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格鬥
有網友問:
在農村,貧困家庭供養一個大學生,幾乎要花掉父母一輩子心血,到最後,不過換來兒女大學畢業後4000塊工資,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這件事我特別有感觸,先給大家講講我一個高中女同學的故事。
我這個女同學,爸媽都是農民,家境不好。08年高考失利,村裡人都勸她退學去打工吧。還好她爸媽很堅持,她才得以就繼續復讀。
第二年高考,她考上外省一所二本師範大學。畢業後,她很幸運地參加了我們當地教師招聘考試,最後被錄取到我們縣城當高中老師。
幾年後,她找了個老公,是我們縣城公務員。現在倆人兒子都5、6歲了,聰明伶俐。
她還把父母接到縣城一起住。老兩口終於不用種地了,每天除了接送外孫,就是去公園唱唱二人轉。
她常說:
「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正因為讀書,我才跨越了一個臺階,能夠在城裡工作買房。再不用像父輩一樣,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
所以,我認為,農村父母一輩子的心血,供養出自己的兒女,走出農村,奔向城市,哪怕到了城市裡,一個月只賺4000塊,也是值得的。
1、跳出農門,跨越臺階。
我出生在小鎮,周圍要好的幾個小夥伴,只要通過高考走出去的,後來都過得還算不錯。除了在縣城當老師的,還有在城市當醫生的,還有從事網際網路工作的。有月入幾萬的,也有月入幾千的。
再反過來看那些沒有讀書的同學,大多是到處打工,做著辛苦的工作,拿著微薄的收入。重複上一代父母的軌跡。
想起作家龍應臺那段話: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試想,如果我那個同學沒有讀師範,她是沒有機會選擇做老師的。只能是命運給她什麼工作,就接受什麼工作。
2、提升眼界,讓後代接受更好的教育。
農村孩子讀大學,除了工作上會有更多選擇,不用像父輩那樣臉朝黃土背朝天。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那就是能讓後代接受更好的教育。
為人父母,認知格局很重要。普遍上來講,讀了大學的人做父母,更能對教育孩子更上心,孩子的教育更有質量。
進入大學,你會接觸更多優秀的人,看到更廣闊的世界,而這個過程,也會讓你的認知升華。而這就是一種財富。這會讓你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時,更加得心應手。
我表妹,讀書的時候也曾跟我掏心掏肺地說過:為什麼要上學呢這麼苦!像她同學一樣,初中一畢業就去做個服務員也挺好的。
直到有一年暑假,表妹去服裝店勤工儉學。那次之後,表妹跟我說:「姐,我真的知道我為什麼要學習了!」
現在表妹馬上碩士畢業,研究生期間還遇見了一個優秀的男朋友。所以,讀書讓你有機會去遇見更多優秀的人,還是那句話,你是什麼水平就會遇見什麼樣的人。
別再相信讀書無用論了。就像北大畢業後去賣豬肉,和你輟學後為了謀生,迫不得已去賣豬肉,本質是完全不同的。
有句話說得好: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做選擇題,而是無可選擇。
還記得那個案板下讀書的小女孩嗎?滷肉店的案板下,7歲的小女孩在上網課,因為父母忙於生計,有沒有老人帶,小女孩只能跟著父母一起上班。而那張案板下,藏著小女孩對未來的渴望。
年僅7歲,被人問到「你想出去玩嗎?」
小女孩回答:很想。
但她要好好讀書,因為她的夢想是當醫生,而她知道,只有好好讀書才能實現這個夢想。她就不再用像父輩一樣,在8平米的滷肉店裡揮汗如雨。
出身底層的貧寒學子最明白:沒有人脈,沒有資源和背景,讀書,才是通往更大世界最便捷的路。
知識改變命運,我相信這句話,我也是這句話的受益者。願你我都能靠讀書,奔一個更好的前程。
我是格格鬥,2歲男孩的媽媽,喜歡讀書,熱衷兒童心理學研究,育兒路上與寶寶共成長。歡迎你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