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授業——張世峰名老中醫舉行授徒拜師儀式

2020-12-17 網易河南

師承教育作為千百年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傳承方式,是弘揚中醫藥傳統文化,傳承中醫藥學術思想、經驗和技術專長、培養中醫藥人才的有效手段,對中醫藥學術發展、醫術繼承創新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張世峰在這裡接受學術經驗繼承人的禮拜,經嚴格選拔,來自我市各中醫醫療機構的10名優秀中醫骨幹被確定為學術繼承人,並在此次隆重的拜師儀式上,正式成為其學術經驗繼承人。

張世峰名老中醫授徒拜師儀式

由三門峽市中醫院副院長範紅軍主持

各位徒弟在老師的帶領下

向醫聖張仲景像行三鞠躬禮

老師臺上就座,徒弟鞠躬致敬

行奉茶禮,意寓飲水思源代代傳

弟子為老師獻上鮮花並鞠躬致敬

弟子行鞠躬禮並奉上拜師貼

弟子接受拜師授徒證書及贈書

勉勵弟子認真學習,精勤不斷

各位徒弟齊聲誦讀《宣誓詞》

名老中醫張世峰講話

徒弟代表張偉萍發言

三門峽市中醫院總支書記李紅講話

師徒合影

洛陽市第二中醫院同仁發來賀信

(編輯:陳丹萍)

本文來源:網易河南三門峽運營中心 責任編輯:陳丹萍_smx11

相關焦點

  • 行拜師禮、戒尺加身……這所高校舉行「名老中醫傳承班」拜師儀式
    「呈拜師貼,呈六禮束脩,呈敬師禮茶……」12月20日,一場傳統的中醫拜師儀式在南方醫科大學校本部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2019級中醫學(名老中醫傳承班)27名弟子,正式拜入27位導師門下,開啟一段新的徵程。
  • 中西醫結合醫院舉行名老中醫師承拜師儀式
    老中醫師承拜師儀式現場中西醫結合醫院舉行名老中醫師承拜師儀式邵陽新聞網6月12日訊(記者 銀玉蘭 實習記者 蔣利君 通訊員 劉璐)中醫是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師承教育是千百年來中醫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
  • 拜師禮|傳道授業,繼往開來
    尊師重教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為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步伐,進一步打造一支品德高尚、業務精良的高素質教師隊伍,促進學校和諧全面持續發展,9月23日晚,西大兩江實驗學校舉行「傳道授業,繼往開來」師徒結對儀式。
  • 拜師續傳承 貴州百名中醫繼承人再現傳統「拜師禮」
    劉鵬 攝  中新網貴陽1月18日電(記者劉鵬)「鞠躬行禮,獻花奉茶,贈大醫精誠捲軸……」18日,在貴陽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舉行的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暨第二批貴州省名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拜師大會」上,99名中醫繼承人分批依次向身著唐裝的指導老師們行拜師禮,以傳統拜師方式傳承國粹中醫。  中醫藥學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
  • 德州聯合醫院舉行第二屆中醫師承拜師儀式
    為進一步弘揚中醫藥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中醫藥學術思想、臨床經驗和技術專長,充分發揮老中醫藥專家的「傳、幫、帶」作用,推動中醫藥學術繼承與發展,4月8日下午,德州聯合醫院舉行第二屆中醫師承工作拜師儀式,醫院領導班子、全體師承老師和師承人員
  • 五福小學舉行「感師恩 頌師情」拜師儀式
    五福小學舉行「感師恩 頌師情」拜師儀式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9月8日,五福小學舉行「感師恩 頌師情」拜師儀式。學生主持人 餘彥嬋:再拜恩師:傳道授業拜師儀式上,兩名教師站在主席臺上接受兩名學生的禮拜,主席臺下的教師面向學生,接受全校學生的「拜禮」。穿著漢服的學生站在中間作示範,其他學生伴著音樂節拍,整齊地伸出雙臂,拱手、彎腰、作揖,高高舉過頭頂後緩緩放下,滿載著五福學子的感恩、知禮與尊師。
  • 成都名老中醫史偉舉行師承收徒儀式
    行禮敬茶、遞交「拜師帖」、改口稱「師父」——11月22日,「史偉老中醫師承收徒儀式」在蓉華神大廈舉行。省中醫藥管理局辦公室副主任胡凱,成都中醫藥大學教授張廷樞,華西醫科大學教授張堅,省人民醫院教授張崇芸、劉民甫,北京同仁堂西南區域大型店區域經理吳運全、醫館經理張新月等嘉賓親臨現場,共同見證了此次師承收徒儀式。適逢小雪,窗外初冬乍寒,儀式現場卻暖意融融。譚永力、代鳳芬依次向師承名老中醫史偉鞠躬行禮,呈敬鮮花熱茶,大聲朗讀並遞交「拜師帖」。
  • 14名中醫精英拜師國醫大師
    商丘老百姓將享受更好的針灸診療服務    4月26日上午,「院士·國醫大師商丘行暨商丘市中醫院傳承拜師儀式」在商丘市維景國際酒店舉行,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教授、張大寧教授一行6人,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李俊德,中共商丘市委常委、商丘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李思傑,河南省中醫管理局副局長韓新峰,商丘市衛計委主任馬同和,原商丘市衛生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愛衛辦主任蔡英奇,商丘市中醫院院長朱伯健和商丘市中醫院醫務人員等
  • 廣西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拜師儀式在南寧舉行
    入選廣西第六批繼承工作指導老師與36名繼承人舉行拜師儀式,這是廣西在加快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繼承和中醫藥高層次人才培養工作的一個重要舉措。&nbsp&nbsp&nbsp&nbsp唐農在致辭時指出,舉行拜師儀式,就是要傳承中醫藥事業,激勵大家進一步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發揮中醫藥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的特色優勢,發揮名老中醫的引領示範作用,強化人才培養和傳承創新,打牢中醫藥發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礎,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 河南省中醫院舉行拜師儀式:國醫精粹 傳承岐黃
    「二叩首,徒弟向老師奉上拜師貼。」 「三叩首,意喻弟子感念師恩,願不負師恩,日有所成,並獻花。」 中醫藥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師帶徒」是中醫的傳統傳承方式,也是繼承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的重要方式。為了更好地傳承中醫藥文化,2018年4月28日,河南省中醫院隆重舉行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啟動、拜師儀式暨河南省第二十七期中醫高層論壇。 在拜師儀式上,12位來自省中醫院的學術經驗繼承人,分別向第六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毛德西、王松齡、鄧素玲、李鮮、何華、黨中勤敬茶、獻花、並奉上拜師帖。
  • 傳承武術數十載 傳道授業正當年 太極名家王竟成收徒儀式陳家溝
    傳承武術數十載 傳道授業正當年 太極名家王竟成收徒儀式陳家溝
  • 淺談拜師的重要性及兩儀拳拜師儀式
    將師禮列入「三本」之一,可見拜師禮之重要性。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師道尊嚴,尊師重道。拜師是學習傳統技藝的頭等大事,以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都要舉行拜師儀式。「入泮宮,出府學,上青雲路」,古之求學者,只有舉行拜師儀式,入了泮,才能夠算正式進入了孔學的大門。武術也不例外,兩儀門更是如此。兵者,國之器也,武者,止戈也。
  • 四川省彭州中學舉行2020年「師帶徒」拜師儀式
    中華志願者網四川訊(冷玉蘭)2020年9月14日下午,四川省彭州中學2020年「師帶徒」拜師儀式在學校階梯教室舉行,學校盧前松校長、高華松副校長、賴禎洋副校長、王暢主任、秦怡主任和新結為師徒的教師們參加了儀式,儀式由教務處王暢主任主持。
  • 「法不輕授,道不輕傳」,道家拜師有多嚴格?五千年沒有改變
    最近許多熱愛傳統文化的朋友都問我道教怎樣拜師,他們希望通過拜師更深入地了解道教文化。有一些朋友也受到玄幻影視作品的影響,想像著他們可以拜「大師」並探求真道。那麼道教裡邊拜師是怎麼回事呢?在本期中,讓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關於道教拜師的那些事兒吧!
  • 珠海:中醫院兩位眼科主任拜師全國著名眼科專家、名老中醫金明教授
    「我立志以畢生精力繼承中醫藥學精髓,全面繼承老師學術思想、臨床經驗技藝,並努力弘揚……」2020年7月13日18:30,一場拜師儀式在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舉行,弟子中醫院眼科主任祁勇軍和主任醫師楊暘向金明教授行鞠躬禮、呈拜師貼,獻鮮花,發表感言,並表示今後將定遵師教,刻苦鑽研,繼承發揚老師的學術思想
  • 傳道授業送裝備 《楚留香》師徒系統全面升級
    禮包>> 下載>> IOS下載>> 安卓下載>>師徒系統,作為極為重要的社交系統,為需要幫助和喜愛授教的少俠們提供了一份充滿江湖味的親密羈絆。在《楚留香》中拜師學藝,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小編這就為你揭曉!
  • 淅川縣幼兒園舉行拜師禮,點亮師生教育夢
    9月9日,在第35個教師節來臨之際,淅川縣幼兒園舉辦了2019年秋季開學拜師禮儀式。尊師重道,是中國傳承幾千年的優秀傳統美德,拜師儀式是薪火相傳的起點,也是中國傳統禮儀的基本表現形式,也是樹立孩童對知識的敬重之心的重要儀式。
  • 道教的拜師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這些常識你需要了解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拜師這種儀式由來已久。現代社會在一些傳統行業如戲曲、書法等,也還是非常注重師承關係的。沒有師父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木之本」,就算本領再高,在所屬的行業也不被承認。郭德綱拜師侯耀文之後才能在相聲界立足,並創辦了著名的相聲團體「德雲社」,按照「雲鶴九霄,龍騰四海」的字輩將相聲傳承了下去。
  • 傳道,授業,解惑,一條久違的成功之路!
    所以更多的時候,我是把一些實用的配方分享出來,儘量提供一些直接的價值,但這幾天和朋友們交流聽到的一些事,讓我感覺如鯁在喉,還是想說一說傳道、授業、解惑,這三個幾乎已被遺忘的詞。我只記起了我一位叔叔,一位老廚師告訴我的,為人之師的6個字:傳道、授業、解惑。所謂傳道,就是對一個剛想踏入餐飲界的新人,既然決定教人家,就要先教給他做人之道、做事之道和處世之道,這些是安身立業的基礎。
  • 首個名中醫傳承基地成立!名老中醫免費帶徒 普通市民也可去學習
    6月13日,「重慶市中醫藥行業協會名中醫傳承基地」在江北區的合道堂授牌,國家級名中醫郭劍華、王輝武等一大批老中醫義務收徒,傾力傳授畢生所學。未來,這個首家傳承基地還將招募一批普通市民作為志願者,傳承中醫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