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瘟疫」吞噬非洲 愛滋病孤兒催人淚下(圖)

2020-12-17 搜狐網
「世紀瘟疫」吞噬非洲 愛滋病孤兒催人淚下(圖)

NEWS.SOHU.COM  2003年09月27日17:17  來源:羊城晚報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死的悲涼
 

圖:在灰暗的燭光下,莫莉的堂兄弟們在複習功課,她則呆坐在一旁出神。此時,她哥哥正在學校裡呼呼大睡
  
  一對愛滋病孤兒催人淚下的故事
  

  被親族遺棄的孤兒

  在肯亞的東卡甘地區,一個散落在廣漠黃土上的村莊裡,有3000居民,其中1/3的人口患上了愛滋病。遺下的400多名孤兒,許多都孤苦無依地為生存而掙扎。穿過高高的茅草和泥濘的小徑進入這個村莊,村民主要是羅族人———肯亞第二大種族。這個村莊地處肯亞最貧困的地區。低矮的小屋茅草覆頂,三三兩兩散落在平坦的原野裡。陽光熾烈、久旱無雨,原野一片灰白,布滿乾涸的裂縫。枯萎的玉米苗無力地耷拉著腦袋。

  跟非洲許多鄉村一樣,這裡沒有汽車,沒有電,也沒有自來水。感染了愛滋病的大人們已瀕臨垂死,他們在只有一個房間的診所裡徘徊,虛弱不堪,無望地乞求醫生給片阿斯匹林來緩解疼痛。這裡沒人買得起在西方可以得到的救命藥。

  有些大人甚至來不及問他們的親戚能否收養他們的孩子就去世了。中間一代的損失是驚人的。村莊低矮的茅屋周圍,隨處可見新隆起的小墳包。

  卡斯楚爾·V·奧蒙代是家裡的長子,今年13歲。他筆直地站在那裡,肋骨根根凸起。奧蒙代得照顧11歲的妹妹莫莉,母親生病時是莫莉照料的。現在,那段痛苦的經歷總是縈繞著她。莫莉穿著破舊的粉紅色襯衫和藍裙子,臉上鮮有笑容。

  莫莉的叔父約翰·O·尼亞爾也接濟他們兄妹,但他承認得優先照顧自己的孩子。吃午飯時,莫莉只有花生,而她的堂兄卻吃著魚。她盯著表兄的盤子,覺得很落寂,走出了叔叔的土屋。

  「我很愧疚,但這就是現實」,尼亞爾低下了他的目光,「我們在努力,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有些孤兒則被他們的親緣家族完全拋棄。愛滋病出現前,這種現象在非洲非常罕見。

  陋習剝奪孤兒生存

  在羅族習俗中,出殯宴席是最重要的大事。為了表達對死者生前的敬意,親朋好友乃至飢餓的人都經常遠道而來參加。葬禮經常比婚宴的規模更大,一頓豐盛的宴席是必不可少的,往往罄盡家裡僅有的幾頭家畜和微薄的積蓄。這一習俗業已成為愛滋病孤兒的新負擔:當親友們散席回家時,孤兒們已無有果腹了。

  在非洲,一頭奶牛或一群雞雛猶如一筆銀行存款。在禽畜都被宰殺之後,他們沒有任何東西可賣,甚至連雞蛋和牛奶都沒有了。

  卡斯楚爾和莫莉的母親甫一入土,喪宴就開始了。三頭母牛被宰殺了,接著,親戚們又殺了20隻雞和4頭公羊。孩子們的媽生前曾要求暫不舉行這麼費錢的儀式。他們的父親也要死了,她想給孩子們留點積蓄,但是沒有人聽她的。

  相反,親戚們極盡奢華,吃掉她家裡一切能吃的東西,喝掉一切能喝的東西。幾乎所有出席葬禮的人都吃得快要撐破肚皮為止。莫莉兄妹什麼都沒吃。他們看護著昏睡的父親,他已被愛滋病引發的腹瀉耗盡了最後的力氣。

  一個月後,他們的父親也去世了。喪宴循例舉行,這次吃掉了剩下的奶牛和雞。這對孤兒現在僅有一袋花生。莫莉忍飢挨餓,總向老師抱怨說頭疼。鄰居的莉莉家也辦過類似的喪宴,她現在只能撅草為食。

  沒有校服的髒學生

  前些天,莫莉帶著母親的照片向學校走去,她將照片珍藏在衣兜裡。莫莉決定堅持去學校。步行需45分鐘,儘管她沒有鞋子、沒有早餐也沒有校服。沒有校服是最令她難受的。她的朋友都有深藍色的套服,甚至還有大紅的、藍色的或橙色的紡線書包,而她只能把課本放在一個塑膠袋裡。

  「我真的感覺很壞」,在向學校跋涉的途中莫莉說,「我看上去很笨」。但讓她的老師們困擾不堪的則是更現實的東西:食物。義務小學教育今年開始在肯亞全國施行,但是午餐仍然需要自己解決。

  在簡陋的校長辦公室裡,校長奧迪耶諾說,他學校裡400名學生中就有100人是孤兒,這使學習幾乎無法進行。他說,自從母親去世後,莫莉就不再洗漱自己,成績降下來了。莫莉在班上不再說話,當別人在操場裡唱歌和嬉戲時,她獨自躲藏在一處小角落裡。有個老師路過遇見了莫莉,稱讚她很勇敢,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莫莉只是皺了一下眉頭,轉身離去。她已經開始缺課了。她哥哥卡斯楚爾還來學校,不過上課時總呼呼大睡。在父母去世前,卡斯楚爾在班裡名列前茅。

  學校裡增設了有關耕作的課程,以便於孤兒們至少學會為自己種點糧食。同時,奧迪耶諾在考慮開設生理衛生。

  把父母們的照片掛起來或許是個好主意,他說,因為他可以用這些照片幫助孤兒們免除(過去痛苦的)記憶。不管用哪種辦法,他首先需要有一種辦法讓學生們回到課堂上。

  ·洪慶明·編譯

  生的沉重

  一個愛心使者令人欽仰的心路歷程
圖:陸米迪先生在孤兒院裡與收養的愛滋病患兒嬉戲
  有墳墓的「天堂」

  P·陸米迪收養過、愛過和埋葬過100名兒童。他今年34歲,未婚。他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固有的一片仁愛之心:像一位父親、母親和兄弟般地對待被遺棄的愛滋病孤兒。現在,作為奈洛比附近鄉村裡一家名為紐姆巴尼孤兒院的院長,他盡其所能收養了91名兒童,他們都是HIV呈陽性的愛滋病毒攜帶者,徘徊於生死之間。眼下,有一個叫薩繆爾的小男孩瀕臨在死亡線上。

  紐姆巴尼孤兒院幾乎完全由外國的捐助者支持著。被收養的愛滋病棄兒們生活在許許多多的小「家庭」裡,每個家庭都有全職的女工作人員照料,她們被稱作「室母」。孤兒院裡有受過專門培訓的醫護人員,有噴泉、草坪以及花樣繁多的玩具和鞦韆。自然景致也非常的美,松樹、仙人掌、果樹和菜蔬鬱鬱蔥蔥。

  這裡猶如天堂,不過天堂裡沒有墳墓。在捲心菜園子後面,一棵高大挺拔的桉樹下整整齊齊地排列著13個小巧的木製十字架。大多數死去的孩子的遺體都被他們的親屬領走了,這些十字架是那些無人認屍孩子的墓碑。

  生活在紐姆巴尼孤兒院裡的是非洲不幸兒童中的幸運者。外國捐贈者所贈的昂貴的抗逆轉錄酶素(一般叫作ARVs),使他們開始有了打破厄運的機會。自從這種藥品上市3年來,孤兒院裡的死亡率大大地降低了。以前,紐姆巴尼孤兒院幾乎每月都有一名兒童夭亡。

  不堪承受之重

  自孤兒院1992年建立以來,陸米迪先生與這些愛滋病患兒日夜相伴。「他們生病了,就像我自己生病一般,」陸米迪說,「我看著他們成長,逐步地了解他們,漸漸地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愛上了他們。然後,我看著他們病倒,我已親歷100個孩子死亡了。我握著他們的小手陪伴他們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我參加每一次的葬禮,每次都是獨自一人去。」

  穿著藍色西服的陸米迪看上去乾淨利索,說話完全沒有一個獻身者的自負。「死亡總是刺痛你,死亡讓你心力憔悴」,他說,「1999年一名11歲的小女孩去世後,我幾乎離開了這裡。我幾乎無法忍受,它太沉重了。但我轉而又想:『如果我離開了,會對護士、室母以及其他工作人員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他們會效仿我,也都離去嗎?』我應該留下來。」

  留下來意味著與一群孩子打成一片,這些孩子心理上都遭受了連科學都無法解釋的創傷。

  棄兒們都經過學校的磨難,「他們受到其他孩子甚至老師的殘酷對待。」陸米迪說,「他們被告知他們就要死了,人們爭相避開他們。」

  另外一個問題是青春期的來臨。陸米迪說:「一旦他們長到十五六歲,就會問自己的未來是什麼。問題是他們想參與到正常的生活中去,渴望過上與他們同齡的正常人一樣的生活,有性生活、有婚姻、有孩子。醫生告訴他們說這一切都可以得到,但在現實世界中卻殊非易事。」

  對這裡所有的愛滋病患兒來說,最大的創痛來自於死亡。「他們開始擔心,認為自己將是下一個,」陸米迪說,「這個時候,我們要竭盡全力給他們以希望和幫助。」

  面對死亡強作笑

  紐姆巴尼孤兒院有一間「護理室」,規模雖小卻設備精良,有全職護士護理。在ARVs出現前,護理室裡經常擠著七八名兒童,一旦進來幾乎就很少能出去,以至於孩子們都把這裡看作死亡室。薩繆爾就在這裡。

  小薩繆爾每隔20秒左右就咳嗽一次,咳嗽聲猶如從他胃深處的空谷裡擠壓出來的。陸米迪說:「薩繆爾身體系統徹底崩潰了,他已處於彌留狀態。我們唯一給予他的幫助就是緩解他的疼痛。」任何藥物對薩繆爾都已不起作用了,他對什麼都沒有反應。

  陸米迪與薩繆爾一起生活了7年,讓人頗感意外的是這個人擁有的深沉的平靜,他總是時常面帶笑容,但極少開懷大笑。或許,你可以假想,他保持這副形象是為了在他手下的工作人員中創造一種必要的氛圍。

  4年前,當愛滋病奪取一個11歲小女孩生命的時候,他幾乎丟掉了這副笑容。這個女孩叫卡羅琳,她沒有家庭,死後就埋在孤兒院裡。跟她一起來孤兒院的還有比她小3歲的弟弟。對7歲的卡羅琳來說,弟弟是她生命的另外一個終極,因為她要照顧他。弟弟喬治是她生命和愛的焦點,弟弟的生命給予了她的生命以快樂和意義。

  弟弟死後4年,她也病倒了。但她一再拒絕進護理室。陸米迪去看望她的時候,她不斷地大哭大叫,「完了完了」,「我希望我能活下去,我希望我能康復」。

  卡羅琳在一個星期天終於死了。護士告訴陸米迪說:「她告訴我,『我要走了』,那是她最後一句話,翻過身去像要休息一般,死了。」卡羅琳的死對陸米迪打擊極大,他甚至不相信卡羅琳就死了,他幻想著奇蹟,但什麼都沒發生。

  ·洪慶明·編譯

  短評

  在搜集、閱讀和翻譯這些新聞背景故事過程中,非洲愛滋病棄兒和患兒這些悲慘境遇,令人止不住潸然淚下。愛滋病肆虐黑非洲,早已不是什麼新鮮的話題。但蒼白的統計數據並不能在忙碌的世人們頭腦中留下什麼深刻的印象,只有走近那些苦難的生命,我們才能真正地體驗到揪心的切膚之痛。

  對苦痛的麻木,是人性的悲劇;對災難的漠視,是文明的恥辱。所幸,人性沒有湮沒,文明也沒有沉淪,26日剛剛閉幕的第13屆非洲愛滋病與性病國際會議上,來自世界各國的與會代表圍繞「讓病人得到醫療和關愛:任重道遠」這一主題,回顧和交流了過去兩年來非洲各國防治愛滋病和性病取得的經驗和教訓,並制定了非洲應對愛滋病與性病的有效戰略和優先事項。

  然而,苦難激發的人道力量,會議上的激昂氣氛,在現代商業文明的利潤鐵律面前,時常黯然失色。大醫藥公司研製生產的昂貴專利藥物,以及貧窮非洲人有限的購買力,一直是防止「世紀瘟疫」蔓延的最大障礙。非洲數百萬愛滋病患者中,僅有76300人能夠得到西方發達國家醫藥公司廉價的治療藥品。

  在這個威脅全人類健康和生命的瘟疫面前,我們期待著,人類能夠真正地發揚人道和文明之善,徹底剿除它所帶來的觸目驚心的苦難。當務之急是支援救助;長遠之道在投資和教育,使這個飽受包括愛滋病等各種疾病肆虐的地區在經濟和文化觀念方面現代化。

  ·洪慶明·

  數字

  2002年新感染的成年人和兒童共500萬,其中350萬在南撒哈拉國家;

  南撒哈拉國家有1000萬15-24歲的青年以及300萬15歲以下的少年是HIV攜帶者;

  黑非洲現有1100萬兒童因愛滋病失去了雙親或其中之一;

  到2010年,非洲估計有2000萬愛滋病孤兒。

  






相關焦點

  • 愛滋病發現40年:「世紀絕症」已變成可控慢性病
    在中文裡,它被稱為愛滋病,全名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圖片來源:東方IC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進步,對於愛滋病的治療研究也越來越多。21世紀之後,新型抗艾藥物層出不窮。6大類30餘種抑制劑藥物獲批上市,連同「雞尾酒療法」一起,將原先的「世紀絕症」變成了一個可以長期控制的慢性病。
  • 愛滋病是一個「世紀騙局」嗎?
    網絡上看到很多關於愛滋病的探討,很多人認為這是一個世紀騙局。 這種學說認為愛滋病是由於近代醫學發展和全球免疫計劃中失誤造成的。在1999年,以為叫愛德華·胡伯的美國記者出了一本名為《河流》的書,書中說在18世紀50年代末,美國費城的惠斯特研究所用黑猩猩的腎臟生產了幾批小兒麻痺症疫苗。在1957年到1961年間,大約有100多萬非洲人接種。因此愛滋病就這樣蔓延了。   三、人為說。
  • 「殺死滿大人」與「殺死洋大人」:瘟疫之下的仇恨與報復
    新大陸人粗魯的天真和後殖民非洲的過度敏感,在後來討論愛滋病在非洲傳播範圍時常常發生碰撞。肯亞總統丹尼爾.阿普.莫伊宣稱:「非洲的愛滋病報告是一種新型的仇恨運動。」到了1987年,與薩伊毗鄰的中非國家都發現了愛滋病的魔影。接著,就是非洲大陸。當時的人們談及愛滋病,首先聯想到的就是非洲人。於是,非洲人被仇恨和譏諷。但事實上,迄今為止,現在誰也不能斷定這種可怕的「千年瘟疫」究竟源自哪裡。
  • 人類歷史中的10大恐怖病毒系列三:「世紀瘟疫」愛滋病
    愛滋病的起源與發展由美國、歐洲和喀麥隆科學家組成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說,他們通過野外調查和基因分析證實,人類愛滋病病毒HIV-1起源於野生黑猩猩,病毒很可能是從猿類免疫缺陷病毒SIV進化而來。1981年6月5日,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在《發病率與死亡率周刊》上簡要介紹了5例愛滋病病人的病史,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關愛滋病的正式記載。
  • 愛滋病被定為世紀殺手 全球2500萬人不治死亡
    全球2500萬人死於愛滋病這種人類生存「世紀殺手」  新華社多倫多(加拿大) 8月13日電(記者顏亮 楊士龍)自1981年美國公布世界首個愛滋病病例以來,全球因愛滋病而死亡的總人數已達到2500萬。愛滋病成為威脅人類生存的「世紀殺手」。
  • 為什麼非洲會是愛滋病的「重災區」?看到非洲人的生活,恍然大悟
    導語非洲是愛滋病疫情嚴重的地區,每年都有很多人感染愛滋病、死於愛滋病,那麼,為什麼非洲人容易感染愛滋病呢?聲明: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敬請告知   眾所周知,非洲是愛滋病的重災區。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愛滋病在非洲泛濫成災呢?有兩種普遍的說法是,非洲落後,衛生條件差和非洲人性放縱盛行。問題真的如此簡單嗎?
  • 愛滋病源自非洲黑猩猩及大猩猩,它們是如何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
    愛滋病病毒(HIV),又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攻擊損害人體的免疫系統,使人體對各種感染、腫瘤失去抵抗力,並最終可導致死亡的發生。2015年,經多國科學家研究發現,引起人類愛滋病的愛滋病病毒(HIV),已知的4種亞型,M、N、O、P毒株,與黑猩猩與大猩猩體內的SIV病毒(猿猴免疫缺乏病毒)高度相似。
  • 世界上十大最恐怖病毒和十大最慘烈瘟疫
    它以極其恐怖的傳播方式和速度像幽靈一樣在非洲遊蕩,從1976年至2012年爆發了23次。2014年7月,伊波拉病毒再次在非洲大爆發,其感染和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以往任何一次,並且還在繼續蔓延,並無被控制的跡象。
  • 醫學人文學者談《世紀的哭泣:愛滋病的故事》
    《世紀的哭泣:愛滋病的故事》記錄了上世紀80年代美國社會對愛滋病的認知情況,一定程度上,也是人類在面對未知傳染病時的記錄。今天我們的訪談將以《世紀的哭泣:愛滋病的故事》作為起點,受訪者步凱曾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性病愛滋病預防控制中心有多年的工作經驗。當然,我們也希望將話題深入下去,不囿於某一具體的疾病。
  • 瘟疫的審美化和汙名化
    在福柯的《臨床醫學的誕生》中,十九世紀的人文抒情被認為與實證醫學出自同源,死亡被上升到一種哲學高度,疾病也被賦予了情感意義。蘇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隱喻》中延續她「反對闡釋」的觀點,進一步考察了傳染性流行病(尤其是肺結核、麻風病、愛滋病)以及癌症是如何隱喻化,從一種客觀的身體疾病轉換為一種道德批判或政治態度。
  • 瘟疫時代 | 愛在瘟疫蔓延時:文學電影中的瘟疫
    《鼠疫》和《屋頂上的輕騎兵》都是典型的「瘟疫文學」,直接探討瘟疫本身和人在瘟疫中的行為。「它們都強調瘟疫之所以可怕,乃是它在客觀上致人於死的同時,也引發由於驚慌而造成的自私、殘酷等心靈上的瘟疫。心靈瘟疫擴大了病原體的殺戮潛力,而只有回歸人性,回歸專業,瘟疫始有可能得到控制。」
  • 世界愛滋病日|對抗「世紀絕症」,人類從未止步
    從目前公認最有效的「雞尾酒療法」,到今年7月被報導的一種候選新藥,再到聯影公布的最新病毒可視化方法,人們從未停止挑「世紀絕症」。 1981年,在美國紐約發現了第一例愛滋病病毒感染患者,引起了極大恐慌,科學家們開始尋找這種疾病的罪魁禍首。 通過長達數十年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HIV-1病毒與非洲中西部黑猩猩亞種攜帶的SIV(猿類免疫缺陷病毒)十分相似,而愛滋病傳播的主要禍首可能來自剛果的首都金薩沙。
  • 公元14世紀,一場瘟疫讓歐洲減少2500萬人,之後產生了哪些影響?
    導語:在公元十四世紀,一場可怕的瘟疫席捲了歐洲和亞洲,這種瘟疫被稱為「黑死病」。之所以將其稱為"黑死病",最普遍的原因是,它在病人身上留下了紫色或黑色斑點,這場瘟疫深刻地影響了歐洲……一、什麼是黑死病中世紀黑死病流行是由鼠疫引起的,鼠疫的症狀非常簡單,即感染上瘟疫的人具有非常高的發燒,噁心嘔吐還可能會有黑色腫大的淋巴結。
  • 愛滋病病毒源:非洲猴子
    愛滋病最早起源於中非,由非洲的綠猴傳染給人類,並首先在薩伊等國的人群中發病,之後病毒從中非傳入加勒比海地區的海地,70年代中後期由美國的同性戀者帶回美國。1981年6月,美國向全世界報導了第一例愛滋病病例;1985年,第一例愛滋病人在中國大陸被發現。愛滋病是一種目前還沒有有效治療藥物和有效疫苗的致死性疾病,所以又被叫做"超級癌症"。
  • 聊一聊人類歷史上繞不開的20次大瘟疫
    賽普勒斯大瘟疫:公元250 -271年埃及底比斯城遺蹟,篝火焚燒了許多古代瘟疫受害者。賽普勒斯瘟疫以迦太基(突尼西亞的一個城市)的主教聖塞普利亞命名,他將這場瘟疫描述為世界末日的信號,據估計,僅在羅馬,每天就有5000人死亡。
  • 「疾病與瘟疫」影響下的西方美術:那些誕生或中斷的藝術
    在西方美術史上還有一些代表性的反映瘟疫和疾病的傑出作品。《亞實突的瘟疫》1628-1630,布面油畫,巴黎羅浮宮17世紀,法國著名古典主義代表畫家尼古拉·普桑的作品,根據撒母耳記中的描述,表現了孩子趴在因瘟疫死去的母親屍體上痛哭的情景,表現了人們希望免除瘟疫的願想。
  • 避孕針或令非洲女性患愛滋病風險加倍
    美國研究人員3日發布一項最新研究報告,非洲東部和南部女性廣泛使用注射激素避孕藥(避孕針),結果感染和傳播愛滋病病毒的風險似乎加倍。  不清楚為何會發生這種情況。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避孕針中的孕激素含生物特性,產生生理作用。
  • 愛滋病本來是大猩猩身上的,那麼第一個患病的人是如何得這種病的?
    愛滋病本來是大猩猩身上的,那麼第一個患病的人是如何得這種病的?文\小冉品史現在人對自己的身體健康越來越重視,在平常的時候都會多加防範。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就有傳染病的存在,不過他們那時候就叫做瘟疫,這是所有疾病的統稱。但是發展到現在,其中一些疾病已經不再危害人類,但是也會出現一些新的傳染病,比如到現在還沒有辦法醫治的愛滋病。那你們知道愛滋病是來自於大猩猩嗎?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信息之後覺得不可思議,這會奇怪,那麼第一個患病的人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 被隱形傷害的非洲孤兒:遊客拿食物合影拍照,歪曲了孩子的世界觀
    非洲是位於地球上的赤道區,不僅氣候不好,全年屬於太陽直射的地方,還經濟非常落後,很多地方的非洲人都非常貧窮。所以非洲出現了大量的孤兒,他們有很多都是被利用的孤兒。非洲地區的貧窮程度很難以想像,他們很多小孩都是光著腳丫在地上跑來跑去的,由於工業各方面的工作很稀少,所以非洲很多家庭的成年人沒有工作可做,閒在家裡,導致了整個家庭連溫飽都不可能,所以有很多都被送到孤兒救助所,去接受救助的食物而活。非洲不僅貧窮,還有很多地方的衝突很厲害,打仗導致很多小孩小小年紀就失去了親人,很多地方非常落後。
  • 田野|邊界與瘟疫:金門島如何防治非洲豬瘟
    他認為金門的地理位置使得該島必須高度重視非洲豬瘟的防治工作:「其實非洲豬瘟的查驗從去年(2018) 8月21就開始了,但是當時還是一種很鬆懈的態度。」文處長說:「你知道我們中國人……很多時候執行力度不夠,處罰不夠嚴厲的時候,我們就沒太當回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沒有西方人那麼嚴肅。」