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主義設計探索

2021-01-10 品牌設計師

後現代文化的社會基礎

後現代主義是創新時代的開始。當我們將現代一詞前冠上「後」(post)時,我們便可以體認後現代是現代主義的繼續,它因著對現代主義的反動而產生。事實上,這兩者雖是一體卻是互相矛盾的。兩者同時承繼著工業與科技的持續發展,所不同的是「社會基礎」不同了。

後現代社會被視為是放棄了精英取向的觀念,而成為一種對於庶民生活周遭環境更為敏感的文化風格。所以鮑曼曾說:「我認為『後現代性』的概念只有當它有意去右抓取及表達當代社會一個重要社會範疇的新經驗時,才有全然屬於它本身的價值。」他又說:「後現代性反映了當代知識分子處於新的全球化宰制結構中的地位危機,反映了他們重新尋找自我認同的努力,反映了他們從立法者到詮釋者的角色轉變。」這些話語值得我們深思細品。

「傳統、現代」長期以一直是近世研究社會變遷的學者慣用的社會發展的二分法;但這樣的思考模式,在60年代以後便受到了懷疑。今天社會的發展完全不似當年社會科學家或知識分子所嚮往的人類烏扥邦的狀況,相反的,它有了另一個不同的境界。要了解後現代,必須先了解後現代的社會基礎。正如範艾克於1960年所說的:「我們若不了解『人群』的心理及『個人』的真正意義,我們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層次協調」。

一、從後工業社會文化轉向

由於生產工具的革新,社會形態相應在以下層面發生了變化──知識成了集體財產,沒有一個公司能壟斷或專有理論性知識,知識成為大家共有的財產。知識能像資金一樣流動,知識經濟本身就是商品的符碼,一種通貨。知識轉化成批量的資訊信息,人類求知手段有了革命性進步。知識發展的方式得到了突破,社會的價值和生活態度朝向「多元主義」邁進,其基本助力便是「解構」思想。資訊的交流重構與複製再生,成為後工業社會的主要生活及生產方式。驚人的機器複製能力,使得社會走向一種以不斷生產、不斷消費為主的運作模式之中(此即「消費性社會」)。而生產者本身也是消費者。

在後工業社會裡,社會結構「經濟化」了,文化方面的原則則體現在實現自我的願望。凡事希望以最低成本尋求最高價值。人們生活在一個超現實的仿真「迷宮」中,視覺形式的殖民化與商品邏輯的殖民化都成為空間形式的結構性要素;最流行的需求竟然是按照廣告娛樂、行動和消費,愛或恨別人愛或恨的東西。這是一種錯綜複雜、紐結一起、無意義可追尋的循環引力與迴旋。所以,後工業社會文化(自我表現.自我滿足)的中軸實質上是一種反制度、反規範的原則,個體的主體性被當作是否滿足的尺度,因而主體精神的張揚與經濟技術的異化角色之矛盾不斷加深,工作或生產領域的規戒與文化的中軸原則之間的矛盾亦日益嚴重。也改變了群眾的心理結構和行為模式。這方面的轉變,既導致了個人與群體分裂,少數人的成功以最大多教人被拋向社會邊緣為代價,以失去社會地位的人不可化解的暴力為代價。而最終激發了對現代性理性觀念的質詢。

因此,所謂的「後現代主義」一詞乃指稱著西方50年代以的文化形式,而後現代性則被定義為後工業社會逐漸衍化的思想風格。

1. 世紀末的焦慮

大凡從一個時代進入另一個新紀元的過渡時期,人們都會產生一種危機意識與焦慮。這種現象,本研究將會在第四章(後現代設計形成假說)中論述「世紀末現象」時加以舉例。或許因為世代交替之際,某些事物將不再繼續、不存在,內心難免會有某種程度的傷感和惶恐;然而,面對即將臨的新時代,也會興起一股對未的憧憬,積極的從事各項準備,提出新的方案與計劃,盼望有個氣象全新的未。所以,世紀末的焦慮從另一個角度看,末嘗不是一個解脫、一種自由,甚至是放手一搏的極端大膽。

1950年代起,時序邁入一世紀之下半,並快速朝世紀末前進,種種焦慮與不安伴隨著社會的弊端逐一浮現。這是一種在一個舊體制無能,而新體制尚末建立的世紀末的惶恐。在這個矛盾而迷失的時代,人們對現況失望並感到無力。對藝術家或設計師而言,必須藉由脫離「特定情況」以反應他的焦慮與不安。誠如賈胡斯特所說,當時的美術學院只是一處「患遺忘症和無文化」的地方。於是他們從藝術史裡找他心儀的對象,嗜古主義、多元主義……等等後現代概念便是在世紀末焦慮的社會環境中產生。

2. 現代主義的崩解

現代主義的崩裂和被分解,美國在越戰的失敗,固然是原因之一,然而工業發展造成的副作用(後遺症)才是改變思潮的主因。密集的工業都市造成綠地的減少和消失;空氣、水、環境的汙染日益嚴重,物質文明資本主義消費促進生產導致資源將面臨短缺耗竭;當代社會不再關心「進步」的問題,「生存」成為面對未最最焦慮心切的主題。藝術家從理想主義的雲層間掉入塵世,劇情開始甦醒,再度溯回自然。後現代土義者了解主義本身不可能純粹(impure),他們懂得能源短缺,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也意識到物品成本將繼續增加成長,不可理喻地暴亂戰爭難以制止停火,不完美的人類……於是考慮並開始從過去(歷史)經驗中引用、清理、搜竭和再制。

現代社會的不當發展,使得人類從主人、主角的地位降格成「零件」而已。「主體」的爆炸史的疏離、精神分裂成為正常,而非異常。60年代以後,尤其受到歐陸發展理論的衝擊,如結構主義、現象學、批判學派等,從此進入了另一個世紀。隨著整個世界「多元化」權力的發展,昔日由政黨、政府去決定何為政確的狀況,今日則被市場與社會所取代。人類的認知從此不再受到一元權威的宰制。不論是宗教、科學、抑或設計都有同樣現象,這是何等高度「政治」內涵的事件,稱之「革命」只嫌不夠。

3. 一個打破英雄式獨斷規矩框架的時代

從尼釆及海德格爾對現代性的批判,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對文字性質不穩定性的主張,結構學派人類學者李維斯陀對親屬結構之研究,直到現代的一些人物如羅蘭.巴特對文本的重視,傅柯對知識和權力之間關係的解析、德希達的解構觀念、李歐塔的後現代情境之描述、詹明信的資本主義後期的看法、吉爾茲將文化視為文本,要將之解碼尋求意義……等等,上述思想界的領導人物,紛紛起而反對啟蒙運動以的理性掛帥,對直線性歷史發聲抨擊,並對現代化所造成的問題進行反省及超越。他們個個都是試圖打破傳統獨斷規矩框架的時代巨擘,也共同促成了後現代主義今日的面貌。

早在一進入50年代,先進社會已具備了後現代設計萌芽的條件,「新人文主義」、「個人主義」的覺醒,使得人們覺得應賦予設計以不同地域、不同歷史及不同思想的文化體系以自我決定的權利。在60年代,更是一個後現代主義成形的年代,在這樣一個肯定「人」的價值、抗拒「物化」的人文覺醒之下的社會中,一切以反動英雄式獨斷的規矩框架的價值系統為出發點。在這種導回人性尊嚴的動機下,六○年代成為一個全面否定、全面抗議、全面反叛的年代。一個設法將搖滾與革命相結合的激進分子John Clair口中說出的「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藝術、音樂、書報、海報,我們的衣服,我們的家,我們怎麼走路,怎麼說話,我麼怎麼留頭髮,我們怎麼抽大麻,怎麼搞,怎麼吃,怎麼睡——只有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自由。」這句話似乎點出了這個年代的反動精神。

這個年代在全世界幾乎都不平靜;美國有激烈的反戰運動、黑人民權運動,女性主義及戰後的後殖民主義陸續出現,對於啟蒙以的社會主流提出更強有力的挑戰。歐洲在1968年發生巴黎暴動亦是轟動世界。在亞洲也不得安寧,日本的赤軍連、學生運動,及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等,許多學校甚至一年中發不出一張畢業證書。這是個極為特殊的大時代背景,是一個打破英雄式獨斷規矩框架的時代。

二、隱伏的50年、反動的60年代、催生的70年代

1. 積蓄不滿的50年

二十世紀兩次大戰之間,古典主義曾一度甦,但式微的現代主義仍在二戰期中至50年代末期重新主導了藝術與設計界。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法西斯獨裁政權垮臺,不少藝術家因面臨歷史的真空而深感困惑,便回到過去歷史年代中的成就中去尋求安定感,有的甚至遠溯自原始藝術。戰爭的創傷.社會的腐敗、人性的絕望在50年代積蓄了極大的不滿。非理性主義逐漸滲入晚期現代主義的創作思維,貧困藝術、荒誕派戲劇、黑色幽默小說、眼鏡蛇、軍械庫等藝術流派開始浮現出。

事實上,在設計領域對於接納非理性主義仍抱持猶豫態度。50年代至60年代末期,現代主義仍是真正普及流行的形式;但在設計公司內「閉門造車」的(CI)設計是難能與大眾溝通的.漸漸地人們厭倦了千篇一律的枯躁、肅穆得不具人性趣味的Logo,更不喜歡毫無語意、難以勾起情感的CI系統。又如美國建築師形容現代建築,認為是「把半個美國放進德國理性主義的方盒子中」,是一種「殖民綜合症」。現代主義,就像伊底帕斯,命中注定會因自己要實現單一的神話而必須同時要承擔不同要求的逞罰。50年代已醞釀出一種自覺:希望著手清理現代主義的錯誤,破除現代主義運動創下的種種陋規戒律。

50年代起,整個(設計)文化現象開始注重自我表現、自我滿足;「反制度、反規範」的心態蔓延泛濫,個體的主體精神不斷高揚,自我的身體情緒、情感、判斷等均不希望有任何限制。大學生們喊出「學校不是國家製造罐頭的工廠!」,自由和解放的思想成為一個共同的母體,在文化領域中則是自私基因與徹底的「個人主義」、「新人文主義」,這使得人們覺得應賦予設計以不同地域、不同歷史及不同思想的文化體系以自我決定的權利。此種狀況與當時經濟技術的角色之矛盾不斷加深,也改變了群眾的心理結構和行為模式。既導致了個人與群體分裂,而最終激發了對現代性理性觀念的質疑。

2. 60年代全面否定、全面抗議、全面反叛的年代

在50年代積蓄的巨大不滿,終於在六○年代完全爆發。人們以「自我」為出發,肯定「人性」,抗拒被現代主義「物化」。在這種導回人性尊嚴的動機下,60年代成為一個全面否定、全面抗議、全面反叛的年代。在藝術方面,亦因社會的商業化,情況急遽轉變,逐步走向強調感官愉悅、暫時即刻、不嚴肅等特性表徵的普普文化。而這種普普精神也迅即影響了CI的設計方向。60年代末期,反形式(anti- form)的展覽由歐洲的藝術家(特別以義大利、德國)熱烈地活動起,積極追尋宗祖、還我面貌,以求建立自我的體系。

一般稱60年代是充滿理想的,希望的、激情的、革命的、全面抗議、全面否定、全面反叛的年代。一個設法將搖滾與革命相結合的激進分子John Clair口中說出的「我們的文化,我們的藝術、音樂、書報、海報,我們的衣服,我們的家,我們怎麼走路,怎麼說話,我麼怎麼留頭髮,我們怎麼抽大麻,怎麼搞,怎麼吃,怎麼睡——只有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自由。」

這個年代在全世界幾乎都不平靜:60年代末風起雲湧的黑人民權運動、和平大遊行、種族騷動、反越戰爭示威、搖滾大集會等政治文化運動一同導致現代主義全面土崩瓦解。而女性主義及戰後的後殖民主義陸續出現,對於啟蒙以的社會主流提出更強有力的挑戰。歐洲在1968年發生巴黎暴動亦是轟動世界。這個在1967年至1968年間的校園和工業城鎮的暴力運動,改變政治社會許多基本結構,也使得制度幾乎為之解體,生產幾近癱瘓,文化發展顯得偏激與紊亂,一世紀以的進化姿態的理性與邏輯可謂降到最低點。在亞洲也不得安寧,日本的赤軍連、學生運動,及中國的文化大革命……等,許多學校甚至一年中發不出一張畢業證書。這個極為特殊的大時代背景,是值得仔細研究的。

3. 確立後現代形式的70年代

60年代末期新生代青年對烏託邦理想的破滅與憤怒,在激進的批評反抗並失敗之後,仍然面對「冷戰」(cold war)時期的「抽象理想」的思潮。70年代努力在錯亂,分歧中尋求出路,70年代末,氣候轉變了,一些為數稀少的歐洲文化批評的文字在美國造成巨大的風暴,並在80年代披靡世界,而更加速形成重視「隱私」的「個人主義」。在60年代席捲全球的「反體制運動」,成為70年代「集體意識」的先驅。到80年代初期,終於抹除追求「宇宙性」(universality)的最後偽裝和刻意譜出的「客觀理性」,開始尋找自己的「根源」(roots)(已被淡忘和埋藏了近一世紀).人們再度傾聽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其結果是回歸宗教與傳統。

從1970年至1980年之間,籠罩在不滿中的「後現代情節」,對霸主江山數十年的現代主義造成無與倫比的衝擊。在藝術方面,美國的「女性藝術」(Art Feministe,1970)、「塗鴉」(Graffiti,1970)和「壞畫」(Bad Painting,1978)、德國的「新野獸」(Nouveaux Fauves,70年代末);義大利的「超前衛」(Trans-Avant-Garde,1979)、法國的「自由形象」(Figuration libre,80年代),都是一些稱謂不一,而藝術思想類近的「後現代藝術」。

「後現代主義」一詞終於在70年代正式使用。乃是由哈珊(Ihab Hassan)首先有系統地將「後現代」使用於文學方面的探討,然後,又推及社會科學、符號學、哲學,更進而觸及建築。哈珊曾說:「後現代主義主要是在形式的顛覆和文化精神的無政府狀態。受現代主義讓它對藝術的缺乏信心予以戲劇化,甚至當它製造出新的藝術作品之時,是蓄意要加速文化和藝術的分裂。」後現代藝術們以更尖銳的形式廣泛地揭露資本主義的大眾文化對人民群眾的意識剝奪,把社會和人性的解放之希望幾乎全盤寄託於審美(阿多諾,1950-60)。文化工業憑藉高科技生產大量的文化商品,使藝術成為純粹消費性娛樂的東西。

而60年代首先在建築界如火如茶展開後現代設計,至70年代中葉也延伸至Graphic Design領域,80年代,後現代概念才廣泛進入CI設計領域。

其他後現代領域的延伸

以下,亦針對除了藝術和設計以外,一般人較不了解的其他領域的後現代現象作相關文獻探討,並觀察其中精神內涵的異同。

1. 後現代科學

後現代主義的科學觀在根本上具有多元論的特徵,是建立在真理多元論的基礎上的。其所主張的多元真理論是一種人類學意義上的真理論,而不是那種宇宙學或類似於神學意義上的真理論,它的合理性就在於它適用於人類這一種族。

2.後現代企業管理

當人們受夠了「現代」企業中追求標準化、專門化(每人只專注重複做同一個環節的工作)、同步化、集中化、極大化(只求生產、銷售的大量化)、集權化等理則後,開始對這種尊嚴的壓迫者進行清算,後現代管理(反目標管理、考績制度……等)於是誕生。

3.後現代政治

「後現代政治」現象的主要特徵包括:中央集權式威權領導逐漸消褪,善辯與善變的政治人物將大行其道。顛覆了政治的主體,不要太相信一個政治領袖的魅力,或是他所塑造出的一些政見、政策。後現代政治強調以選民為主及多元化,立場分歧卻相安無事,和平共存。其策略在於藉由質疑各種既有權威和主流觀點的正當性,讓原本被壓抑在邊緣位置的弱勢、另類次級團體、族群發出多種聲音,以期達到「眾聲喧譁」的境界。

4. 後現代音樂

似乎不再感受到古典音樂中的那股理性精神;後現代音樂講究解放、要跳脫理性的規則。試聽六○年代所產生的搖滾樂,它的反社會化的傾向,正是自被剝削的弱勢之聲,也在該年代的「青年解放運動」風潮中產生。其後的工業金屬、強力、前衛、速度……等等重金屬樂,也是後現代音樂中的一支。其他如帶有神秘主義的「阿姐鼓」藏族音樂及前陣子頗流行的自然之聲(風聲、鳥鳴……),也是另一類的後現代音樂。再如法國作曲家舍費爾(Piere Schaeffer)於1948年發明具體音樂(Concrete music),用錄音技術將日常生活中和自然界的各種實在音響:工業噪音、都市喧譁、男女私語、獸吼鳥啼、大自然的呼吸等錄製、拼接合成……等均是,其他類型不勝枚舉。

5. 後現代影劇

在電影方面,反敘事的結構、分裂的「意/像」……有時還真不易看得懂。1959年戈達爾(Jcan-Luc Godard)推出他的第一部劇情片《精疲力竭》,使之成為全球最富於爭議性的導演,與法國一代年輕導演如裡維特(Jacqucs Rivctte)、特呂弗(Fransois Truffut)等構成了「新浪潮」,其「雜揉主義」的、「反好萊塢立場」、「政治化地拍電影」的批判方略改變了傳統電影的美術標準。港臺地區則以「愛殺」等片為早期的後現代影片。

6. 後現代教育

一反過去專斷獨行的教育型態,教師擁有不容質疑的權威,後現代教育重視個體、注重批判性、強調人性化與多元價值的教學。我們試觀近二十年的教育可以得到清晰的了解。早期的一元化思想,服裝、髮式、課程……等,直到現在的多元價值、多元入學、鄉土語言教學、一綱多本、學生與學校會議……等均大為開放,遑論髮禁、國語等問題。當然特殊的政治解嚴是重要因素,但亦不可否定後現代潮流的力量。

相關焦點

  • 一種東西方後現代主義設計文化交匯的表徵——韓家英設計的核心魅力
    當然,我並不是在說韓家英是一個現實主義的設計師,如果依照美國著名的批評學家Fredric Jameson關於後現代主義文化邏輯的觀點,韓家英的設計思想和作品中充斥著後現代主義的邏輯。如果讀者同意上述關於後現代主義設計的分析的話,韓家英設計作品所呈現的很多地方同一些西方後現代主義的設計師相差不大,特別在設計風格上,這可能成為韓家英在九十年代末被批評為「迎合了西方設計標準」的原因吧?但在我看來,僅僅是因為這樣一種符合時代審美需求或時代藝術邏輯的設計風格,並不能成為我們今天思考韓家英設計或讓西方設計師(或研究學者)對其刮目相看的一個最主要原因。
  • 二十世紀現代主義設計潮流的推動者
    一個宣言揭開20世紀現代主義設計的潮流  沃爾特·格羅皮烏斯是包浩斯學校的創辦者,著名現代主義建築大師,1919年至1928年間擔任包浩斯校長。1919年由格羅皮烏斯起草的《包浩斯宣言》發表,這一宣言是包浩斯學校設計教育的重要綱領。
  • 後現代主義與基督教信仰
    總而言之,人類道德水準的滑坡、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社會實踐等現實構成了對現代主義反省的基礎,同時也為後現代主義的崛起鋪平了道路。    如前所述,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主義的反省與批判,其本身並無一套完整的理論體系,而是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哲學思想。這是後現代主義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特點。因此,對其評價與應對的策略顯然也不應該是單一而僵化的。
  • 外國文學考研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學答題指南
    外國文學考研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文學答題指南(此為部分內容,全部資料獲取請掃碼報名課程)一、「現代主義的特徵」這類單刀直入問題的答法 簡述現代主義文學的特徵 二、現代主義和後現代的比較類型題 試比較現代主義小說與後現代主義小說的區別。
  • 【重要考點】藝術概論考研重要考點解析——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區別
    後現代主義是相對於現代主義而言的。現代主義是現代工業發展、現代社會成熟的理論成果;後現代主義是後工業社會、後現代社會或曰信息社會發展形成的思想結晶。現代主義或現代派運動一詞現在被固定作為一種國際傾向的綜合名稱,這種國際傾向出現於19世紀末期西方的詩歌、小說、戲劇、音樂、繪畫、建築和其他藝術領域,後來影響到20世紀大多數藝術的特徵。
  • 孫茂華 董曉波:西方教育思想的後現代主義特徵
    現代自然科學所揭示的現實事物的相對性、非確定性、不完全性,打破了人們舊有的確定性的世界觀,為後現代主義思維方式的形成做好了鋪墊。另一方面,後現代主義並非無本之木,它是植根於西方文化傳統之中的。因為後現代主義思想的本質特徵就是對起源於希臘的西方哲學傳統,特別是繼承和發揚這個傳統的「現代主義哲學」的全面批判,這標誌著當代哲學思維的一次重大轉向。
  • 西洋棋理論發展|超現代主義理論
    阿隆-尼姆佐維奇便是這樣的一個超現代主義棋手,在他最喜歡的一個開局中,尼姆佐維奇在前三步出兵之後,隨後一步便是出後。他的好友理察-雷蒂也在書中寫到:新一代的棋手並不喜歡循規蹈矩,他們總是特立獨行。他們最為特立獨行的看法便是對於中心區域的看法,既e4、e5、d4和d5格的看法。
  • 後現代主義的誘惑
    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審視並抨擊後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和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m)的一些中心原則。這兩個誘人的學術理論(魔鬼往往是最有魅力的)自20世紀60年代就悄悄地佔據了大學校園,以它看似充滿「同理心」的面具使幾代青年學者如痴如醉。
  • 潤物細無聲: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日本現代主義設計
    來自日本橋》,1930年,彩色膠印版畫,今井久郎《去海邊》,1930 年前後,彩色木版畫,Shabano Kiyosaku3.RADWIMPS專輯《洗腦》2020年2月開始,墨爾本維多利亞州國立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舉辦的 「日本現代主義設計
  • 百年美國史學:從客觀性到後現代主義挑戰
    1945年後,隨著美國國內國際環境的變化,相對主義逐漸被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所拋棄,重建後的史學「客觀性」又煥發出新的生機。 三、從後現代主義的挑戰到對後現代主義挑戰的回應 相對主義者雖然打破了過去主流史學中的絕對主義,但他們並未在理論上根本否定歷史的客觀性。真正對歷史客觀性提出最大挑戰的,是後現代主義與解構主義的狂潮。
  • 那些常見卻陌生的詞語,什麼叫作「後現代主義」
    大家可能常常能聽見「後現代主義」這個詞語,但是又覺得非常的陌生。現在,我以我的理解,給你講解一下這個詞語。首先,後現代主義是源於現代主義一種現象。作為現代主義的反叛面的它,更像是一種批判與解構現代主義的現象。更確切的說它屬於哲學一類的範疇。
  • 後現代主義心理治療解析
    後現代主義心理學是80-90年代在西方興起的一種新的思潮,是後現代主義時代精神的產物。後現代心理學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它包含著許多具體形式的心理學理論,如社會建構論或社會建構心理學、敘事心理學、解構心理學、多元文化論思潮、後現代女性心理學等.美國後現代心理學家格根從後現代的視野出發,對現代心理學的合法性危機進行了深入剖析。
  • Josh Greiner解讀福特Mustang Mach-E內飾設計:世紀中期現代主義...
    【TechWeb】12月14日消息,近日,來自Mustang Mach-E內飾設計團隊的設計師Josh Greiner接受媒體專訪,首次談及Mustang Mach-E車內設計的靈感來源與設計理念。Greiner主導了這一項目從初始階段到最終定稿的全過程,從早期的設計草圖中可以看出,他的很多設計理念也被應用在了最終的量產車型上。
  • 10 ICONIC BUILDING - 現代主義標誌建築
    隨之,也就有了後來確定戰後二十世紀後現代主義建築的標誌性建築。現代主義建築風格:現代主義建築基於新的建築技術與材料像鋼筋水泥,鋼以及玻璃而建成。這種建築風格一度非常流行,尤其是在大學與政府建築裡,直到 1980 年才開始遭到來自於後現代主義與新現代主義建築形式的挑戰。
  • 建築風格及流派之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
    對於什麼是後現代主義,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主要特徵,人們並無一致的理解。美國建築師斯特恩提出後現代主義建築有三個特徵:採用裝飾;具有象徵性或隱喻性;與現有環境融合。  現在,一般認為真正給後現代主義提出比較完整指導思想的還是文丘裡,雖然他本人不願被人看作後現代主義者,但他的言論在啟發和推動後現代主義運動方面,有極重要的作用。
  • 自始至終都是現代主義設計的hardcore,不功能無設計!
    不管大家書看到了什麼地步,在20世紀20年代,以包浩斯為中心而形成的以功能主義為基本特徵的現代主義設計,大家一定已經複習到了。眾所周知,功能主義也是在設計藝術史的發展中形成的,在新的時代發展趨勢下,功能主義設計也應隨映時代潮流作出相應的變化,達到與人們的生活要求的需求的平衡。
  • 於沛:後現代主義和歷史認識理論
    一般認為,後現代主義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歐美;70年代末、80年代初,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J.F.利奧塔(J.F.Lyotard)等,將西方後現代文化形式的討論上升到具有廣泛意義的哲學高度。他們在批判現代主義(modernism)的基礎上形成後現代主義哲學,擴大了後現代主義的傳播。
  • 室內設計中的後現代裝修風格,你了解嗎?
    後現代裝修風格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家居的設計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人們開始追求各種各樣的設計方式,其中在室內設計中形成了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等一系列較為完整的設計體系。後現代裝修風格理念是啥?一、強調形態的隱喻、符號和文化、歷史的裝飾主義。
  • 塞拉·本哈比對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聯盟的批判
    對此,塞拉·本哈比借鑑弗拉克斯關於後現代主義某些關鍵原則的主張,將以上三個論題用「弱版本」和「強版本」來表達,並通過情境批判、前瞻性烏託邦、關懷倫理等多重語境下的分析和批判,闡釋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之間聯盟的不穩定。
  • 現代主義文學:寫作特點,標新立異
    大家好,今天來給大家接著講現代主義文學。現代主義對主觀真實和內傾性的刻意追求,拓展了文學表現的領域,改變了傳統的藝術思維模式。其次,現代主義文學普遍運用象徵隱喻的神話模式,追求藝術的深度模式。出於表現內心生活和心理真實的需要,現代主義作家不注重對社會生活的表象作直觀的再現,而往往用非紀實性、時空顛倒與變形、結構錯亂等手段,構建一個象徵性的神話式藝術世界,以揭示生活中更深刻、更廣泛的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