最高領取10.6萬補貼,德國停職照顧孩子的父母最多享受20萬生育津貼,法國第一胎孩子每月獲1412元補貼直到3歲,3年內生老二,老二每月獲津貼約4800元到6歲,老三則可獲7200元到18歲……
顯然,上述國家的一些作法,值得借鑑。讓人欣慰的是,國內開始有聲音提出呼籲。
2019年,深圳政協委員王軍宏就提出建議,希望深圳儘快出臺鼓勵激勵生育新政,推出更加明確的精準惠民物質激勵措施,如為全市符合條件的0-3歲二孩嬰幼兒免費提供優質奶粉或奶粉補貼(相當於每月1000元)。
另據了解,奶粉補貼已在新疆石河子市實行,該市明確提出在二孩0-3歲期間將給予每戶適量奶粉補貼。
相比外國鼓勵生育政策上的力度和廣度,我們還差得很遠,還需要更多更響亮的呼籲,以及更多的政府響應。不過,為生育減負的聲音畢竟已經出現,假以時日凝聚更多社會共識,曙光終究會躍出中國的地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