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設計潮流的推動者

2020-12-25 光明網新聞中心

  【深度解讀】  

  光明日報記者 盧重光

  包浩斯是一所學校,它的成立標誌著現代設計教育的誕生。它是第一所完全為發展現代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它所創立的國際主義建築設計風格塑造了20世紀大多數城市的面貌,它所開創的建築設計流派的建築兩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包浩斯校舍 資料圖片

  2019年1月16日,為期9天的包浩斯藝術節在德國柏林正式啟動,拉開了紀念包浩斯學校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動的序幕。包浩斯學校是1919年在德國魏瑪成立的一所集建築、設計、手工藝、繪畫、雕刻等專業於一體的綜合性設計學院,在社會動蕩的年代裡,它1926年遷往德紹,1932年遷往柏林,1933年被納粹政府關閉。他的成立對世界現代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標誌著建築和藝術設計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僅僅成立了14年的包浩斯(Bauhaus)是德國魏瑪市的「公立包浩斯學校」(Staatliches Bauhaus)的簡稱,人們習慣上稱之為「包浩斯」。

  一個宣言揭開20世紀現代主義設計的潮流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是包浩斯學校的創辦者,著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1919年至1928年間擔任包浩斯校長。1919年由格羅皮烏斯起草的《包浩斯宣言》發表,這一宣言是包浩斯學校設計教育的重要綱領。宣言提出了三個重要原則:第一,主張藝術家和工藝家之間無高低貴賤之分,「建築師、雕塑家、畫家們,我們所有人都必須回到手工藝!藝術家並不是一個『職業』。在藝術家和工藝師之間並不存在什麼本質性的差異」。第二,要讓藝術家與工藝師們結合起來。呼籲創立一個沒有等級區分的工藝師的新協會,減少藝術家和工藝師之間的隔閡。第三,藝術或設計與工業技術界要有更好的對接與融合。這些原則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順應了現代科技導向社會發展的大趨勢,為設計在現代社會的定位確立了新的依據。

在包浩斯上課的師生們。資料圖片

  在宣言中,格羅皮烏斯想要創造出一棟將建築、雕刻、繪畫等合而為一的未來殿堂,這一殿堂毫無疑問就是他想要創作出的自己理想中的建築設計。包浩斯代表著當時知識分子的社會改革理想,主張打破設計教育中藝術和技術的界限。在此之前,設計與製造分離,藝術是奢華的需求,充滿裝飾性;而大工業批量生產的產品雖便宜卻缺乏美感。包浩斯的目標就是將二者結合,創造出簡明的、適合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

  包浩斯簡潔實用的設計理念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因為這種理念來源於對科學進步與民眾需求的尊重,並能充分體現人類日新月異的生活面貌。在包浩斯的推動下,20世紀現代主義設計潮流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為現代化城市的快速建造貢獻了實用的方法,並被世界各地快速發展的城市建設所應用。

包浩斯的核心人物。資料圖片

  一所學校開創國際主義建築設計風格

  包浩斯自誕生以來,對現代建築和設計就產生了巨大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它改變了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以及我們的日常生活。20世紀一些大中城市中簡潔實用的建築風格都源自於包浩斯的設計理念。

  1926年在德國德紹所建成的包浩斯新校舍就是能夠代表包浩斯理念的設計作品,他是一個多方向、多立面、多體量、多軸線、多入口的建築物。校舍的設計開創性地運用了一套現代設計手法,把使用功能、材料、結構和建築藝術緊密地結合起來。這棟建築把教學樓、生活用房和學生宿舍組合在了一起,設計者從各種房間的使用功能出發來安排建築各部分的布局關係,同時綜合解決了建築的藝術形象問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設計方法。鋼筋混凝土、玻璃等新材料以及框架結構的結合,創造出了新的建築樣式。簡潔的平屋頂、大片玻璃幕牆、抹灰牆面、細緻的條窗、樸素的挑臺等都在強調建築的形體美和材料的本色美。建築物上豎排的極具辨識度的英文字母,更是包浩斯設計風格的有力代表。這一作品逐漸成了包浩斯最為閃亮的一張名片,直到今天,提到包浩斯,首先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就是這座代表性的建築。他的建造方式像教科書一樣被應用到世界各地大部分現代主義建築上,他的建築形象被無數的設計課堂作為案例所講解分析。

  1996年魏瑪和德紹的包浩斯建築及其遺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03年,特拉維夫市以約有4000多座包浩斯建築鑄成的特拉維夫白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到目前為止,歷史上還沒有一所設計學院能夠在塑造品位和設計上產生包浩斯那樣巨大的影響力,它為現代設計教育建立了重要的模型,它的存在價值其實就在於適時地對工業化的時代發展趨勢做出了合理和具有前瞻性的回應。

  包浩斯一直被稱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院校,在當時它是烏託邦思想和精神的中心。它創建了現代設計的教育理念,取得了在藝術教育理論和實踐中無可辯駁的卓越成就。包浩斯的歷程就是現代設計誕生的歷程,也是在藝術和機械技術這兩個相去甚遠的門類間搭建橋梁的歷程。無論是在建築學、美術學、工業設計等領域,包浩斯都佔有主導地位。

  包浩斯的設計宗旨在於,不斷重塑藝術與工業之間的關係,模糊藝術、工藝、建築的邊界,強調對材料的觀察,同時結合形式與功能為一個整體。它所處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等環境,催生出了國際主義風格。一方面它重視構成主義理論,強調形式的簡約,突出功能與材料的表現;另一方麵包豪斯抨擊舊的藝術形式、追求抽象幾何形式,弱化各民族和地域的歷史及文化傳統。

  一群師生塑造出包浩斯的個性與理想

  包浩斯是當時最具全球化的設計學校,雖然立足德國,但是教員背景卻具有非常典型的國際化特質。校長格羅皮烏斯廣招賢能,聘請優秀的藝術家、設計師、工業技術人員與手工匠師共同研究、共同授課。它將世界各國最優秀的藝術家、建築師和設計師結合在一個小學校之中。把他們的才華凝聚在一起,來推動設計的革命,踐行社會改革的理想。費寧格是美國公民,約翰內斯·伊頓、保羅·克利都出生在瑞士,瓦西裡·康定斯基來自俄國,拉茲洛·莫霍利-納吉和馬歇·布魯爾均出生在匈牙利,赫伯特·拜耶則來自奧地利……除了教員,在包浩斯學習的外國學生亦來自全球各地,也包括亞洲。

  這些人才雖專業不同、個性也不同,但卻共同被包浩斯的理想主義氛圍感召,他們充滿激情地展開了一系列探索,所涉及的領域由基礎理論延伸到具體技術,更創造性地將不同學科交織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以「藝術與技術的新統一」為核心的包浩斯理念以及「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為特徵的包浩斯模式。

  包浩斯的師生們始終對同期發展的各種設計、藝術運動保持著敏感性。包括風格派、構成主義、達達主義等在內的藝術流派都和包浩斯發生過各種各樣的聯繫。它作為一所先鋒學院,其根本目標雖然是發展與工業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現代設計,然而在繪畫、雕塑、建築、陶藝、攝影、劇場等藝術領域的探索貫穿了其發展的全部過程。在校的師生們時常會做一些在當時被認為「超前」的事情,以至於社會上會把包浩斯的學生當成「叛逆少年」的代名詞。而正是這些「叛逆少年」,最後都成長為了出色的設計師和教育家,他們創造了一種文化,更是一種精神取向,把包浩斯的理念發揚光大。

  在1933年包浩斯被納粹政府關閉,包浩斯的老師和學生們也因此作為「難民」輾轉世界各地,將包浩斯的設計理念散布到全世界。從魏瑪、德紹、柏林,到特拉維夫、芝加哥、紐約,甚至亞洲的香港、上海等地,包浩斯的教學模式和設計理念逐漸在高校中成為一種新穎的方法被廣泛接受,大量帶有包浩斯烙印的建築在世界各地湧現出來。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包浩斯核心成員——創始人兼首位校長沃爾特·格羅比烏斯,以及在柏林期間最後一任校長密斯·凡·德·羅都選擇了遷居美國。一位後來成為了哈佛大學建築學系主任,一位後來成了伊利諾伊工學院建築系主任,雖然過程艱辛,但是他們最終都在新大陸獲得了認可,他們共同努力所創造出的包浩斯,對美國乃至世界的當代藝術、現代設計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套體系構建現代設計教育的百年發展

  包浩斯是一所綜合性的設計學院,其設計課程包括新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展覽設計、舞臺設計、家具設計、室內設計和建築設計等,甚至連話劇、音樂等專業都在包浩斯的課程中設置。教師們會把當時最新的觀念和技術引入到課程中,多種多樣的課程讓包浩斯的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有了更多去探索的可能性,豐富的課程也是塑造出包浩斯的個性與理想的基石。

  包浩斯的存在時間雖然短暫,但對現代設計產生的影響卻非常深遠。目前世界上各個設計教育單位,乃至藝術教育院校通行的基礎課大多是學習「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為特徵的包浩斯模式。包浩斯開始了工業產品設計教育,奠定了現代工業產品設計的基本面貌,迄今依然對工業產品設計有深刻的影響。包浩斯廣泛採用工作室體制進行教育,讓學生參與動手製作的過程,完全改變以往那種只繪畫、不動手製作的陳舊教育方式。它開始建立與企業界、工業界的聯繫,使學生能夠體驗工業生產與設計的關聯,開創了現代設計與工業生產密切聯繫的新篇章。

  包浩斯的本質是從藝術跨界到技術,設計的來源、知識不僅僅是過去的東西,要「跨界」。這是現代設計院校開設包浩斯式基礎課程的最基本的目的。包浩斯的精神留給我們的不是形式,更不僅僅是具體的設計產品。包浩斯的設計思想是想讓人們在一個新的平臺上去認知設計,把各種社會優勢資源融入到設計中。他的思想精髓應該是「授人以漁」,而不是「授人以魚」。用發展的眼光學習包浩斯的方法,不能把包浩斯的做法直接搬過來,否則就不會得其「法」。

  《光明日報》( 2019年01月31日 13版)

[責編:孫宗鶴]

相關焦點

  • 潤物細無聲: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日本現代主義設計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日本,颳起了一陣摩登時尚的社會風氣,在城市百貨商店、咖啡廳、地鐵裡總能看到剪短髮穿洋裝的女子。她們邁開輕快的步子,在絢麗多彩的環境中,漫步走向時代的最前面。」(Japanese Modernism)展覽,將視角對準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日本。
  • 二十世紀現代主義建築大師 Eileen Grey的告白:E1027
    二十世紀是段值得一再回味停駐不離的歷史,縱然兩場世界大戰平添了悲劇的氣息,掩蓋不了其光芒,整個世紀仍燦爛不已。且不論科技的進步,只看藝術領域已大有看頭。透過拒絕傳統,為了從根本上發現新的方法去創造藝術現代主義建築讚美簡單的幾何形體,是一種簡約沒有裝飾的建築風格。
  • 建築風格及流派之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
    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美國和西歐出現的反對或修正現代主義建築的思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為世界許多地區佔主導地位的建築潮流。但是在現代主義建築陣營內部很快就出現了分歧 ,一些人對現代主義的建築觀點和風格提出懷疑和批評。
  • Josh Greiner解讀福特Mustang Mach-E內飾設計:世紀中期現代主義...
    【TechWeb】12月14日消息,近日,來自Mustang Mach-E內飾設計團隊的設計師Josh Greiner接受媒體專訪,首次談及Mustang Mach-E車內設計的靈感來源與設計理念。Greiner主導了這一項目從初始階段到最終定稿的全過程,從早期的設計草圖中可以看出,他的很多設計理念也被應用在了最終的量產車型上。
  • 後現代主義設計探索
    因此,所謂的「後現代主義」一詞乃指稱著西方50年代以的文化形式,而後現代性則被定義為後工業社會逐漸衍化的思想風格。1. 世紀末的焦慮大凡從一個時代進入另一個新紀元的過渡時期,人們都會產生一種危機意識與焦慮。這種現象,本研究將會在第四章(後現代設計形成假說)中論述「世紀末現象」時加以舉例。
  • 藝術冷戰: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在二十世紀的政治糾葛
    英文原文刊載於e-flux,原標題為:媒介與信息之間的冷戰:西方現代主義VS社會主義現實主義。Alphonse Larencic 在1938年為俘虜的佛朗哥分子設計的牢房,使他們產生迷惑、抑鬱、悲傷的情緒。
  • 10 ICONIC BUILDING - 現代主義標誌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一股始於二十世紀初止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建築潮流。殘酷的大戰改變了戰後的建築形式。人民需要具有實用功能性的建築而非從一張白紙上再重建戰前的那些老式建築。學院派與新古典派建築的形式如過眼雲煙般消失於天際,人們不得不尋求一種新的建築形式來滿足公眾的需求,這便是現代建築興起的來由。
  • 一種東西方後現代主義設計文化交匯的表徵——韓家英設計的核心魅力
    和其他當代的設計師一樣,上世紀末的信息技術革命深深地影響了韓家英的設計生涯。受美國「新浪潮」設計風格的影響,韓家英是九十年代中國最早使用電腦的設計師之一。而以April Greiman為代表的美國「新浪潮」設計師正是被稱為「後現代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的典型。
  • 現代主義繪畫家畢卡索:20世紀最具爭議的藝術大師
    在現代主義興起的20世紀中,畢卡索算得上是雖具有爭議,同時也是對繪畫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大師。通俗的說,他最有影響力的方面在於他不再將」畫得像「為繪畫水平高低的標準,而在於能夠通過繪畫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而他最具有爭議的方面在於人們通常覺得他的話是」亂七八糟「,根本看不懂畫的是什麼。
  • 自始至終都是現代主義設計的hardcore,不功能無設計!
    不管大家書看到了什麼地步,在20世紀20年代,以包浩斯為中心而形成的以功能主義為基本特徵的現代主義設計,大家一定已經複習到了。眾所周知,功能主義也是在設計藝術史的發展中形成的,在新的時代發展趨勢下,功能主義設計也應隨映時代潮流作出相應的變化,達到與人們的生活要求的需求的平衡。
  • 肺炎帶走了「義大利現代建築之父」,帶不走棕櫚泉現代主義的風光
    圖源:建築師報葛雷高第被稱為「義大利現代建築之父」,其作品風格介於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之間。在長達60年的設計生涯中,他創造了巴塞隆納奧運主場館、普羅旺斯大劇院、阿爾欽博第劇院等一系列知名建築。上海浦江新城 | 圖源:Archilovers現代主義,是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風格。在加州棕櫚泉,現代主義一再給予了這座城市崛起的生命力,進而成為棕櫚泉永恆的主題。20世紀20年代,房地產開發商們就瞄準了距離洛杉磯160公裡開外的這塊寶地,棕櫚泉隨即成為集休閒、創作和私密於一身的理想駐地。
  • Google今日塗鴉: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126周年誕辰
    這個獨特的塗鴉正是為了紀念現代主義建築大師密斯·凡德羅126周年誕辰。密斯·凡·德羅是二十世紀中期世界上最著名的四位現代建築大師之一,與賴特,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齊名。他出生於德國,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嚴謹使他很容易從二十世紀初眾多的建築大師中凸顯出來。正如其大多數的玻璃與鋼結構作品一樣,透過表象,我們可以很輕易的看到這位現代建築大師留給二十世紀的偉大財富。
  • 外國文學考研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學答題指南
    二、現代主義和後現代的比較類型題 試比較現代主義小說與後現代主義小說的區別。(舉例:《橡皮》、《窺視者》、《在迷宮中》) 2、在敘事、視角上的不同:從確定的敘事者,相對簡單的敘事視角,到不確定的敘事者,複雜多變的敘事視角。
  • 後現代主義與基督教信仰
    二十世紀人類社會的現實,粉碎了人類自救的神話。首先,兩次世界大戰中人類殘酷無情地互相迫害,導致人們認真思考人類的出路在哪裡。納粹在歐洲的集中營、日本人在中國的大屠殺以及其後共產主義國家的極權暴政等等,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深重的烙印。事實證明,科學的發展與理性的思考,無法消滅人類本性的殘暴。
  • 二十世紀西方現代性美學對康德美學的三種典型回應
    二十世紀是西方美學從現代走向後現代的時期。在這一歷程中,西方現代性美學自十九世紀末經歷黑格爾美學後,至二十世紀初又歸返「回到康德」的旅途上。而在整個二十世紀後現代大轉向的潮流中,堅守現代性的西方美學思潮始終高擎康德點燃的審美現代性明燈,努力前行。
  • 聊歷史:現代主義文學興起,20世紀文學代表作有哪些?
    百家原創作者:卡卡聊史記20世紀的文學在現代產生了什麼影響?這值得我們去探究,小編今天就來給大家講一講東歐一些文學家的作品有哪些吧!奧東·茹潘契奇是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詩人,早期作品有現代主義手法的詩集《醉心杯》,感情充沛,富有號召力。詩集《穿過平原》酣暢淋漓地描繪與讚美美麗的大自然,激蕩著愛國主義情感。
  • 【重要考點】藝術概論考研重要考點解析——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區別
    後現代主義是相對於現代主義而言的。現代主義是現代工業發展、現代社會成熟的理論成果;後現代主義是後工業社會、後現代社會或曰信息社會發展形成的思想結晶。現代主義或現代派運動一詞現在被固定作為一種國際傾向的綜合名稱,這種國際傾向出現於19世紀末期西方的詩歌、小說、戲劇、音樂、繪畫、建築和其他藝術領域,後來影響到20世紀大多數藝術的特徵。
  • 現代主義建築大師路易斯卡恩的六座最重要的建築
    路易斯·卡恩被譽為二十世紀偉大的建築大師之一,是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主義建築師之一。以下是六個他最著名的建築。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圖書館和餐廳,新罕布夏州埃克塞特,1965-72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學院是一所成立於十八世紀的私立高中,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委託卡恩設計一所新的學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社區的知識中心
  • 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貝聿銘:作品回顧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與陳其寬共同設計,由陳其寬執行),近期作品有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和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下貝聿銘大師經典建築設計作品BBC:貝聿銘是全球許多地標性建築背後的男人,20世紀最多產的建築師之一。他的設計因幾何精度、樸實的外表以及自然燈光而享譽世界。《泰晤士報》:貝聿銘開創性的建築聞名世界,他設計的建築結構影響力巨大,令人驚嘆的同時也富有爭議。
  • 現代性的張力——現代主義的一種解讀
    比如從政治上說,現代國家出現於13世紀;從文化上看,文藝復興代表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文化。但現代性作為一個歷史概念,則更多地指17到18世紀啟蒙運動以來的成熟的資產階級政治和文化。鮑曼指出:「我把『現代性』視為一個歷史時期,它始於西歐17世紀一系列深刻的社會結構和思想轉變,後來達到了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