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嘍,大家好,我是,為你講述最精彩的農村那些事!
舊時農村家庭對讀書的態度:說到讀書在我爸爸的那一代(6~70年代)農村沒有多少讀書人,長輩人都信奉「讀書無用論」。父母下田勞作,孩子在家無人帶,所以很多人都把孩子帶著一起幹農活。孩子長大一點,就開始幫父母幹點輕活。長期耳濡目染之下,長輩們就認為人生只有種地的一種謀生手段,眼界局限在一畝三分地上, 也就更想不起來讀書了。後來隨著上山下鄉的知識分子拿來了城市裡先進的觀念和物質,農民才認識到讀書能有出息,俗話說的好「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才開始慢慢的送孩子出去上學。(1968年12月,毛澤東向全國知識青年發出號召,上山下鄉運動大規模展開)
歷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998年-2019年,全國普通高考報名人數實現了大跨度提升。2008年全國普通高考報名人數達到了近20年來的頂峰1050萬人,而後連年下降至2013年的912萬人。2013年後報名人數開始波動回升,2019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1031萬,比2018年增加56萬人。全國普通本科招生數量不斷上升,佔本專科招生總數的比重超過50%。改革開放40年來,累計已有2.28億人報名參加普通高考。
資料來源於教育部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1998~2018年高考數據資料
農村父母焦慮:後來隨著讀書的人越來越多,大學生越來越不值錢了,即使是辛辛苦苦供養孩子上完大學,也可能面臨著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大部分工作的月薪也只能四五千塊錢上下,這個工資水平不上學外出打工幾年也就賺回來了,還值得浪費幾年去讀書嗎?
農村孩子對讀書的理解:當農村出來的孩子以為考上大學就能改變命運,真正到了進了城市才知道,並沒有那麼簡單。出去應聘,首先看的就是你的出身,很多大公司非211、985院校出身的不要。普通的二三本院校更是看不上眼。
農村與城市孩子的差距:從起跑線上來看農村孩子也比不上城市孩子,城裡孩子從小就上各種興趣班,隨便一個班,一年學下來少說也要一兩萬,農村父母光負擔孩子上學的學費就已經拼盡了全力,再也拿不出閒錢,讓孩子去學別的了。
農村: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
合肥:社區孩子練書法「揚國粹」
個人觀點:其實月薪四五千是現在大部分大學生的薪資待遇。但如果你甘於平庸,拿著四五千的工資又不上進,每月除去房租,吃飯的開銷就剩不下幾個錢了,那的確是沒有什麼前途。有的人雖然剛畢業時工資低。但是在工作中能把上學時學到的東西學以致用,為公司創造了更大的利益,工資自然水漲船高。
我覺得上學的真正目的主旨並不在於升官發財求職,它更大的意義在於提供給了人一種寶貴的經歷,一種視野,並增加了人發展的無限選擇性和可能性。是對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對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
正如龍應臺教育孩子時所說: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但從長遠來看讀書為你增長的能力,是慢慢顯現的。技術可以改變命運,這是肯定的。既然決定了送孩子去讀書,就算畢業了,沒有找到高薪的工作也不要埋怨。身為父母孩子能夠自食其力,幸福快樂的生活下去,就好了。何必一定要在超出自身能力水平的情況下,好高騖遠呢?是吧,大家覺得呢?歡迎大家在下方留言評論。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我想邀請你幫我兩個忙:
1.點讚,讓更多的人也能看到這篇內容(看到不點讚,都是耍流氓 -_-)
2.關注我 讓我們成為長期關係(遇到三農任何問題也可以私信我,我也會在第一時間給您解答一起探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