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頂戴花翎的頂珠,代表什麼品級和含義?太佩服古人的智慧

2020-12-17 螞蟻侃名著

大家在看古裝電視連續劇的時候,肯定會發現古時上朝的官員都會穿著官府戴著官帽,其中細心的網友肯定會發現這些官員官帽帽頂上會有不同顏色的寶石,其實這些不同顏色的寶石它是跟官員的品級有關,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古代官員官帽品級,還有帽頂珠寶到底代表著什麼意思。

一品紅寶石

一品為紅寶石,一般以文官比如「殿閣大學士」或者武官「領侍衛內大臣」為代表的官帽帽頂,根據記載《聖經》中的記載紅寶石是所有寶石中最珍貴的,所以用來體現一品重臣的官位也就名副其實。

二品為珊瑚,一般以文官比如朝廷的「各省總督」或者武官「鎮守邊區的統兵官有總兵」為代表的官帽帽頂,因為珊瑚在古時的佛教是把它當做佛祖的化身,所以珊瑚也是當時很受朝廷重視的寶物。特別是在清朝歷代皇帝都比較信仰佛教,這珊瑚的地位自然是非同一般。

三品藍寶石

三品為藍寶石,一般以文官比如朝廷的「順天府府尹」或者武官「護軍參領」為代表的官帽帽頂,藍寶石它是世界五大珍貴的寶石之一,它還象徵著誠實和忠誠,就單單忠誠這一點,那都是歷朝歷代的皇帝所希望的。

四品為青金石,一般以文官比如朝廷的「奉天府丞」或者武官「副前鋒參領」為代表的官帽帽頂,青金石之所以寶貴,是因為當時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根本就沒地方開採,所以物依稀為貴,另一方面青金石也擁有自己獨特的顏色,也有著威嚴崇高的象徵,所以也被當朝統治者所重視。

五品水晶

五品為水晶,一般以文官比如朝廷的「通政司參議」或者武官「步軍副尉」為代表的官帽帽頂,水晶本身就屬於稀有和珍貴的礦物之一,它晶瑩剔透又有著鋼鐵般的堅硬晶體,而且又是象徵著聖人智慧的結晶,所以被重視也是理所應當的。

六品用硨磲,一般以文官比如朝廷的「京縣知縣」或者武官「營千總」為代表的官帽帽頂,硨磲是取自於海底,在清朝年間也曾被玻璃所代替,硨磲顏色一般為內白外黃,也是貝類裡面最漂亮的,它很大範圍的被加工為佛教的佛珠,有著避邪保平安的寓意,所以在當時也受朝廷重視!

七品素金

七品為素金,一般以文官比如朝廷的「翰林院編修」或者武官「長官司副長官」為代表的官帽帽頂,素金就很好理解了,就比如咱們身上穿戴的但沒有鑲嵌寶石之類的就可以稱之為素金,在古代時素金它是代表著富貴、輝煌、權利、榮華,這幾點不管是在任何時期,任何階層的人都所嚮往的。

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一般以文官比如朝廷的「布政司庫大使」或者武官「外委千總」為代表的官帽帽頂

九品為陽紋鏤花金,一般以文官比如朝廷的「欽天監監侯」或者武官「外委把總」為代表的官帽帽頂,因為七、八、九品官帽帽頂用的都是素金為材料,所以就不一一介紹了。

今天就簡單介紹一下官帽,關於配戴花翎的講究咱們下一次再介紹,如果大家喜歡本文,還可以分享、收藏、點讚、關注,謝謝!

相關焦點

  • 在清代,「頂戴花翎」是鑑別官員等級的重要標誌
    "頂戴花翎"是清代官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誌。 所謂"頂戴"就是官員戴的帽子,"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 頂戴一般分兩種。
  • 清朝官員代表等級的頂戴裡,到底還會有多少秘密
    估計大家可能會疑惑,頂戴是什麼,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古人上朝時戴的帽子,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古人的帽子吧。清朝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戴」或是稱為「頂子」。涼帽為喇叭形,無簷,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上鑲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簷邊,多用皮子、呢子、綢緞、布製成的,多黑色,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一般官員(四品至九品)只可用黃貂,高等(一品至三品)的可以用灰貂,皇室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
  •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
    (註: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小字體【大玉匠
  • 清代官員帽子上那顆「頂珠」,到底值多少錢?說出來你都不敢相信
    清代官員帽子最高處那顆「頂珠」,到底有多值錢?說出來嚇死人在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清朝的官員都會頂戴花翎,這也是清代官員身份的象徵,而在帽子的最高處有「頂珠」,看著非常耀眼,有的感覺就像無價之寶,那麼清代官員帽子最高處那顆「頂珠」,有什麼用處?能值多少錢呢?通過在網上查詢資料得知,在清朝古代官帽頂珠的質料和顏色代表了官員的品級,所以官帽頂珠有很多種,價格也各不相同。
  • 清朝的「頂戴花翎」到底是什麼玩意?
    為了加強其美感,清朝統治者也曾經在做工和用料上猛下心思,並層層增加各種各樣的裝飾品。比如說,用藤和篾席製成的涼帽,就精心地在帽表裹以羅絹,外罩白布,帽身覆上織網,紅紗綢裡,黑地織金包緣,緣上裝上黑帶圓邊,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以紅線縫在帽冠上,帽前緣縫飾配上東珠一顆,帽頂綴紅纓頂珠。
  • 別看清代官帽上的「頂珠」醜,到底值多少錢?說出來你都不相信
    清代在很多方面和之前朝代都有所不同,就拿官帽來說吧。清代以前都是烏紗帽,而到了清代以後官帽就變成了頂戴花翎,看過清劇的人都會發現,每個人的官帽是不完全一樣的。
  • 清朝頂戴花翎造價百萬,為何卻輸給明朝造價很低的烏紗帽?
    在有關明清兩朝的古裝電視連續劇中,人們看到,明朝的官員和清朝的官員除了服裝不同,而且戴的帽子也不相同。明朝官員頭戴有兩個翅子的烏紗帽,而清朝官員的紅頂子的官帽上都要插上一束花翎。更重要的一點是,清朝大臣官員頭上不是頂著紅寶石就是翡翠之類,而明朝官帽不僅更加注重實用性,而且看起來也比清朝官帽顏值高了太多吧。據史書上記載,明朝的官帽其實是用鐵絲做的,只不過外面圍了一層烏沙。明朝帽子的正前方微微隆起,有三道輪廓是用金線壓出來的。這才叫低調奢華有內涵。
  • 廣西遇害教授和丈夫家門已被貼上封條,鄰居同事這樣描述其一家三口
    相信大家平時都看過不少的清宮劇,清代官員的官服官帽也是在歷朝歷代中獨具特色,不論是各級官史官服上的補子,還是官帽上的頂珠,都是隨著品級的不同而不一。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清代各級官吏帽子上頂珠的材質及其價值。
  • 清代官帽最高處的那顆「頂珠」,看著毫不起眼,實則價值不菲!
    這一點,直至今天都是一樣的,但是要說是最顯著的時期,那還屬古代。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那就是掉腦袋的危險。古中國執行的是封建王朝的專制統治,等級分明,就連服飾上的一點小細節都是不同的。我們如今當官,都是統一的西裝打領帶,不想古時候的中國,每個階級的官員,服飾上都是有所不同的,可以說是非常的講究了。
  • 「三眼花翎」到底多珍貴?為何大清兩百多年,只有7個人獲得?
    補子就是一塊縫在官員服裝上的布,上面就繪繡不同禽獸,以代表了一個人官位的大小,所以,古代官員穿的袍子也可以叫「補服」。補子上有哪些飛禽走獸呢?一般來說,文官補子上主要是「飛禽」:仙鶴、錦雞、孔雀、雲雁、白鷳、鷺鷥、鸂鶒、黃鸝、鵪鶉等等。
  •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前期要拿爵位換,後期敞開隨便買
    勳章的制度,不是西方所獨有,在清代的時候,就有在封爵之外賞賜實物以表彰功勞的做法,那就是花翎。花翎是清代官員常見的冠飾,用將孔雀翎毛飾於冠帽後,以翎眼多者為貴。翎管,就是用來插孔雀翎子並使之與冠帽連接的附屬飾件。白羽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清代的花翎制度。
  • 清朝頂戴花翎價值不菲,卻輸給了明朝的烏紗帽,其原因是什麼呢
    那麼關於這句話中明朝官員們帶的烏紗帽,大家大概了解了多少呢?那麼今天,我就來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明朝官員所佩戴的烏紗帽。烏紗帽其實最早是出現於東晉時期,只不過直到明朝時,才成為官員的一種象徵,也漸漸為人們所了解。清朝官員佩戴的頂戴花翎,相比起明朝官員佩戴的烏紗帽,在設計上是稍微有所不同的,烏紗帽相對來說更加簡約並且好看。
  • 清朝頂戴以及補服與品級對應關係——看懂、辨別清朝影視劇官服
    補服出現於明朝朱元璋時期,前後各一,區別官員品級。文官繡禽,武官繡獸。清朝官員分為九品,每一品級中又分正、從,共十八級。頂戴從一至七品分為三部分,下為底座,都是鏤花金底,中間及上根據不同等級綴以不同珠寶。我們以最上面的頂子作為區別官員品級的標準。
  • 「衣冠禽獸」與古代官服有關聯?最能體現這個詞的是哪個朝代?
    其實這「衣冠禽獸」來源於古代,特別是清代官員官服的品階。古人講究「等威莫大於車服」,歷朝歷代官員朝服,都有一定的規定。 一、諸王貝勒們的官服 到了清代,清政府沿襲借鑑了明代的官服,又有所創新與發展,融入了滿清特色,蘊含著豐富的等級差異,為了更有效地區分不同官職,頗下了一番工夫。
  • 古代官員朝服上為何繪有鳥的圖案,只是因為好看?
    在古人心中,鳥是神物,尤其以虛擬的鳳凰為首,都代表著超凡的事物。所以我們將皇后等具有高等地位的女性稱為鳳凰的化身。(雖然真正的雌鳥是凰,但是由於大家的共識,便一直用鳳來代替)僅次於鳳凰的鳥便是鶴了,在古代人眼中,仙鶴是仙人的坐騎,生性高潔,地位崇高,堪稱一鳥之下,萬鳥之上。
  • 古代沒銀行轉帳,皇帝如何給各地官員發工資?古人智慧讓人佩服
    如今的生活當中,基本上一個工作單位,都是以月結的方式,將工資發放到員工的帳戶當中,這不由得也引發了人們的好奇,畢竟古代是沒有銀行的,那麼皇帝又是如何給全國各地官員發放工資的呢?看完就會發現,古人的智慧也是讓人佩服。
  • 清代四品官員的一身朝服就價值不菲?最貴的這一樣你一定想不到
    這兩年清宮劇是越來越火了,大眾對於清宮劇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於是有不少的劇組決定在服裝道具上多下點功夫,想必大家也知道清朝的等級制度非常森嚴,那麼大家又是通過什麼一眼看出哪個人是朝廷重要官員,哪個人人是籍籍無名的芝麻小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