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糖史」裡看世界關係,季羨林:要想孩子格局大,多讀這類書籍

2020-12-23 檸檬讀書育兒

雨果獎得主郝景芳說:「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帶孩子到世界去,但我們可以把世界帶到孩子眼前來。」

「一顆糖」背後的世界史

孩子都喜歡吃糖果,各種形狀、顏色的都有,而且也不貴,一根棒棒糖幾毛錢,原材料白糖一斤也就幾塊錢。

但是你可能不會想到白糖在人類史上的重要地位,現在輕易能買到的糖,在很多年以前卻只有貴族吃得起。

《拉丁美洲史稿》中記載說:「蔗糖在18世紀經濟中所佔的地位,就如鋼鐵在19世紀,石油在二十世紀所佔據的地位一樣。」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開始人工製糖的國家。早在公元510年,波斯皇帝大流士侵略印度時,發現甘蔗能產「蜂蜜」,這個發現給波斯帶來了巨大的財富,要知道當時的世界唯一的糖來源是蜜蜂採的蜂蜜。

直到公元642年,阿拉伯人入侵波斯,發現了蔗糖的製作方法,傳到了北非和西班牙。而西歐人是在11世紀東徵的時候,才發現了蔗糖這種新奇的配料。

之後西歐和東方開始源源不斷地進行糖進出口貿易。那時候糖由於工藝繁瑣、原材料稀少,因此價格貴得嚇人,只有貴族吃得起。

再看看中國的製糖史,早在西周就有飴糖,也就是俗稱的麥芽糖。那時候沒有袁隆平先生,糧食的畝產量極低,用糧食做出來的糖必然很貴。

那時我們古人也在向其他國家學習製糖技術,向波斯學過,也像埃及學過,但都沒有什麼實質進展。直到唐朝,太宗派王玄策到印度學習製糖工藝,王玄策帶回了蔗糖製作方法,從此中國的製糖工藝獲得了大步提升。

直到明朝,通過各方學習,「黃泥水淋糖法」被發明了出來。這個方法很厲害,不僅產的砂糖又白又先進,而且工藝簡單。這一製糖方法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的製糖大國。

之後「黃泥水淋糖法」傳到了印度和歐洲。那時世界處於大航海時代,歐洲國家殖民美洲,把那裡作為自己的白糖生產基地,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剝削和壓榨勞動力的事件。也是從這時起白糖價格降低,尋找百姓也吃得起了。

季羨林在《糖史》詳細記載了糖在世界範圍內的發生、發展情況。他說:「人類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大事如此,小事也不例外。」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聯繫的。就像白糖的歷史,如果不去了解,又怎麼能知道其背後竟有如此深的歷史底蘊。

世界歷史,能改變人的視角,不再以一個小小的點去看待事情,而是會縱向看時間,橫向看世界,從而構成一個全面的知識網絡。

學習世界史對孩子影響深遠

世界史是一個很廣闊的概念,並不局限於政治、軍事,還有文化、藝術、科學等。那麼,學習世界史對孩子有什麼重要影響呢?

除了大家經常提到的拓寬眼界、構建全面的世界觀、人生觀之外。以下三點也很重要。

1、全面了解文化藝術作品。

雖然文學、藝術、音樂、建築等領域在學科上被視為獨立的門類。但是所有的藝術作品都和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繫。

比如了解基督教歷史的人可以更好的欣賞相關主題的繪畫、音樂和建築;中國的陶瓷工藝如何受到中東的影響,又如何影響西歐……

世界史也能讓孩子接觸到一些不那麼家喻戶曉的、來自於不同國家和文明的歷史文化遺產。比如古埃及的雕塑、波斯的細密畫、西班牙的阿拉伯風格建築等。

2、對生活中遇到的事物產生更多好奇心

生活中碰到的很多平常事物背後都有自己的一段歷史。比如辣椒是一種原產於美洲的植物,那它是如何引入中國,什麼時候成了中國人日常飲食的重要一部分?

不只是這些具體的物品,還有一些觀念和思想也有其各自的淵源及傳承。

比如:沒有計算器的年代古人如何進行加減乘除運算;備受推崇的星座是誰想出來的,有什麼依據等等。

生活中的事物都是漫長歷史的結晶,潛藏著很多為什麼。學習世界史,可以激發孩子的想像空間,產生更多好奇心,而且能讓孩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3、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

除卻偶爾的旅行,大多數人都生活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區域,身邊認識的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也差不多

但是歷史可以讓孩子們看到更加豐富多變的生活。比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態;牛頓力學體系確定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等。

讓孩子學習歷史,「以史為鑑」是一部分原因,更多的其實是讓他們了解世界各地人的生活方式,進而幫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和思考自己的生活。

一套專門獻給孩子的世界歷史讀物

《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是一套獻給孩子的世界歷史,書中精心選取數百個經典歷史故事,上百張精美絕倫的全景圖畫,數十幅準確權威的歷史地圖……

詳盡有序地展現了世界的融合到時代的變革,完整梳理人類歷史上從遠古到21世紀漫長遼闊的歷史,呈現出了每個時代的鮮明特徵。

世界歷史錯綜複雜,尤其是對於認知處於發育期的孩子來說。為了讓孩子能夠簡明扼要地了解世界歷史、輕鬆閱讀,這套書引入了:

全景地圖,直觀了解各地區社會百態;

時間線,知道世界和中國在同一時間都發生了什麼;

歷史脈絡,清晰了解每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演變,清晰梳理各時期主要國家的歷史發展脈絡,既有歷史的縱向演變,又有各地區的橫向對比。培養孩子的世界格局。

全景圖展示,給孩子們以視覺享受的同時,以圖解的形式敘述歷史,切換鏡頭般的閱讀體驗有助於加深印象,作為內容的有力支撐和新穎的表現形式。

宏觀上,有各個時期的歷史發展脈絡;

微觀上,有孩子感興趣的歷史故事和全景圖解,非常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同時啟發孩子的讀史興趣。

這是一套精心為中國孩子編寫的世界歷史。既有生動有趣的文字又有精美詳實的配圖。同時,用孩子能懂的史學語言,講述孩子能懂的世界歷史。

地圖上的歷史時光之旅

「井蛙不可以語於海,夏蟲不可以語於冰」。孩子的見聞直接決定著他的視野,影響著他成長的高度,尤其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博古通今」、「學兼中外」已經成為孩子綜合素養的基本要求。

翻開這套《地圖上的全景世界史》,浩如煙海的人類文明如同畫卷般徐徐展開,帶著孩子與早期智人一起捕獵,與古希臘詩人一併書寫神話,與古印度哲人一同探求人生的真諦……

這是一部獻給孩子的世界歷史。書中精選了數百個精心雕琢的歷史故事,上百張精美絕倫的全景圖畫,數十幅準確權威的歷史地圖……

詳盡有序地展現了世界各大文明的歷史變遷、文化進步、技術革新和思想革命。

同時,每一時期都設置了時間線把世界和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進行比照,讓孩子清晰直觀地知曉中國和世界各地同時期的歷史變遷。立足世界看中國,同時也從中國的角度了解世界。

這套書的作者是《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歷史學家魏新。他曾主講的《東漢開國》,語言風趣幽默,歷史知識詳實,是當年同檔收視率的冠軍。

這套書自出版後,不僅受到諸多名家推崇,而且家長、老師好評不斷,被贊成:最有價值的兒童世界史啟蒙書!

這套書(共兩冊)原價316元,現在頭條#每日好書推薦#活動優惠價只需138元非常划算,點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

end

相關焦點

  • 孩子沒主見、心思淺:要想孩子格局大、眼界寬,多讀這類書籍
    但是私下裡我卻是個歷史愛好者。之前每期的百家講壇都看,買過很多易中天、魏新等主講人的書。平時看的書除了育兒類,就是歷史和人物傳記相關的,《萬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世界文明史》、《歐洲史》……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讀的歷史越多越覺得人很渺小,除了生死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事,心胸也變得豁達許多。
  • 孩子沒主見、心思淺:要想孩子格局大、眼界寬,多讀這類書籍
    之前每期的百家講壇都看,買過很多易中天、魏新等主講人的書。平時看的書除了育兒類,就是歷史和人物傳記相關的,《萬曆十五年》、《明朝那些事》、《世界文明史》、《歐洲史》……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讀的歷史越多越覺得人很渺小,除了生死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事,心胸也變得豁達許多。
  • 孩子越大,這類書越要多讀,可惜經常被忽視
    而非虛構類作品,則相對枯燥,但可讓孩子建立自然、人文和社會領域的知識架構,對生活經驗有限或接觸外部世界不多的孩子,非虛構類是他們了解世界的窗口。讀得越多,對世界的了解就越深刻。非虛構類讀物,可以向孩子解釋不同事物或者現象產生的原因,這些原因我們作為家長的可能比較難回答,藉助閱讀,就可以做到,幫助孩子從小以宏觀視角看世界,了解人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 有哪些格局大的書籍推薦?
    他的書之所以能把同類書籍秒成渣,在於他本人就是縱橫捭闔的政治家,政治影響力從竊聽王尼克森,一直延續到懂王川普時代,諸多政治事件,他都是親歷者乃至推動者,在這種情況下寫書,就不是趙括式的紙上談兵,而是貨真價實的身先士卒。他的書可讀性最高的,我認為是《世界秩序》和《論中國》。在《世界秩序》中,他表現出了對當今動蕩世界秩序的憂慮,道出了自己對國際關係的精深思考。
  • 這5本書籍,提升孩子眼界和格局!
    教育家朱永新教授曾經說過:「沒有誰是一座孤島,每本書都是一個世界。正是因為書,正是那些偉大的書籍,把我們和整個世界,和書裡書外的世界與人物聯繫起來。我們在物質與精神的世界中穿梭而行,書把我們心中的美好喚醒。」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這5本可以提升孩子眼界和格局的書籍,趕緊收好了!
  • 【百廿英才】行者無疆——記外國語學院季羨林教授
    因此,季羨林的幼年時光並沒有在私塾度過,大部分的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裡,他就跟到哪裡。母親到地裡摘綠豆莢,他便跟到地裡,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隻蚱蜢,他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黴,他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麼。母親總是一邊摘著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他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 季羨林善於利用碎片時間讀書 受陳寅恪書籍影響大
    季羨林善於利用碎片時間讀書 受陳寅恪書籍影響大 2015-09-22 13:37:49談到讀書問題時, 季羨林先生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在他看來,讀書可以吸收先人的智慧,是「天下第一好事」。  至於說季羨林先生讀過哪些書,其實只要看看後人對他的稱謂就多少可以明白一些: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季羨林的書單中,既有《三字經》《百家姓》等他那一時代的人普遍接觸的讀物,也有艱深的佛學典籍等,涉獵之廣,讓很多學者都自嘆不如。
  • 真正提升認知格局的書籍
    「當我還是個孩子時,我吃過很多食物,現在已經記不起來吃過什麼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們中的一部分已經長成我的骨頭和血肉,已成為我身體的一部分。」這段話被很多人經常拿來說明:人生並沒有白讀的書,每一本都算數。
  • 不認識季羨林,怎敢說自已有文化
    1934.05.17 今天看了一部舊小說,《石點頭》,短篇的,描寫並不怎麼穢褻,但不知為什麼,總容易引起我的性慾。我今生沒有別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幾個女人。這是季羨林在大三大四時寫的日記,句句屬實。原來大師亦凡人,也會看美女,也會罵人,一股年少衝動無處釋放。
  • 季羨林: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
    季羨林  聊城齊魯網綜合 季羨林,字希逋,又字齊奘,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臨清市康莊鎮。  1946年季羨林回國,後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並任首任系主任。這是我國成立最早的東方語文系,培養了大量東方學專業人才,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對外宣傳、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貢獻,並在學術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季羨林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北京大學合辦的南亞研究所所長。
  • 哈佛女校長:要帶孩子認識世界,父母的小舉動成就孩子的大格局
    這位女校長在一次演講中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為什麼要走出去看這個世界?她認為,如今我們的孩子處於世界的大家庭,他們將來可能要和各種國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工作,所以要讓孩子適應這種多變的社會環境。因此,認識世界也成了孩子們的必修課。孩子了解的越多,看到的世界就越大,眼界就會越寬闊,格局就越大。
  • 季羨林:什麼樣的人最需要讀書,誰該伴書一生
    ——季羨林季羨林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位大人物,「大」在季羨林先生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早年留學國外,精通很多國家的語言,如英文、德文、梵文等。季羨林先生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鬥、國寶。所謂讀書方法,是讀書高人總結出來的可借鑑的方法,並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或許大家會讀同一本書,讀的是同樣的內容,看的是一樣的文字,看完到最後想的就是不一樣。想的不一樣,你讀書讀出來的收穫與他人就不一樣。正所謂一千個讀者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想法,只不過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最終對書的理解不一樣,給別人傳達的知識也就不一樣。
  • 千萬別給孩子讀這4類書,浪費錢還耗時間,不如不讀!
    孩子爸爸回答: 「什麼書都有,都是電視上推薦的名著,《戰爭與和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悲慘世界》《麥田裡的守望者》……」 一聽就知道為什麼孩子不愛看書了,因為這位爸爸操之過急了。 任何書籍,都要符合孩子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才能抓住孩子的心。
  • 想快速了解一個新領域?一定要先讀這類書籍!
    01如果你想了解一個全新領域的知識結構,會採取什麼樣的方法?讀專業書籍或教科書?別搞笑了!這時,如果我一開始就找一本藝術類的學術著作來啃,那麼,出現的結果,大概率只有放棄這一種可能。因為,對於一位還沒有入門的愛好者來說,枯燥的專業書籍,只會毀了那一點點僅存的興趣。
  • 翻譯大師季羨林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喬冠華同遊。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
  • 白巖松:這類書不僅要看,更要逼著孩子學
    讓孩子們閱讀閒書,就是讓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來選擇書籍,這樣孩子們就會更願意去讀,更主動地去了解,從而更容易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讀閒書對孩子有什麼好處?這些看上去對孩子當下學習沒有絲毫用處的知識點,其實往往會讓孩子成長更多。因此,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鼓勵孩子多看閒書的原因。
  •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有著3大益處
    有了孩子後,夫妻倆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他們那般熱愛閱讀,經常帶著孩子躲在書房裡。在他倆的薰陶以及感染下,他們的孩子逐漸和他們一樣,對書籍,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閱讀,也是能讓孩子變優秀的一種方式。我想關於閱讀的這些好處,家長們有必要了解一下:1,增長孩子的見識都知道,這世間的書籍,大概是有數不清的。
  • 孩子能否贏看格局,挑繪本看《影響孩子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
    有本書說的好: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要看不同的書——《影響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對,就是這本書《影響閱讀世界的100本童書》,這是給父母的一部童書閱讀史,關於如何選書,如何看書,如何做書的年鑑史。這本書是由幻想類書籍作者彭懿等知名童書作家聯合推薦的。
  • 幼兒園老師:3-6歲孩子的書籍,選對很關鍵,這4類繪本要多看
    那麼等到孩子3歲左右,懂得書是什麼了,就要系統的帶著孩子看一些書籍了,因為我對孩子啟蒙時要看什麼書也不是不了解,所以就問了女兒當時幼兒園的老師。 那麼幼兒園的老師就和我說,3-6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思維還處在發育中,識字也不多,所以書籍一定要以繪本為主。
  • 《季羨林給孩子的寫作課》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範本
    季羨林給孩子的寫作課·記事卷中學生的文章,幾乎都不是什麼大題目,好多看起來只是身邊瑣事;然而,同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一樣,其含義一點也不小,而是非常非常大的。他們那童稚的目光,晶瑩澄澈,天真無邪,窮幽燭微,不為大人們常有的成見所蔽,能看到成年人,特別是我們老年人所無論如何也看不到的東西。而且寫作技巧也淳樸無華,只有實事求是之心決無譁眾取寵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